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50.94 KB
- 文档页数:6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各种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冰雪融化等。
3. 水循环的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b. 更新陆地水资源。
c. 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d. 影响气候、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
e. 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4.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降水:带来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b. 径流:形成河流、湖泊,影响水能资源、渔业等。
c. 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d. 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e. 冰雪融化:影响冰川、雪山分布,加剧海平面上升。
5.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a. 水资源开发利用: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循环。
b. 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维护水循环正常进行。
c. 城市化: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短缺、内涝等问题。
d.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加剧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情况。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各个环节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 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和保护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水循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全球水循环的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循环的特点。
2. 探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介绍我国水资源状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及利用状况。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水循环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八、课后作业1.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展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写一篇关于水循环在当地应用和保护措施的短文。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教学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变化。
2. 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水循环的应用和影响。
第二章:蒸发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蒸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蒸发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蒸发的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蒸发的理解。
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蒸发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第三章: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降水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如雨、雪、雾等。
2. 介绍降水形成的过程,如水蒸气凝结、凝华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降水的理解。
2. 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了解不同降水类型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
第四章: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如坡度、土壤类型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径流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学习使学生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已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最基本的地理素养都没有,地理读图能力、理论归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较弱,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课标标准:理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设置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意义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②小组合作,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②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五、教法分析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2.讨论法。
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
因为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材料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通过引导和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 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知识结构关联图3(1)“区域认知”素养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
(2)“综合思维”素养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能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讲解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详细讲解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4. 分析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城市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 讨论水资源保护: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国家的水循环特点,比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差异。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 介绍水循环研究的前沿领域,如遥感技术在水循环监测中的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水循环现象。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型水循环实验,亲身体验水循环过程。
八、课程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和环节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过程 探究
探究一 水圈的组成
【问题探究】
1. 阅读课本第 47 页的一二自然段,读图 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
及所占比例”说出水圈的概念及其组成。
【尝试体验】
考查点一 水圈的组成
1.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
A .冰川水、河水、湖泊水
B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 .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
D .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思考总结】
探究二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问题探究】
1 水循环有哪些环节?
2. 选一个水循环的环节, 讨论其影响因素?
3. 举例说明人类能够干预和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 4
课堂互动稍显不足,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准备材料不足,大部分是住校生没办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讲课是录播室门被风吹开,没有及时关上,影响了录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