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向群品味语言艺术 感受语言魅力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语言的魅力》评课稿杨老师注重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领学生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揣摩学法,引导学生迁移练笔,他的课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感染着我。
群文阅读最能够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所以,这堂群文阅读课是一节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课,通过文本之间的比对联结,抓住主人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知问题的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让学生在迁移中训练语言,形成能力,更大程度上去体现这堂群文阅读课的语用实效,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妙言。
第一,故事激趣,感知妙言。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努力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杨老师选择了《唐伯虎题诗贺寿》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作为本课的导入,在讲述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猜测、想象和评点,初步感知语言的妙。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抛砖引玉,意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究妙言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在提醒学生,本课的聚焦点就在一个——“魅力”。
第二,阅读品味,领悟妙言。
从这几篇选文来看,既符合议题的鲜明特征,语言的“妙”都贯通了文本,文本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文臣武将、伟人枭雄,能够多层次、多侧面、多形式地反映语言的魅力的不同审视角度。
在教学中始终立足于“读”。
课堂上杨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浏览、速读、情境品读、读思结合等。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通过阅读小贴士的出示,让学生掌握读、思、勾、议的阅读方法,紧紧围绕“妙在哪里”让学生展开探讨交流。
在整个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分享交流等读书形式都有所呈现,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
涵泳,“慢”享语言之美作者:张进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第11期张进涵泳,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点拨和引导学生接近文本,指导学生在熟读中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深入感悟和加强理解,最终达到对文本的内化,获得作品深层审美韵味。
涵泳所主张的“慢语文”,可以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言之美。
各种“大话”“戏说”在改变着人的审美,各种“简本”“集萃”陈列在书店与案首。
不知是读者的悲哀,还是学者的无奈,名著被水煮,巨篇被缩影,经典被大话,大师被笑谈。
面对应试,它们常常被浓缩成一个个知识点。
功利与素养的对决,前者赢得毫无悬念。
手机阅读变成现代人的阅读常态,正是童年时期“慢读”习惯缺失的后果。
朱熹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其味也。
”对文本进行反复诵读,品味揣摩的涵泳,就是阅读时的“细嚼慢咽”。
有人认为,熟读玩味,潜心感悟的涵泳“慢”读,似乎离刚刚读文断句的孩童有点距离,却不知阅读习惯的形成始于起步,对人的一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语文学习,慢些也无妨。
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要让孩子惯于慢读,习得读书的方式方法。
一、有深度地慢思,尝试质疑批判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每一个社会人的作用是显著的。
阅读可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
当阅读仅剩下快速了解信息这一点功能的时候,有深度的“慢”读,则显得尤为可贵。
作为一个富有思想的人,对自己所阅读的文字应持正确积极的态度,有批判性思维,客观性评价,不盲从盲信。
在读书时,善于反思,勤于总结,巧于归纳,正是科学研究必须有的品质。
古诗《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涵泳教学,对于究竟是谁在“怜”,开始,学生的思考结果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是园子的主人。
师:这两行诗里,有一个“久”字特别有味道。
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诗人正在干什么?你有过找朋友却没有遇到的经历吗?那时你是怎样的心情?生:生气、愤怒、着急。
教学中如何品味阅读感受语言之美作者:刘金峰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24期摘要:中华文字有着独特魅力和韵味。
品味语言和领悟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体会其艺术魅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语文教学是美的,感悟语言文字渗透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根,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美、表现语言美和创造语言美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关键词:中华文字;阅读教学;发展思维;生命力一、品味语文的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情境法、批注法1.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好处,形成语感。
著名的语文教师余映潮曾经说过:“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美;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魅力。
”(朱自清)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劝心”。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2.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式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这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3. 语言品味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完成角色转换,再通过朗读、品味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产生真切的心理体验。
4.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法”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
“批注法”在语文教学领域很受推崇,这种做法利于挖掘学生在自我朗读中的个性体验,是一种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深化阅读,提高见识,训练写作的好方法。
二、大胆想象,在语境中品味语言文字意境是人们通过阅读文字内容在脑海当中依托生活经验生成的情景画面。
品味语言文字感悟语文魅力作者:程建霞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7年第05期[摘要]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作为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挖掘每篇教材的魅力,立足于方寸之间,引领学生遨游于天地之野,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无限的发扬光大。
因此,凝练其中一点、一线、一面,细细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静静聆听语言文字的气息,稳稳把握语言文字的脉搏,感悟文学作品的精髓与灵魂,就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崇高追求。
[关键词]语言文字;触摸;聆听;把握[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52-02语文是用本民族、本国语言文字表述的文化学科。
语文学科是充满着渴望与期待的,每篇课文、每个字词句都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髓。
它具备丰富的情感、独特的魅力、浓郁的味道。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逐渐养成了和文本交朋友的习惯,会仔细品读每一个语言字符,体会它们想要传达的心意。
一、细细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的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且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作者萧红朴实而又充满意境的语言表达形式,让我们班的课堂充满了乐趣。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师: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了自由、快乐。
师:能给大家说说吗?生2:文中写道:“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我觉得好自由,我也想这样。
生3:还有:“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玉米都自由,就像作者一样。
……师:你们想得真好,这时“我”在干什么?生4:“我”愿意追蝴蝶就追蝴蝶,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
品味欣赏语言的方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工具,它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表达方式,如何进行品味和欣赏,是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过程中必须掌握和提升的能力之一。
以下是我总结的品味欣赏语言的几种方法。
一、涵义理解涵义理解是懂得语言精髓的基础,通过理解语句表达的意思、情感和思想,能够更深入地领略语言的美妙和魅力。
具体方法包括:1.1 理解词汇的意义:注意单个词汇在语句中的位置和作用,根据语境判断其具体意义,以做到正确应用;1.2 推导句子整体意义:根据每个词汇的意义,推导整个句子的意义,搞清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3 品味语言的寓意和隐喻:寓意和隐喻常常是语言之美的来源,读者要关注这些紧盯表面之下的深层含义,深入理解语言的内涵和艺术。
二、语音韵律语音韵律是语言的音调和节奏特点,它决定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感受声音、韵律和语气,读者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品味。
具体的方法包括:2.1 注意语调的变化:语调的高低升降决定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读者要注意语调的变化,特别是在对话中要做到贴切情感;2.2 体验语言节奏感:语言的节奏感有时比语义更重要,读者可通过朗读、听课、跟读等方式,感受语言的音乐性和舒畅感;2.3 观察语音元素的变异:最后是要关注语音元素的音位变异,包括声母、韵母、调式等,这些元素的表现变异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使读者感受到音效带来的美感。
三、语法结构语法结构是指语言的语句结构和组织方式,通过感受语句的结构和句式,读者可以体验到语言的灵活性和流畅感,♀♀♀♀♀♀『辖约菘壳螅有助于提高语言理解力和写作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3.1 确认句式的种类:各种不同句式的表达方式会影响语言的强度和表达效果,读者可通过对文本的观察,判断每个句式的种类和表达效果;3.2 意识到语句的结构和层次:语言的层次和结构是理解语言的关键因素,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句子的结构,提高理解语句的能力,这也是在写作时一个重要的技巧。
品味语言,鉴赏现代诗歌之美作者:刘燕群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3期现代诗歌是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诗歌,它打破了旧体诗格律形式的束缚,其内容也顺应时代的要求,能更好地展现现实生活。
现代诗歌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意象丰满、有鲜明的形象和浓烈的情感,所以是很好的审美对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现代诗歌的语言,感受其中的“美”,进而发展审美赏析能力。
一、提炼关键词,品析情感变化学者李元洛认为诗歌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人需要追求语言的美感。
由此可见诗歌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诗人常常不会直白地表达情感,而是常常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时候要鼓励他们抓住作品的关键词,赏析这些词句中的抒情性,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性。
《回延安》借鉴了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展现出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首作品是作者离开延安十年后重新回到延安后创作的,因此字里行间都展现出了喜悦和激动的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作品中展现情感的词句,并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发现作者不仅运用了直接抒情的句子,还借鉴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等间接抒发情感,所以情感的表达十分细腻。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整理感悟的基础上体会作品情感的细微变化。
学生发现第一部分的关鍵词句是“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等,写的是阔别后重逢的场景,展现出了兴奋和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的关键词句是“天南海北想着你”等,作者回忆在延安的生活,情感显得更为质朴,表现了怀念之情;第三部分的关键词句包括“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等,写了重聚的场景,主要展现的是深厚的友谊;第四部分的“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
一排排”等关键词句写了延安的新面貌,展现出了一种赞叹;最后一部分的“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关键词句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并展望未来,主要体现的是美好的祝愿和自己的眷恋之情。
学生在深入分析后发现虽然全诗都是写赞美歌颂,但是其情感还有轻微的起伏变化,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性。
2023高考散文阅读考点突破:鉴赏语言特色(方法指导+对点训练+答案解析)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从分析文本全篇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
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本考点侧重从欣赏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或段落),往往一题三考,即含义、作用、赏析。
这类题目又分两种,一是侧重语言特点的局部赏析,一是侧重语言风格的整体赏析。
常见的设问形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3)文中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方法指导1.审清语言特色的题干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鉴赏语言特色的角度(2)句式之美。
(3)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幽默、诙谐等。
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
3.鉴赏语言特色解题步骤第一步:概括语言特点。
语言特色范围较广泛,要针对题目类型和文本特色确定鉴赏点,找出属于鉴赏对象独有的特色或技巧。
其角度大致有:(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如人称的使用、描写方式、抒情方式。
(2)从表现手法(狭义)的角度分析,如象征、衬托、对比等。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
(4)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如词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句式的整散等。
(5)从语言风格入手,如平实、华丽、清新、典雅、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地方色彩鲜明等等。
从以上角度,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列举事例分析。
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品味语言的方法1、诵读精彩文段: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
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2、抓住关键词语: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
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
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
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
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品味语言艺术感受语言魅力
开发区第一中学韩向群
语文教育就是感悟语言艺术的教育,我们每天都用语言进行交流。
在生活中,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第三组课文正是语言艺术的很好范例。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也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如何感悟?在教学中,我确立了“读中感悟---交流体会-----朗读品味”的教学流程。
先让学生在读文时画出文种或风趣、或巧妙、或机智的语言,并体会他们巧妙之处,然后在交流讨论中感悟语言艺术所在,最后在感情朗读对语言进行品味。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
’说完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笑。
”这段话时。
学生读完后很容易发现晏子先一本正经的贬低自己,在贬低楚国。
这还不止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晏子的这段话精彩在哪里,在交流中学生会明白晏子顺水推舟,将计就计按照楚王的逻辑说下来,结果却给楚王一个有力的回击,使楚王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最后把目光聚集在晏子“故意笑了笑”这一表情上让学生猜想晏子的心理并感情朗读晏子的这段话。
让学生通过课本中不同体裁的文章感受语言艺术外,我还通过文本中的语言来发展学生的语言。
如《晏子使楚》中晏子回答楚王齐国人多的一段话中,我出示了“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这段话,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对这件事的描述,并让学生找出三个成语写在相应的话的下面。
这样既认识到文言文这种用语言简练的特点,又体会到了这三个成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