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则典故览尽用人顶级智慧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者富仓府
- 格式:doc
- 大小:24.11 KB
- 文档页数:18
商圣之经商十二则!
范蠡
范蠡,字少伯,后人尊称“商圣”。
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后定居于定陶,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陶朱公商训十二则
能识人。
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能接纳。
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能安业。
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能整顿。
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能敏捷。
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能讨账。
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能用人。
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能辩论。
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能办货。
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能知机。
售贮随时,可称名哲。
能倡率。
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能运数。
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用十六个字概括便是:囤积货物垄断居奇把握时机聚散适宜少伯府商训
入士入农入工商,说道说法说经商。
借圣借贤借善缘,舍财舍利舍实践。
学文学商学天下,合政合企合民意。
愿礼愿富愿太平,少恶少欲少伯府。
关于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1、见微知著商朝纣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
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
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厦。
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
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白玉为门的琼室,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
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
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2、病榻论人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管仲说:“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这些人。
”桓公说:“易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能治疗我的顽疾,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死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去奔丧,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
”桓公认为管仲话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
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
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贵而不显,华而不炫.韬光养晦,深藏不露2012-03-13 23:07匿名 | 分类:小说| 浏览2678次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贵而不显,华而不炫.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提问者采纳2012-03-14 00:33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于低,成之于低,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高是低的婵变与演绎。
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大器的哲学。
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
二、圣者无名,大者无形真正的圣人最终会修炼到无我的状态,无我者何顾其名哉!真正的大者最终会演化为混沌的状态,混沌者何存其形哉!人之圣,其名奄奄乎成其道;天之大,其行浩浩乎成其理。
低调做人的道理正在于此,遁其名,隐其形,方为至圣,方为至大,方为永恒。
三、鹰立如睡,虎形似病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如此雄威的动物却常常扮作一副恹恹欲睡的病态,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惕,待猎物接近时再雄威大作,捕之食之。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弱者好趁强施威,而强者却多装熊示弱——看来低调做人更像施强者的哲学,这套哲学不止是一种自我保全和自我防守的智慧,更是一种谋求生存和伺机攻敌的武器!四、贵而不显,华而不炫荣华富贵几乎是每个人的向往的。
但贵而不显,华而不炫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低调正是这些已获得荣华富贵者的做人哲学。
富贵固然令人倾慕,但自古富贵险中求,富贵者常在风头浪尖上;荣华固然令人向往,但自古荣华难常在,荣华者多在枝头惹眼处。
富贵荣华者只有深谙低调做人之道,才能更好的成就自己和保全自己。
五、才高而不自诩,为高而不自傲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诩自夸,就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骄自傲。
就会自贬其尊,自嫡其位。
人物典故1.楼护侯门藏智:封建专制时代,才大智高者常会被视为威胁,极易受到当权者的猜疑和人们的打击,他们的灾难多是人为之果。
他们隐藏智慧,只为防患保身。
无心富贵,祸患自消。
西汉成帝时,在一日之内封诸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为侯,时称“五侯”。
王氏家族,宾客满门。
齐人楼护在京城为官,他踏遍五侯之门,竟得到了五侯的一致赏识。
有人问他说:五侯权势正盛,他们并不看重士人,你一人竟能赢得他们共同青睐,有什么秘诀么?楼护笑一笑道:侍奉权贵,一味地阿谀奉承是不能让他们欣赏自己的。
我当说则说,不当讲则不讲,议论有据,言谈有礼,全凭理字言事,如此便不难与人交往了。
楼护长得短小精悍,才识过人,五侯遇有大事总是请他出主意。
每到这个时候,楼护总是推脱说:我地位卑下,怎敢妄议国家大事呢?大人抬举我,我感激不尽,不过我实不敢在大人面前高谈阔论。
楼护的朋友责怪说:五侯地位显赫,他们请你议事,你正可借机显示自己的才学,这难道不是好事么?楼护摇头说:我人微言轻,若是放言国事,稍有不慎便会落下把柄,成为他人攻击的利器。
何况五侯地位尊荣,不可冒犯,我若知道他们的秘事太多,岂不犯了大忌?只会给自己招祸。
我宁可把事情想得复杂些,也不能想得简单,否则,只会伤害我自己。
平阿侯王谭荐称楼护德行方正,朝廷委任楼护为谏大夫。
楼护向王谭道谢,并没有携带重礼,他只是说:下官十分贫寒,没有厚礼献给大人,大人的恩情,下官永不忘怀,恳请大人原谅下官失敬。
王谭微笑着说:你官位晋升,当不愁日后富贵了,你要如何回报我呢?楼护诚恳地说:下官当进忠言,使大人没有偏失。
大人什么也不缺,下官自不用献上俗礼,玷污大人的清誉。
王谭听了大笑,并没有怨怪楼护。
有人问:王谭向你索取人情,你何不趁此多表忠心呢?你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还要给他送上重礼才是。
王谭解释道:依附权贵不能惟命是从,也不能献财献物讨取欢心,这都不是最可靠的保身之法。
我要不卑不亢地应对他们,免得和他们纠缠太深,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1、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2、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3、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
4、瀑布:因居高临下,才口若悬河。
5、锯子:伶牙俐齿,专做离间行为。
6、气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飘飘然了。
7、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8、核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充实的大脑。
9、指南针:思想稳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10、花瓶:外表再漂亮,也掩不住内心的空虚。
1、树叶得势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威风扫地。
2、历史的标点全是问号,历史的幕后全是惊叹号。
3、官廉首要的是不贪,不腐,不昏;民廉首要的是不贿,不媚,不借官光,不趋炎附势。
4、一官之廉,十吏效之,百民随之。
一官之腐,百吏必从之,千民必附之。
5、饭桌上批孩子,大人伤神,孩子伤胃,全家伤心。
6、年轻人以为教育可以取代经验,年长者以为经验可以取代教育。
7、学习不能超前,更不能速成,否则,孩子无童年,青年无青春,中年无乐趣,老年无安闲。
8、打开帐本,满篇是人吃。
9、牛皮越吹越大,本事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大,才气越来越少;胆量越来越大,度量越来越少;玩劲越来越大,干劲越来越少;权力越来越大,威信越来越小;架子越来越大,人格越来越小。
10、通常夸一个女人漂亮;如果不漂亮,可以夸她很有气质;如果既不漂亮,又没有气质,可以夸她善良;如果都没有,就夸她健康。
1、看上一个人要一分钟,喜欢一个人要一个小时,爱上一个人要一天,忘掉一个人要一辈子。
2、机会是一个区别英雄与狗熊的台阶,上一步什么都是,下一步什么都不是。
3、夫妻俩过日子要像一双筷子:一是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什么酸甜苦辣都能一起尝。
4、男人的年龄由自己来感觉,女人的年龄由别人来感觉。
5、低调与高标的统一,平凡与不俗的统一,这是朴实的人生,也是厚重而辉煌的人生。
6、总盯着了不起的过去,就不会有了不起的将来。
7、挥不去的是记忆,留不住的是年华,拎不起的是失落,放不下的是情感,输不起的是尊严。
8、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
范蠡经商十二则原文考川观象赋鱼鳖青洲,云雨昭宿。
范蠡知否能取,壮士历日困恂窭。
兴替之际,经商备行。
一、秉誉守志,勤学苦练。
圣人所赞,守厚志品,诚实勤行,有所成就。
遇人谦让,待之以端,任事不拘,存博存厚,有所成就矣。
二、遇君信誉,立功致志。
圣人考川,定价定量,以诚待人,信守为本,把公家利为本,勇毅作孽,以有功成仁。
三、识变见常,方能早有成。
圣人遵训,以礼别辨,存恶把善,行险不夭,谋机须谋,理事不怠,有谋速矣。
四、履职继贤,随时应变。
圣人之训,以险备艰,勇士必为,贤士必成,能险则胜,方可杂险,故能职胤矣。
五、崇德厉行,更造方等。
圣人之礼,贵贱重复,庙堂桑田,礼义畔畔,履行而已,功名能赓,有所成就矣。
六、智偏学深,古今相比。
圣人诚认,学有博深,圣训皆言精诣,向古学习,应用当今,贤哉行举矣。
七、礼仪礼成,处事知度。
圣人之礼,以仪著礼,崇信任言,以真著实,临难可救,而远言近,有所成就。
八、困事存耻,礼义莫犯。
圣人之圣,以言宪定,衣食则衡,礼义立范,履行无因,必自毋犯,能保安全矣。
九、求贤天道,群教活行。
圣人之代,群教成规,博学宽窄,古今一览,勤思用古,精巧为异,遵仁去物矣。
十、把公事民,以公者家。
圣人之教,民财护公,破财行义,耕历任务,知役而及,存善以示,效力安放矣。
十一、立贤施仁,安室贤士。
圣人之智,以仁处仁,立贤尊士,以安为务,履职继贤,止而益安,以范行贤矣。
十二、护国士备,以便击敌。
圣人之训,以准取胜,奉定执敌,士备护国,存质行义,兴业备家,以有功成仁矣。
善用人才的故事
1、刘邦在“楚汉争霸”时,刘邦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人唯贤,因此战胜了项羽。
张良破落流浪,韩信招摇过市,萧何曹参县衙收贿,吹鼓手周勃以及屠狗仔樊哙,都因刘邦用其一技之长,在和项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勋爵。
2、李世民在中国上,唐太宗李世民一朝,可以说是人才之盛,实所谓灿若星河。
魏征敢于直谏,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人相;魏征为主的谏诤大臣,还经常劝谏和建议唐太宗要记取隋朝和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实行偃武修文,广纳贤才,从而为大唐帝业打下良好基础。
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使人尽其オ,才尽其用。
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オ开创了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
3、刘备刘备能成功,主要靠识人,且知人善用。
从田豫、到邓芝、马忠,再到马谡,无不如此,刘备只要和他们聊几句,就看得出其才能,这些都是早年的人生经历赋予刘备的技能。
4、曾国藩曾国藩有一个用人秘诀就是知人善用,在日常相处中,曾国藩会仔细观察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并且以此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可用。
因为曾国藩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心的教导,湘军队伍才迅速发展壮大,在战场上勇猛无敌,最终击退了太平军的起义,在这件事儿上,曾国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5、朱元璋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
李善长和
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
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10个最经典的典故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明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人生智慧。
在这些典故中,有的给人以启迪和警示,有的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十个最经典的典故,并分享其中的寓意和价值观。
一、《盗跖投赋》盗跖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盗贼,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悄悄躲进了大官僚的家里,一直待到主人入睡。
然而,在主人熟睡时,盗跖并没有杀害他,而是在他的地下室写下了一篇表白他艰难生活的赋文,然后默默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如何艰难困苦,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和人性的善良。
二、《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的一件青铜器,上面刻有四只山羊在吃草。
这件青铜器象征着丰收和富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劳努力,才能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丰收。
三、《筹码》这个典故出自于《庄子》,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公元前476年的故事。
当时,一个名叫蓐收的边境守卫因被控偷割夜明珠树,面临死刑的处罚。
蓐收一直坚称自己是无辜的,只有玩筹码的人才能犯这种错误。
法官想到了这一点,立即拿出自己的筹码,证明了蓐收的清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合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可以化解危机,找到答案。
四、《箱鼓》箱鼓是中国民间音乐器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代表着快乐和欢聚。
在古代宴会上,人们常常用箱鼓来表达对嘉宾的尊敬和热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团结和合作,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享受生活的快乐。
五、《狐假虎威》这个典故讲述的是一只狐狸利用另一只狐狸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结果却因此吃了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张声势的威力是有限的,只有真正的实力才能长久地赢得尊重和信任。
六、《愚公移山》这个典故讲述的是愚公和家人一起努力移山,坚持了几十年,最终得到了神灵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七、《钟馗捉鬼》钟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仙,他以智慧和勇气闻名于世。
这个故事讲述了钟馗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捉拿了一只凶恶的鬼怪。
10个文学典故,告诉我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来历及深刻内涵一、八斗之才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
他政治上的失意,从而寄情于山水,写有大量山水诗,与文章冠绝当时的另一个文人颜延之齐名,并称为“江东第一”。
他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
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谢灵运为人清狂,恃才傲物,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共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意味天下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只有曹植文才卓越,可使他由衷折服。
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
如唐李商隐的《可叹》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唐徐夤的《献内翰杨侍郎》中有:“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等等。
二、五步之才史青,唐朝零陵人。
聪敏强记。
今存诗一首。
一次,他向唐玄宗上表自称,曹子建七步成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
”唐玄宗见表,十分称奇,当即下诏相召。
有人为史青捏着一把汗,谁敢在皇帝面前夸此海口?万一五步之内做不成诗,岂非犯下欺君之罪吗?面试的一天到了,史青胸有成竹,大步上殿。
口呼万岁完毕,玄宗立即命他作诗。
史青俯伏金殿说:“请万岁出题。
”恰好这天是除夕,唐玄宗即以《除夕》为题,命他作来。
史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诗云: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玄宗听了,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临门将军之职。
典故:1、“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97-169),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
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
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
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立志做一番大事,由于徐孺子贤德,使陈蕃十分佩服,故陈蕃为他专门置一榻,只有徐孺子来的时候才给他用,平时都挂起。
由此可见徐孺子的贤德!这个典故用来说明,来这里的人都是名士名臣。
2.典故:“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
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
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后人称为梁园。
即“睢园”。
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
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他经常于此狞猎、宴饮,大会宾朋。
天下的文人雅士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
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典故:“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朱华冒绿池”。
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
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
典故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具有很高的文采。
12则典故览尽用人顶级智慧,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者富仓府老子说:“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白的最高法则。
”荀子的说法是:“普通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做帝王的,善于管理别人才算是有才能。
”索引和简评典故简评1.刘邦论得天下同封土赐爵、升官发财相比,嘘寒问暖、送汤送饭又算什么呢(人聚财散、财聚人散);用其非有如己有(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支配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真正懂得了王道2.智果论选继承人五个优点不如一个缺点;君以能用人为能。
3.太公论治国之道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4.郭隗求士论帝者用师,王者用友,霸者用臣,亡者用仆5.郭嘉十胜十败论良禽择佳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仕;郭嘉之“量主”,孔子之“鸟择木”,乃贤明之人的择主之道,反过来不正是明主的用人之道吗6.魏文侯用乐羊??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中御之患”会造成三大灾难(縻军、惑军、疑军);既要用人不疑,避免中御之患;又要疑人不用,去除隐患7.曹操《招贤勿拘品行令》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造器尽其材,用人适其性;没有缺点的人往往优点也很少8.魏元忠用盗贼9.罗斯福、丘吉尔和希特勒10.郭嘉不检点舍去繁琐的条规而着眼于大局;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包容那些有毛病的人才;但要除去有影响力却价值观相左的人11.楚庄王绝缨12.太公杀华士1刘邦论何以得天下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
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
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1.《吕氏春秋·分职》说:“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就是说,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支配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真正懂得了君道。
《人物志》说:“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所以不同,故能君众能也。
”有道之君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从而不会事必躬亲,所以才能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
刘邦实施的即为此道。
而项羽则恰恰相反。
马云英语教师出身,金融不如蔡崇信,技术不如吴泳铭,贸易不如金建杭,而能有如此成就,具有刘邦遗风。
2.刘邦傲慢且好侮辱人,但是懂得分享利益(财散人聚);项羽仁厚爱人,却与民争功、与民争利(财聚人散)。
同封土赐爵、升官发财相比,嘘寒问暖、送汤送饭又算什么呢?在起用人才上是这样,在对待财富问题上,道理也一样。
商汤、周武消灾了夏桀、纣王,一旦拥有了夏、商的全部国有财产,就把土地、财宝封赏给有功的大臣,举国上下没有不欢天喜地,心悦诚服的。
用亡国者的财产赏赐功臣,整个国家的臣民都会争相效命。
这也是懂得如何使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作法。
(“打土豪分田地”也是此道)3.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碑文是这样写的:“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自己工作的人安息于此。
”2智果论选继承人当初,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美发高大(长得帅),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
只有一项短处,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置之不理。
智果便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后智族果真被灭(知微见著类10则典故中第6则的智伯即为智瑶)。
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
领导者最核心的能力是聚人用人的能力,如不具备该能力,则自己做事的能力再多也不行。
3太公论治国之道周文王问于姜太公:“怎么治理天下?”对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
是之谓上溢而下漏。
”(行王道的国家百姓富足,推行霸道的国家能让有才能的人富有,苟延残喘的国家只会让当官的人富有,将要灭亡的国家只有君王仓府富足;这就叫做上面君王的财富多得溢出来,下面百姓穷得象竹篮里的水漏得干干净净。
)文王说:“好!”太公又说:“好事做晚了不吉祥”。
于是当日文王就打开他的仓库,拿粮食去救济那些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人!华为把98.6%的股权给员工,创办人任正非只拥有公司1.4%的股权,此为王道;多数优秀企业重视有能力的人才,可以使他们富足,乃霸者之道;大多数平庸企业仅给少数高管以高薪或股权,此为仅存之道;仅老板自己富足的企业,实施的是亡者之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王道,美帝实施的是霸道,封建独裁政权走的残存之道或亡道。
4郭隗论求士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后登上王位,去见郭隗先生说:“我非常了解燕国势单力薄,然而洗刷先王的耻辱,是我的愿望。
敢问先生如何使国家强大?”(旁注:先论用人之道)郭隗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原文: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
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
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旁注:再论引人之法)郭隗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
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此即为成语“千金市骨”)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
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1.帝者用师,王者用友,霸者用臣,亡者用仆。
“帝王霸”的划分已不适于现代社会,但是将事业成就划分为四个层面,以及对应的四类人才属性,则是完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2.《素书》说:“智慧有如泉涌,行为堪为表率,这样的人可做导师;智慧可以磨砺他人,行为可以辅助和警策他人,这样的人可为良友;安分守已,奉公守法,不敢做一点出格的事,这样的人可为官吏;还有一种人,你要是只图眼前的方便快意,只要你叫他一声,他就会连连答应,这种人只能做奴隶。
所以最好的君主要用堪为导师的来辅佐自己,中等的君主要让良友来辅佐自己,下等的君主要用官吏来辅佐自己,亡国的君主却仔用奴隶来辅佐自己。
”要想知道一个君主是否会亡国,只要看他的手下是些什么人就够了。
(原文: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
”欲观其亡,必由其下。
)5郭嘉十胜十败论曹操问郭嘉:“袁绍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但力量不足,怎么办?”郭嘉回答说:“刘邦打不过项羽,你是知道的,汉祖刘邦只能用智谋战胜项羽。
虽然项羽强大,最终还是被刘邦打败了。
我私下想,袁绍有十败,你有十胜。
其一,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此人没能耐。
袁绍礼仪繁琐;你不讲礼节,体任自然。
这在管理方法上就胜了。
其二,袁绍虽然强大,但是逆潮流而动;你是顺应历史潮流来率领天下百姓打仗。
这在道义上就胜了。
其三,汉末的统治失败在宽松和缓上,袁绍是用宽缓来拯救宽缓,所以没有威慑力;你用刚猛来纠正汉末的宽缓,从而使上下都懂得规矩。
这在法治上就胜了。
其四,袁绍表面宽缓内怀猜忌,任用了某人马上又怀疑他,重用的只是亲戚子弟;你外表简易内心明智,用人不疑,任人唯才是用,不管远近亲疏。
这在度量上就胜了。
其五,袁绍计谋有余而决断不足,失败在谋于事后;你有了好计策就实行,不断地顺应各种变化。
这在谋略上就胜了。
第六,袁绍因出身名门,有几代积累下来的政治资本,故意拿出架式,以获取好名声,能人中那些好说漂亮话的阿谀奉承之徒都投奔了他;你诚心待人,实实在在做事,不喜奉承,以朴素的作风带领下属,赏赐有功的人也一点都不吝啬,能人中那些忠厚正直有远见而又有实际才能的人都愿意为你效劳。
这在品德上就胜了。
其七,袁绍看见别人挨饿受冻,怜悯之情马上就表现出来,看不见的时候,想也不去想,这只不过是人们常说的‘妇人之仁’;你对眼前的小事,常常忽视,至于说那些大事,却能想到很远,给别人的恩惠,都超过了他们自己的期望。
即使看不见,都考虑到了,没有不接济扶助的。
这在仁爱上就胜了。
其八,袁绍因大臣争夺权力,被谗言搞昏了头;你用自然之道去领导部下,让他们慢慢地去熟悉自己的职责,这在明智上就胜了。
其九,袁绍不能明辨是非;你认为是对的就以礼相待,认为不对的就依法查处,这在策略上就胜了。
其十,袁绍好搞花架子,不懂得兵法的要旨;你以少胜多,用兵如神,你的军队仰仗你,敌人害怕你,这在军事上就胜了。
”曹操说:“我知道了,袁绍为人,志大才疏,表面严厉,胆子却很小,猜忌苛刻却又没有威严,兵力虽强但布署混乱,将帅骄横,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然丰富,但那都是给我准备的。
”1.郭嘉口才再好(曹操最倚重的谋士),临场发挥、一气呵成,能说出“十胜十败”吗?事实上,郭嘉心里早就对新老板曹操和原东家袁绍进行了对比研究。
就像现在多数人跳槽后也会比较新老东家一样。
2.袁绍对郭嘉“甚敬礼之”,但为何郭嘉只在袁绍那里呆了很短时间就跑了?郭嘉对袁绍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自己为之效命的君主,十分审慎(夫智者审于量主),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