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六章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5.71 KB
- 文档页数:6
测量物质的密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2.尝试利用密度公式解决生活中普通物体密度的测量。
3.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进而求出物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及密度计算公式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量筒天平测量液体的密度和不规则物体的密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教学难点量筒的使用及数据的处理★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启发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学准备:托盘天平和砝码、水、量筒、石头盐水细线烧杯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体积较大的铁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出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问:要测这铁块和铜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和铜块的密度?出示盐水问怎样求出盐水的密度?(二)量筒的使用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
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将托盘擦干净,按编号置于相应的托盘架上,称量前把游码拨到标尺的最左端零位,调节调平螺丝,使指针在停止摆动时正好对准刻度盘的中央红线。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2.能较熟练地用天平和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重点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量筒、烧杯、自来水、盐水、铁块、烧杯、小石块、石蜡块、天平及砝码、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地质勘探、科学考察需要对各种矿石样品进行密度的测量,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也需要对产品、种子等进行密度的测量。
应该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密度的测量有哪些常见的方法?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量筒的使用由公式ρ=m V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即可算出物质的密度,可是如何测量物质的体积呢?由此引出量筒。
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与许多测量仪器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观察桌面上的100 mL量筒的结构,回答下面问题:(1)量筒是以毫升(mL) 单位标度的,1 mL=__1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__100_mL__,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__1_mL__。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测量物质的密度。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过程(2)、根据教师引导思考最佳设计思路。
2.测量液体的密度一、选择题1.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A.实验中,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C.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便于准确地读数D.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筒壁所受压强较大,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2.(xx·济宁)小梦参加了5月份的实验操作考试。
下表中记录的是小梦与其他三位同学测出的小石块的密度(注:经查密度表可知,石块的密度为2.50g/cm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位考生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密度表中石块的密度为2.50g/cm3B.只有小满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最接近密度表中的数据C.只有张扬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的数据偏差最大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3.实验室里有四种规格的量筒,下列每组答案中的前一个数据是量筒的量程,后一个数据是它的分度值,想要尽可能精确地一次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m3的酒精,应选用的合适量筒是()A.500mL、50mL B.100mL、2mL C.250mL、5mL D.400mL、10mL4.(xx·衡阳)仅使用以下各组器材中,不能测出长方体金属块密度的是()A.刻度尺、天平和砝码B.天平和砝码、量筒、水、细线C.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D.刻度尺、水、细线、烧杯5.(xx·武汉)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⑥B.⑤①②③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⑤①②④③⑥6.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体积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学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
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推进新课探究点一 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测这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密度?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分析总结 由公式ρ=m V 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算出密度,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和液体体积就需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量筒来测量。
学生自学 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每小组同学观察桌面上的100 mL 量筒的结构,回答下面问题:1.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 3)?1 mL =________cm 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3.如何读数?总结归纳使用量筒(杯)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量筒是以毫升(mL)单位标度,1 mL=1 cm32.使用前应观察所用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以便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量筒。
了解最小分度值,才能正确记录。
桌面上的量筒量程是0~100 mL。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
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新课教学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教材P117图 6.3-1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教材P118图6.3-2看怎样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侍测固体的体积。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备课班级八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课时 1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
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相关知识,知道测密度的方法,还处于只对规则物体的密度的认识,对不规则物体测密度虽然了解,但并没有思考如何将误差降到更低,咋样的方案测得密度更准确。
课时教学目标1、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固体的体积,并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代的方法。
2、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3、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技能,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提炼课题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教法学法指导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量筒(100mL)、烧杯、天平、石块、盐。
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问题或完成的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初步建立测量密度的方法。
师:前天,邻居王大妈在路边捡了一条金灿灿的项链,她不知道这项链是不是金的,想让老师帮她鉴定一下。
同学们,怎样鉴定这条项链是不是金的?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金的密度与其他物质不同,可以测量项链的密度,看它是否与金的密度相等。
师:从密度表可知,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就要测量出它的密度,再把测得的密度跟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了。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2.能较熟练地用天平和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重点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量筒、烧杯、自来水、盐水、铁块、烧杯、小石块、石蜡块、天平及砝码、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地质勘探、科学考察需要对各种矿石样品进行密度的测量,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也需要对产品、种子等进行密度的测量。
应该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密度的测量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量筒的使用
由公式ρ=m V
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即可算出物质的密度,可是如何测量物质的体积呢?由此引出量筒。
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与许多测量仪器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观察桌面上的100 mL量筒的结构,回答下面问题:
(1)量筒是以毫升(mL) 单位标度的,1 mL=__1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__100_mL__,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__1_mL__。
(3)使用量筒时应如何读数呢?
读数时,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若仰视,读数偏低,若俯视,读数偏高。
若液面(如水银面)为凸形,视线应与凸形液面的最高处相平,若液面(如水面)为凹形,视线应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思考: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那么如何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呢?
(利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可采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
即先测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
) 典例解读
【例1】如下图甲所示的量筒量程是0~mL,分度值是mL,为了测量一铁块的体积,小刚在量筒内注入一部分水后,又用细线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则铁块的体积是cm3。
【解析】量筒的量程是最大测量值,分度值是一个小格所代表的体积。
在测体积读数时,如果液面是凹形的,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
水的体积是60 mL,水和铁块的总体积是70 mL,所以铁块的体积是10 cm3。
【答案】100 10 10
(二)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测量固体(小石块)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 ②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 1;
③用细线将石块系好,慢慢放入量筒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 2; ④小石块密度表达式:ρ=m V =
m
V 2-V 1。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例如下表。
拓展: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方法一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压入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铁丝、石蜡。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 1; ③把石蜡放入量筒水里,用一根细铁丝把石蜡压入水中,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达到的刻度值V 2,两次读数之差V =V 2-V 1;
④根据公式ρ=m V
,求出石蜡密度。
方法二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悬垂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石蜡。
步骤: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在细线上系上石蜡和金属块,先把金属块沉入水中测出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 1;
③把上面石蜡也沉入水中,测出水、金属块、石蜡的总体积V 2,两次读数之差V =V 2-V 1;
④根据公式ρ=m V
,求出石蜡密度。
2.测量液体(盐水)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烧杯。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1; ②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 2; ④盐水密度表达式ρ=m V =
m 1-m 2
V。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如下表。
拓展: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提出了两套方案: 方案甲: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方案乙: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说明原因。
讨论分析: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实际上是把密度测量转化为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属于间接测量。
此实验最合理的实验步骤应该是保证能测出盐水的质量和体积,又使体积的测量尽可能准确。
方案甲中,在测烧杯中盐水的体积时,由于盐水粘附在烧杯上造成体积损耗,使测量不准确。
因此方案乙好。
因为方案甲在操作时,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体积时,烧杯中有少量盐水,会产生误差,方案乙则可以避免这种误差。
典例解读
【例2】为了测量一元硬币的密度,小刚用天平测量10枚硬币的质量,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10枚硬币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情况。
由测量可得10枚硬币质量为g ,10枚硬币的体积为mL ,所测硬币材料的密度为kg/m3。
【解析】由图甲可知,10枚硬币质量为50 g +10 g +4 g =64 g ;由图乙可知,10枚硬币的体积为38 mL -30 mL =8 mL ,硬币的密度为
ρ=m V =
64 g
8 cm3
=8 g/cm3=8×103 kg/m3
【答案】64 8 8×103
【例3】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步骤测量牛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调节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他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杯中牛奶的质量为g ;牛奶密度为 kg/m3。
(3)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这样调整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指针偏左,说明左侧质量大,因此,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2)读题图可知,图甲中空杯的质量为20 g +10 g =30 g ,图乙中牛奶与杯的总质量为100 g +50 g +2.4 g =152.4 g ,
杯中牛奶的质量m =152.4 g -30 g =122.4 g 。
牛奶的密度ρ=m V =
122.4 g
100 cm3
=1.224
g/cm3=1.224×103 kg/m3;
(3)分析可知,由乙到丙的过程中,烧杯中会不可避免地残留一定量的牛奶,因此,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乙、丙、甲,这样调整的好处是可以减小牛奶由于附着在烧杯壁上而产生的误差。
【答案】(1)右
(2)122.4 1.224×103
(3)乙、丙、甲 可以减小牛奶由于附着在烧杯壁上而产生的误差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