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 格式:wps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在劳动价值

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形成的惟一彻底、完备、科学的价值理论,是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对商品经济关系探索和研究的思想结晶,从根本上揭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特点和矛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

最近一些年来,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新情况下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出现了争议,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张以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替代;二是全盘肯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其经典形态仍然适用于新情况;三是主张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增加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新的观点和内容,以赵凌云教授的《劳动价值论新探》为代表。如果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那么整个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如果原封不动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那么我们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得不到理论上的说明和论证。可见,不但要坚持它,而且要发展,而发展的出路则在于创新。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随后,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

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写进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逻辑线索:(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但是剩余价值论传统理论认为,剩余价值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工人的剩余劳动。然而今天的社会状况显然与马克思当时研究剩余价值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根据价值规律,从整个部门或社会来看,不存在剩余价值。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以使用价值为前提,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并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说,恰好就处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就个别企业来说,可能由于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它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或价格出售,所以,它能获得剩余价值。但是从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盈余的总和恰好等于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亏损的总和,两方面相抵,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零!然而,从部门结构来分析,又必须用到剩余价值。这就使得部门结构分析与整体分析在剩余价值上产生了一个内在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却同时又为延长工作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新的条件,如此往复就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中,无限度的延长工作日成为大工业特有的产物。马克思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工作日,陶工地狱般的生活、女时装工的劳累致死、童工骇人听闻的昼夜轮班……太多惊人却属实的事实使得基于人类良知、道义底线而来的价值立场展现出来。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文版序言中也曾揭示过:“在不多的几小时工作之后,他就把这笔工资价值再生产出来了。但是,根据合同的条件,工人必须再工作好几小时,以便完成一个工作日。工人用这个附加的几小时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不破费资本家一文钱,但仍然落入资本家的腰包。”显而易见,马克思批判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体现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阶级性倾向。

关于剩余价值论,人们的疑问是:剩余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吗?难道资本家

和资本不创造剩余价值吗?剩余价值论的核心是:国家和社会如何分配剩余价值。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被迫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对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矫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税收、社会福利和新型劳资关系制度,调节贫富差距、缓和了劳资矛盾,可以说他们被迫承认了工人和资本家、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都应当体现工人和资本家、劳动和资本的各自贡献,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扣除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管理等公共开支。这就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以保护私有财产和工人民主参与管理企业、用遗产税和消费税等手段调节收入、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剩余价值分配制度。应当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改良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

十八大胜利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将继续发展下去,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存在商品经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金文:《对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第18卷第4期

2、陈文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视角——简评<劳动价值论新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董振华:《劳动价值理论新视野———兼评“创新劳动价值论”》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程慧敏:《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价值立场的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5、阚敬侠:《重温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北大法律信息网,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