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27.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件(共24张PPT)(共24张PPT)海陆变迁珠峰顶有海洋生物化石8844.43米东海海底发现古河道南极洲南极大陆发现大量煤炭资源非洲南美洲大洋洲魏格纳的发现南美洲和非洲轮廓深度吻合非南美地层相似性两岸都有海牛和鸵鸟分布大陆漂移板块的运动碰撞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红海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倭国巴西马来群岛英国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新西兰印尼倭国米国西部加拿大西部一、沧海桑田变动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________ 如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升高,大西洋面积扩大海平面的________ 如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人类活动如荷兰通过围海造陆来扩大土地面积升降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 大陆漂移说提出人:德国科学家________。
2.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__________,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 依据:________洲西岸与________洲东岸的轮廓线几乎吻合、古老地层分布的相似性、古生物的相似性。
魏格纳漂移分离非南美三、板块的运动1. 六大板块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A________板块;B________板块;C________板块;D________板块;E________板块;F________板块。
太平洋亚欧印度洋南极洲美洲非洲【易错提醒】(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为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位于地球最南端的是南极洲板块;非洲完全在非洲板块内。
(2)图示印度洋板块陆地部分的组成。
2. 世界著名山系:横贯亚欧大陆南部的________________ 山系和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的____________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科迪勒拉3. 火山和地震带:A________________地带和B__________________地带。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习题课教学案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大洲”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就是大陆 B.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合称C.大片的陆地 D.四周是海中间是陆地2.下列大洲中跨经度最大的是()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南极洲3.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C.乌拉尔河 D.白令海峡4.下列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A.欧洲 B.北美洲 C.南极洲 D.非洲7.下列大陆中面积最大的是()A.北美大陆 B.欧亚大陆C.南极洲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8.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 。
A.日本B.俄罗斯C.美国D.加拿大9.7.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导致此次地震发生的原因是()A.山上的洪水爆发B.板块的碰撞挤压C.过度开山挖矿D.修建的建筑物过多10.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B.板块内部C.日本D.中国1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可以分为()A.五大板块 B.六大板块 C.七大板块 D.无数板块12.下列板块的运动对我国影响不大的是()A.北美板块 B.欧亚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13.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是因为()A.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相互张裂 B.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相互碰撞C.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相互张裂 D.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相互碰撞14.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A.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张裂 B.亚板块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C.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张裂 D.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碰撞15.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力量使它隆起()A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分离C 印度洋板块自身隆起D 古地中海抬升16. 下列行为不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是()A.大面积的海水养殖 B.大量捕杀饵料生物C.渔业过度捕捞 D.海上定期休渔17.我国“神七”宇航员翟志刚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这主要是因为()A.地球表面71%是海洋B.地球表面71%是陆地C.地球表面71%是江河湖泊D.地球表面71%被森林覆盖二.综合题。
1.3 地图的阅读(第1课时)教学案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难点: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三、学习与交流(一)地图的概念讨论:1.什么是地图?2.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地图?(二)地图的语言地图的三种语言是:()、()、()。
1、比例尺书16页,读图1.22,你能根据图中比例尺,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吗?2、方向(1)读“一般地图”问①1学校在农业实验区的什么方向?②2火车站在农业实验区的什么方向?总结:一般地图我们认为:。
(2)读“指向标地图”书19页,读图1.28总结: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定方向。
(3)读“经纬网地图”书17页,读图1.24 ,①怀特霍斯大致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②尼皮贡大致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总结:有经纬网的地图:先根据经线定方向,再沿纬线定方向。
3、图例书18页,图1.25 背诵四、典型例题读某村平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公路的变化方向自A到B是自_____向_____方向;自B到C是自_____向_____方向。
(2) 图中小河的流向大致是自_____向_____流。
(3) 图中A、B间的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其实地距离应是______千米。
(4)林地在村庄的_____方向。
【解析】此题全面考查地图上的定向法和根据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箭头指向可以判断出:A到B为从西南向东北方向,B到C为自西向东。
第(2)题,河流大致流向为自南向北。
第(3)题,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千米,则图上2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千米。
第(4)题,林地在村庄的东南方向。
答案:(1)西南向东北自西向东 (2)南北(3)8 (4)东南五、达标检测(单项选择)1、小明想了解深圳欢乐谷内的景点分布,他应该选择下列哪幅地图()A、深圳市旅游交通图B、深圳市地形图C、深圳市导游图D、深圳欢乐谷导游图2、下列关于在地图上识别方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地图,通常都是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C、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D、一个人站在北极,他的前后左右都是北方5、地图上的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说法正确的是( )A.东方 B.西方C.南方 D.北方8.(2011·福建泉州)在比例尺为1∶100 000的地图上,两地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 )A.200米B.1千米C.2千米D.3千米读某中学平面图,回答9、10题。
海陆的变迁【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发展阶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原因,并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学习重点】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下列哪些事例可以证明海陆变迁()A.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B.台湾海峡内有古河道的遗址C.印度洋海啸后,东南亚一些小岛沉入海底D.现在全世界平均气温高于2 000年前2.以下名称中,属于六大板块之一的是()A.太平洋板块B.印度板块C.北美洲板块D.南美洲板块3.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但不可能直接引发以下哪种现象()A.地壳褶皱抬升,形成山脉B.泥石流C.火山D.地震4.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论述,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六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B.每一大板块之中都有一块大陆C.位于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D.位于亚、非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是由于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在不断地张裂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的山脉、岛屿、海洋有共同成因的是()A.喜马拉雅山与红海B.喜马拉雅山脉与日本群岛C.红海与印度洋D.乌拉尔山脉与大西洋6.下列词语中,从地质学观点看正确的是()A.稳如泰山B.坚如磐石C.沧海桑田D.水滴石穿二、合作交流:1、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2、组长列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值得强调的问题。
三、质疑探究:1、各小组提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难题。
2、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析疑探究。
四、课堂检测:1.喜马拉雅山系是由以下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A.南美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其形成无关的板块是()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3.促使阿尔卑斯山脉隆起成山的两个相互碰撞的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B.非洲板块C.亚欧板块D.美洲板块4.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理事象,正确的是()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C.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海洋和裂谷B.各板块既包括海岸山脉,也包括海岭C.板块碰撞地区都形成高山D.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高山6.北欧岛国冰岛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原因是()A.冰岛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冰岛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C.冰岛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D.冰岛地处大西洋海底海岭张裂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哪些事例可以证明海陆变迁()A.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B.台湾海峡内有古河道的遗址C.印度洋海啸后,东南亚一些小岛沉入海底D.现在全世界平均气温高于 2 000年前2.以下名称中,属于六大板块之一的是()A.太平洋板块B.印度板块C.北美洲板块D.南美洲板块3.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但不可能直接引发以下哪种现象()A.地壳褶皱抬升,形成山脉B.泥石流C.火山D.地震4.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论述,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六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B.每一大板块之中都有一块大陆C.位于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D.位于亚、非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是由于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在不断地张裂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的山脉、岛屿、海洋有共同成因的是()A.喜马拉雅山与红海B.喜马拉雅山脉与日本群岛C.红海与印度洋D.乌拉尔山脉与大西洋6.下列词语中,从地质学观点看正确的是()A.稳如泰山B.坚如磐石C.沧海桑田D.水滴石穿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喜马拉雅山系是由以下哪两大板块挤压形成的()A.南美洲板块和北美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其形成无关的板块是()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3.促使阿尔卑斯山脉隆起成山的两个相互碰撞的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B.非洲板块C.亚欧板块D.美洲板块4.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地理事象,正确的是()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C.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地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海洋和裂谷B.各板块既包括海岸山脉,也包括海岭C.板块碰撞地区都形成高山D.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高山6.北欧岛国冰岛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原因是()A.冰岛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冰岛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C.冰岛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D.冰岛地处大西洋海底海岭张裂处7.把左侧的地理现象与右侧相关的地理事物连线。
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板块运动学说及六大板块的名称2. 知道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关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板块运动难点:2. 火山、地震的分布三、学习与交流去年的汶川大地震是怎么造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3. 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1) 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四、典型例题1、读“六大板块示意”(如图2.2-6),完成下列要求:(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大板块。
它们是:A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 板块。
(2)六大板块是不断着的。
当板块运动时,地球表面便出现或现象。
(3)板块与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和。
2、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⑴⑵3、我国的台湾岛多火山和地震,原因是台湾岛位于火山地震带上。
即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五、达标检测1、地理工作者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 ( )A.这里曾经有人类活动B.这里曾经是海洋环境C.这里曾经发生下降运动D.海洋也曾生活在陆地上2、依据板块运动的观点,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两个板块是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阿拉伯半岛位于()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红海的面积将不断缩小B、地中海的面积将不断扩大C、日本多火山、地震D、喜马拉雅山的高度将会下降5、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张裂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张裂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相互碰撞读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示意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6~7题。
2.2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 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学习与交流
前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和四大洋,那么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是一直都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1. 提出人: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
2. 观点(内容)他认为_______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_________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_________,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 证据
(1)大西洋两岸的_________相吻合
(2)拼合大陆几种_________的相似性
(3)非洲与南美洲多种_________的相似性
四、典型例题
五、达标检测
1. “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含义是()
A. 填海造陆种田
B. 世事的变迁
C. 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植桑树
2. 下列原因不属于海陆变迁主要原因的是()
A. 人类活动
B.刮风下雨
C. 地壳运动
D. 海平面的升降
3. 下列现象是由于地壳运动而造成的是()
A. 唐山大地震
B. 在地下放入炸药把山地炸平
C.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D. 华北平原的形成
6.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陆变迁的证据是()
A. 喜马拉雅山上又众多的湖泊
B. 有森林遗迹
C.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D. 有海洋生物化石
7. 关于地表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其海陆分布格局就是现在这样
B. 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一直是高大山脉
C.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格局是不断变化的
D. 地球表面以陆地为主
4、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6、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
B.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地壳下沉
C.欧洲的荷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海水侵蚀
D.非洲的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破裂分离
7、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
A.气候变暖 B.古生物分布
C.古老地层构造 D.大陆轮廓
8、把大陆的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补充完整。
(1)、2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
(2)6500万年前各大洲开始。
(3)现在形成了的分布状况。
六、教学反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