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肝功能受损症状
肝功能受损是指肝脏正常的代谢、解毒、分泌和排泄功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障碍或受损。
以下是肝功能受损常见的症状:
1.疲劳:肝脏是体内主要的能量储存器之一,当肝脏功能受损时,会导致疲劳感增加,轻度活动就会感到无力。
2.食欲不振:肝脏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当肝脏受损时,会影
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下降。
3.恶心和呕吐:肝脏功能受损时,可能会导致胃肠道运动不畅,引起恶心和呕吐。
4.上腹疼痛:肝脏位于右上腹部,当肝脏受损时,可能会引起
上腹部的疼痛和不适。
5.黄疸:肝脏受损时,会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泄,使
得胆红素在体内积累,导致皮肤、眼白变黄。
6.肝硬化:在长期肝脏受损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肝脏纤维组
织增加,最终形成肝硬化。
肝硬化会导致肝功能更加受损,同时也会出现黄疸、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
7.意识障碍:重度肝功能受损时,肝性脑病可能会发生,患者
可能会出现认知障碍、行为异常等症状。
除了上述常见的症状外,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也可能提示肝
功能受损,如皮肤瘙痒、血小板减少、腹水等。
需要注意的是,肝功能受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对肝脏有害的行为,对于维护肝功能的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注重肝脏的保养,适量运动、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有助于降低肝功能受损的风险。
外伤肝破裂分级标准及处理
一、分级标准
根据损伤严重程度,外伤肝破裂可分为四级:
1. 一级:肝实质破裂,但出血量较小,无休克表现。
2. 二级:肝实质破裂伴有大量出血,导致休克。
3. 三级:肝实质破裂,出血量大,休克严重,需要紧急手术止血。
4. 四级:肝实质破裂,出血量大,休克严重,且伴有其他器官损伤,需要紧急手术止血。
二、处理方式
1. 一级: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输血、输液、使用抗生素等措施。
同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二级: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要采取紧急手术止血。
手术方式包括肝实质缝合、肝动脉结扎等。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再次出血。
3. 三级和四级:对于严重休克的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止血,同时进行其他器官损伤的修复。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和康复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外伤肝破裂患者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同时,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腹腔内脏器损伤诊治规范(参考文本)一、腹部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病史采集】1、询问受伤原因及伤时姿势。
2、腹痛受伤部位和疼痛最重部位,往往是内脏受伤的相应器官。
但昏迷、截瘫、合并全身多发伤时,伤员不能主诉腹痛,易漏诊。
【体格检查】1、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是腹内脏器损伤的重要体征。
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常是受伤所在的部位。
2、肠呜音减弱或消失3、叩诊空腔脏器破裂,叩诊呈鼓音。
实质性脏器破裂,可有移动性浊音。
4、直肠指检腹膜外直肠伤,可触及直肠破孔或指套上有血液。
【辅助检查】1、腹部平片可观察腹内有无游离气体,有无脊柱、骨盆骨折。
2、胸片可观察有无血、气胸。
3、动脉造影少数患者肝、脾、胰腺损伤不能确诊,而患者全身情况较好,条件允许时可做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以协助诊断。
4、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和灌洗术是一种比较简便、可靠、安全,能迅速确定有无内脏伤的方法。
但阴性结果不能除外内脏伤。
如果像损伤,多次穿刺均为阴性,可行腹腔灌洗术。
5、超声检查可明确肝实质内血肿;脾包膜下破裂;内脏穿孔腹膜炎;腹内脓肿等。
6、CT扫描可确诊有无实质性脏器损伤和出血。
【治疗原则】1、迅速全身检查,判断有无腹部内脏伤和全身其他部位多发伤,并紧急处理呼吸循环紊乱,给氧或气管内插管。
2、补充血容量,如疑有内脏伤者,应迅速抽血做血型交叉试验配血,并用粗针头维持2条静脉通道输入平衡溶液。
3、休克患者应迅速输入全血,收缩压到12kPa以上并可移动者收入普外科;如血压不升或升而复降,伤情危重不能移动者,应边抗休克,边行剖腹探查手术,病情稳定后收入病室住院治疗。
4、放置导尿管,记录尿量。
5、放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
6、开放性创伤或大肠伤,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二、腹内各种内脏损伤的特点和处理原则(一)肝脏损伤【病史采集】1、询问受伤的时间,受伤时的情况。
2、腹痛右上腹持续性剧痛,向右肩部放射,后全腹痛。
【检查】1、腹膜刺激征胆汁刺激腹膜,有明显的腹部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
脏器损伤分级及应用评价
“脏器损伤分级及应用评价”是一种根据脏器损伤的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并以此来评价应用的方法。
它旨在通过评估脏器损伤的程度,来帮助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做出最佳的治疗决策。
一般来说,脏器损伤分为4个等级,即I级、II级、III级和IV级。
第一级是最轻微的损伤,其症状可能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但影响脏器功能。
第二级损伤是比较严重的损伤,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外部表现,但仍能保持脏器的正常功能。
第三级损伤是比较严重的损伤,会引起脏器功能的暂时性损害,但不会造成永久性损害。
第四级损伤是最严重的损伤,会导致脏器永久性损害或功能失常。
要使用脏器损伤分级及应用评价,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检查和病理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可以将损伤分为上述几级,以便确定脏器损伤的程度。
接下来,就可以根据损伤的程度来进行应用评价。
如果损伤程度较轻,可以尝试其他治疗方法,比如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恢复脏器的正常功能。
如果损伤程度较重,则可能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治疗措施,比如移植手术等,以恢复脏器的正常功能。
脏器损伤分级及应用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估脏器损伤程度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做出最佳的治疗决策,从而有效地恢复脏器的正常功能。
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
一、脾破裂(splenic rupture):
1.临床类型:
中央型破裂、被膜下破裂、真性破裂(可出现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2.临床特点;
①脾是腹部最容易损伤的器官
②85%的脾损伤存在脾包膜及脾实质破裂,损伤后以内出血、失血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③有时合并左下位肋骨骨折
3.脾损伤Ⅳ级分级法
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术中见脾裂伤长度≤5.0,深度≤1.0厘米
Ⅱ级:脾裂伤长度>5.0,深度>1.0厘米,但脾门未累及,或脾段血管受累
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部或脾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累
Ⅳ级: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累
4.治疗原则:
①原则上应该紧急手术
②多采用脾切除术;如果条件许可,目前有人主张对小儿施行保脾手术
③少数轻度脾破裂,出血量较小,无失血性休克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行非手术治疗
④可对裂口较小者施腹腔镜止血或修补术
二、肝破裂(liver rupture):
1、临床类型:
中央型破裂、被膜下破裂、真性破裂(可出现大出血、失血性休克)
2、肝损伤的分级——自学
3、临床特点:
①占各种腹部损伤的15%左右,多发于右侧半肝
②因胆汁入腹腔,可能在失血同时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③肝破裂后,血液可经胆道进入十二指肠,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
4、手术治疗原则:
暂时控制出血,尽快查明伤情
对于深度小于2厘米的单纯裂伤,可以行单纯缝合修补;
对于严重肝外伤需彻底清创和止血,必要时行清创性肝切除;
纱布块填塞法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创面和肝周围进行充分引流
三、胰腺损伤(pancreatic injury):方向盘伤
1、临床特点:
较少见,约占腹部脏器损伤的1—2%
伤后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膜炎体征
损伤后并发胰瘘,死亡率高达10—20%
单纯胰腺挫伤,容易延迟诊断;胰腺损伤较严重者,可出现上腹甚至全腹腹膜炎
腹腔液和血清淀粉酶测定,超声,CT检查有助于胰腺损伤的诊断
胰腺损伤后期可形成胰腺假性囊肿
2、治疗原则:
①手术治疗原则是彻底清创、完全止血、制止胰液外漏及处理合并伤
②胰体部分断裂而主胰管未断者,可缝合修补;体尾部断裂可行切除;胰腺头部断裂,除结
扎头侧主胰管和缝合腺体断端外,可将尾侧与空肠吻合;严重的胰头合并十二指肠损伤,可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③手术后须放置腹腔引流
④发生胰液漏须禁食、静脉营养,并应用生长抑素
四.胃损伤
1.临床特点
损伤未波及胃壁全层,可无明显症状
损伤致胃壁全层破裂,可出现腹部剧痛和腹膜刺激征
肝浊音界消失,膈下游离气体
胃管引流出血性物
2.手术治疗
手术探查要彻底:应包括后壁的探查
边缘整齐的裂口:止血后直接缝合
边缘有挫伤或失活组织者:修整后缝合
广泛损伤者:胃部分切除
四、十二指肠损伤(duodenal injury):
1、临床特点:
①少见,约占腹部外伤的3.7—5%;但处理较困难
②损伤多发生在第二部和第三部(降段和水平段)
③十二指肠破裂可引起严重的腹膜炎,通常伴有“气腹征”;腹膜后的十二指肠损伤可引起严重的腹膜后感染,表现为腰背痛、上腹痛,呕血等
④直肠指检、X线及CT检查有助于诊断
⑤手术探查时发现腹膜后血肿、胆汁染色和捻发音往往提示有十二指肠损伤
2、治疗原则:
早期手术,避免漏诊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①十二指肠壁间血肿:多可保守治疗;如仍有梗阻,可行空肠造瘘或胃空肠吻合术
②十二指肠破裂:小的破裂口可以缝合修补;如降段破裂,须加作胆总管切开引流;合并胆总管损伤者,须作胆总管空肠或十二指肠吻合;如裂口较大,须行裂口—空肠的Roux-en-Y 吻合
③合并胰腺损伤,行十二指肠憩室化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五、小肠破裂(small intestine rupture)
1、临床特点:
①小肠占据中、下腹的大部分空间,破裂的机会较多,尤其在腹部锐器伤者较多见
②多数病人有腹膜炎表现,部分病人出现“气腹征”;裂口小者腹膜炎较轻
③伤后几小时,可出现发热,WBC升高等感染征象
2、治疗原则:
确诊后应立即手术治疗;手术以简单修补为主,采取横向缝合。
小肠部分切除的指征:
①裂口较大或裂口边缘肠壁挫伤严重者;
②小段肠管有多处破裂者;
③肠管大部分或完全断裂者;
④肠系膜损伤影响肠管血液循环者
六、结肠破裂(colon rupture):
1、临床特点:
发病率低于小肠损伤
腹膜炎出现较晚,但是较重,可引起严重的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
部分结肠位于腹膜后,受伤后容易漏诊
2、治疗原则:
裂口小、腹腔污染轻、全身状态良好的患者,可考虑Ⅰ期修补或Ⅰ期切除吻合(切除吻合仅限于右半结肠破裂者)
不符合上述条件者,须先进行肠造口或肠外置术,3—4周后Ⅱ期手术,关闭瘘口;即使行Ⅰ期切除吻合,往往也在吻合口近端造口,仍须Ⅱ期手术
七、直肠损伤(rectal injury):
直肠上段损伤:表现为腹膜炎,与结肠损伤相似;应开腹修补,同时行乙状结肠造口;3—4个月后Ⅱ期手术,闭和瘘口
直肠下段损伤:伤口在腹膜返折之下,一般无腹膜炎表现,可引起严重的直肠周围感染;可充分引流直肠周围间隙,同时行乙状结肠造口
八、腹膜后血肿(retroperitoneal hematoma):
1、临床特点:
①多由于腹膜后脏器损伤、骨盆或下段脊柱骨折、腹膜后血管损伤等引起
②临床表现并不恒定,且常被合并损伤的表现所掩盖;突出的表现是内出血征象、腰背痛和肠麻痹;部分病人有腰胁部瘀斑(Grey Turner征);合并泌尿系统脏器损伤者,可出现血尿;血肿进入盆腔者,可出现里急后重及骶前区波动感
③B超、CT、腹腔穿刺等具有诊断价值
2、治疗原则:
积极术前准备后开腹探查;以下情况需要切开后腹膜探查血肿:
①血肿进行性扩展;
②血肿位置主要在两侧腰大肌外缘、膈脚和骶岬之间;
③后腹膜已经破损的腹膜后血肿
对位于盆腔的无扩展腹膜后血肿,可不切开后腹膜进行探查
探查血肿须尽量找到出血点并予控制;出血广泛,难以控制者,可采用纱布填塞法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