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李慧
- 格式:docx
- 大小:768.53 KB
- 文档页数:6
2018·06一、海上画派清末民初,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日渐衰落,在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中,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首先从沿海的城市兴起。
十年之中,富人和穷人纷纷来到上海这个城市,上海不仅在物质财富上,而且在私人艺术收藏和艺术赞助人热情方面,都日益变成中国最富有的城市,上海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上海就以这种到处都充满着活力和充满了生机的诱人城市景象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随着城市发展的迅速,市民人口的扩大和文化的内外相容,很多生活在这里的画家群体都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感染。
他们有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滋养,还吸收着外界不断带来的新的文化艺术的养分,用一种新的艺术视野来看待艺术,并进行创作。
而在当时中国艺术画坛中出现很多流派,如正派、别派、大派、小派等。
但是其中有三个势力影响广泛,分别是北京地区的“京派”、上海地区的“海上派”和广州地区的“岭南画派”。
而相对而言,“海上派”在当时影响最大。
“海派”的艺术具有多向的特征,他们的作品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既不失文人画的优雅、含蕴的底蕴,又要考虑到市民阶层的欣赏水平,因而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与以前的文人画与宫廷画都有所区别。
时至今日,从海上派的形成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千逾位书画名家,人尽皆知的著名书画家也有很多,如张熊、赵之谦、吴昌硕、张大千、潘天寿、吴湖帆、冯超然、黄宾虹、徐悲鸿、陆俨少等等。
其中以“三吴一冯”(吴待秋、吴子深、吴湖帆、冯超然四位画家)是重要的代表。
二、冯超然的生平历程(一)他的一生起初认识冯超然是因为他的徒弟陆俨少,陆俨少很好地延续了冯老先生对中国绘画的态度和精神,因而很想去认识探究这位“海上派”的著名画家冯超然老先生的一生和艺术的成就。
但关于冯超然老先生的研究却很少,这位著名的画家培养出来了像陆俨少、郑慕康等知名的书画大家,对他的研究资料却仅描绘的是老先生的生平的趣事,没有对他的艺术风格,对艺术的精神态度,艺术的转折做系统的研究。
冯超然(1882-1954),名迥,号涤舸,别号嵩山居士,晚号慎得。
精品文档20 梦回繁华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桅杆(wéi) 遒劲(jìn) 汴梁(biàn) ...B.着色(zhuó) 纤夫(qiàn) 岔道(chà) ...舳C.生卒(zú) (dìng) 舻(zhóu) 考订...沉檀D.握篙(hāo) 田畴(chóu) (tá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蔟拥城郭摩肩接踵长而不冗B.覆灭踏青长途拔涉细致入微C.犹如绢本内忧外患无暇一顾D.宏敞摄取络绎不绝春寒料俏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必经之道) ..B.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C.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D.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
(工作,从事)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由慢板、,逐渐进入、紧板,转而进入,留下无尽的回味。
A.乐章柔板快板尾声B.乐章松板快板尾声C.乐曲柔板快板末篇D.乐曲松板快板末篇5.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朝永乐年间都城的繁盛景象。
据悉,该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
《1699·桃花扇》剧组辗转得到了《南都繁会图》的图片使用权,从而得以把《南都繁会图》作为舞台背景。
通过灯光变化,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的展示,精美绝伦。
史记简介范文史记简介篇1《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之后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某某某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之后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资料丰富。
史记简介篇2史记简介篇3《史记》时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状况)8篇,共526500字。
其中《陈涉世家》对陈胜起义给予高度评价;《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优点。
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浅析吴昌硕临石鼓文李慧(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摘要:吴昌硕作为晚清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可谓一代宗师。
在其擅长的书体中,尤为让人钦佩的是他的篆书,后人只要一谈及《石鼓文》,便会想到吴昌硕。
可见他对《石鼓文》书法艺术的创造性改变给后人留下了多么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文献学为研究方法,以客观资料为依据,把吴昌硕成就《石鼓文》作为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吴昌硕;石鼓文;艺术一、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理解对于石鼓文的临摹学习,吴昌硕曾说过一句话:“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对照他不同时期临写石鼓文的墨迹,可见其所言不虚。
他在各个阶段临摹的石鼓文面目殊异,这些阶段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扬弃的过程同样也是量变转质变,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
吴昌硕早期临作与原版石鼓文风格统一,但笔法欠精到,结体略显拘谨呆板。
中年以后,博览众金石法帖,不刻意模仿以求形似,将石鼓文参以秦权铭款、《琅娜台刻石》《泰山刻石》等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
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常集石鼓文字为联。
75岁后,临本已然脱去原貌,人书俱老,风格成熟,金石味极浓,并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80多岁时的作品显得苍朴雄健,患肆纵横,超逸跌宕,神态飒爽。
尤其是84岁时临写的《石鼓文》,是吴昌硕留下的石鼓书法绝墨,此作笔势舒展,刚柔相济,布白淡朗,结体雅致。
就总体风格而言,吴昌硕60多岁的作品是雄强,70多岁的作品是庄和,80多岁的作品是超逸。
其艺术境界一层深过一层,艺术价值一件高过一件。
二、吴昌硕《石鼓文》的笔法特色在艺术创作上追求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吴昌硕于《石鼓文》独树一帜,集百家之所长。
在笔者的印象中,吴昌硕临摹成竖幅较多,横幅鲜见。
字的形状一般略扁或略方,呈横向,而吴昌硕写的《石鼓文》“变横为纵”,大部分字形略长,而且上紧下松,上密下疏,上实下虚,形成疏密交替、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
文艺理论78摘要:齐白石是20世纪著名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其毕生所追求的“似与不似”的象外之韵,是齐白石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也是其所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
他的画作充分呈现了似与不似之间所具有的关系,为我国的绘画艺术的创造以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齐白石;似与不似;艺术风格;探析一、齐白石的绘画艺术之路1.少年苦读,自学画艺1870年至1889年可以说是齐白石艺术风格发展的萌芽阶段。
1864年齐白石出生于湖南一个贫穷家庭中,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齐白石自小非常聪明好学,尤其对事物的观察力非常强,周边所有的事物都是他作画的对象,这也为其以后的作画对象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齐白石自小在一个书香大户为其做活儿。
后来在这个人家临摹的《芥子园画谱》,成为齐白石初入绘画开始,从此齐白石开始了其业余绘画的生涯,这一段时期的艺术积累为齐白石以后的绘画创作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2.拜师学画,广纳博收1890年至1919年,可以说是齐白石艺术上的成长时期。
随着齐白石的绘画在当地名声越来越大,他的谋生手段也开始由之前的木工向着绘画发展。
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下,齐白石认识了一位非常擅长画花鸟的画家,并且在他的介绍下开始在一位教书的陈先生门下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开始了其正式学习绘画的道路。
在这一时期,齐白石也有了自己的名号“齐白山人”,并伴随了其一生,并且这一名号的使用标志着齐白石开始由业余的绘画家向着专业的绘画家进行转变,对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这一时期,齐白石在进行绘画的同时也在学习书法,这为他今后进行书画创作的艺术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齐白石为寿三爷命题的画作进行创作以后,劝解齐白石要画中作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印章和其书画之作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艺术创作的魅力。
从此以后,齐白石开始刻苦学习刻印,并在其所画的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印章,这一时期齐白石的书画发展向着更好的艺术境界迈进。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油画家邀请名录吴冠中、王流秋、侯一民、全山石、詹建俊、闻立鹏、靳尚谊、朱乃正、汤小铭、潘鸿海、徐芒耀、艾轩、罗中立、何多苓、陈丹青、杨飞云、许江、王沂东、王宏剑、韦尔申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国画家邀请名录晏济元、张仃、程十发、陈佩秋、黄永玉、方增先、刘文西、崔振宽、曾宓范、曾石齐、杨延文、张桂铭、吴山明、林墉、贾又福、何水法、龙瑞、何家英、卢禹舜新京津画派十大名家邀请名录崔子范、孙其峰、孙克纲、张凭、张步、刘伯舒、张立辰、徐希、杜滋龄、王迎春、杨力舟、刘大为、王镛聂、鸥勇力、冯远、王明明、田黎明、史国良、陈平新海上水墨画派十大名家邀请名录贺友直、林曦明、颜梅华、韩敏、刘旦宅、韩伍、陈家泠、戴敦邦、胡振郎、龚继先、韩天衡、杨正新、毛国伦、萧海春、韩硕、卢辅圣、施大畏、马小娟、边平、山何曦新浙派十大名家邀请名录王伯敏、顾生岳、洪世清、舒传曦、孔仲起、卢坤峰、吴永良、童中焘、刘国辉、姜宝林、卓鹤君、张卫民、叶文夫、陈向迅、池沙鸿、尉晓榕、王赞、何加林、张捷、郑力新金陵画派十大名家邀请名录吴养木、张继馨、喻继、高卢星、堂孙君、良刘、懋善、杨明义、方骏、赵绪成、贺成、朱道平、刘二刚、宋玉麟、吴冠南、常进、杨春华、朱新建、徐乐乐、范扬、江宏伟中国名家名单B 白雪石毕建勋白伯骅白庚岩白云乡C 程十发陈葆棣陈天然陈佩秋陈玉圃陈金言崔如琢常朝晖D 董寿平杜滋龄杜应强戴卫邓林董希源段玉鹏F 傅抱石范曾方增先费新我冯远冯大中付以新付梅影G 关山月郭怡孮H 黄永玉韩美林何家英华其敏霍春阳何加林何水法J 贾又福贾广健江文湛蒋采萍纪连彬金树勇姜宝林金鸿钧K 孔仲起孔维克L 李可染黎雄才龙瑞李宝林林墉刘文西刘大为刘勃舒刘炳森刘国辉刘润石卢禹舜林岫陆一飞M 马振声梅墨生苗重安N 聂欧尼玛泽仁P 潘天寿彭先诚潘公凯Q 齐白石启功启骧秦天柱钱来忠R 阿老S 石齐宋雨桂苏百钧史国良孙其峰苏葆桢沈鹏史孟生宋雨桂宋玉麟施大畏沈启鹏T 汤文选唐辉田黎明唐勇力汤小铭W 吴冠中吴作人吴昌硕魏紫熙王雪涛王成喜王明明王迎春王有政王为政王西京王子武吴山明吴东魁X 徐悲鸿肖朗徐培晨徐湛Y 于希宁杨晓阳杨明义于右任杨延文杨力舟于志学晏济元喻继高叶毓中袁运生袁武Z 张大千周思聪张仃张仁芝周华君朱理存朱培尔赵振川张海张镛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大家类: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林凤眠李苦禅徐悲鸿张大千吴作人丰子凯石鲁刘海栗柳学健陆俨少谢稚柳、傅抱石、张书旗、黄君碧、黄显之、董寿平、卢光照、秦岭云、田世光、高冠华、李可染刘令华吴昌硕、徐悲鸿、潘天寿、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朱屺瞻、李苦禅、李可染、林散之、沙孟海、王个簃、王雪涛、吴茀之、郭味蕖、陆维钊、陆俨少、何海霞、沈耀初等二十位名家的作品,可以说标志着本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的高度,也标志着本世纪中国的文化高度。
2023美术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5篇)美术教学心得体会1一、首先,巧妙放置课堂教学形式,轻松教与学爱玩是孩子们的赋性,强加压力只会按捺学生的思维成长,束厄狭隘想象力、缔造力的成长,我们从低年级起头就让学生在课中做些有益提高审美、缔造美的勾当,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空气,调动进修的乐趣,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把握常识,完成进修使命,提高思维缔造力,树立起“我能行”的自傲性格。
课业的安插要具有矫捷性,给学生以充实阐扬想象的空间。
所以课堂教学形式的放置对一节课的成功来说最主要。
二、其次,把其他学科内容带进美术教室1.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音乐的情感传染浸染是强烈的,能调悦耳的情感,在美术课中响应地引用音乐教育会更好地辅助教学。
在年夜学上油画专业课,我们经常边听《蓝色多瑙河》,一边赏识梵高悦耳心魄、绚烂精明的`色彩魅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生平感伤不已。
2.美术教师应该多指导学生看好书,多请学生表达心中所想的工具,时间长了,学生敢说、敢想了,对画家画作的赏识也有工具可以说了。
上国画课的时辰,教师还可以放置学生上一些为古诗词配画的课,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在联想,由此培育想象力、立异意识。
3.与身边发生的事相连系美术来历于糊口,形象地反映糊口。
美术课不仅是教学生教材自己的内容,主要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睛去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事理,这种不雅概念已经为年夜年夜都美术教师所认可。
可以按照本处所、本校的一些非凡或主要的工作实时调整教学内容。
好比:实习黉舍进行校运会时,可以给学生安插行为会秩序封爵面设计的功课;街道办进行年夜型的“书画角逐”勾那时,让学生为黉舍设计校牌等,给学出发生一种介入的感受,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受。
美术教学心得体会2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