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1
综合2013·9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研广西宾阳县甘棠镇中心校(530400)关忠诚众所周知,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能力,它也是我们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充满战略意义的工作。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它关乎学生能否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能否提高阅读兴趣。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空间去探索,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非常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我的努力之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提高。
例如,在执教《狼和小羊》一课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小羊会心甘情愿地让狼给吃掉吗?”学生通过思索之后回答说:“不会。
”我接着又问:“假如,小羊不想被狼吃掉,那么它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呢?”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都积极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给出了自己的想象结果。
有的学生说:“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可以闪到一边去,这样狼就会掉进河里,小羊就可以乘机逃脱了。
”还有的学生说:“小羊可以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狼就会跌进万丈深渊。
”……学生们各抒己见,想象都不乏合理性。
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一只勇敢且足智多谋的小羊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
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要立足于课本,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只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优秀的阅读能力,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作为支撑。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愈发显得重要。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对阅读感到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思考,从而激发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挖掘与学生兴趣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读内容,并进行深入思考和判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理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章节或段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重要的。
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产生新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让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敏锐度。
引导学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也是重要的。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理解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提供不同领域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阅读俱乐部、阅读社团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关系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结合课文的特点,以问题的层面人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创设开放式情境。
培养学生扩展性思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贴近自然,在学习中扩展他们的视野,在探索中培养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笔者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
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全班交流、各小组互相交换资料、讨论等。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笔者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这样的开放式情境中,学生能自主探究文本产生的问题,多方位地培养了思维能力,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学到了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
2以问题引导为媒介。
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
”(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凸现了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等特点,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记人的、有叙事的……每篇课文在写法和其思想表现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那如何让这种微妙的接触更好地产生呢?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设置发展性、综合性的问题,开拓他们的思路,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让他们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景。
在教学《鸟的天堂》这课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一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哪几个条件促成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巢?”学生回答:“很简单么,书上都讲了,农民不许人们去抓它。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中,思维能力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因为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本文将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出发,探讨思维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思维训练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这就涉及到对学生的文化背景、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
而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功进行思维训练,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适度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阅读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组讨论、独立思考、任务分工等方式进行教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资料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素材。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思维训练应该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又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构建实践,实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结合;通过创新教育手法,帮助学生掌握更多阅读技巧;通过注重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效的思维训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走好语文阅读教育之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董翱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1年第05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与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积累与运用都离不开思维。
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以激活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在问题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任何学习都离不开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受到触动。
教师要根据学习需要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知。
如在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教学中,在读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在默读课文以后,学生透过文章中父亲对鸟儿生活习惯的了解,想到了假如父亲是猎人,那么,无疑是树林中鸟儿的灾难,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可以看出它隐含的意思一方面是父亲从来没有捕杀过鸟类,“我”为父亲感到骄傲,另一方面表现了“我”喜欢动物,保护鸟儿的决心和愿望。
这样从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能根据阅读教学需要,提出深层的高质量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真正走向深处。
二、在质疑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的思考大多是由疑问而产生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积极思考,敢于形成自己对事物看法的独特认知,从而使学生在质疑问题的引导下不断走进学习深处,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就题目进行质疑:“这里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是什么原因使得将和相和好了?”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这两个小故事中感受到了蔺相如卓越的外交才能,而也正因如此,引起了廉颇的妒忌,他故意骑着马和蔺相如相遇等,这都是不和的原因,而廉颇在听到蔺相如的话之后负荆请罪,他俩和好了。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海量的知识和思想,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理解和判断的能力,它是人类智慧的根本表现。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深入思考、辩证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辨析文章的观点,让学生明白“不是什么都可以相信,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怀疑”。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让他们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对问题进行解决,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辨析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中,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更要学会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论文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提供多种答案的可能性,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关注文章的内容,更要学会构建知识的系统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知识串联、知识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或跨学段的知识整合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为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出合理的观点,并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到更多的解决思路。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文本的各个层次和细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分析和回答。
教师可以问学生关于文本的主题、中心思想、情节发展等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文本。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思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从而激发彼此的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
可以设计一些阅读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解决问题。
这样的游戏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挑战性的思维任务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阅读一篇科学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提出自己的结论。
这样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写一篇自己的故事或者是对文本的改编。
这样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议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不仅了解更多知识,培养语感,还可以通过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首要的一步。
除了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读书兴趣。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可以是小说、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等。
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比如朗读比赛、阅读分享会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要读懂文章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思想。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每篇课文,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中隐藏的信息和意义。
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一些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帮助他们整理和分析文章的信息,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三、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除了课内的阅读任务,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比如阅读比赛、阅读展览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提供学生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与此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书评活动、作文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总结和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见解,增强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学会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能够辨认出文本中的主题、观点、立场等,并且能够对文本进行评价和批判。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老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学会发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其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一、理论探讨1.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小学阶段的孩子,语言运用能力尚未成熟,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阅读来习得。
但是,许多孩子对于《小学语文》中真实而又生动的形象、感人而又跌宕的情节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领悟。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问题,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讲解《草房子》时,教师可以提问:“角儿家的家长怎么看待花浜的任务?”“花浜为什么不肯做?”“周末她做了什么?”等等,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一个人具有多种不同的智能,例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态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对于语言智能偏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大量语言材料,辅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对于音乐智能偏强的学生,可以利用音乐形式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理解故事”的链接来提高对故事的理解。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还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3.创设情景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情景创设,来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小草》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摆放一些花花草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让学生体验到草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创设情景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一个更加放松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表达,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实践探讨1.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思维导图和思维激活任务,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整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逐渐培养起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故事情节或主题的问题,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并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和推断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的热情。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释所读内容,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写作是思维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读后感、读书笔记或写一篇与所读内容有关的文章等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并将思考转化为文字。
通过写作,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阅读。
多元化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如小说、报纸、杂志等,扩展学生的阅读领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阅读,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的文章中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
112
神州教育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流欢
江苏省淮安市东双沟小学
摘要:目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
较为薄弱。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外教社•朗文 小学英语分级阅读 10》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更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然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尤其是课外读物的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启动;阅读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教师过度地牵引课堂,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阅读过程过于重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方法单一,把阅读教学当成讲解新单词,翻译文段,分析段中语法知识,讲解课后练习的简单四步曲,没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阅读训练方法和传授阅读技巧。
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及能力有限,随着年段的升高,阅读篇幅的加长,特别到了五、六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越学越吃力,并且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1、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有学生认为:反正书本上的知识老师会讲,练习会给出答案,何必自己花时间去思考、去想呢?长期下来,学生就会越来越懒于动脑,依赖老师。
2、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
学生见到新单词或理解不到的地方就停下来,总想把它弄懂了才往下看。
学生不能够根据上下文、图片等手段猜测单词的意思,遇到新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如果老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就感觉束手无策,无从入手。
3、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不能根据掌握的知识透彻理解阅读材料,有时即使每一个单词都懂它的意思,却理解不了文中的意义所在。
4、学生的阅读的范围狭窄。
学生在学习中文的时候,都会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作文选、童话、小说、电视媒体……通过大量的语言刺激而习得。
但是学生对于英语的阅读总是围绕课本出现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量少,不能及时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造成阅读的狭隘性。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读前环节——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前环节是正式开始阅读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读标题,提问题,的形式尝试获取或建构关于语篇的脉络,为下一步朗读做好铺垫。
以《外教社•朗文.小学英语分级阅读.10》中的第二篇《The.Clever.Fool》为例,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先引导学生看课题,尝试提出一些问题,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语言储备。
T:Look.at.the.title.of.the.story,try.to.ask.some.questions.about. the.story.
S1:Who.is.clever?
S2:Who.is.fool?
S3:Why.the.fool.is.clever?
学生大多能提出以上简单的问句,也有很多学生立刻就想到了我们上学期学习过的《The.King’s.New.Clothes》这篇课文,文中有提到clever和foolish两个词,于是有学生大胆猜测课题可译为“聪明的笨蛋”。
猜测过后,学生对语篇的内容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对语篇的学习中去。
自主提问的环节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2.读中环节——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读中环节是学生学习语篇的重要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在带领学生理解语篇的同时,渗透语篇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对语篇内容进行预测、分析和推理,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看插图,猜内容
利用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语篇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篇(樊凯,2016)。
大多数的阅读教材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以帮助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语篇的能力,而且还要兼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我在教学时习惯让学生先看图,在猜测图意的基础上试着构建语篇的脉络。
由于个性差异或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对图片内容的解读存在多种可能,可能贴合语篇,也可能相差甚远。
但这种多样性和不可预知性,才正是学生们思维能力发展的表现,而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看多猜多思,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有逻辑的思维。
(2)读文本,深理解
在完成看图猜意这一环节后,我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语篇,整理语篇脉络,并帮助学生理清语篇整体结构中的逻辑思维。
以《The.Clever.Fool》为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围绕之前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来分析和解读语篇,培养学生对整体语篇结构的把握,从整体性的逻辑思维出发,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摸清语篇行文的脉络。
3.读后环节——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读后环节的设置在于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的输出,不断内化语言,拓展思维,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简单的语篇,我大都设计一些巩固性的问题来检测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或者利用语篇后的一些练习来完成检测。
比如,在读完《The.Clever.Fool》后,我问了学生们一个回顾性的问题:“Is.the.old.man.clever.or.foolish?Why?.”学生大多能简单的回答“Clever!”,但究其原因,许多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时,我就会转而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Do.you.like.the.clever.fool?”或者“Do.you.want.to.be. the.clever.fool?”学生七嘴八舌,或多或少能说出一些句子来。
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欲望。
尤其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帮助,避免了语言输出时走过场的现象。
结语:
在倡导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时时渗透相关的训练。
而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提问、猜测、推理等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