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件粘模主要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在注塑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注塑件粘前模这种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十分地麻烦。
一旦发生注塑件粘前模,不仅需要花费人力、物力将注塑件从前模中取出,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注塑生产的效率。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注塑件粘前模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注塑件粘前模的原因分析及改善:(一)注塑工艺方面问题:原因分析改善方法1.射胶量不足,注塑件缺料易粘前模。
1.增加射胶量,注满注塑件。
2.注射压力及保压压力过高。
2.降低注射压力及保压压力。
3.保压时间过长。
3.缩短保压时间。
4.螺杆温度太高或模具的冷却时间不足。
4.降低螺杆温度或延长模具的冷却时间。
(二)注塑模具方面问题:1.原因分析:注塑件粘前模处模腔的脱模斜度不足。
(理论上模具前模的脱模斜度要比后模脱模斜度要大)改善方法:1.增大前模模腔的脱模斜度。
2.前模模腔内增加前模顶出机构。
3.对无表面要求的产品,后模模腔内可以进行“咬花”处理,增大后模模腔对注塑件的抱紧力。
(但不可以“咬花”过深,以免增大后模顶针顶出困难度。
)4.可以采用调整前、后模的模温差,增大后模模腔对注塑件的抱紧力。
(一般注塑件会粘在较冷的那一面模具上)2.原因分析:模具生产时前模粘模处模腔内形成真空状态(将产品吸附在前模上)。
改善方法:1.延长模具的冷却时间2. 前模粘模处的模腔内增加排气针或吹气机构(使模腔内无法形成真空状态)。
3.原因分析:注塑件粘前模处模腔内抛光不良或模腔内有倒扣。
改善方法:1.对前模模腔进行抛光处理。
4.原因分析:模具各穴进胶不平衡,注塑件部分过饱。
改善方法:1.变更浇口位置或浇口大小。
(三)注塑机方面问题:1.原因分析:生产时模具开模第一段的速度过快,造成注塑件未能脱离前模模腔。
改善方法:1.适当降低模具开模速度。
总结:针对产品粘前模这个问题,可以从“生产原料、注塑机、注塑模具、注塑工艺、生产环境”这5个方面入手,根据产品粘前模时候的状态,具体分析是哪个方面情况造成产品粘前模的发生。
注塑模具在对注塑产品进行注塑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制作完成的模具不达标,如模具产品表面不光滑、颜色不对、色差严重等,还有注塑模具粘模也会导致模具产品不合格,注塑模具粘模主要原因是什么?今天航标小编来给大家讲讲注塑件粘模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吧。
一、注塑模具粘模的原因1、模具原因①模具型腔内壁不光滑模具的型腔及流道内留有凿纹,刻痕,伤痕,凹陷等表面缺陷,就会造成模具型腔孔腔内或加强筋内壁不光滑,注塑件脱模阻力过大而造成粘模;可对模具粘模型腔内部进行抛光处理来改善这种情况,在进行抛光处理时,抛光工具的动作方向应与熔料的充模方向一致。
②模具磨损划伤处缝隙太大当熔料在模具划伤的部位或镶块缝隙内产生飞边时,也会引起脱模困难。
对此,应修复损伤部位和减小镶块缝隙。
2、工艺原因注塑工艺设定的不合理,使产品粘模在型腔内,粘模的地方在动,定模都有可能;其中主要又分以下两种情况:①注塑压力注塑压力、保力过大,注塑时间过长,使融熔树脂饱合注塑到模具型腔内,造产注塑件脱模时阻力过大,部分注塑件残留在模具型腔内而产生;对注塑模具的注塑工艺优化,相应的注塑压力,保压,注塑时间进行合理调整;②冷却不充分注塑件冷却不充分,脱模时注塑件还没完全冷却定型,顶出注塑件产品时部分注塑件残留在模具型腔内而产生;可以将冷却模具的冷却时间调长,再根据生产情况,慢慢减少冷却时间,然后使其固定化;3、调试原因开机时,模具温度与正常生产时比较低,树脂流动性差或调试时,射胶不足填充模具腔型,注塑部分注塑件,顶出产品时,残缺产品不平衡,产生粘模现象;在开机时,对生产件进行调试的时候,可以调整注塑型腔的90%左右为佳;其次开机前先喷点离型剂;特别是容易粘模的地方;二、注塑模具粘模的处理方法1、粘模产品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且粘模产品没有错位,可手动再次合模下,或垫一张不厚的手巾纸,合紧再开模,看能否带出产品;2、用软铜棒磨平,平衡的从四周的分型面撬出;3、对深的加强筋或孔类,用火枪或煤气烧平面据条,铁丝类插入粘模处冷却后慢慢平衡拔出;4、对模具型腔的拆模分解,进行粘模处理;5、如果开模时前模存在真空,前模就要做排气针,消除真空的影响。
塑件粘模脱模不良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1.塑件粘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1.1模具表面粗糙度不够:模具表面由于加工或使用时间久了,会变得比较粗糙,使塑料材料难以脱离。
解决方法是对模具表面进行抛光或涂覆防粘剂,提高模具表面的光滑度。
1.2模具温度不合适:模具温度过高会导致塑料熔体在模具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粘模的可能性。
解决方法是调整模具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1.3塑料配方不合理:塑料配方中添加的剂量不准确或添加材料不适合导致塑料材料粘附在模具表面。
解决方法是调整配方,使用合适的添加材料,避免粘模现象。
1.4模具设计不合理:模具的设计不合理也会导致塑件粘模。
例如,模具中的尖角、弯曲或细长的部分会使塑料材料难以脱离。
解决方法是优化模具设计,减少尖角和细长部分,并考虑设置脱模斜度。
2.塑件脱模不良的原因及解决方法2.1模具温度不合适:模具温度过低会导致塑料脱模困难,反之亦然。
解决方法是调整模具温度,使其适应塑料材料的特性。
2.2脱模剂使用不当:脱模剂的使用量不足或涂布不均匀会导致脱模不良。
解决方法是增加脱模剂的使用量,并确保涂布均匀。
2.3模具设计不合理:模具设计中的脱模斜度、滑块设计等方面不当会导致塑件脱模不良。
解决方法是优化模具设计,增加脱模斜度,并确保滑块设计合理。
2.4塑料材料选择不当:不同的塑料材料对脱模的要求不同,选择不当会导致脱模不良。
解决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考虑其脱模性能。
总结起来,塑件粘模、脱模不良故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模具表面粗糙度、模具温度、塑料配方、模具设计、脱模剂使用和塑料材料选择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排除方法。
只有确保模具能够顺利脱离塑件,才能保证塑料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一.塑膠注塑件一般出現的問題:1.粘模(扯模):制品的柱筋及細小多型腔件,在脫模後未能脫模而粘附在模具相應位置;通常因成型壓力偏大,或模具局部粗糙等因素導致.2.走不齊(填充不足):制品結構與所設計的形狀結構不符,局部膠位不滿足,短少,塑件未能完全充滿.通常產生於制品的柱,孔或薄膠位以及離入水口較遠部位,因成型壓力不夠,模濕不足,骨位過薄,局部有油或排氣不夠(困氣)導致膠位不能填充滿.3.多膠:制品結構與所設計的形狀結構不符,局部多出膠位,或塑件表面有點狀物,四周凹陷中間击起,指甲可感覺到,通常由模具成型面碰,崩缺,損傷及細小型芯頂針移位或斷掉導致.4.縮水:制品表面因成型時,冷卻硬化收縮,產生的肉眼可見凹坑或窩狀現象稱為縮水.制品結構的較厚膠位,如骨位,柱位等對應表面,因成型壓力不足,保壓及射膠時間偏短,或模溫偏高,而導致因局部收縮偏大成而造成.、5.夾水紋(熔接痕):熔膠在模腔內流動中分流後再匯合時不充分,不能完全熔合,冷卻後在塑件表面形成的線狀痕跡和線裝熔接縫.因模溫偏低,料溫偏低,制品局部偏薄或模具有粗大型芯及材料流動性不好等都會導致夾水紋產生.溫度及困氣也對其有最大影響.6.烘xx(光影):制品厚薄膠位在熔膠流動時受阻改變方向而形成的光澤不一致現象.通常在水口周圍,塑件表面呈光澤度不夠,顏色灰蒙.制品結構的薄膠位,止口位,扣位與周圍過渡斷差明顯,原料流動性溫差,成型料溫.模溫偏低或射膠壓力速度太大,模具排氣不良,啤塑壓力過高皆易產生烘印.7.披鋒(xx邊):制品的邊,棱,孔,柱端等模具型腔內所有分模線,鑲塊及頂針位相對應位成型後產生較薄的膠料,稱為披鋒,有刺手感覺.合模線,鑲件頂針及活動碰撞位產生較大間隙或成型壓力太大,模具日久磨損,而鎖模不緊,鎖模力不足時易導致披鋒產生.8.氣紋:在入水口位,走膠盡頭及翻水位(在較高寬大骨筋位走膠需改變方向)對應表面形成的與周圍顏色暗,朦的現象.通常因成型射膠速度太大或太小,壓力偏小及模溫偏低,料溫太高導致.9.困氣:制品成型之流程盡頭位置出現的因氣蝕而發亮的現象.模具排氣結構不足,原材料含低分子成分或水分較多,料溫模溫偏高而導致成型時,氣體無法及時排除模腔被壓縮對制品表面造成鋟蝕.10.燒焦:制品表面呈灰白,黃,橙色條狀變色痕跡.通常因困氣或流道,射嘴,料筒有尖銳傷痕位,熔膠在高速流動時受剪切而降解變色,呈燒焦狀.11.混色:制品表面旦線團塊狀與周圍顏色不一致,顏色不均的現象.通常出現在口澆口附近,熔合部位或整個塑件上.原材料和色粉含雜料,或混和不充分,塑化不良導致制品表面顏色不均勻,彩色顏件最容易形成,也與料筒清潔或背壓有關.12.發白:制品水口有脫模時爆裂,發白或不規則斷裂.因成型壓力大,射膠(保壓)(冷卻)時間太長或頂出太快(頂針分佈不合理),水口不光滑等原因導致脫模時水口受力偏大而發生不良,主要發生在透明制品,使用較脆膠料(如PS,PMMA等料).13.水口加工不良:制品水口被剪除偏高,偏低,白化變形,熱剪後卷起及漏加工等.因加工方法不合理,或加工工具不合適,加工不認真,導致水口位加工不合要求,影響外觀或裝配.14.鋸齒邊:加工部位被加工太多或加工面不平滑,因加工方法,工具或人為因素而導致.15.麻點:制品光滑表面出現的細小密集點狀击起,模糊不清晰,指圍感覺不到,稱為麻點.因材料內含有的輔助劑(如防火PC料的陰燃劑),或成型工藝不合理而導致,或原料本身或熔料不好引起.16.拖傷:制品的側邊,孔等位置在脫模時被拖成的痕跡,因制品側邊,孔等位置脫模斜度不夠,蝕紋偏粗或脫出受力偏大導致.17.拖花:出模後造成損傷.通常出現在邊角位上,可能因出模角度與紋路有問題引起.18.拖白:制品的側邊,柱孔等位脫模時產生的發白現象.因制品的側邊,柱孔等位脫模斜度不夠,蝕紋偏粗局部不夠光滑,而導致脫出受力偏大導致.19.頂白:頂針位在脫模頂出時,使對應表面出現發白痕跡或清晰白印,向上击起.因頂針分佈不合理,頂針位結構偏薄.模具頂針過少,或頂出太快,冷卻時間不足,而導致頂傷制品.20.拖絲:水口脫出時,從射嘴拖出的絲狀物未被清除而被成型粘復到焉一制品的表面,呈絲線狀或線狀痕,稱拖絲.因射嘴溫度偏高,或模溫不當,或防流涎裝置不良,或成型工藝不合理導致.21.冷膠:與制品整體膠料未完全融合,有清晰分界線的團塊狀的現象.因模具流道及射嘴等位在上啤時溢出或斷裂遺留的未清除冷膠被成型到下一啤制品外表面所致.22.料花:制品表面細小不規則的冷膠料,稱料花.因模具流道和型腔內遺留有上一啤脫模時的細小碎膠料被成型到下一啤制品上所致.23.氣泡:塑料在充模過程中受到氣體的干擾而在制品表面上呈現中空狀击起,或透明制品膠位內中空泡狀.由塑膠原料水分含量偏大,低分子產物含量偏大,料溫偏高,或背壓不夠,成型工藝不合理,冷卻時間不足等原因造成.24.油漬:制品上附著有模具上的油跡(防銹油,頂針油,或黃油等).在塑件表面呈不規則痕跡,影響塑件光澤度.模具結構位用油太多,清除不夠干凈導致表面產生的斑點狀發亮現狀,稱為油點.頂針及行位,導柱部位用油較多,運動時滴落到模腔內.25.手指印:制品表面有手指印跡.因手指有油污,汗漬而手指接觸到制品表面而產生的印跡.26.膠漬:制品蝕紋部位不規則光亮痕,光滑面呈霧狀,麻點狀不光亮現象.模具表面被細微膠粉遮蓋或被低分子產物遮蔽,而導致制品表面不能清晰表現設計的狀態.27.黑點(雜質點):制品表面的呈不同於制品顏色的點,線狀異物,因原材料,色粉內有異物,或環境中的雜質及模具活動部分損傷的金屬等吸附到模具型腔,而成型到制品表面所致.28.衝紋(流紋):制品表面沿流動(填充)方向呈現的蛇形或放射狀的紋路,呈花紋狀流痕,清晰可見,指圍感覺不到,稱衝紋.因模溫太低或太高,射速過低,或射速過快,半凝固料受到熱熔料推擠而導致.白色件最容易產生.二.塑膠組件一般容易出現的問題:1.尺寸不符:制品尺寸超出圖紙或規定的控制尺寸範圍.因成型時壓力偏大偏小,射膠時間偏長偏短或模具局部鑲件及活動結構位鬆動等原因造成.2.偏位(shift):一般指螺絲柱,孔位等偏離中心,嚴重者會破裂.3.裝配鬆緊:相關制品在組裝時,偏鬆偏緊,影響到產品的使用功能效果或造成生產線裝配困難.因相關制品尺寸超差或結構位不良導致.4.裝配間隙大:相關制品在組裝後,在邊或角位產生間隙(通常以不大0.2mm為合格).因相應制品變形或尺寸超差及局部缺陷導致.5.裝配刮手(段差或錯位):相關制品在組裝後,邊或角位單獨移出,形成斷面差,觸摸刮手.(通常以不大0.2mm為合格)6.裝配卡鍵(JAM KEY):字鈕鍵組裝到相應鈕孔位,字鈕鍵不能順暢按設計功能作回復運動.字鈕孔位有披鋒或尺寸大,按鈕鍵偏大偏小或高度低等原因導致.7.機身不平(變形):相應制品組裝後在自然放置時,機身底部不平(通常以不大於0.2mm腳不平為合格).相關制品因為尺寸超差,扣位不合,收螺絲不平衡,成型及包裝導致扭曲變形而造成.8.虛扣(扣位高低):相關組合件,組裝後扣位未扣實,用手掰開或跌落震機試驗,扣位會張開形成明顯間隙.扣位尺寸超差或整件尺寸超差(模具成型扣位部分鑲件或行位鬆動變形)導致.9.柱爆(xx):柱孔在打螺絲時被打爆裂或發白,或按規定次數重復打螺絲時收不緊(不能受力),柱孔直徑或深度不符,或所用原料機械性能不夠,成型時料溫偏高使機械性能降低而導致.三.塑膠成品一般容易出現的問題:1.噴涂類:(1)塑膠顏色不符:制品外表顏色或蝕紋效果與樣板不一樣(超出一PantoneNo為顏色不符).通常因色粉(色種)配比,原料的底色,料溫的高低造成.(2)顏色不符:噴涂後制品表面顏色不同於樣板或規定的顏色.(通常以一個PantoneNo為標準,超出為不合格).歷為所用油墨色與塑膠件顏色不同,或噴涂層偏厚偏薄導致色差.(3)位置不符:規定噴油的部分未噴或不需噴油的部位被噴上油墨.不明確要求或噴涂工具和程序不合適而導致.(4)粗糙:制品表面噴油層手感不光滑,因噴槍調節不合適,噴涂距離偏近或油墨不符造成.(5)蜂窩點:制品表面噴油層有密集凹陷坑點狀痕.因噴涂方式及噴槍調節不當導致.(6)啞色:指制品表面噴油層不夠光亮,色澤偏暗偏朦.油墨配比不當或噴涂時間距離偏遠或偏近導致.(7)光亮:制品表面噴油層光滑,返光耀眼(通常以樣板程度為標準控制).因油墨配比不當或噴涂層太厚造成.(8)砂紙痕:制品表面噴油層呈現的塊狀條形痕跡.對噴油部位不良缺陷用砂紙加工時,砂紙偏粗,或加工力度偏大導致.(9)有塵:制品表面噴油層呈現,點線狀明顯击起.因制品暴露在環境中時間偏長,環境不夠干凈,油墨不夠純凈而導致.(10)污糟:指制品表面噴油層有不可擦拭清除的髒物,噴槍用壓縮空氣水分含量大,制品表面髒未清除干淨等因素導致噴油後的污糟。
注塑模具各类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注塑成型过程中,制品收缩凹陷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机台方面(1)射嘴孔太大造成融料回流而出现收缩,太小时阻力大料量不足出现收缩。
(2)锁模力不足造成飞边也会出现收缩,应检查锁模系统是否有问题。
(3)塑化量不足应选用塑化量大的机台,检查螺杆与料筒是否磨损。
模具方面(1)制件设计要使壁厚均匀,保证收缩一致。
(2)模具的冷却、加温系统要保证各部份的温度一致。
(3)浇注系统要保证通畅,阻力不能过大,如主流道、分流道、浇口的尺寸要适当,光洁度要足够,过渡区要圆弧过渡。
(4)对薄件应提高温度,保证料流畅顺,对厚壁制件应降低模温。
(5)浇口要对称开设,尽量开设在制件厚壁部位,应增加冷料井容积。
塑料方面结晶性的塑料比非结晶性塑料收缩历害,加工时要适当增加料量,或在塑料中加成换剂,以加快结晶,减少收缩凹陷。
加工方面(1)料筒温度过高,容积变化大,特别是前炉温度,对流动性差的塑料应适当提高温度、保证畅顺。
(2)注射压力、速度、背压过低、注射时间过短,使料量或密度不足而收缩压力、速度、背压过大、时间过长造成飞边而出现收缩。
(3)加料量即缓冲垫过大时消耗注射压力,过小时,料量不足。
(4)对于不要求精度的制件,在注射保压完毕,外层基本冷凝硬化而夹心部份尚柔软又能顶出的制件,及早出模,让其在空气或热水中缓慢冷却,可以使收缩凹陷平缓而不那么显眼又不影响使用。
2注塑件震纹的原因分析PS等刚性塑料制件在其浇口附近的表面,以浇口为中心的形成密集的波纹,有时称为震纹。
产生原因是熔体粘度过大而以滞流形式充模时,前端的料一接触到型腔表面便很快冷凝收缩起来,而后来的熔料又胀开已收缩的冷料继续前进过程的不断交替使料流在前进中形成了表面震纹。
解决办法(1)提高料筒温度特别是射嘴温度,还应提高模具温度。
(2)提高注射压力与速度,使其快速充模型腔。
(3)改善流道、浇口尺寸,防止阻力过大。
(4)模具排气要良好,要设置足够大的冷料井。
塑胶行业-塑胶件常见缺陷塑胶件常见缺陷;1.塑胶成品缺陷;粘模(扯模):制品的柱筋及细少多型腔件,在脱模后;力偏大,或模具局部粗糙等因素导致;缺料(填充不足):制品结构与所设计的形状结构不符;充满,常产生于制品的柱,孔或薄胶位以及离入水口较;力不够,模温不足,骨位过薄,局部有油或排气不够(;充满;多胶:制品结构与所设计的形状结构不符,局部多出胶;间凸起,指甲可感觉到;缩水:制品表面塑胶件常见缺陷1.塑胶成品缺陷粘模(扯模):制品的柱筋及细少多型腔件,在脱模后未能脱模而粘附在模具相应位置因成型压力偏大,或模具局部粗糙等因素导致。
缺料(填充不足):制品结构与所设计的形状结构不符,局部胶位不满足,短少,塑件未能完全充满,常产生于制品的柱,孔或薄胶位以及离入水口较远的部位,因成型压力不够,模温不足,骨位过薄,局部有油或排气不够(困气)导致胶位不能填充满。
多胶:制品结构与所设计的形状结构不符,局部多出胶位,或塑件表面有点状物,四周凹陷中间凸起,指甲可感觉到。
通常由模具成型面碰,崩缺,损伤及细小型芯顶针移位或断掉导致。
缩水:制品表面因成型时,冷却硬化收缩,产生的肉眼可见凹坑或窝状现象称为“缩水”。
制品结构的较厚胶位如骨位,柱位等对应表面,因成型压力不足,保压及射胶时间偏短,或模温偏高,而导致因局部收缩偏大而造成。
夹水纹(熔接痕):熔胶在模腔内流动中分流后再汇合时不充分,不能完全熔合,冷却后在塑件表面形成的线状痕迹和线状熔接缝,模温偏低,料温偏低,制品局部偏薄或模具有粗大型芯及材料流动性不好等都会导致夹水纹的产生,温度及困气也对其有最大影响。
烘印(光影):制品结构的厚薄胶位在熔胶流动时受阻改变方向而形成的光泽不一致的现象,通常在水口周围,塑件表面呈光泽度不够,颜色灰蒙。
制品结构的薄胶位,止口位,扣位与周围过渡断差明显,原料流动性差,成型料温、模温偏低或射胶压力速度太大,模具排气不良,啤塑压力过高皆易产生烘印。
注塑制品开裂的原因分析开裂,包括制件表面丝状裂纹、微裂、顶白、开裂及因制件粘模、流道粘模而造成或创伤危机,按开裂时间分脱模开裂和应用开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1.加工方面:(1)加工压力过大、速度过快、充料愈多、注射、保压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内应力过大而开裂。
(2)调节开模速度与压力防止快速强拉制件造成脱模开裂。
(3)适当调高模具温度,使制件易于脱模,适当调低料温防止分解。
(4)预防由于熔接痕,塑料降解造成机械强度变低而出现开裂。
(5)适当使用脱模剂,注意经常消除模面附着的气雾等物质。
(6)制件残余应力,可通过在成型后立即进行退火热处理来消除内应力而减少裂纹的生成。
2.模具方面:(1)顶出要平衡,如顶杆数量、截面积要足够,脱模斜度要足够,型腔面要有足够光滑,这样才防止由于外力导致顶出残余应力集中而开裂。
(2)制件结构不能太薄,过渡部份应尽量采用圆弧过渡,避免尖角、倒角造成应力集中。
(3)尽量少用金属嵌件,以防止嵌件与制件收缩率不同造成内应力加大。
(4)对深底制件应设置适当的脱模进气孔道,防止形成真空负压。
(5)主流道足够大使浇口料未来得及固化时脱模,这样易于脱模。
(6)主流道衬套与喷嘴接合应当防止冷硬料的拖拉而使制件粘在定模上。
3.材料方面:(1)再生料含量太高,造成制件强度过低。
(2)湿度过大,造成一些塑料与水汽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强度而出现顶出开裂。
(3)材料本身不适宜正在加工的环境或质量欠佳,受到污染都会造成开裂。
4.机台方面:注塑机塑化容量要适当,过小塑化不充分未能完全混合而变脆,过大时会降解。
注塑制品气泡的原因分析气泡(真空泡)的气体十分稀薄属于真空泡。
一般说来,如果在开模瞬间已发现存在气泡是属于气体干扰问题。
真空泡的形成是由于充注进塑料不足或压力较低。
在模具的急剧冷却作用下,与型腔接角的燃料牵拉,造成体积损失的结果。
解决办法:(1)提高注射能量:压力、速度、时间和料量,并提高背压,使充模丰满。
塑件粘模主要原因分析:
1,注射壓力太高,注射時間太長.
2,模溫太高
3,澆口尺寸太大和位置不當:過大的澆口注射速度低,射膠無力,溫度下降快(無摩擦)塑件可能産生明顯的熔接痕和表面云層現象.澆口截面積爲分流道面積的3%--9%分流道面積,排氣槽爲0.03—0.05mm,流動懷的好壞要看塑料的流動性怎樣.翠不溢料爲准.
4,模腔光潔度不夠
5脫模斜度太小
6頂出位置結構不合理
一.制品产生小皱纹的原因
模具内压力不足
二.相关联的知识
成型的设定条件应朝使材料流动性变好,模具内压力提高的方向设定
三.解决方法
1 即时:提高射出压力,提高加热料筒的温度,提高模具温度,增大射出速度
2 短期:扩大浇口,流边,气口
3 长期:使用流动性好的材料
四.由于材料的差异
流动性好的材料小邹纹很难产生
五.参考事项
为了防止漩纹,放慢了射出速度,但如果射出速度慢,就会产生小皱纹。
一.制品产生痕迹的原因
1 模具型腔表面的痕迹
2 由于脱模斜度不足而产生的划痕
3 制品搬运时的划痕
二.相关联的知识
1 当有必要擦洗,模具型腔表面时,应使用不含有水分,灰尘等的干净布,还有,当粘模时有必要使用金色的场合,只得使用柔软的黄铜片等金属
2 由于脱模斜度不足而产生的划痕多见,特别是有凹起模样时容易发生,这时脱模斜度要十分足够。
3 由于搬运时不小心而产生的痕迹也常见,制品成型后再加工时,这个工序搬往另一工序应遵循轻拿轻放的原则,最好制品同制品之间垫于薄的塑料薄膜。
因制品相互间摩擦而产生的划伤常见。
三.解决方法
1 即时:制品使用的计划变化
2 短期:由于模具痕迹而产生的缺陷,把模具型腔磨光,增大脱模斜度。
四.由于材料的差异
不用说同材料的表面软硬有关,还有用眼睛是否容易看清的问题(色,光洁,透明性) ( 缺料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产生缺料的原因:
1、注塑机压力的不足
2、模具内压力的不足
3、材料流动性的不足
4、型腔内空气逸出不良
5、浇口不平衡(每模出数多的时候
二.关联的知识:
1、缺料一般是由模具的形状和材料的流动性来决定的。
当是由于成型条件设定而引起的却料时,成型的条件设定应朝材料流动性好的方向设定,即提高模温、料筒温度,提高射出速度和射出压力。
2、型腔内的排气通边设计不高明时,造成模具内空气难逸出,除了引起制品缺料外,还是引起制品糊斑和融合痕的原因。
一、解决的方法
1、即时:提高模具温度,加料筒温度,提高射出压力,在分型面加上气体逸出槽(深度0.02~0.04mm)宽5~10mm。
2、短期的:加大浇口,加大流边,在每模出数多的场合,那个型腔缺料就扩大那个型腔的浇口,还有改变流边的配置,加上气体逸出销,提高模具的光洁度。
3、长期的:避免设计制品厚度的不同,在制品厚度厚的地方附加浇口,了解使用制品的场合,合适的话尽量使用流动性好的材料。
二、由于材料的差异
如果模具温度不高时,材料流动性明显变坏的树脂象聚碳酸脂肪(PC)聚本醚(PPO)聚对苯二酸乙二醇酯(PETP)等,这就必须使模具温度加热到80度以上(使用模具温调机)。
三、参考事项
1、所谓材料的流动性,一般指测定在一定的温度,一定的压力下的材料在一定的时间内流入注流孔的重量。
表示材料的流动性能有材料的融化指数。
例如:聚本乙烯的融化指数为在190度下加上2160+-10度的载荷挤出时10分钟流过注流孔的重量。
2、作为测定树脂流动性的使用方法,使用螺旋流动(旋涡)模具,用这个可以测定出树脂填充的长度结果。
(1)射出保压时间在一定时间以上同填充长度没有关系,但是太短的场合会引起填充不足(缺料)。
(2)同材料在料筒内滞留的时间无关。
(3)射出速度如果太慢,填充变得不充分,然而在一定值以上的速度会影响很小。
(4)模具温度高的为好,影响也小。
(5)螺杆可塑化行程假如有稍微剩余的话,填充长度变长。
(6)射出压力同填充长度大体上呈直线关系。
(7)材料温度在成型的适当领域,温度同填充长度大体上呈直线比例。
(8)型腔的厚度同填充长度,大体上成直线比例。
3、填充最大长度(L)同型腔的厚度(T)的比值L/T作为成型材料流动性的标准。
材料L/T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