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 , 再版的台湾故事?
- 格式:pdf
- 大小:153.79 KB
- 文档页数:5
QFII制度影响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行业视角一、引言2002年11月5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2003年6月25日瑞士银行获准开立第一个QFII人民币特殊账户,至今,中国证券市场上已有41家QFII,总共获得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但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证券市场引入QFII制度的时机和利弊都有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管理层引入QFII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引导投资理念变革、扩大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加速金融创新和证券市场国际化等。
但也有人认为,以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实施QFII制度为时过早,理由是我国股市特殊的股本结构造成的高股价格局,使得我国股市难以吸引到追求长期收益的国际证券资本,不仅如此,QFII的进入还可能加大股市的波动性。
股票市场剧烈波动一方面来自实施QFII制度后国内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预期,另一方面进入中国的国际证券资本主要是追求差价收益的投机性资本。
那么,引入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到底如何,这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
一些学者以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日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对我国股市的收益率及其波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QFII对我国股市收益率及风险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本文认为以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并不能真正反映QFII的运作绩效,因为QFII在我国股市的入市资金与整个市场容量相比较小(QFII持股占总市值的比重不到5%),因此不会对指数产生大的利好效应,加之研究期内中国股市不断扩容,也抵消了QFII在增加资金供给方面作用的力度。
因此,不显著的结果并不能客观地说明QFII制度对未来我国股市的影响。
本文认为,从行业的角度来分析QFII实施以来的运行效果更为科学合理。
因为从年报所显示的QFII投资情况看,QFII持仓具有明显的行业集中的特点,对于一些成长性的重点投资行业,QFII集中看好并“扎堆持股”。
数据显示,QFII在2005年四季度增仓的行业中,60%的股票持股量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业、电力煤气及水、金融保险业等三个重点行业中。
QDII和QFII另一个与QDII相对应的制度叫QFII。
QFII,即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直译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
QDII和QFII的最大区别在于投资主体和参与资金的对立。
站在中国的立场来说,在中国以外国家发行,并以合法(Qualified)的渠道参与投资中国资本、债券或外汇等市场的资金管理人(Investor)就是QFII,而在中国发行,并以合法(Qualified)的渠道参与投资中国以外的资本、债券或外汇等市场的资金管理人(Investor)就是QDII。
QDII制度由香港政府部门最早提出,与CDR(预托证券)、QFII一样,将是在外汇管制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权宜之计,以容许在资本账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者往海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
“北水南调”是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香港各界对于中国实施QDII更是望眼欲穿。
香港各家投资银行都认为,无论有多少资金流往香港,对香港股市都是有益无害。
更有舆论认为,在今年年中,QDII将会推出具体政策。
但是,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女士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明确指出,QDII 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格认定制度 和QFII 国外机构投资者到内地投资资格认定制度 出台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可以看到,现在香港对QDII甚为关注,而内地也对QDII讨论甚多,反而对QFII缺乏兴趣。
我们认为,QFII相对于QDII,对中国更为重要,中国更需要QFII。
资金短缺是长期现象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将是长期现象。
政府缺钱,每年的财政赤字需要大量的内债与外债弥补;企业缺钱,都想到股市圈到更多的钱。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一直遵循着吸引外资、多创外汇的经济政策。
但是,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狭窄,外逃资金依然有增无减。
根据有关统计,1997年,中国外逃资金是364.74亿美元,至2000年,外逃资本猛增到480亿美元,有的统计则更高。
国际投资大师郑焜今的股市艺术西格玛奇迹——国际投资大师郑焜今的股市艺术在30余载的股市博弈中,他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底蕴,创立西格玛系统分析,绩效专门,享誉海内外。
投资简历:姓名:郑焜今,男,1949年3月生,台湾台南人。
投资风格:以全球精神为本,从产业分析入手,精选优质股票,进行波段操作。
投资格言:投资是规避风险来制造利润,投机那么是透过风险来制造利润。
引子2002年7月的一个夏曰,上海滩来了一位惊奇的游客。
他一不进公园,二不游黄浦江,整曰在繁华的街市里转悠。
他穿大街,走里弄,一不访亲,二不探友。
进商店,他不买一分钱东西。
可哪里人多,他往哪里挤,他要看上海人都在消费些什么。
一曰,他站在宏伟壮观的扬浦大桥桥头,楞楞地望着浦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一看确实是一天……看着看着,他原本兴奋的脸上眉头突然紧锁起来:原先,他看到车流中旧车太多,而新型的车辆太少,这和曰新月异的国际大都市极不相称,极不和谐。
他的内心感到一阵阵压抑。
然而,当他走遍遍布于上海的各大车行和观看了人头攒动的名车展,目睹往曰清淡的车市逐步火爆的可喜情形,他紧锁的眉头又舒展开来。
这年10月,也确实是在他亲临上海三个月之后,这位大都市的奇异来客,以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上海滩乃至全国的证券业。
他首次在中华大地推出了以汽车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概念,并以透彻的产业分析,明确指出〝五朵金花〞将是拉动中国股市的〝龙头〞。
至此,人们这才发觉和知晓他的真实身份:他确实是在世界证券市场叱咤风云30余载的投资大师郑焜今先生。
现在,中国股市的运行图,已真实地记录了〝五朵金花〞的辉煌,印证了郑焜今当时提早半年的预言。
郑焜今的奇异,远不止于此。
2004年5月,郑焜今应邀作客上海电视台的〝第一财经〞。
当主持人向他问起当前世界的敏锐话题:油价的趋势将如何样走时,他坦言道:〝依照西格玛系统分析,我估量以后的油价一定会打破40美元/桶这一高位盘整区的强大压力,专门可能挑战70美元/桶的新高!〞不久,一场洗涤美国南部的卡特里纳的飓风,不仅把40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一下子〝刮〞到了70美元/桶,而且也使全球石化股掀起了一波浪潮。
内容摘要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 )制度,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实施的,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的制度。
2002年12月1日,该制度被正式引入我国。
QFII制度运作的这几年中,它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QFII制度是一柄双刃剑,同时它也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以风险监管为思路,立足于我国的法律现状,横向比较了相关立法,试图对QFII从准入到市场运作全过程作一系统的监管分析;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章是QFII法律监管概述。
该章首先谈到QFII制度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实施该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其次,文章对我国启动QFII机制的背景进行分析,其中重点阐述了QFII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关系以及与我国入世的关联性,并且分析了该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弊病的改善作用,通过制度概述为论文其它部分的写作打下分析的基础。
文中第二节以“风险”与“监管”之关系为写作思路,论证了监管的必要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论证监管的可行性。
第二章分析QFII法律监管模式。
该章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
我国的QFII制度是中国本土市场与法律结合的产物,其监管模式具有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共性。
但同时,它又是我国证券市场在开放过程中实施的一类特殊金融工具,其监管模式有特殊性。
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其特殊性。
论文针对我国监管模式对QFII制度的监管有效性和效率性缺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第三章分析了我国QFII制度监管内容。
从审慎监管的角度阐述了QFII自市场准入、市场运作直至市场退出一系列监管环节,并进一步介绍了辅助监管措施。
论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于我国在市场准入、信息披露以及外汇管制等环节存在的监管缺陷,笔者建议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
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台湾与内地制度之比较李锐(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北京100081)摘要:本文通过5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6与台湾Q FII制度的对比,使大家认识到尽管受各国(或地区)政府政策目标和经济环境差异影响,各国和地区对Q FII机制中的机构类型、资产规模等的规定会不尽相同,但QFII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制度安排,必将通过一个先紧后松、逐步放宽的过程,从而走上资本市场的完全开放。
关键词: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限制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40(2003)03-0011-0002QFII制度1990年发源于台湾,其后为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所效仿。
2002年11月7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5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6(以下简称5办法6),该办法自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正式引入QFII制度。
一、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主体范围的限制1、台湾对QFII主体范围限制的放宽以及带来的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台湾地区证券市场对外资开放始于1967年5月29日/行政院0发布的5华侨及外国人投资证券实施办法6,但直到1982年台湾当局制定5引进侨外资投资证券市场计划6,外资投资台湾地区证券市场的整体管理规范及架构才最终确定。
第一阶段:间接开放阶段(1983-1990),此阶段台湾主要采用开放境内投资信托公司募集海外基金投资台湾股市的间接投资方式。
第二阶段:有限制的直接开放阶段(1990-1996),从1990年2月开始至1990年10月,台湾股市行情急剧下挫,加权指数由12682点高位降至2485点,跌幅超过80%,为了拯救台湾股市,行政院通过修正了/华侨及外国人投资证券及其结汇办法0规定,引入QFII机制,允许外资投资机构直接投资台湾股市,这标志着台湾证券市场开始融入国际证券市场。
第三阶段:一般外国法人阶段(1996年3月至今)(Gener al Forei g n institutiona l I nve stor,GFII),全面开放/境内外华侨及外国人0直接投资。
2003年7月总第105期第4期黑河学刊H ei he J0um aIJul.,2003Ser i al N o.105N o.4Q FI I政策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⑧周辉1,张慧2(1.天元证券经纪有限公司齐齐啥尔建设大街证券营业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2.中国包装进出口天津公司,天津300222)【摘要】2002年12月1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实行,它标志着我国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吸引外资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这一制度成功解决了在资本项目管制条件下向外资开放本土证券市场的问题。
Q FⅡ制度将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阻碍外资进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Q兀I;积极作用;阻碍原因【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03)04—003l_02Q nI(Q ual i f i ed For ei gn I nst i t ut i onal I nvest0Is),民口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人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
它是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是那些货币没有自由兑换、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实现有序、稳妥地开放证券市场的特殊通道。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啪,如何实现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与国际资本接轨,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一个紧迫问题。
通过借鉴韩国、印度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2002年12月1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目前推出的Q n I基本框架,可以说很好地坚持了“整体设计、循序渐进、稳步展开”的渐进开放模式,向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必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台湾股票市场概况之一:发展历程台湾股票市场是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台湾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台湾股票市场不但是融通资本、活跃经济的重要渠道,还与台湾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稳定联系密切。
台湾股票集中市场虽始于1962年,但股票交易却在国民党撤退台湾初期就已开始,被称作“店头交易”。
而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后,店头市场被取消,开启了集中市场单一运作的时期。
直到1988年,台湾又重新成立股票店头市场,目的是为公开发行但尚未上市的公司开拓股票流通渠道,台湾也因此有了“上市股票”和“上柜股票”之分。
2002年台湾成立兴柜市场后,有效地抑制了非法地下证券商为中介的未上市上柜股票的交易,股票市场也形成不同层次的交易体系。
一、萌芽期(1953-1961年)台湾股票交易的兴起与国民党当局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有关。
国民党撤退台湾后,推行土地改革,对强制征收的土地采取三成配发股票、七成搭配实物土地债券的方式给予补偿,股票配发数量骤增至5.4亿股,加上已发行的公债,岛内可流通证券量剧增,店头买卖随之兴起。
当时股票主要来自台泥、台纸、农林、工矿等公营事业公司。
50年代末,全台证券行号多达300家,其中仅台北市就有60多家。
为规范证券交易,1954年1月台当局公布了《台湾省证券商管理办法》,并在1955年7月加以修订。
台当局对市场的管理增强后,交易量骤降,股票市场暂时由盛转衰。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美国专家协助下,台当局1960年9月成立了证券管理委员会,1961年2月出台了《证券商管理办法》,积极为成立股票集中市场做准备。
二、成长期(1962-1984年)台湾股票市场诞生后经历了20余年的缓慢发展,主管当局陆续出台各种法规对交易制度不断加以完善。
1962年2月9日台湾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同时岛内店头市场关闭,严禁场外交易,台湾股票市场初具雏形。
最初规模非常小,上市公司只有18家,股票25种,市值68亿元新台币,全年成交总值只有4.6亿元新台币。
------- 精选范文 -------QFII制度台湾经验及对祖国大陆启示加入WTO后,祖国大陆新兴的证券市场面临扩大开放、实现国际化的急迫任务。
祖国大陆的证券市场与推行QFII前期的台湾证券市场相比,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如股市低迷、股票市盈率过高、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弊端。
而QFII制度在台湾的实施过程中,克服了上述弊端,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其经验值得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并予以借鉴。
一、台湾的QFII制度所谓QFII(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制度,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条件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
它作为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成为那些货币没有自由兑换、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新兴国家或地区实现有序、稳步开放的特殊通道。
推行QFII制度的国家对于外国机构投资者,往往会限定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包括资格条件、持股比例、投资额度、资金的汇出入、投资登记(托管)及范围等等,并可以灵活地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对开放的程度进行微调,达到减少开放对经济冲击的目的,而在这方面台湾的成功经验可为祖国大陆提供有益的借鉴。
1、台湾推行QFII制度的措施及其演变台湾自1991年1月起正式实施QFII制度,允许QFII直接投资证券市场,但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对其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并在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微调,对各种限制条件逐步放宽直至取消部分限制。
台湾对QFII制度的限制措施及其演变如下:(1)对资格条件的限定;(2)持股比例的限定;(3)对投资额度的限定;2、台湾推行QFII制度的绩效评析在稳定和完善台湾证券市场、促进其对外开放及国际化的进程中,QFII制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具体绩效如下:(1)激发投资者信心,稳定了台湾证券市场QFII制度台湾经验及对祖国大陆启示。
《商场现代化》2012年12月(中旬刊)总第704期四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蒋耀平商务部副部长2008年以来,大陆方面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方针,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与台湾方面共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
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两岸经济合作由“间接、单向”发展为“直接、双向”,开启了两岸全面“三通”的新时期。
1979年元旦,大陆方面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三通”。
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
2009年,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间接中转”变“直接通航”,两岸往来更加便利。
直接通航的实现大大降低了相关成本,使两岸同胞切实享受了方便和实惠。
目前,海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72个和13个港口。
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至今,海上直航货运量达2.06亿万吨,客运量达526万人次。
空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41个和9个直航航点,空运航班已达每周558班。
二是通邮种类日益增多,两岸联络更加便利。
2008年以来,两岸开办了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小包、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业务,为两岸同胞互通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单向”通商变为“双向”。
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6月至今,已有126家大陆企业赴台设立了公司或代表机构,投资金额达3.16亿美元,涵盖批发零售、物流、通讯、餐饮、塑胶制品、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
其中如中远集团、中钢集团、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全聚德等大陆知名大企业都已入岛,这些企业不仅带进了资金,还促进了岛内就业,据台方统计,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雇佣岛内员工已达5000多人。
四是赴台旅游逐年增长,台湾民众享受实惠。
研究员:杨杰1QFII , 再版的台湾故事?-----两岸QFII 异同与投资机会分析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2003年盛夏,发生在两岸一件有趣的事是,在大陆庆祝QFII 首单交易之际,台湾却宣布2003年年底QFII 将“功成身退”,全面放宽境外投资者投资台湾证券市场的相关限制。
台湾QFII 制度从1990年实施以来,成绩有目共睹。
QFII 所持股份市值占总市值比重不断上升,历年QFII 总体呈买超状态,增加了台湾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活跃了市场交投,改善了投资者结构,使得台湾股市总体上逐渐趋向理性,投机气氛较以往大大淡化,提升了台湾证券市场的国际地位,台湾股市趋于成熟。
大陆推出的QFII 很明显大量借鉴了台湾的QFII 制度,在制度建设、组织架构、运作程序、管理模式等与台湾版的QFII 的雷同,绝非巧合。
实施QFII 之初的台湾资本市场与目前的大陆资本市场有许多非常相似的特征,如中小投资者比重过高、投机盛行、本益比过高、市场波动剧烈等。
更重要的是两岸外汇管理体制上惊人的相似性,使该制度在大陆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
台湾QFII 的种种成功经验使大陆大可以省心省力,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去芜存精,快步前行。
贰、 资金汇出,管理严格。
与台湾QFII 初期的政策相比,大陆QFII 政策可谓有松有紧,总体比较宽松,但与台湾最明显、最核心的不同是基于大陆目前外汇管制的基本国情下,大陆QFII 资金汇出的门槛非常高,管理十分严格,门槛较高将有利于大陆管理层管理和监控资本市场资金的进出,尤其是密切关注能够冲击人民币的资金流向。
研究员:杨杰2一般来说,QFII 净汇入增加将使本币升值,净汇出会使本币贬值,QFII 净汇入增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本币的升值压力。
根据台湾的经验,历年来台湾的QFII 总体呈买超状态,QFII 历年持股比例均极高,汇入后专注投资股市而非从事外汇投机。
因而可以预见,大陆实施QFII 初期,外资也将处于净流入状态,短期内要考虑的是外汇净流入所引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当然由于大陆QFII 初期净流入数量十分有限,起到可能仅仅是助涨的作用,而非人民币升值的决定性因素。
研究员:杨杰3表一:大陆与台湾QFII 初期投资限制比较:大陆 台湾在主体资格的性质方面 更为开放;境外券商、私募基金`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均可成为合资格的投资者,不过将吸引外资的中长期投资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指出好投资记录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的管理机构,予以优先考虑"比较审慎 ;对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这类“风险回避者”,较为欢迎,而对于境外券商、私募基金等“风险爱好者”则较为谨慎。
在主体资格的规模方面 门槛较高;商业银行必须在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总资产在世界排名前100名以内,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
保险公司须经营保险业务达30年以上,实收资本不得少于10亿美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基金管理机构须经营基金业务达5年以上,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证券公司必须经营证券业务达30年以上,实收资本不少于10亿美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门槛较低;银行:排名世界银行前500名; 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10年以上,持有证券资产金额5亿美元以上;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满5年,经营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额5亿美元以上。
投投资金额限制方面 比较宽松;就任一境外机构投资境内股票的数量不得超过上市公司已发行股票总数的10%,所有境外机构投资任一股票不得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0%,单个合格投资者申请的投资额度不得低于等值5000万美元的人民币,不得高于等值8亿美元的人民币。
而所有外资投资的金额均没有具体的数量限制。
相对苛刻;每一外国投资机构投资任一上市公司股票不超过其股票总额的5%;全体外国投资机构投资任一公司股票总额不得超过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10%;每一投资机构投资额度限制为500-5000万美元,所有外国投资者投资总额限制为25亿美元。
投投资行业限制方面 比较宽松;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商禁止的QFII 不能投资,如涉及国家安全的影视制作、有线电视网络;中成药秘方产品;电网建设及经营;书刊出版及发行;基础电讯及证券期货 业等敏感行业禁止外商投资相对苛刻;农艺园艺业、农药制造业、汽车客运、通信及邮政储蓄汇兑、广播电视业等 资投资资金汇出入方面 非常苛刻;于核准后三个月内汇入本金;QFII 为封闭式大陆基金管理机构的,汇入本金满三年始得汇出,每次汇出金额不得超过20%,相邻两次间隔一个月以上;其它QFII 汇入本金满一年始得汇出,每次汇出金额不得超过20%,相邻两次间隔三个月以上; 本金汇入不满一年但超过三个月的QFII ,经批准可以将投资额度转让给其它QFII 。
相对宽松;取得QFII 后3个月内入资本金,而且在汇入本金后的3个月不得汇出,投资收益只能每年结汇一次。
投投资品种方面 非常宽松;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A 股、国债、可转换债券、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且无比例限制,还可参与股票增发、配股、新股发行和可转换债发行的申购。
仅仅国债回购不得参与。
相对苛刻;100%全部投资于证券(股票和债券),但台湾本土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和金融债券除外; 资料来源:元富上海整理研究员:杨杰4叁、 机会多多,不要错过。
2003年7月22日,国电电力(600795)20亿元可转债申购结果揭晓,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和瑞士银行有限公司现身获配名单中,前者获配104.4万元,动用资金超过1亿元;后者获配483.5万元,动用资金超过5亿元。
在市场关注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了"QFII 会投资何类股票上"的时候, QFII 的实际行动表明它的主要投资兴趣可能并不在A 股上,QFII 拥有成熟的定价估值模型,在整个大陆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仍存在较大欠缺的情况下,QFII 在定量分析上的强大优势很难在股票投资上发挥,因而QFII 可能会较多地关注固定收益证券等非股票类证券品种。
表二:大陆QFII 制度获利机会揭示: 大陆QFII 规定 获利机会分析获利障碍对任一外资和所有外资投资的金额均数量限制较为宽松通过将外币变换成人民币,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前提下,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获利。
大陆规定对QFII 资金采取由证监会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额度批准形式。
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购买股票后参加新股、可转债的配售市值配售没有本金风险,按照目前的每周发行1只新股的速度,市值配售年收益率可达5%以上。
新股和可转债上市时,若市道低迷可能跌破发行价。
外资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持有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份通过持有提高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获取稳定的基金管理费收益,提高QFII 在投资基金的话语权。
通过股权转让持有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份方式竞争较为激烈,股权转让价格有被抬价的可能。
QFII 规模门槛较高,主要定位于全球主要的大型金融机构;所在国或地区必须与大陆签订谅解备忘录取得QFII 资格而短期无意大规模投资的境外大机构可能通过变相转让QFII 额度给部分规模较小或所在国或地区尚未与大陆签订谅解备忘录规模的境外中小机构而获利。
存在合法性风险,但由于风险主要由取得QFII 资格的境外大机构承担以及监管方面的操作层面的困难,大陆可能采取默许态度。
QFII 可以投资A 股、国债、可转换债券、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股票增发、配股、新股发行和可转换债发行的申购。
仅仅国债回购和企业债不得参与。
在对大部分上市公司缺乏了解的情况下, 可转换债可能较受QFII 青睐,可转换债具有两栖特性,“进可攻,退可守”,能为QFII 提供锁定风险以及与相应A 股套利的投资机会。
国债回购的限制使境内外投资者处于不对等的交易地位,交易劣势将从根本上制约境外机构投资者所擅长的国债差价套利行为,无回购参与的国债现券交易将难以获得理想的利润,却要承担较高的利率风险。
QFII 投资基金的“超国民待遇”—QFII 投资封闭式基金不设投资比例限制,(大陆投资者购买直接或间接持有某一基金份额不得超过该基金总份额的3%,大陆保险公司投资单只基金的比例不得超过10%。
)截至2003年7月25日,大陆54只封闭式基金平均加权折价率为17.94%,在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价格和基金净值之间有近20%的套利空间;QFII 可以以折价购买封闭式基金,在二级市场上获得目标基金控制权后,依照法规召开持有人大会,修改基金契约,转封闭式为开放式,然后按照净值赎回变现,完成套利行为,获得投机利润。
折价幅度巨大以及封闭转开放的市场预期使封闭式基金市场交易价位逐渐缓回升;依靠计提基金管理费的基金管理公司利益受损,对于封闭转开放的态度并不积极;大量赎回将迫使基金管理者账面收益兑现,引来股票二级市场的抛售、下跌的局面,大陆管理层不愿看见。
研究员:杨杰5除“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商禁止的不能投资,其它行业QFII 均可以投资。
QFII 可以投资以内需为主的新兴产业——汽车、消费电子、住房等行业的行业领导者,从而分享这些大陆企业的快速增长成果,如上海汽车(600104);QFII 可以投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品和服装业、家电业、建筑和国际工程承包以及农业和机械业中的某些产品,如四川长虹(600839)等;QFII 可以投资垄断性产业的领导者——电信、石化等在国际上无优势的公司,但在大陆仍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如扬子石化(000806)、中国联通(600016)等。
资料来源:元富上海整理综合上述分析,大陆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吸引QFII 的最主要因素,但大陆证券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大陆上市公司质量不尽如人意、信息披露不完善和"股权分割"等都是阻碍QFII 进入大陆资本市场的现实客观因素。
根据台湾经验,推出QFII 初期,外资蜂拥而至几乎是不可能的。
预计大陆QFII 在起步阶段的投资规模会十分有限,对于大陆整体市场走势的影响也会十分有限。
外资QFII 比较大规模进入大陆证券市场可能会在二年后(2004年以后),届时QFII 持股占流通市值比重可能达到3-5 %左右。
不过, QFII 对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的影响是可以预期的。
从台湾经验看,QFII 初期买入的股票常常被追捧,产生示范效应,QFII 的重要影响主要在于对大陆证券市场树立以基本面为主导的理性的投资理念将起到积极作用。
表三:大陆QFII 政策效应的时间预测: QFII 政策效应短期效果(1-2年)中期效果(3-4年) 长期效果(5-7年) 增量资金流入效应 弱 较强 强 投资理念引入较弱 较强 强 股价结构调整效应 较强 强 强 本益比降低较弱 较强 强 证券市场国际化效应弱 较强 强资料来源:元富上海整理大陆政府一直强调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是其重要的中期政策目标,随着境外投资者在市场建立良好的运营记录以及大陆管理层对QFII 监管经验的增进,大陆未来将效仿台湾以“渐进改革”方式逐步松绑QFII 制度,直至全面放宽境外投资者投资大陆证券市场的相关限制(取消QFII )都是可以预期,并且由于有台湾的QFII 经验可资借鉴,大陆QFII 可能会少走弯路,快步前行,从产生到消亡的进程可能会大大快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