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分单元教学计划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分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学计划1.单元说明: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和《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美景,目的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美感,感受乡村的美妙。
2.单元重点:(1)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比如,《古诗词三首》中的提到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乡下人家》中的“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写出了乡村生活的惬意、美好;《天窗》中通过透过天窗看到的、想到的事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真的赞美,对那给了孩子光明快乐的天窗赞美。
《三月桃花水》中“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表达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本单位放置了作《我的乐土》,要写出你的乐土是甚么样子的,你爱在你的乐土干甚么,你的乐土带给你甚么康乐。
写之前学会仿照表格列一下提要。
3.单元教学建议:教学本单元课文,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语句。
4.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1.古诗词三首讲授要点本课介绍了三篇关于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重点是能抓住枢纽句子体会作者课时3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高低文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表达的情绪。
2.乡下人家本文介绍了乡村的景致和乡下人家的生活,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天窗本文主要写小时候乡下房子里的天窗给“我”的影响,重点是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安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你知道怎么写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吗文章以简洁、平淡、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讲述了由一份普通晚报所引出的亲情故事。
一起看看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读通诗歌,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初感课文。
教具准备:妈妈的照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拿出妈妈的照片,用一句话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妈妈。
2.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老师对你们的妈妈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很爱自己的妈妈。
可是,我们该怎样爱妈妈呢学了课文最后一份晚报,一定会对同学们有所启发的。
二、提纲导读,学生自读。
1.读文,画出生字新词。
认读并掌握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了短文,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请写一写。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含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强调局部生字的读音后,开火车认读生字。
字音:“诧〞“怔〞是卷舌音。
3.引导学生用生字组词。
4.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全班一齐读一读。
读中稳固生字的认知。
5.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四、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小女孩给“我〞一枚硬币,叫“我〞到她妈妈的报摊上买报纸。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学写伙伴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学习课文,知道女孩为什么要让“我〞替她买一份晚报,体会女孩的一片孝心。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谈体会。
启迪学生懂得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模板)(第一单元)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教材内容包括课文《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荷叶圆圆》和《四个太阳》等。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季节变化的描绘,也有姓氏、动物、植物、数字等元素的介绍,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教材还配备了插图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需要被激发和保持,使他们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课文的阅读和朗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社会、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家乡、祖国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景和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
2.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例句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故事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本节课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第一单元)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围绕着“春天”这个主题,包含了《找春天》、《古诗两首》、《小英雄雨来》和《四个太阳》等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春天的描述,也有对英雄人物的赞扬,还有对想象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了解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春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诗文的鉴赏能力和对英雄人物品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指导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学习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
2.难点:对诗文的鉴赏能力,对英雄人物品质的理解,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者多媒体课件。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3.课文中的生字词卡片。
4.写作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简要复述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造句或者游戏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英雄人物,说出他们的优秀品质,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有一个太阳,它会是什么样子,它会给自己或者世界带来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优质教学设计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进行设计。
本单元的主题是“春天”,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春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的朗读和理解、生字词的学习、课后习题的解答以及对本单元主题的讨论和表达。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阅读和写作。
但是,对于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同时,学生对于春天的理解和感受各不相同,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能够通过课后习题的解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能够通过讨论和表达,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3.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的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2.讲解法:通过讲解生字词和课后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
4.表达法: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课后习题解答。
4.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春天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并回答课后习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通过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和书写生字词。
5.拓展(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会说认识本单元生词:…
2.能够正确朗读本单元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4.了解本单元课文的作者及背景知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 生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理解与朗读。
3. 相关练习的完成。
难点: 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2. 生词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准备
1.课文教材:《…》
2.教学课件:…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图片、单词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Warm-up(热身)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Presentation(呈现)
•教师通过读课文或语音录音呈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3. Practice(练习)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理解练习,如填空、选择题等。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展示学生表达能力。
4. Production(表达)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强表达能力。
•学生撰写课文总结或感悟,提升写作能力。
5. Homework(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复习课文内容。
•自觉背诵课文,在课堂上进行背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
2.能按要求正确书写生字词,增强词汇记忆。
3.能正确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看法。
4.能在困难情境中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小有所获的秘密》2.生字词:探寻、屏息、湖泊、漫步3.文学常识:诗歌、寓言故事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2.正确书写并运用生字词。
3.学会倾听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2.运用生字词进行合理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新课。
2.课文学习:轻声朗读课文,理解意思。
3.生字词学习:板书生字词,学习笔顺发音。
第二课时1.课文鉴赏: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生字词造句:学生自由造生字词句子。
第三课时1.课文背诵:学生跟读课文,小组合作背诵。
2.课文理解: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生字词的记忆和运用也需要加强,可以在课后布置相关作业。
另外,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给予学生机会进行言语交流。
六、教学延伸1.小组朗读: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相关诗歌和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课标要求:(一)识字与写字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古诗之美;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能描述故事情节;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歌描写的对象;4.能够初步体会古代文人情感表达方式,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读诗歌。
二、教学准备1.《古诗三首》教材相关课文;2.录音机、音响设备;3.打印好的《古诗三首》文本;4.图片、PPT等辅助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音响设备播放《静夜思》原声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营造宁静的学习氛围。
2. 学习《静夜思》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静夜思》,学生跟读;2.理解诗意:结合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诗歌描写的景色,增进理解;3.默写训练:让学生尝试写出《静夜思》的几句诗句,检验理解程度。
3. 学习《春晓》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2.情感表达:让学生思考诗歌中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开展情感交流;3.听课后感:学生用简短语言描述自己的春天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课堂朗读: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2.诗歌背景: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增加诗歌的历史感;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认为的诗歌意义,各小组报告。
5. 总结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古诗的韵味,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默写《静夜思》的前两句;2.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3.谈谈你对《登鹳雀楼》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注重情感体验和实际应用,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开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表达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诗歌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提高诗意理解的深度。
以上是本次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海子小学王会敏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
包括三篇讲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体裁多样,语言极富表现力,细细品读会让读者走进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之中,从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教学时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助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二、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条理清晰,生动具体。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但是学生很少有机会外出旅游,亲眼见到的很少,教师要多用图片等让学生欣赏、
了解。
本组课文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风景美不胜收,而且语言丰富多彩,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与感受语言的魅力,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
2、搜集有关信息,更多的了解这些地方。
3、仔细咀嚼文章精彩语段,丰富积累。
4、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展现风景名胜的多媒体课件。
2、师生搜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图片资料。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教学本组课文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祖国风景名胜的了解,并让学生进行介绍。
然后教师展现自已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带学生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给学生以美感,并与学生谈话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引起学生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古诗词三首》
这是古人笔下的江南山水美景,是古诗词,可依照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
1、教师可运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学生走入诗词描绘的意境中。
2、自主读文,理解诗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已读文,小组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再尝试说说句子的意思。
注意必要时,教师或引导学生介绍相关背景和其他资料。
还要引导学生想想诗中描写的画面,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3、反复吟诵,体验诗情。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可进行汇报展示,比赛读,配乐读等。
4、拓展积累。
展示作者笔下的江南山水,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丰富认知,增加积累。
2、《桂林山水》
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本文用优美的语言写出桂林山水的奇丽之美。
教学本课之前可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
1、在教学开始进行展示交流学生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的欲望。
2、初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对课文进行整体的了解,让学生谈谈感受,奠定感悟基调。
3、研读,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想像画面,谈谈各自的感受。
再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弄清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开头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等问题,来感受
文章表达方法。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最后谈谈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理解。
4、品读,积累语言。
选择自已最喜欢的部分进行品读,再引导学生列出作者的写作提纲,进行练习背诵,积累优美语句。
5、“阅读链接”与创意比拼。
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再引导学生自已想想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赞美桂林山水。
给学生一些提示:如做导游、写广告等。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
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1、揭示课题,自主读书。
教师或引导学生简单介绍双龙洞,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可进行小组合作读文,说说写写画画作者的游览顺序。
3、研读课文,感受景物特点。
可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研讨思考每一部分的特点,想想自己的感受,再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拔,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实在。
4、欣赏与积累。
可运用多媒体展现双龙洞实景,还可用感情朗读的形式进行欣赏,再引导学生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七月的天山》
课文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
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自主读文,交流感受。
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2、品读课文,感受天山美景。
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积累。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
七、拓展活动
1、结合语文园地中的语文活动,可开展“带你去观光”活动,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祖国优美山水的资料,还可走进大自然,记录大自然的美,进行汇报展示,可以搜集到或自已观察到向同学们介绍。
2、可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平时看到或搜集到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佳句名篇,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丰富积累。
3、根据习作内容,观察我们的校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写我们的校园,写出景物特点,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