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与定位诊断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1016.50 KB
- 文档页数:15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一、颅神经(一)颅神经在脑干的分布:脑干由中脑、脑桥、延髓三部分组成。
(图1)1.中脑的外形:有大脑脚、脚间窝、视束,动眼神经、滑车神经(II-IV)。
2.脑桥的外形:有桥臂、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V-VIII)。
3.延髓的外形:有锥体、锥体交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IX-XII )。
图1脑干颅神经分布(二)颅神经1. 嗅神经:由上鼻甲上部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内的嗅细胞中枢突聚集而成嗅丝(即嗅神经)→入颅→进入嗅球,传导嗅觉。
2.视神经1)视觉传导通路在视网膜内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节细胞为2级神经元)—→其轴突集合成视神经—→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延为视束—→视束绕大脑脚向后—→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脑距状沟两侧。
在视交叉中,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
因此,左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
当视觉传导通路在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A: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视野全盲;B:视交叉中的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C:一侧视束以后的部位(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D:一侧视交叉外侧部的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视野的鼻侧半偏盲。
2)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照射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照射侧的反应称直接对光反射,未照射侧的反应称间接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A:一侧视神经受损时,照射患侧瞳孔,两侧瞳孔均不缩小;但照射健侧瞳孔,则两眼对光反射均存在(即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
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
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
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常见病因有:感染、损害后的见于鞍345(二)眼动障碍的定位诊断:眼球运动由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完成,眼动障碍可由上述神经单个或同时损害引起。
临床以动眼神经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多见。
1.动眼神经损害:(1)核性损害:动眼神经核群为一细长的细胞团块,位于中脑的上丘水平大脑导水管周围,双侧自上而下的排列为提上睑肌核、上直肌核、内直肌核、下斜肌核和下直肌核,各核两侧相距甚近,而前后距相对较远。
因此,中脑病变时,多表现为双侧的某些眼肌单个麻痹,而前端的Edinger-wesphal核常不累及,故瞳孔多正常。
见于脑干脑炎、脑干肿瘤及脱髓鞘病变。
(2)核下性损害:表现为眼睑下垂,眼球外下斜位、向上、向下、向内运动受限,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因走行各段邻近结构不同的表现也不同:①中脑病变:为髓内段动眼神经纤维受损,常累及同侧尚未交叉的锥体束,故出现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伴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Weber综合征)。
见于中脑梗塞,肿瘤及脑干脑炎等。
②颅底病变:仅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多见于大脑后动脉瘤,小脑幕切迹疝等。
③海绵窦病变:早期可仅有动眼神经麻痹,但此处病变常累及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故多为全眼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