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二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5
《元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时间十分钟(因为这仅仅日积月累中的一部分)教学重、难点本首诗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拓展古诗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片上是过年的景象。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3 介绍作者王安石。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1、教师范读。
2 学生听读。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1、“爆竹声中一岁除,”首句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爆竹”的来历:鞭炮发明以前,古人用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驱鬼辟邪,庆祝过年,所以叫爆竹。
2、“春风送暖入屠苏。
”次句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3、同学们过年为神么要饮屠苏酒呢?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
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
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
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4、“千门万户曈曈日。
”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5、“总把新桃换旧符。
”结句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四、总结·体会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很多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口语交际•习作二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谈话导入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
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③表达是否流畅;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第二课时习作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提示: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回顾.拓展二(6—7课时)教学目标:一、日积月累(一)重点字词: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爆瞳1.应会读字: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爆瞳(醋、寺平舌音榛、筝翘舌音)2.易写错字:旬、榛、爆指导要点:旬注意横折钩;榛注意撇;爆注意撇、点。
3.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万象更新、截然不同、哄堂大笑、随心所欲、安然无恙、美不胜收、肃然起敬、铺天盖地学生借助工具书并结合所在的课文理解以上词语。
(二)重点读背:能流畅地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和“成语故事”中的“清明”。
二、理解运用:(根据交流平台来制定)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了解不同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2、交流对本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
3、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三、情感体验:1、体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
2、通过对“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把课内外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2、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累,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一)激情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回顾·拓展二,主要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积累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并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
二、词语盘点(一)重点字词:1.应会读字:课件出示剧种面具激流发誓旷野布施鼻祖柔顺压抑敦厚夸张描述演绎布局和睦酷热激昂抽象韵味哄堂大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1)趣味识字(字理识字):编儿歌(2)易读错字:肃、哄(3)多音字:哄2.应会写字:课件出示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预备彩排鞭炮截然寺院彩绘杂拌儿麦芽糖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1)书写指导①指导书写的字:旬、榛、爆②指导要点:旬注意横折钩;榛注意撇;爆注意撇、点。
六年级下册《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回
顾.拓展二
3、文中提到的樊哙、鲁智深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有名的壮士。
樊哙的故事在《鸿门宴》中有生动的记载,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则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跟他们性格相似的人物还有张飞、李逵等。
4、这段话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塘栖的特色。
请用/将短文分成三层,然后读一读。
其中哪部分写得最详细?为什么?
答:其中第二部分写得最详细。
因为第二部分作者向我们具体介绍了塘栖酒店的特色,即酒菜种类多而分量少,这部分花的笔墨最多。
5、在作者笔下,小镇塘栖特色鲜明,情趣盎然。
在你的心中,家乡的什么特色让你赞不绝口、回味无穷呢?也许是几样小吃,也许是一道风景,也许是某种特产请你选择一个特色写一写,若能像作者那样写出亲身体验与感受就更好了。
立夏日野炊
到了立夏那一天,我们小孩子结伴从家中拿来柴米油盐,从田中采摘新鲜蚕豆、春笋等,在野外搭锅烧煮蚕豆饭(也有的加入少量咸肉、煎好的鸡蛋等),俗称烧野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