合 肥 市 域 城 镇 体 系 规 划(2010-2030)-2精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10.12 MB
- 文档页数:54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09-2030)一、区位肥西县地处江淮之间,位于省会合肥市的西南部,紧邻中心城区,巢湖西岸。
南接庐江县、舒城县,西接六安市,北临寿县。
县政府所在地位于上派镇,距合肥17公里,是合肥市的南大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117°9′,北纬31°42′~31°43′。
二、规划范围及期限(一)规划范围1、县域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规划内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县城规划范围:西南组团内肥西县域部分的范围,包括上派镇及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严店乡等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肥西县城总体规划3、规划区范围:肥西县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970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近期:2009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三、县域人口预测和城市化水平2015年和2030年肥西县总人口规模分别为130万人和200万人。
2030年,肥西县城镇化水平最高将达到70%,而城镇人口将达到140万人。
四、县域城镇空间结构根据合肥市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结合肥西县现状城镇特点及发展条件,依据肥西县的县域空间发展战略,确立肥西县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带、两轴”。
两带:在合肥市城镇密集区内,沿城市外环高速的三河、严店、紫蓬、小庙和高刘,形成城市外圈的重点城镇带;在肥西县西部,以山南镇为中心,形成沿高店、官亭、铭传、山南和柿树岗一线的生态城镇带。
二轴:以合六叶公路为西向发展轴,联动六安发展;向南以合安公路为南向发展轴,打造合铜安产业走廊。
五、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本次规划是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细化,规划期末根据各乡镇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条件将肥西县县域城镇体系划分为四级结构。
(1)一级城镇:肥西县城,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上;(2)二级城镇:桃花、严店、高刘,人口规模10-35万;(3)三级城镇:三河、紫蓬、小庙、山南,人口规模为3-10万人。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五大城市规划方案“新合肥”将建成什么模样?日前,《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国际招标5个方案正式公示,就未来合肥发展接受公众意见和建议。
从目前网上的投票来看,巢湖半岛方案得票最高。
在该方案中,合肥将拥有一个巢湖半岛,这座半岛不仅仅具有旅游观光的功能,还将引领产业的发展,并有可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舟山新区之后,成为第五个国家试验区。
巢湖半岛方案目前得票最高(资料图)经国务院同意,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公布。
合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来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
针对“新合肥”面临的新机遇、新趋势和新的目标要求,本次战略规划是在对环巢湖地区生态功能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合肥市规划局组织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工作。
2011年12月25日,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对符合报名条件的22个联合体共70家设计单位初选出八家单位入围设计单位,12月28日报市规委会审议确定五家设计单位正式开展规划编制;2012年4月20日至22日,市规划局会同市招管局,组成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为组长的15人专家组完成对投标方案的专家评审。
4月23日,合肥市规划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各设计联合体规划方案汇报。
本次《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范围: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为11433平方公里。
附:五大规划方案一“141组团”提升为“1331战略”;建成六个特色旅游小镇和四个田园风貌小镇;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生态宜居都市。
根据该方案,合肥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将完善和提升,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即在“一心两带、环湖一体”的空间格局下,优化提升中心城,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政〔2017〕4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合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3月30日合肥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为切实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和人居环境安全及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16〕116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美丽合肥为愿景,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我市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到2020年,全市土壤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到203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到本世纪中叶,全市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二)主要指标。
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目录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规划区定位用地布局和控制 (2)第三章土地使用和兼容控制 (3)第四章地块划分和规划指标控制 (4)第五章建筑间距、限高、后退红线距离 (6)第六章四线规划控制要求 (6)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7)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8)第九章城市设计引导 (8)第十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9)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9)第十二章竖向规划 (9)第十三章环境保护控制 (9)第十四章附则 (9)附录 (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和旅游会展度假中心,是环巢湖旅游线路的启动区。
为全面发挥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的功能和作用,打造合肥市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提升城市形象的标志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代表区,特编制《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地块控制详细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位于巢湖北岸,以滨湖核心为依托,由上海路—杭州路—衡山路—云谷路—湖南路—珠江路—环湖北路形成的,呈近似三角形的地块。
南临塘西河公园,西南面是北涝圩。
规划区内总用地 6.28公顷。
以上范围内的各项土地使用和新建、改建建筑活动均应按本规划进行。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国家主席令第74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国务院令第256号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9)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19年建设部令第146号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9年)6、安徽省地方标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DB347、《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2019年修改)8、《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9、《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7号)10、《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11、《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9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深化总体规划,落实规划指标。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合肥城市整体规划(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