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第二次模拟考试质量分析(肖荣绪)
- 格式:docx
- 大小:14.45 KB
- 文档页数:3
【关键字】数学本次期末考试的试卷总分150分。
试题类型:选择题15题45分,填空题5题25分,解答题8题80分。
2、试卷特点等方面: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偏难,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试题注重根底,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
有利于考察数学根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有利于良好习惯和正确价值观形成。
其具体特点如下:(1)强化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
(2)考查学生根底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根底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今后各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
本次试题以根底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并保持了必要的深度。
(3)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
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如24题数据统计(4)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重视数形结合。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的成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最典型的计算题、解方程考察的是计算能力,同时选择题的11题,充分的体现了考察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别试题分析:(一)选择题:选择题中第1、4题综合考察了学生对实数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填空题:填空题考查的知识面很广,难度适中,但20题很多学生学生对于动点问题,很是恐惧,加之本题难度系数很大;(三)解答题:21题计算,其实本题是很简单的,可以说是送分题,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做错,原因是对实数的相关运算,而是按自己的经验去解题。
2017年九年级数学第二次月考质量分析一、试题简评这次试题是一套九年级上册教材的综合试题,涵盖初中数学的五大部分内容,即“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变换、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试题按照代数63分约占42%,几何74分约占49%,概率13分约占9%,基本上是中考命题结构(代数42%、几何43%、统计与概率15%),其中统计未出现;按本册教材内容大致是:二十一章24分、二十二章37分、二十三章21分、二十四章55分、二十五章13分;且各部分都穿插了前面的知识,整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思想和理念,基本上每个试题都来源于其他省市近几年的中考或中考模拟题,无原创试题,题量适中,难易梯度设计基本合理。
但在试卷制作中有小失误,这在与第一次比较上有提升,这次只有20题第(2)问叙述有失误、26题字母的标识不很清楚共两处,总的来说不影响大局。
二、试卷简析这次九年级参考人数988人,试卷满分150分,0分答卷14人,最高分133分,120至133分之间没有,整体平均分约48.5分,难度系数0.32,及格人数98人,60分以下618人。
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第一大题选择题36分均分18.7,难度体现在12小题,然而学生得分率却达到49%,学生得分率最低的却体现在8小题22%、5小题25%、7小题34%,这标志着12小题在选题或组合上有待思考;第二大题24分均分6.2分,得分率26%,难度体现在18小题最短路径以及多知识点的融合;第三大题:19小题两个8分均分3.5分,得分率43%,主要考查学生解方程的熟练程度,两个方程预设做题时间不能超越一分钟,柳曦婷第一小题用公式法解至少多用30秒以上,中考中这就是时间,还比如选择题第8小题学生应在读完题后就应直接得出答案,只需30秒,但大部分同学做不起,不会做,这来源于平时知识积累不够或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中考引领不够(比如张冰冰、王子豪、汪宾、柳曦婷、李涛等上等生错误);20小题作图题是解答题九个小题中得分率最高的一题,6分均分近4分得分率为60%,但不按要求作答居多,题中要求作出图形用阴影表示,大多数只有连接的主要线条;21、22、24得分率在30%左右,主要表现书写不严谨,排版不规范;23小题是概率问题,是中考必考题,得分率接近50%,失误主要表现在画树状图不规范,同时穿插方程知识后学生没完全理解题意;从19-24这五个小题是中考中的基础题,易得——属固定模式类型;25、26、27小题相对来说是一个难点,25、27得分率都只在5%左右,均分不到1分,26题得分率在12%均分接近2分,这三个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综合知识的运用,学生有时找不到纽带串,所以失分率很高,我们前20名表现也很突出,前三名邹木雨25、27丢失一半的分,黎红万25、26丢失一半的分,27未做,唐顺业25、26失分超一半,27不完整,其他的更多。
九年级数学第二次质量预测质量分析(仅供教师参考)一.所抽出的样本一中60份,79中60份,五中30份平均分67分二.具体试题调查分析6.此题得分率为51%,考查的是几何中的方程思想问题.难点是根据条件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关键是学生能否看出这是垂径定理的运用,这样才能构造标准图形------直角三角形,这也是垂径定理的常规应用(几何中的方程思想).教师要把几何中应用方程思想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因为中招填空和选择中的难点问题就是这类题。
12.此题得分率为47%,考查的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问题,其实该题很简单,学生主要问题是没有把圆锥中的基本图形与具体数据联系起来,如果此题把图形作为已知条件给出,其得分率将大幅提高;部分学生没有记住圆锥侧面积的公式。
还有就是第19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图形猜想出AD 和BC 的数量关系。
第6题则是因为图画的不够标准,影响了判断。
当有些含有图形的问题遇到解决困难时,自己画一遍图形也能帮助找解题的思路,这样其实是已知条件再现的过程。
14.此题得分率为40%,考查的是图形的变换问题(折叠问题),这是中招考查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学生还是不能把折叠的结论筛选后应用到所求的问题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像一测中的第12题,如下12.如图,将一个边长分别为4、8的长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C 点与A 点重合,则折痕的长是此题得分率为10%,本题属于四边形中常见的计算题,利用了折叠中的全等知识,求EF 还使用了勾股定理。
学生对于折叠,运用其条件往往考虑不全,四边形在中招考试中所占比例不小,解答题中一般有两个大题,填空题或选择题有一个,有时压轴题还以四边形为背景命题。
所以教师在复习时,要抓住关键问题,抓住试题中的知识分布,让学生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15.此题得分率仅为7%,考查的是探索规律问题,不少学生因为此题2 1 G F E D CB A 3图形复杂或计算量大都选择了放弃,对于答题的技巧来说也可以理解.问题是探索规律,只要找到规律就会降低计算的繁琐程度.此题规律就是长直角边是斜边的五分之四,答案是10)54(3⨯.在一测中的第10题也是一道探索规律问题,得分率为13%也是很低,只不过是把探索规律和数值转换机融合在了一起。
本文共计473字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质量分析报告试卷每一次的分析都是为了下一次的进步,你分析了吗?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质量分析报告,大家可以进来看看!
本次考试把学生分层次编班,总分前50名在1班,51名到100名在2班,101名至138名在三班,1班数学平均67.72分,二班平均42.82分,三班平均21.83分,学生之间呈现出的差异是巨大的,最高分97分,最低分6分。
我觉得我们的数学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有点知识点不教都会,有的知识教了都不会,有的学生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很容易,有的学生,你怎么教他都不能理解。
教材挑战教师的智慧和施教能力,学生挫伤教师的忍耐力,一个不学习的教师如何能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看似平静的环境,隐藏着无数的困难,运算能力差的让你崩溃,七年级的有理数混合运算过不了关,八年级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不了,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记不住,也许是我们教师太习惯讲解了,所有的活动都是自己完成的,学生成了看客,讲一讲,练一练,永远是正确的,没有学生思维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浪费生命的。
- 1 -。
九年级第二次周考数学质量分析大营中学赵大启对于本次数学模拟考试,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分析:一、试卷特点此次数学模拟考试的试卷,就题型而言,无论代数方面还是几何方面,都是以常规题型为主,只有每一大项最后一两道题带有点综合和创新。
如选择题最后一题,不是直接给出数据求圆锥侧面积,而是给出三个视图中的一些数据,来求几何体的侧面积,这就要求学生先根据三视图分析出是何种几何体,三视图中的数据与几何体中哪部分对应,然后才能应用恰当的公式求出正确结果。
再比如最后一题属于数形结合的综合题,其最后一小问又运用到几何中的分类讨论,这就要求学生知识的掌握要全面,对数学思想要熟悉,解题能力要强。
就试题难度而言,28道题目,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在4-5题左右,约占40分,所谓的难题在1-2题左右,占20分左右,所以客观的讲,整份试卷还是以基础题为主,难度较适中。
二、阅卷情况从学生试题完成情况来看,答题纸正面的部分(即选择题、填空题,包括解答题前五题)完成率较高(正确率不高),而答题纸反面的部分(即解答题后五题)完成率较低,不少同学几乎是空白,而后五题所占分值是56分。
从得分情况来看,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仅靠选择题、填空题得分,还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同学靠前23题(答题纸正面的部分)得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靠整份试卷得分。
得分率最低的是选择题最后一题和解答题最后3题,这些问题都是有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等的综合题,题目较长,图形较复杂,但细细分析,其实并不算难,特别是每大题的前几个小问,都是很基础的,但很多同学都是只字未写,一分未得。
另外,解题不规范,审题不清等,也是导致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填空题第16题该有单位的未加单位,解答题第24题该取近似值的未取近似值,第25题第(2)小题求正弦值的却求了正切值等。
三、今后对策综合对试卷特点及阅卷情况的分析,我觉得在最后的二十多天中,要做好以下几点:1.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提高试题完成率。
九年级数学(二诊)成绩分析这次的数学试题重点考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复合思维的考查。
试题覆盖面广,突出重点,起点不高、较灵活、有梯度,好多试题来源于课本的拓展;开放性试题较多,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所以说数学二诊试卷是一份很好的试卷。
但从整个二诊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上投射出的一些不足。
一、成绩分析下面我对本次九年级数学二诊成绩作一简单的分析:本次数学成绩平均分83.11,较之一诊有所进步,但整体来看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
平均分有8个班级达不到平均成绩,班级最高平均分116.35分,最低平均分41.00分,近相差75.35分。
二、诊断反应学生学习中的不足:①对基本概念混淆,基本技能不扎实。
②审题不认真仔细,导致失分多。
③运算能力不过关,致使解答过程不完整。
④知识系统掌握不到位,以致应用不灵活自如。
⑤综合应用意识不强,综合解答能力较差。
⑥阅读能力,应变能力较差。
三、诊断反应教师教学中的不足:1、对讲过的习题没有保证学生完全掌握,至少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如每每问题,已经意识到这是一道必考的题,又做了专题的训练,但是在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没有拿下来,得分率很低.2、平时的练习量有点少,导致学生的见识少,遇到问题时思路不开阔或上手慢,浪费时间多,导致考试时间紧张,考试的压力就会增加,更不利于思索问题。
3、对学习成绩较低,学习数学尽头不足的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不够,导致了他们的成绩没有明显的高,学习数学的状态没有明显的转变。
四、小结和建议从本次诊断考试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整体素质还不乐观。
出现了较多的失误,低分的学生也较多,一些基础题目学生不会做或做错,这些反映了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基础知识,数学能力不够强。
所以我为备考提几点建议:(提的不对或不妥的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1.回归课本,抓好基础,提高技能。
下阶段的复习要继续夯实基础,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生要通过解题扎扎实实地学习基本概念、方法和基本技能,不断巩固。
2017学年初三数学二模试卷质量分析初三数学备课组一、试题分析本次数学二模试卷,试题都以常规题型为主,并以基本要求为考察目的,强调知识的直接应用,注重考察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能力,以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一)选择题部分:共24分总分,学生平均得19.4分,得分率为81%,主要是在第4题,考查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这题错误率很高,得分率在41%,比填空第17,18题的能力题都要得分率低,错误原因是对反比率函数单调性不理解,记忆不正确,而对选项D的表述比较陌生,也不理解,就想当然选D。
其实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是反复练习及强调的知识点,但是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很好。
(二)填空题部分:除了17,18考查能力的题以外,其他的得分率在85%到96%之间,而17题考查的是新定义题,18题考查图形的翻折,这两题的得分率都在45%,17题主要错在条件运用错误,及题意理解错误。
18题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画出图形,不能合理转化,及计算错误这3点。
因此体现了大部分学生基础题答题正确率还可以,但是能力题较弱。
(三)解答题部分:19题是计算题,得分在92%,20题的不等式组得分在82%,错误主要在书写过程不完整而扣分。
23题的几何证明题的第一小题得分率在81%,第二小题在61%,第二题是证明线段的乘积式相等,但是与平时练习的系数为1不同,这次的系数为2,考查学生的分析图形并转化的能力。
另外学生在书写时体现出推理不严禁,表述不完整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欠缺。
24题考查二次函数,第2小题得分率在66%,第3小题的得分率只有30.5%,体现了(1)不能合理利用条件合理提取有用的解题信息,对图形特征缺少必要的分析和发现,(2)不能合理的选择合理的解题途径,(3)数学转化思想不够灵活,尤其是数形转化,关系转化不能灵活运用。
25题压轴题,第2小题的第一小题得分在26%,第二小题仅有8%。
主要有以下原因(1)心理问题:很多同学认为压轴题一定很难;(2)时间问题:由于前面耽误了一定时间,导致本题时间不足;(3)能力问题:对知识综合程度较高,方法要求较高、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不能从容应对。
2012年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数学)
一、试卷评价
本试卷难度适中,注重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试题紧密
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计算、分析、理解、应用等能力的考查. 试题覆盖面广,基本上每个章节知识能涉及到了,并且有主次、重难点之分,尤其试卷力求渗透新课改理念,关注中考命题方向,逐步实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过渡。
试卷考查内容及所占比例
第一大题,选择题1-12题,知识涵盖面广,有较强的灵活性,得分率在40%左右。
主要是学生基础太差、知识掌握不好。
第二大题,填空题13-18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基础,但注重了实际,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得分率在30%,学生基础差、知识掌握不好。
第三大题,解答题19-26题,题目较难,涉及面广,得分率5℅。
20题是画出位似图形的学生只有三位,答对率2.5℅。
21题求概率做对的也只有3位,答对率2.5℅。
22题(1)是一道列方程解应用题,4位学生答对,答对率3.4℅,(2)两位学生答对,答对率1.7℅。
23题只有四位学生答出(1)。
24题部分学生补充了条形图。
一位学生解出了(2)。
25题四位学生答对一半。
26题两位学生答对(1)。
从本次模拟考试的情况看,在以后的复习教学中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辅导及拓展,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应用。
初三11班二模质量分析班主任:王向前二模以后,每个人都要认真反思一下,从失败中找到成功,反思中吸取教训,反思是纠正错误的第一步。
不断反思,才能臻于完善。
初三11班二模考试成绩如下:一、总成绩反馈:(不含体育)最高分359分,最低分84分,300分以上7人,总结:如果按照这个结果,考上新中也不过就这几个而已!二、各学科情况1.各科在年级整体情况:这几名所谓的优秀,其实也不是很强,只有一个人在前50名。
几名接近300分临界学生:蔡晓颜276分魏宇潍297分巫志贤282分麦天俊286 林则成287分阮嘉仪298分谢静文297分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1、班级总体还是较弱,高分人数几乎没有,与之前的段考差别不大。
学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意思有所增强,但是还须继续增强。
2、要特别关注线上和临界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方法需要各科老师加强引导。
3、通过二模,必须逐一寻找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之道,从早读、课堂、自习、作业等各个环节入手,查漏补缺,以臻完善。
三、下阶段复习建议第一:师生共同保持坚定的信心,脚踏实地坚韧不拔。
告诉学生无论时间多么紧迫,任务繁重,都要拒绝浮躁,不要浅尝辄止、贪多求快。
有些知识很多同学自认为可以蒙混过关了,事实上每次考试下来,不少同学都说,越是平时感觉底气不足的知识点,越容易在考试中碰到。
所以不要抱有幻想,尤其对于薄弱的学科的薄弱知识点。
第二、师生共同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坚持科学的复习方法。
要求同学对自己的学习,做好周密的计划、科学的安排,并且持之以恒地付出行动,讲究科学的复习方法。
要以查漏补缺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以反思总结的手段,熟悉知识体系;以培养习惯为目的,增强规范意识;以强化联系为重点,训练解题能力。
要及时总结,回归课本;要做到答题有路,即熟悉答题策略,掌握规范的答题方法,做到眉目清楚,要点突出,我们已经开始采用经常训练、频繁考试的方法,强化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限时训练的意识。
2013—2014学年九年级数学第二次月考质量分析
拟写人:肖荣绪
一、参考人数:
本次考试共有63人参加考试。
二、分数段、及格率:
90-100分1人
80-90分5人
70-80分12人
60-70分10人
60分以下35人
及格率:13.2%
三、考题分析:
1.立足教材,体现双基.试题基本上源于课本,能在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中找到原型。
如第1、3、4、5、6、8、9、10、11、12、14、15、16、17、18、20、21、22、23题,与以往比有所增加。
2.适当控制了运算量,避免繁琐运算.在考查计算时,减少运算的难度,重点考查算理.即对运算的意义、法则、公式的理解.如第1、5、6、8、9、13、19、21题。
3.突出考查基本图形的认识和基本方法的分析.如第5、9、12、13、16、21、23题,考查学生对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说理的逻辑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25题通过图形与运动、方程的结合,强化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思考的经验。
4.设计了考查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
如第7、13、14、23题,渗透了的数形结合思想,第4、8、23、25题中的方程思想,第8、16、22、25、26题的变换和转化的思想方法等。
5.关注数学应用的社会价值。
全卷带有实际意义的应用问题有8题(第4、6、8、14、20、23、24题),占总分的31.7%.这些试题中所设置的背景都是学生熟悉的和可以理解的。
这些问题重在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情推理、操作探究能力。
如第24题,需要读懂题目的要求和图形中的信息,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合理的解释。
四、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不能熟练、准确的掌握和应用。
2、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解答出现偏差较大。
3、部分学生的表述能力较弱,导致因书写乱、不规范失分。
4、缺乏实际应用问题的背景经验,在解答联系生活和社会的实际的问题时,出现理解困难,导致解答失误
五、改进方法:
1.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数学教学
每次数学考试,考卷都不难,基本知识,基础知识的考察占大比重。
但学生总是东丢一份,西失一分的,不能拿高分,即使是平时层度比较好的同学,也经
常在基础题上失分。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夯实基础,做到每个学生都把握好基础题不失分。
对好的同学,是拿高分的保障,对差的同学是及格的垫脚石,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班级的平均分。
2.增强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能力。
比如,在化简实数时,就极大地运用了数感,无形中提高了做题的速度。
其次,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作题目的感性检验,增加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到选择题“快,准,好“。
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这次之所以平移和旋转的题目得分率不高,就是因为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学习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今后高中学好空间几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数学就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做好证明题和大体步骤的完整解答。
另外,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在有限的答题纸上写最简略的答题过程,使人一目了然。
4.变教学方式,采取由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启发教学方式
这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念的一个途径。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有收获地学习数学,肯学数学,爱学数学,研究数学逐步发展。
这样,就会减少学生畏惧数学的心理,敢于克服考试难题,敢于挑战数学难题,积极面对生活。
现在的数学考试,考的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用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努力让数学和生活统一起来。
5.加强作业的严格要求极平常练习的时间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