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处置的标准医疗废物转运交接记录本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1.55 KB
- 文档页数:7
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SOP)目的:建立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固体废物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内容:一、医疗废物处理原则1、严禁将医疗废物置于生活垃圾中。
2、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缝合针等)放入专用防刺伤的锐器盒中,运送时不得放入收集袋中,以防运送时造成锐器伤。
3、防锐器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均用双层收集袋收集,以防收集、运送时泄漏、扩散、污染,并在收集袋上作特别标识。
5、所有医疗废物出科室时需标明产生科室、类别、产生日期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6、所有长期存放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容器必须有盖,随时关启。
7、盛装医疗废物时,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8、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9、检验科、实验室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10、运送时使用专用污物电梯或专用时段运送,运送后应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11、医院医疗废物专职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到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12、院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处应设专人管理,有相关标识及严密的封闭措施,每日工作结束上锁,以防失窃,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13、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并启动意外事故紧急方案,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同时向科室内医疗废物管理兼职人员或科室负责人报告,由其向医院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处理结束后总结事情经过并提出预防控制持续改进措施,交院感办备案。
二、医疗废物分类按照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文件要求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点具体情况,对我院医说明: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并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者卫生保健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医疗废物处置的标准》(医疗废物转运交接记录本)————————————————————————————————作者:————————————————————————————————日期: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SOP)适用对象:接触医疗废弃物的医务人员编写者:审核者:版次:编写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注: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同意,禁止翻印。
目的:建立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固体废物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内容:一、医疗废物处理原则1、严禁将医疗废物置于生活垃圾中。
2、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缝合针等)放入专用防刺伤的锐器盒中,运送时不得放入收集袋中,以防运送时造成锐器伤。
3、防锐器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均用双层收集袋收集,以防收集、运送时泄漏、扩散、污染,并在收集袋上作特别标识。
5、所有医疗废物出科室时需标明产生科室、类别、产生日期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6、所有长期存放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容器必须有盖,随时关启。
7、盛装医疗废物时,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8、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9、检验科、实验室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10、运送时使用专用污物电梯或专用时段运送,运送后应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11、医院医疗废物专职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到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12、院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处应设专人管理,有相关标识及严密的封闭措施,每日工作结束上锁,以防失窃,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13、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并启动意外事故紧急方案,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同时向科室内医疗废物管理兼职人员或科室负责人报告,由其向医院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S〔OP〕合用对象:接触医疗废弃物的医务人员编写者:审核者:版次:编写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注: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允许,制止翻印。
目的:建立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固体废物处理的正确性和规性。
容:一、医疗废物处理原则1、严禁将医疗废物置于生活垃圾中。
2、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缝合针等〕放入专用防刺伤的锐器盒中,运送时不得放入采集袋中,以防运送时造成锐器伤。
3、防锐器伤:制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制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疑似或者确诊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均用双层采集袋采集,以防采集、运送时泄漏、扩散、污染,并在采集袋上作特殊标识。
5、所有医疗废物出科室时需标明产生科室、类别、产生日期及需要特殊说明的容。
6、所有长期存放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容器必须有盖,随时关启。
7、盛装医疗废物时,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3/,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8、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外表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发展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9、检验科、实验室等高危(wei)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发展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采集处理。
10、运送时使用专用污物电梯或者专用时段运送,运送后应对相关物品发展清洁消毒。
11、医院医疗废物专职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到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12、院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处应设专人管理,有相关标识及严密的封闭措施,每日工作完毕上锁,以防失窃,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13、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并启动意外事故紧急方案,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同时向科室医疗废物管理兼职人员或者科室负责人报告,由其向医院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表第一篇: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表深圳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登记表单位名称(公章):地址:法人代表/负责人联系人联系电话登记时间年月日时分至时分单位性质:公立□(医院□ 门诊□ 社康中心□ 诊所□)民营□(医院□ 门诊□ 社康中心□ 诊所□)计生服务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采供血机构□一、管理制度1、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是□否□),第一责任人为(单位,职务,姓名)2、建立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流程和要求(是□ 否□),内容包括:3、建立发生医疗废物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是□否□4、医院是否对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公司进行监控,监控方式为:二、管理部门及人员1、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为:_________________ 负责管理的专(兼)职人员:________________(单位,职务,姓名)2、负责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和暂存的部门或公司:_________ ____3、各临床科室负责交接医疗废物的人员为:(单位,职务,姓名)4、负责到各临床科室收集医疗废物的人员为:(单位,职务,姓名)5、医疗废物暂存点的一线工作人员为:(单位,职务,姓名)三、培训记录1、是否定期举办的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培训会议是□否□2、参加培训的人员包括,培训内容包括四、医疗废物登记记录1、各临床科室将医疗废物交与院内医疗废物收集员时,是否进行交接登记(是□否□),交接时医疗废物的计量方式为(如称量、计数、估计),登记内容包括:,登记记录完整无缺项(是□否□),登记记录准确真实(是□否□),登记资料保存时间为;2、是否与合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定医疗废物转移协议(是□否□),签约单位为;3、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交接时,是否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是□否□),交接时医疗废物的计量方式为(如称量、计数、估计),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填写完整无缺项(是□否□),填写内容准确真实(是□否□),转移联单保存时间;4、各临床科室《医疗废物转运登记记录》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中医疗废物的重量或数量基本相符(是□否□)。
医疗废物登记交接制度
是指医疗机构对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登记和交接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规范、高效处理,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伤害。
具体的医疗废物登记交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登记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登记制度,对医疗废物的产生、分类、数量、处理情况等进行登记记录。
2. 交接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交接制度,明确废物的交接责任人、交接地点和交接时间等要求。
3. 废物分类:医疗机构应根据废物的性质和处理要求进行分类,如感染性废物、化学药剂废物、尖锐器械废物等。
4. 容器包装:医疗机构应提供标准的医疗废物容器和包装材料,确保废物的安全运输和处理。
5. 交接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交接记录制度,记录废物的接收方、数量、时间等信息,确保交接过程的可追溯性。
6. 废物处置: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选择合法的废物处理单位,将医疗废物进行安全处理。
7. 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对医疗废物登记交接制度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的执行和效果。
通过建立医疗废物登记交接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减少废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维护公共卫生和环境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进行正规管理。
主要为了避免医疗废物造成危害,维护人类身体健康。
一、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1.由后勤科专人负责医疗废物的回收与转运交接工作,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2.建立院内交接登记记录,配备计量工具,准确记录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及双方经办人签名。
3.与政府指定医疗废物回收单位进行回收交接时,交接登记内容应齐全,项目包括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及经办人签名等。
收集医疗废物的专职人员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认真登记,执行三联单制度(交、收双方签字)。
4.交接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
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管理制度1、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2、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3、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4、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5、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6、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7、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8、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9、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10、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医疗废物登记交接制度
1、各医疗岗位每次医疗活动产生的医疗废物由本岗位医务人员,
按医疗废物不同类别分别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
2、各科室保洁工人负责医疗垃圾的收集登记工作,感染性废物放
入黄色垃圾袋内、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内,不允许随意取出。
盛装
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并在医疗废物包装袋、容器外
表粘贴警示标识,标签内容有废物类别、生产日期、科室、对医疗废
物进行秤重。
然后填写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表,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与科室人员双
签名等项目。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3、院内各科室每天按照相关规定的时间及时将医疗废物收集,交
给运送人员并在交接本上签名,运送人员与科内人员核实后运送至暂存间。
医疗废物暂存间管理人员核对医疗废弃物收集运送登记的数量与
实物是否一致、是否密封、有无粘贴警示标识等并在交接本上签名。
如不符合要求不得转运。
4、本院将医疗废物交与肇庆医疗垃圾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置,并签
署了委托处置协议书,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的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交接
制度,认真与肇庆医疗垃圾处理站工人进行交接并认真做好登记,且
登记资料需保存3年。
5、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实行专人负责制。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的要求存放,在医疗废物储存过程应当严格防范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
6、严禁回收买卖医疗废物,一经发现在将按有关法规给予从严处理。
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制度及流程一、制度概述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制度旨在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预防环境污染,保障公众健康。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学研究机构等产生的医疗废物,以及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相关单位。
二、管理流程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管理流程包括以下环节:收集:医疗废物产生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分类收集医疗废物,并使用符合标准的收集容器。
严禁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或生活垃圾中。
运输:医疗废物产生部门应当使用符合规定的转运工具将收集的医疗废物及时运送至指定的处理场所。
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医疗废物不泄漏、不遗失,并防止感染和污染环境。
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确保处理过程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标准。
处置: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当在符合环保和卫生标准的场所进行处置,并按照规定对处置过程进行严格监管,防止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管理制度为确保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过程的安全和合规,相关单位需遵守以下管理制度:收集容器与转运工具的配备:医疗废物产生部门应按照规定配置符合标准的收集容器和转运工具,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以确保其正常使用。
收集时间、地点和方式:医疗废物产生部门应按规定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收集,防止医疗废物的遗漏和非法转移。
运输路线:医疗废物产生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运输路线,确保及时将医疗废物运送至处理场所,并尽量减少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
培训与考核: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相关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以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记录与报告:医疗废物产生部门、运输单位和处理处置单位应当按规定记录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情况,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监督与考核为确保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制度的贯彻执行,相关监管部门应履行以下职责:制定监管办法和规章制度,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医疗废物的定义与分类二、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的意义三、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的具体内容四、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五、医疗废物管理的责任与处罚正文(篇1)一、医疗废物的定义与分类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分为五大类:感染性废物、毒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化学废物和病理性废物。
二、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的意义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是为了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规范、有序地从产生地点运输到集中处置单位,防止医疗废物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这一制度对于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预防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的具体内容1.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与集中处置单位之间应当签订医疗废物交接、处置协议。
2.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应包括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交接时间、交接人员等信息。
3.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在交接医疗废物时,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进行包装、标识、记录等工作。
4.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接收医疗废物时,应认真查验交接登记信息,确认无误后办理交接手续。
5.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集中处置单位应建立医疗废物交接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五年。
四、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医疗废物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严密的封闭措施,防止泄漏、遗撒和非法接触。
2.运输医疗废物的车辆应定期消毒和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3.医疗废物的暂存场所应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防止污染环境。
五、医疗废物管理的责任与处罚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集中处置单位应遵守国家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管理。
目录(篇2)一、医疗废物的定义及分类二、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的意义三、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的具体内容四、医疗废物处理的注意事项五、医疗废物管理的规范与建议正文(篇2)一、医疗废物的定义及分类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运输管理制度》1、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由医务人员按规定分类投放,由科室清洁工人密封,分类放置于污物处置室污物周转桶。
2、科室清洁工人在收集污物时,应用污物周转桶收集,不能将污物袋随意放于病区或走廊、通道等地面。
3、每天下午4~5时由科室清洁工人运送医疗废物。
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号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并要与科室清洁工人办理交接签收手续。
4、运送医疗废物必须专车专用,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应有医疗废物的警示标志。
5、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7、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一般情况下可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檫洗。
第二篇: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1、成立本单位专门医疗废物管理组织,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对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2、建立培训制度,每年对全体医务人员以及从事医疗废物回收管理的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教育。
3、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
统一使用黄色有标识塑料袋、桶、利器盒分类盛装医疗废物,禁止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装。
4、加强医疗废物的交接管理。
各单位(科室)指派专人每日对医疗废物进行交接,并做好记录。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5、回收人员每天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将医疗废物送至指定的暂存地点。
6、医疗机构设立醒目标志区分的医疗废物贮存间(区),并实施专人管理,严禁在其他位置倾倒、堆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贮存间(区)每日定时搬运、定时清洗、定期消毒、保持清洁。
7、医疗废物每48小时交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
8、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工作人员应遵照“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并按规定的时限上报主管部门。
医疗废物转运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的安全转运是医疗废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
为了规范医疗废物转运过程,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特制定本医疗废物转运管理制度。
一、医疗废物转运的基本原则1、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确保医疗废物转运合法合规。
2、遵循分类收集、分类转运的原则,防止不同类型的医疗废物相互混合。
3、确保医疗废物在转运过程中的密封性和安全性,防止泄漏、散落和丢失。
二、医疗废物转运人员要求1、转运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医疗废物转运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流程。
2、转运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严格遵守转运制度。
3、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三、医疗废物转运工具及设备1、配备专用的医疗废物转运车辆,车辆应具备密封性好、易于清洁和消毒的特点。
2、车辆上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3、配备专用的医疗废物收集容器,容器应符合国家标准,且具有防渗漏、防破裂、防刺穿等性能。
四、医疗废物转运流程1、医疗废物产生科室医疗废物产生后,应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分类收集,并置于专用的收集容器内。
对收集容器进行封口,填写医疗废物标签,注明废物的种类、产生日期、科室等信息。
将装满的收集容器放置在指定的暂存地点,等待转运。
2、转运人员收集转运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到各科室的暂存地点收集医疗废物。
检查收集容器的封口是否完好,标签填写是否准确、完整。
将收集容器搬运至转运车辆上,并妥善固定。
3、转运途中转运车辆应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不得随意更改路线。
转运过程中,转运人员应密切关注医疗废物的情况,防止容器倾倒、泄漏等情况发生。
严禁在转运途中丢弃、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4、医疗废物暂存处转运车辆到达医疗废物暂存处后,转运人员将医疗废物搬运至暂存处的指定区域。
与暂存处管理人员进行交接,核对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等信息,并填写交接记录。
五、医疗废物转运的防护措施1、转运人员在进行收集、转运操作时,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范本一、医院安排总务科专人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密闭的容器内。
二、转运人员收集医疗废物时要与废物产生地点负责人进行废物交接登记并签名,登记的内容有:医疗废物产生地点、日期、废物类别及需要说明的事项。
登记材料存档三年。
三、转运人员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储存地点。
四、转运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
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储存地点。
五、转运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必须防止造成医疗废物盛装容器破损或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一律实施袋装封闭运送。
六、本单位内部一般采取每天运送,运送时避免穿越医疗区、人员活动区、食品加工区等。
七、内部运送路线:各病区→西边电梯→医疗废物暂时储存点;门诊各科室→西边安全通道楼梯→医疗废物暂时储存点。
放射科→医疗废物暂时储存点。
西边临时房→病房西边电梯→医疗废物暂时储存点。
东边临时房→楼梯→医疗废物暂时储存点。
供应室→医疗废物暂时储存点。
运送时间:早上9:00-10:00下午14:30-15:00八、医疗废物转交出后,应当对暂时储存地点、容器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九、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及时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消毒。
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范本(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产生的全部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和最终处理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医疗废物是指在医疗机构内产生的、因医疗活动产生并对环境、社会和人体健康可能造成影响的固体、液体、气体、射线及其包装物。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处理管理机构,负责医疗废物的全程管理和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医疗废物处理工作计划,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医疗废物内部分类、收集、处置、转运制度医疗废物内部分类、收集、处置、转运制度1.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收集于指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盛装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2.各科室每天定时(16:00-17:00)由产生地收集员将封扎后并挂上医疗废物类别标签(包装物无渗漏、无遗撒)医疗废物,送指定地点与暂存地收集员交接签收,做好交接记录(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3.各科室不得将生活垃圾混入医疗垃圾中,一旦混入一律作医疗废物处理,一并纳入科室医疗成本考核。
4.收集员在接触医疗废物应穿戴个人卫生防护用品。
5.收集员将医疗废物送暂贮存地点时,应分类按指定地点存放,不得露天存放。
6.收集员每两天与清源固体垃圾焚烧中心交接一次,并做好转移联单登记等手续。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若中心未及时清运,应主动电话通知,并做好适时记录联系情况备案。
8.收集员对医疗废物转运后暂时贮存地点的墙壁、地面、空气、用物等应立即进行消毒和清洁,并做好消毒登记。
墙面和地面可用有效氯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1-0.2%过氧乙酸拖擦;空气消毒可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用过氧乙酸熏蒸,用量按1g/m3计算,熏蒸时间为2小时,防止蚊、蝇滋生。
9.产生地收集员与暂时贮存地收集员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监督。
若有违反《条例》的事和行为将依法处理。
10.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点实行日报制度,工作人员应将每天产生的医疗废物情况以日报表的形式上报给监控部门。
医疗废物登记交接制度1. 制度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为了规范医疗废物的交接流程,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和环境保护,提高医疗废物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职能部门内的医疗废物的登记和交接管理。
2. 定义和缩写2.1 医疗废物:指医疗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过期或失效的药品、医用料子及其包装、废弃的器械设备以及其他与医疗相关的废弃物。
2.2 登记:指将医疗废物的信息进行记录,包含废物类别、数量、来源、交接人员等。
2.3 交接:指将医疗废物从一个责任人交接给另一个责任人的过程。
3. 管理标准3.1 医疗废物登记管理3.1.1 医疗废物交接前必需进行登记,包含废物类别、数量、来源、交接人员等信息。
3.1.2 登记信息必需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造假。
3.1.3 登记信息必需及时录入电子系统,并进行备份和存档。
3.2 医疗废物交接管理3.2.1 医疗废物交接必需经过双方责任人确实认和签字。
3.2.2 交接责任人应对交接的医疗废物进行核对,确保数量和种类无误。
3.2.3 交接责任人应对医疗废物的包装进行检查,确保密封完好。
3.2.4 交接责任人应对医疗废物的标识进行检查,确保标识清楚可辨。
3.2.5 交接责任人应对医疗废物的运输方式进行确认,确保符合相关规定。
3.2.6 交接责任人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将医疗废物交接给指定的处理单位或人员。
3.2.7 交接责任人应当保持交接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3 医疗废物安全储存管理3.3.1 医疗废物必需依照规定分类、包装、密封储存,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3.3.2 医疗废物储存设施必需符合相关环保要求,保持乾净,做好防火、防水等安全措施。
3.3.3 医疗废物储存区域必需设立专人负责,定期巡查,确保废物不外溢、不外泄。
3.4 医疗废物处理管理3.4.1 医疗废物必需依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处理,不得擅自处理或转运。
3.4.2 医疗废物的处理单位和人员必需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理。
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废物的交接,确保其安全、合规处理,并确保医疗废物产生、转运、处理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留存,以便实现全程可追溯。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相关部门、岗位人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环卫部等。
三、责任主体1. 医务部门负责医疗废物的生成、分类、收集等工作;2. 环卫部门负责医疗废物的运输、处置等工作;3. 医疗废物管理员负责监督医疗废物的交接登记并填写相关记录。
四、工作要求1. 医务部门负责医疗废物的生成、分类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分类准确;2. 医务人员应按照规定将医疗废物放置于相应的收集容器内,并确保正确关闭;3. 环卫部门负责医疗废物的及时收集,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运输;4. 医疗废物管理员应每日检查医疗废物的收集、包装和交接情况,并按规定填写交接登记表;5. 全体员工应接受相关的培训,明确医疗废物交接的流程和规范。
五、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流程1. 医疗废物生成部门将生成的医疗废物分类放置于相应的收集容器内;2. 医疗废物管理员每日检查医疗废物的收集情况,确保包装完好无漏;3. 医疗废物管理员将收集好的医疗废物交接给环卫部门;4. 环卫部门负责将医疗废物进行统一的包装和封存,并填写相关交接登记表;5. 环卫部门将封存好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运输,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6. 当医疗废物到达处置场所,接收方应及时验收,填写验收记录并将记录反馈给医疗废物管理员。
六、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表内容要求1. 医疗废物交接日期;2. 交接单位与联系人;3. 收集容器数量与重量;4. 医疗废物数量与种类;5. 运输工具及运输人员信息;6. 接收单位与联系人;7. 接收单位验收情况。
七、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表填写要求1. 填写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信息;2. 填写应清晰、可辨认,不得有涂改或过度修饰;3. 填写应及时、准确,不得有遗漏或延误。
八、监督与检查1. 医疗废物管理员应定期对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2. 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医疗废物交接情况进行抽查,并根据抽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3. 监督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交接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通报并要求整改。
精品文档 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SOP)
目的:建立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固体废物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内容:
一、医疗废物处理原则
1、严禁将医疗废物置于生活垃圾中。
2、损伤性废物(如针头、刀片、缝合针等)放入专用防刺伤的锐器盒中,运送时不得放入收集袋中,以防运送时造成锐器伤。
3、防锐器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均用双层收集袋收集,以防收集、运送时泄漏、扩散、污染,并在收集袋上作特别标识。
5、所有医疗废物出科室时需标明产生科室、类别、产生日期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6、所有长期存放感染性医疗废物的容器必须有盖,随时关启。
7、盛装医疗废物时,不得超过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8、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9、检验科、实验室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10、运送时使用专用污物电梯或专用时段运送,运送后应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1、医院医疗废物专职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
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送到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12、院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处应设专人管理,有相关标识及严密的封闭措施,每日工作结束上锁,以防失窃,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13、一旦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并
启动意外事故紧急方案,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工作,同时向科室内医疗废物管理兼职人员或科室负责人报告,由其向医院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处理结束后总结事情经过并提出预防控制持续改进措施,交院感办备案。
二、医疗废物分类
按照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文件要求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点具体情况,对我院医
、垃圾桶上、疑似或确病原体的培袋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温度
说明: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的,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者卫生保健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临床用于病人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的指套、手套、吸痰管、阴道窥镜、肛镜、印膜托盘、治疗巾、皮肤清洁巾、擦手巾、压舌板、臂垫等接触完整粘膜、皮肤的各类一次性使用医疗、护理用品。
及相关配套文件所规定的用于人体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是指《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一次性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物品。
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三、医疗废物交接登记制度、建立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本:登记内容为日期、科室、医疗废物来源及种类、1 数量和重量,交付者与接受者双签名。
、登记本保存三年。
2、医疗废物必须由市卫生局指定单位接受,并依照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3 存转移联单。
4、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四、医疗废物处置流程产生废物者按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和妥善处理
部门废物收集员定期将部门内固体废物按要求收集和打包
部门废物收集员出科室前在收集袋上填全标签内容
与医院医疗废物转运收集人员共同填写医疗废物转交记录
废物处置转运专职人员按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收集和转运
暂存点废物专职保管人员按要求进行保管,待指定单位回收
废物处置专职人员与指定回收单位共同填写医疗废物转移联单
后勤妥善保管第一联医疗废物转移联单
参考文献: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2、《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3、《医疗废弃物分类目录》
4、《医疗废弃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5、《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医院医疗废物内部交接记录
暂存管理签
注:1、医疗垃圾的量以重量或数量记录,选择填写包、kg、ml即可,生活垃圾不作登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病理性医疗废物胎盘、胎体、截肢类须具体注明,以个、具等为单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医疗废物转运交
接
本录记
室:科院人民医年度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