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伟《民事诉讼法》(高教第4版)(章节题库 第十二章 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268.64 KB
- 文档页数:5
民事诉讼法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第一节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民事纠纷的概念民事纠纷,又称为民事冲突、民事争议,是指平等主体间发生的,移民是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民事纠纷具有以下特点:1、民事诉讼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2、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3、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民事纠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产关系的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纠纷。
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概述现代社会创设了各种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以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合法权益,称之为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可分为1、私力救济,又称为自力救济。
2、社会救济。
3、公力救济,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
其实质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
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解决纠纷的一种最具权威和最有效的机制,其中前两种可称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国外被称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简称ADR。
三、ADR(一)ADR的主要形态:1、和解。
主要特征:(1)高度自治性(2)非规范性2、调解。
调解除了具有和解的特征外,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调解人的居中性。
3、仲裁。
有四个特点:(1)自愿性(2)民间性(3)自治性(4)合法性(二)ADR与民事诉讼的关系第二节民事诉讼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民事诉讼的特点:1、诉讼对象的特定性2、当事人处分权利的自由性3、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上对抗的特殊性4、民事诉讼程序的严格规范性和正当性二、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目的,是指国家审理民事诉讼制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应当既包括实体性目的也包括程序性目的,应当是以此为基础的多个目的的统一。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一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它具有以下特征: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社会关系。
第十二章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诉讼费用1.诉讼费用的概念与征收诉讼费用的意义(1)诉讼费用的概念诉讼费用,是指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依法应向受诉法院交纳和支付的费用。
(2)征收诉讼费用的意义①制裁民事违法行为。
②减少纳税人的负担和国家的财政开支。
③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促进民事纠纷在各种解决机制上的合理分流,减轻人民法院的审判负担。
④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司法主权和经济利益。
2.征收诉讼费用的基本原则(见表12-1)表12-1征收诉讼费用的基本原则3.诉讼费用的交纳范围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的诉讼费用包括三类,具体见表12-2。
除上述三类诉讼费用外,当事人复制案件卷宗材料和法律文书应当按实际成本向人民法院交纳工本费。
表12-2诉讼费用的交纳范围4.诉讼费用的交纳标准(1)案件受理费的交纳标准①财产案件受理费的交纳标准财产案件应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者价额,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计交纳:a.不超过1万元的,每件交纳50元;b.超过1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2.5%交纳;c.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按2%交纳;d.超过2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1.5%交纳;e.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1%交纳;f.超过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按0.9%交纳;g.超过2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0.8%交纳;h.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0.7%交纳;i.超过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部分,按0.6%交纳;j.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均按0.5%交纳。
②非财产案件受理费的交纳标准a.离婚案件每件交纳50元至300元。
涉及财产分割时,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20万元的部分,按0.5%交纳。
b.侵害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其他人格权的案件,每件交纳100元至500元。
涉及损害赔偿时,赔偿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不另行交纳;超过5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1%交纳;超过10万元的部分,均按0.5%交纳。
民事诉讼法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第一节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民事纠纷的概念民事纠纷,又称为民事冲突、民事争议,就是指平等主体间发生的,移民就是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民事纠纷具有以下特点:1、民事诉讼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2、民事纠纷的内容就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3、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
根据其内容与特点,民事纠纷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财产关系的纠纷;另一类就是人身关系的纠纷。
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概述现代社会创设了各种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以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合法权益,称之为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可分为1、私力救济,又称为自力救济。
2、社会救济。
3、公力救济,包括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
其实质就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
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解决纠纷的一种最具权威与最有效的机制,其中前两种可称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国外被称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简称ADR。
三、ADR(一)ADR的主要形态:1、与解。
主要特征:(1)高度自治性(2)非规范性2、调解。
调解除了具有与解的特征外,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调解人的居中性。
3、仲裁。
有四个特点:(1)自愿性(2)民间性(3)自治性(4)合法性(二)ADR与民事诉讼的关系第二节民事诉讼一、民事诉讼的概念与特点民事诉讼就是指法院、当事人与其她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与。
民事诉讼的特点:1、诉讼对象的特定性2、当事人处分权利的自由性3、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上对抗的特殊性4、民事诉讼程序的严格规范性与正当性二、民事诉讼的目的民事诉讼目的,就是指国家审理民事诉讼制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应当既包括实体性目的也包括程序性目的,应当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多个目的的统一。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就是指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法院、当事人以及其她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一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
它具有以下特征: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就是由审判法律关系与争讼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社会关系。
第十章法院诉讼调解与非讼化调解一、概念题1.诉讼和解(人大2006年研)答:当事人和解是指当事人双方在诉讼中达成以终结诉讼为目的的协议。
诉讼和解是审判程序的补充性、辅助性制度。
其特点有:①和解程序的开始和和解协议的达成是任意的。
是否自行和解,以及是否接受和解方案,完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意志。
②诉讼和解是在法官主持下进行交流、协商以及决定是否接受和解方案的一个过程。
2.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西北政法2006年研)答:(1)两者的含义①法院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
②当事人和解是指当事人双方在诉讼中达成以终结诉讼为目的的协议。
(2)二者的联系二者都属于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范畴,都是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重要补充。
(3)二者的区别①主体不同。
前者有人民法院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参加,后者只有双方当事人自己参加;②性质不同。
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性质,后者则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③效力不同。
根据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制作的调解书生效后,诉讼归于终结,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当事人在诉讼中和解的,则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准许后结束诉讼,和解协议不具有执行力。
二、简答题简述法院调解的基本原则。
(武汉理工2010年研)相关试题:论法院调解原则。
(论述题,中南财大2006年研)答:法院调解的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在法院调解的过程中,应当共同遵守的准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调解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1)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自愿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必须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自愿原则既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自愿,也包括实体意义上的自愿。
前者指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应出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愿,或取得双方的同意,人民法院不能强制进行。
后者指调解达成的协议,也要出于当事人双方的意愿,协议的内容必须是双方真实意志的表示,不带任何勉强的成分。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江伟《民事诉讼法》(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30分)1.ADR2.诉与诉讼请求3.民事诉讼诚信原则4.普通共同诉讼5.管辖恒定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简述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级别管辖。
2.简述民事诉讼免证事实。
3.论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和当事人和解。
4.根据国务院颁行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哪些情形下当事人可以免交诉讼费用?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1.试评述我国现行的民事起诉制度。
2.论述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在程序上的不同。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计20分)A市B县人民法院受理原告王某诉被告周某名誉权纠纷一案,判决被告周某在判决书生效后15日内赔偿王某2万元,并在《A市日报》上登报向原告王某赔礼道歉。
周某不服,提起上诉。
A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作出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判决送达,周某向王某支付了2万元赔偿款,但未按期赔礼道歉。
王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多次催促周某履行判决,但周某始终拒绝赔礼道歉。
问题:(1)王某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多长时间?为什么?(2)本案应该由哪个法院负责执行?为什么?(3)在周某拒绝赔礼道歉的情况下,法院在执行中可以采取哪些法律措施?(4)假设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王某与周某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约定周某可以不赔礼道歉,但须另付王某1万元赔偿款,执行法院得知后应当如何处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30分)1.ADR答: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又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国外被称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指的是诉讼以外的纠纷解决机制,属于私力救济与社会救济范畴。
ADR的主要形态包括有:和解(谈判)、调解和仲裁。
和解是当事人以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方式和平解决纠纷的纠纷解决机制,调解则是第三方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讲道理,促成其相互谅解相互妥协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第三章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事诉讼基本制度概述1.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概念(1)概念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能够宏观地构建出民事审判的基本框架并使民事审判区别于其他争议解决机制的制度的统称。
《民事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该条规定了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四项基本制度。
(2)民事诉讼基本制度与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区别①基本制度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范围并不及于整个诉讼活动本身,而基本原则作为整体诉讼活动的指导性规范,则涉及诉讼的全过程。
②从适用的方式上看,基本制度的适用更加具体化,操作性较强。
而基本原则的适用则比较灵活,弹性较大。
③从立法价值上看,基本原则更能体现出立法者在民事诉讼立法上的价值取向,可以视为立法价值取向的直接表述。
而基本制度则更倾向于是立法者为实现其立法价值而设定的具体制度保障。
(3)民事诉讼中的基本制度同民事诉讼中的一般制度的区别①从制度的内容上看,基本制度主要是从诉讼者的角度出发而设计构建的;而一般制度则涵盖了民事诉讼的方方面面,亦包括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制。
②从制度规制的角度上看,基本制度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制度,构成民事诉讼的基本框架;而一般制度可以理解为从微观层面上对民事诉讼的一种细构,许多一般制度可以理解为对基本制度的执行和细化。
2.民事诉讼基本制度的构成(1)合议制度,是针对审判机构组成的一项制度,涉及审判者适格的问题,指由单数多名审判员或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案件,代表国家行使裁判权,针对民事案件作出裁判的制度。
(2)回避制度,是一种针对审判者、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约束制度,目的在于保障审判者的中立地位,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司法公平。
(3)公开审判制度,是一项对民事案件审理模式的制度要求,指民事案件的审判应当公开进行,但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情形除外。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1.民事纠纷的概念(1)民事纠纷,又称民事冲突、民事争议,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2)民事纠纷的特点①民事纠纷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②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③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
(3)民事纠纷的分类①财产关系的纠纷,包括财产所有关系的纠纷和财产流转关系的纠纷;②人身关系的纠纷,包括人格权关系的纠纷和身份关系的纠纷。
2.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概述(见表1-1)(1)私力救济私力救济又称自力救济,是指纠纷主体在没有中立的第三者介入的情形下,依靠自身或其他私人力量解决纠纷,实现权利。
私力救济的特征有:①无中立的第三者介入;②纠纷解决过程表现为非程序性;③解决途径是依靠武力、操纵、说服和权威等私人力量。
私力救济根据法律性质又可分为法定和法外的私力救济,法定的私力救济一般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等,法外的私力救济包括法无明文规定的私力救济、法律禁止的私力救济。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包括调解(诉讼外调解)和仲裁,是指依靠社会力量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
国家一般赋予这些纠纷解决结果一定的法律效力,以维持该种纠纷解决制度的存在。
(3)公力救济在当事人无法通过自主性的方式解决纠纷时,必须设立一种强制性解决纠纷、保护权利的制度,这就是公力救济。
公力救济的实质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解决纠纷的一种最具权威和最有效的机制。
具体方式包括:行政救济;司法救济。
司法救济在民事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民事诉讼制度。
诉讼有两个特点:强制性和严格的规范性。
表1-1民事纠纷解决机制3.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DR)(1)ADR的主要形态和特点①和解,是指当事人以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方式和平解决纠纷。
其主要特性是:a.高度自治性;b.非规范性。
②调解,是第三方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讲道理,促成其相互谅解相互妥协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第四章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两审终审制度1.两审终审制的含义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两审终审制实际上是指适用于民事纠纷(争议)案件审理的基本“诉讼”制度。
(2)两审终审制是指审判民事争议案件的“基本”制度。
(3)诉讼案件经过两级审判且已告终结的,如果确实存在导致生效裁判错误的法定事由,可以提起再审。
2.我国两审终审制的确立及其历史演变(1)两审终审制的确立。
1951年人民法院基本上实行三级两审制,1954年确立了我国统一的两审终审制的司法体系。
(2)两审终审制的演变。
1979年在审级制度等基本制度上大致恢复了1954年的原状。
1983年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以基本相同的措辞规定了两审终审制。
1991年增加了人民检察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具体权限和程序,同时规定当事人可以直接成为启动再审程序的独立主体。
2007年大大增加了由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分量。
2012年修正案对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法院受理审查再审进行了一些规范,同时增加和强化了检察监督的分量和力度。
3.关于建立有限三审制的理论探索有限三审制,是指案件在经过两级法院的审判后,仍可将法律问题提交作为第三审的最高法院解决。
有关三审制的几个基本问题:(1)三审程序的功能,是统一司法、维护法律的统一适用与渐进发展,而不是用于纠正错误判决或为当事人的私权保障提供救济。
(2)三审程序解决的事项,只能是法律问题,而不审查或决定事实问题。
(3)三审程序的启动,原则上是由二审当事人向最高法院提起申诉。
二、合议制度1.合议制的概念与功能(1)合议制是指由三名以上的审判员单数组成审判组织,代表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集体审理和裁判的制度。
(2)合议制度的功能①运用集体智慧,保证审判质量。
②形成内部监督,防止个人恣意。
③平衡多元价值,分担制度风险。
2.合议庭的组成与适用程序(1)合议庭的组成一般是三位以上的单数审判员。
江伟《民事诉讼法》(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30分)1.ADR2.诉与诉讼请求3.民事诉讼诚信原则4.普通共同诉讼5.管辖恒定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简述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级别管辖。
2.简述民事诉讼免证事实。
3.论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和当事人和解。
4.根据国务院颁行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哪些情形下当事人可以免交诉讼费用?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1.试评述我国现行的民事起诉制度。
2.论述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在程序上的不同。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计20分)A市B县人民法院受理原告王某诉被告周某名誉权纠纷一案,判决被告周某在判决书生效后15日内赔偿王某2万元,并在《A市日报》上登报向原告王某赔礼道歉。
周某不服,提起上诉。
A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作出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判决送达,周某向王某支付了2万元赔偿款,但未按期赔礼道歉。
王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多次催促周某履行判决,但周某始终拒绝赔礼道歉。
问题:(1)王某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为多长时间?为什么?(2)本案应该由哪个法院负责执行?为什么?(3)在周某拒绝赔礼道歉的情况下,法院在执行中可以采取哪些法律措施?(4)假设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王某与周某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约定周某可以不赔礼道歉,但须另付王某1万元赔偿款,执行法院得知后应当如何处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30分)1.ADR答: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又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国外被称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主要指的是诉讼以外的纠纷解决机制,属于私力救济与社会救济范畴。
ADR的主要形态包括有:和解(谈判)、调解和仲裁。
和解是当事人以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方式和平解决纠纷的纠纷解决机制,调解则是第三方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之间沟通信息,摆事实讲道理,促成其相互谅解相互妥协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第十二章诉讼费用与司法救助
一、概念题
1.诉讼费用担保(浙大2008年研)
答:诉讼费用,是指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依法应向受诉法院交纳和支付的费用。
诉讼费用担保是指在审理国际民事案件的法院依据内国诉讼立法的规定,要求作为原告的外国人在起诉的时候提供以后可能判决由他负担的诉讼费用的担保。
不包括案件的受理费,只包括当事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的差旅费和出庭费及其他诉讼费用。
2.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武大2006年研)
答:(1)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概念
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根据其申请,予以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的制度。
法律援助是指在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在各级律师协会的协助下,由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安排其工作人员,或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制度。
(2)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区别
①负责机构不同
司法救助是人民法院的责任;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具体表现为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责任和法律援助机构本身的组织实施责任。
②接受对象不同
司法救助是民事诉讼中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所涉范围相对较小;法律援助
是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中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所涉范围比较大。
③事项范围不同
司法救助仅涉及民事诉讼以及行政诉讼中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与免交;法律援助包括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涉及非讼与诉讼事项。
④是否收费不同
司法救助中除免交诉讼费用以外,就诉讼费用的缓交和减交而言,当事人仍须交纳相应的诉讼费用;法律援助的提供完全是无偿的,受援人无须为此负担任何费用。
二、简答题
根据国务院颁行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哪些情形下当事人可以免交诉讼费用?(武大2009年研)
答:免交诉讼费用仅可适用于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自然人。
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四十五条,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免交诉讼费用:
(1)残疾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
(2)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
(3)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定期救济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无其他收入的;
(4)因见义勇为或者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本人或者其近亲属请求赔偿或者补偿的;
(5)确实需要免交的其他情形。
三、论述题
论司法救助及其意义。
(中山大学2014年研)
答:司法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对于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根据其申请,予以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的制度。
(1)司法救助的适用
司法救助的适用对象,即在民事诉讼中有权接受司法救助的当事人,限于“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当事人。
免交诉讼费用仅可适用于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自然人;而诉讼费用的减交与缓交,则适用于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司法救助的形式
①免交诉讼费用
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免交诉讼费用:
a.残疾人无固定生活来源的;
b.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
c.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定期救济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无其他收入的;
d.因见义勇为或者为保护公共利益致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本人或者其近亲属请求赔偿或者补偿的;
e.确实需要免交的其他情形。
②减交诉讼费用
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减交诉讼费用:
a.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社会救济,或者家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
b.属于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的;
c.社会福利机构和救助管理站;
d.确实需要减交的其他情形。
人民法院准予减交诉讼费用的,减交比例不得低于30%。
③缓交诉讼费用
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缓交诉讼费用:
a.追索社会保险金、经济补偿金的;
b.海上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请求赔偿的;
c.正在接受有关部门法律援助的;
d.确实需要缓交的其他情形。
(3)意义
①可以借此确保当事人不至于因为经济上的困难而失去利用诉讼机制、行使诉讼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
②可以借此确保司法公正的切实实现。
四、案例分析题
原告甲与被告乙因遗产继承纠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乙返还占有的两间房屋。
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乙返还占有的其中一间房屋。
判决送达双方当事人后,甲乙均不服判决,分别于2月10日和2月12日向人民法院邮寄上诉状。
人民法院收到甲的上诉状,于是通知甲在3日内交纳上诉费,否则视为放弃上诉。
二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驳回上诉。
(西安交大2008年研)
请问:
(1)人民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有哪些错误?
(2)上诉案件被驳回,案件受理费由谁负担?你认为本案的案件受理费用应由谁负担?
答:(1)人民法院的做法不正确。
上诉案件的案件受理费应由上诉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状时预交,双方当事人都提起上诉的,分别预交,上诉人在上诉期内未预交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在7日内预交。
(2)此案不需要交纳案件受理费。
根据《交纳办法》第八条的规定,下列案件不交纳案件受理费:①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②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驳回上诉的案件;③对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管辖权异议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案件。
与此同时,依照《交纳办法》第九条的规定,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也不用交纳案件受理费,但是有除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