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幼儿科学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5
【前言】大班科学探索系列教案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之一。
本次探索的主题为“奇妙的水世界”,课程旨在让幼儿通过亲身探索,感受到水这个自然界中的重要物质,了解水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并引导幼儿对环保的关注和担当。
【探索内容】一、课程目标:1.了解水这个自然物质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一些简单的水文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活动室中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喷壶、桶、漏斗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教育材料,如科技类的小课件、漫画书籍以及与饮用水有关的图片等。
三、课堂活动流程:1.引导幼儿感知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教师可通过介绍水对人体的功能和重要性,比如可以讲解“水是人体的主要成分,饮水可以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等,来引导幼儿产生对水的兴趣和注意性。
2.让幼儿了解饮用水的来源:教师可以通过配合小故事和小漫画,让幼儿了解到饮用水的来源以及海洋和江河对水质的影响。
同时引领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水文知识。
3.亲手制作了解水循环: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亲手制作关于水循环的模型,感受水分子的运动规律,同时巩固并深化对水文知识的理解。
4.与水相关的游戏活动:通过做游戏或者进行科技课例实验来加深幼儿对水资源的了解,同时引导幼儿了解环保的概念。
比如:用喷壶来打水泡,一位孩子打,其他孩子猜这是什么形状的水泡,猜对的孩子获得奖励。
5.小小行动,保护水资源: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将简单介绍一些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水资源,引导幼儿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课程收获】通过这次课程的探索,幼儿们不仅会从亲身实践中了解水到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了解水的性质和特性,而且也将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保护和利用水这样一个自然的重要资源。
同时,课程还提供了一个平台,引领幼儿对于环保实践和责任的探讨和思考,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幼儿园奇妙的的水教案】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水_幼儿园关于水的教案1幼儿园奇妙的的水教案:奇妙的水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食盐、奶粉、橘子粉、咖啡溶解在水里后水会变味变色。
2、操作感受有些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将自己的发现大胆的表达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实验操作有兴趣。
活动准备:1、食盐、奶粉、橘子粉、咖啡粉若干,带有数字标号的透明塑料杯每人4个,勺子每人一把。
2、“年年有鱼”的魔术视频。
活动过程:一、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播放“年年有鱼”的视频师:孩子们,在寒假春节联欢晚会上演了一场非常精彩的魔术,大家想不想在看一次?这个魔术真精彩,这个叔叔能让画里的鱼自己游到水里,太厉害了,今天符老师也给大家变个小魔术,一个关于水的魔术,想不想看?二、引导幼儿感受水的奇妙(一)、请小朋友品尝白开水,引导幼儿自由说出白开水的味道,淡淡的,没有味道。
(二)、初步感知水的奇妙1、教师示范在盛有白开水的一号杯子里放入白色粉末(食盐),用勺子搅拌,请幼儿仔细观察水里的白色粉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共同回答。
2、引导幼儿闻一闻,水里放入了白色粉末之后味道有没有发生变化,个别幼儿回答。
3、教师尝一尝放入白色粉末之后水的味道发生了什么变化4、教师指导幼儿集体操作,尝试,幼儿品尝自己的作品,说出水的味道。
提问:淡淡的水为什么变成了咸咸的水了呢?5、教师小结:食盐碰到水,被奇妙的水溶解了,眼镜看不到了,可水的味道发生了变化,用嘴巴一尝就能尝到咸味。
三、指导幼儿探索水的变化(一)、教师引导幼儿依次将奶粉、橘子粉、咖啡粉放入水中,引导幼儿通过看、闻、尝说出水的变化。
(二)、引导幼儿比较四杯水的不同,幼儿自主回答。
(三)、教师小结:因为在水中放入了四种不同种类的粉末,所以水的颜色和味道也就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四)、幼儿享用自己变魔术的成果。
2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水:神奇的水活动目标:1、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存在着一股收缩的力——表面张力。
教案名称:大班科学教案自然科学《水》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水的来源、性质和用途,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培养幼儿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水的来源:讲解水从哪里来,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水的性质:介绍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相互转化。
3.水的用途:讲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饮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
4.节约用水:教育幼儿爱护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水的相关知识。
2.观察法:引导幼儿观察水的状态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实践法:组织幼儿进行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
4.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幼儿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2.讲解水的来源:讲解水从哪里来,让幼儿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3.讲解水的性质:介绍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相互转化。
4.讲解水的用途:讲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饮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
5.节约用水教育:教育幼儿爱护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6.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
7.小组讨论: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幼儿的思考能力。
8.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水的认识和理解。
2.检查幼儿的实践活动,评价幼儿的节约用水行为。
3.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幼儿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4.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节约用水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材:大班科学教材《水》。
2.教学用具:水、冰、水蒸气、图片、视频等。
3.环境创设: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观察、实践和讨论的环境。
4.家园共育: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节约用水意识。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引言概述: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实验和探索能力。
本文为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进行了优秀的设计和概括,通过引导幼儿对水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正文内容:一、引导观察水的性质1.介绍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水的外观和性质,了解水的普遍性质。
- 带领幼儿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气味和透明度。
2.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 通过实物示范,让幼儿观察和探索水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与幼儿共同观察纯净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例如加热或冷却。
3.引导幼儿体验水的流动性- 在户外教学环境中,利用水龙头、水管等工具,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水的流动性。
- 引导幼儿探索水流的方向、速度和阻力。
4.引导幼儿探索水的特殊性质- 引导幼儿用手指触摸水的表面,让他们发现水的表面张力。
- 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密度和浮力,通过实验验证物体在水中漂浮或沉没的现象。
5.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溶解性- 使用食盐、糖、油等不同物质,让幼儿观察和实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 引导幼儿理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并帮助他们理解溶解和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水的生活应用1.引导幼儿认识水的重要性- 引导幼儿讨论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例如饮水、洗澡、清洁等。
- 帮助幼儿了解水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节水意识。
2.引导幼儿了解水的净化方法- 通过引入简单的水净化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净化过程,例如过滤、煮沸和加入净化片等。
- 引导幼儿了解如何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3.引导幼儿了解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 利用图片和故事,让幼儿认识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例如蒸发、降水和地下水循环等。
- 引导幼儿探索水循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思考自己应如何保护水资源。
4.引导幼儿了解水的气态和液态变化- 利用温度计和水的加热实验,引导幼儿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奇妙水科学教案目标:1. 让幼儿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重要性。
2.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3. 引导幼儿了解并实践保护水资源的简单方法。
4. 激发幼儿对自然界水循环现象的兴趣。
材料准备:1. 透明玻璃容器2. 彩色水珠3. 放大镜4. 水循环模型(或制作简易水循环模型的材料)5. 图片/视频资料展示水的重要性及污染情况6. 节约用水宣传画7. 绘画用具:彩纸、颜料、画笔活动流程:一、导入新课1. 游戏:“水宝宝去哪儿了?”教师准备几个装有不同颜色水珠的容器,让孩子们猜测每个容器里的水珠颜色。
通过观察和猜测,引导孩子们认识到水的透明性。
二、探索水的性质1. 实验:“水的魔法”利用放大镜观察水珠,让孩子们描述水珠的形态和特点。
讨论水的透明性、流动性等性质。
三、了解水的重要性1. 观看视频:展示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视频,讨论水对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
2. 图片展示:展示干旱地区和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对比图片,让孩子们感受水的宝贵。
四、探讨水资源保护1. 小组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分组讨论,每组分享节约用水的理由。
2. 角色扮演:“小水滴的旅程”孩子们扮演水珠,经历从河流到海洋再回到天空的循环过程,体验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实践活动:制作水循环模型1. 教师指导孩子们使用简易材料制作水循环模型。
2. 孩子们操作模型,观察并解释水循环的过程。
六、环保行动倡议1. 绘画创作:“我是水资源保护小使者”孩子们绘制自己成为水资源保护小使者的图画,表达保护水资源的决心。
2. 制定节水承诺:引导孩子们制定个人节水小贴士,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七、总结反馈1. 分享展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画作和节水小贴士。
2. 教师小结:强调水的重要性,表扬孩子们的创意和承诺,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做节水的小小守护者。
安全提示:1. 在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时,教师需全程监督,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2. 使用的所有材料应是幼儿年龄适宜且无毒的。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中的发现》教案名称:水中的发现适用对象:大班幼儿(3-4岁)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水是一种物质,水的形态变化。
2. 发现水的特性和用途。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和实物:水、饮水杯、水果、鱼缸、冰块等。
2. 素描纸、彩色铅笔、画笔、水彩颜料、水杯等。
3. 实验物品:带盖杯子、饮管、纸巾等。
4. 图书资源:《小学问大发现》、《徜徉水中的乐趣》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等,引导幼儿讨论水的特点和用途,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 提问:你们喝过什么水?喜欢喝凉水还是热水?水可以用来做什么?3. 谈论一些有趣的水的事实,例如水可以变成冰,可以变成蒸汽等。
二、探索与实践(20分钟)1. 分发杯子和纸巾,让幼儿倒水,观察水的流动轨迹。
2. 让幼儿用饮管喝水,观察水的吸入和排出过程。
3. 鼓励幼儿亲自去洗手,让幼儿感受水的清洁作用。
4. 教师向幼儿展示冰块,让幼儿摸摸冰块,观察冰的特点。
5. 提问:冰会融化吗?室温下冰块会变成什么?6. 使用素描纸和彩色铅笔,让幼儿画出自己认为好看的水的样子。
三、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听故事《小鱼儿的神奇旅程》等,让幼儿了解水中生物的生活。
2. 观察鱼缸,让幼儿发现其中的小生物,如鱼、乌龟等。
3. 借助图书资源,向幼儿展示水的形态变化实验,如蒸发、凝固等。
四、总结(5分钟)1. 让幼儿展示自己绘制的水的画作,并互相欣赏。
2. 回忆当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让幼儿总结水的特点和用途。
3. 教师总结:我们从今天的活动中发现了水的许多有趣之处,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教学延伸:1. 给幼儿展示更多有关水的图片和实物,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和探索水的世界。
2. 带领幼儿进行更多的水的实验,如混合液体和固体的实验等,增加幼儿对水的认知。
3. 安排户外活动,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大自然中的水,如河流、湖泊等。
大班科学水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物质特性以及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导入(引入水的重要性)(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照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地表多是由水覆盖,然后提问:你们觉得地球上有多少的水?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呈现(水的物质特性)(20分钟)1. 水的分子结构:教师通过展示水的分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解释水的分子结构为什么能够使它具有特殊的性质。
2. 水的三态变化:教师通过实验或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三、拓展(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15分钟)1. 生活用水: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水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如饮水、洗衣、洗澡、冲厕等。
2. 农业用水: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水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如灌溉、养殖等。
3. 工业用水: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水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如制造、冷却等。
四、练习(水的应用题)(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水相关的应用题如:1. 在冷天里,为什么经常会看到水管、水桶等容器结冰?2. 为什么洗衣机洗衣服的水要加热?3. 冬天里的水龙头经常会结冰,夏天就不会,为什么?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并与同伴进行讨论。
五、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物质特性以及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六、展示(学生作品展示)(10分钟)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制作海报、PPT等形式的作品展示水的物质特性和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水的作用和特性的小短文,字数不少于100字。
八、小结(3分钟)今天我们学习了水的物质特性以及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共同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水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了解水的特性,如流动性、浮力等。
2. 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水盆、塑料瓶、气球、木块、细绳、色素、透明玻璃杯等。
2. 环境准备:确保活动室光线充足,摆放好实验用具。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张纸巾,问:“纸巾湿了水会怎么做?”引导幼儿思考。
·幼儿猜测后,教师揭示答案:纸巾会吸水变重,水会流下来。
2. 探究水的特性·流动性:教师倒入一杯水,让幼儿观察水流动的现象。
·浮力:利用塑料瓶和水杯,演示水的浮力现象,如将气球绑在瓶口,放入水中,气球会上浮。
3. 动手实验·水的循环:用塑料瓶、气球和细绳制作一个简易的蒸发装置,观察水循环的过程。
·水的过滤:使用透明玻璃杯、纱布和活性炭,让幼儿了解水的过滤过程。
4. 讨论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中的发现,提问:“你们发现了水的哪些奇妙之处?”·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5. 拓展延伸·提出问题:“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让水动起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提出新的想法。
四、活动反思1. 成功之处:·实验设计简单有趣,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教师引导得当,幼儿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强。
2. 不足之处:·部分实验材料安全性需进一步加强考虑。
·时间分配上略显紧张,部分幼儿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改进措施:·在选择实验材料时,更加注重安全性和环保性。
·合理调整活动时间,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表达机会。
五、家园共育1.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水的探索实验,如在家制作简易净水器等。
2. 知识拓展: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关于水的科普书籍,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中的发现》活动背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水。
但是,你是否知道水的来源、成分、性质以及各种有趣的现象呢?通过这次科学活动《水中的发现》,让孩子们探索水的世界,了解水的奇妙之处。
活动目标1.了解水的来源、成分、性质。
2.发现水的有趣现象。
3.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
活动过程1. 活动准备准备以下材料:•透明水杯•水•食盐•油•洗涤剂•小石子•浮球•玻璃棒•支架•纸巾2. 实验探究水的成分步骤1.将透明杯子装满水。
2.加入食盐搅拌。
3.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
1.加入食盐后,水的颜色变暗,变得有味道。
2.实验说明水不仅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还含有其他杂质。
3. 发现水的两性性质步骤1.将一些油加入水杯中。
2.观察油和水的相对位置。
3.稍微搅拌,观察结果。
结论1.油和水互不相溶,油浮在水上方。
2.实验说明水具有两性性质,既可以溶解极性物质,又可以与非极性物质分开。
4. 发现水的表面张力步骤1.将水杯中的水倒进一个深盘子里。
2.加入洗涤剂,稍微搅拌一下。
3.在水表面上放入一个小石头或浮球。
结论1.洗涤剂会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水会溢出。
2.浮球可以浮在水的表面,说明水具有表面张力。
这种表面张力很类似于弹性,因为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极性使表面能量最小。
5. 发现水的导电性步骤1.将水装进透明杯子里。
2.加入一些盐。
3.用玻璃棒将两根导线钩在杯子里,让它们碰到水。
4.将另一端的导线插在电池上。
观察结果。
1.加入盐后,水可以导电。
2.实验说明纯净的水并不具备导电性,盐可以使其变得具有导电性。
活动总结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对水的来源、成分、性质以及各种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在每个小实验的探究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和得出结论。
这些都是科学实验中磨砺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重要点,希望他们在以后的科学探索中,能够不断发现和探索更多有趣的现象。
大班科学:水中的发现,幼儿科学教案
,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1、提前几天告诉幼儿星期×下午我们到“玩水池”玩水。
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
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
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
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
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
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
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
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
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
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
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
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儿童识字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玩水材料带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
请家长作好记录,次日交给老师。
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孩子“水中发现”的多与少、深与浅;了解孩子的表达能力;了解孩子对这种活动方式的兴趣及认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个体差异,如听觉、触觉、记忆等。
以便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扩散或寻找新的教育活动内容。
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
《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
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
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
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
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儿童动画
大班科学:塑料袋的危害,幼儿科学教案,
活动名称:1、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腐烂和分解的。
2、让幼儿知道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乱扔塑料袋。
3、教育幼儿用纸袋或布袋装东西。
活动准备:塑料袋人手一个。
两盆花:在其中一盆花的泥底下有塑料袋,让幼儿观察。
洗衣机一台。
录象片:有关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情况。
活动过程:一、出示两盆花比较,让幼儿知道塑料袋会污染土壤。
这两盆花我们一样照料,为什么其中一盆死了?
教师倒出死花花盆中的泥土让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浇的水被塑料袋拦住了,渗不到盆外去,泥土经常湿漉漉的,使花的根都烂掉了。
而且,塑料袋对泥土还造成了污染,破坏了泥土的营养,花儿吸收不到好的营养,就死了。
二、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发现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引导幼儿讨论:塑料袋会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小结:乱丢的塑料袋堵塞了水沟,河流,形成了水灾;动物吃了塑料袋死了;土壤被塑料袋污染了,植物也死了。
三、儿参与小实验,进一步了解塑料袋是不会自行分解的。
1、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我们把塑料袋和纸一起放进洗衣机的水里转,会怎样呢?儿童识字
2、幼儿讨论,根据幼儿自身的经验猜测结果。
3、幼儿观察实验,发现纸很快变成碎削,塑料袋还是没有变化。
四、师生共同总结,塑料袋不容易分解。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防止塑料袋污染环境?在生活中,我们要少用塑料袋,多用布袋或纸袋。
用完的塑料袋不能乱丢,样放到垃圾箱中。
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怎样防止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五、幼儿自己操作
让幼儿把防止塑料袋污染,保护环境的图片找出来,并放到认知区域中。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