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精品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0
总论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communica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parasitis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parasite与人体宿主host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parasite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不习惯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临床感染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少见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重叠戊肝病毒感染5.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性肝炎、真菌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传染病学整理第一篇总论1、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的疾病,包括可传播和非传播疾病(communicable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通常系因各种致病的或条件致病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引起。
2、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1、感染(infection):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构成感染过程必备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3、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②特异性被动免疫中和;③特异性主动免疫清除(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l 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①隐性感染多,人群易感性低;②是感染后最常见的表现;③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④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健康携带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后,不仅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引起一系列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临床上出现某一传染病所特有的综合征。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体侵入后,在体内继续生长、繁殖,携带并排出病原体,人体不出现临床症状。
l 分类:①潜伏期携带者;②恢复期携带者;③健康携带者(ASC);④急性携带者(3-6个月内);⑤慢性携带者(3-6个月以上)l 意义: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成为携带者;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1.传染过程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外环境。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3.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因素:侵袭力、毒力、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5.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 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9.病毒性肝病原学HA V:有一个抗原系统:抗HA V-IgM与抗HAV-IgG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潜伏:2-6周,平均30天病原学检查:抗-HA 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HBV:Dane颗粒,4个抗原系统:HBsAg、Pre-S1、HBeAg、HBcAg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潜伏:6-24周,平均70天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cIgM、HBV-DNA是病毒活跃标志;抗HBcIgG为感染(既往和现症)标志。
HDV:病原学:缺陷病毒,抗原系统是HDAg。
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HEV:病原:一个抗原系统:抗HEV-IgM与抗HEV-IgG。
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
潜伏:10-70天,平均40天。
病原学检查: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9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传染病学》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可以传播的疾病。
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两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在人体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规律及防止对策的科学。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掌握)传染/感染infection:人体同病原微生物(pathogen)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可以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在人体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规律及防止对策的科学。
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两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diseases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感染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主要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1.一过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总论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共生状态:微生物、寄生虫与人宿主之间达到相互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或称菌群交替症。
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称这类细菌为机会性致病菌,也称条件致病菌。
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名解/问答)1.病原体被清除(正>邪):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正>邪):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3.显性感染(正<邪):又称临床感染。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2、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3、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5、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
城镇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6、乙类传染病:城镇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7、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
8、(重点)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9、(重点)乙型肝炎病毒,A、S区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
主要对应编码前S1蛋白、前S2蛋白和表面抗原HBsAg;B、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eAg和HBcAg。
10、(重点)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HBsAg与抗HBs、PreS1与抗PreS1、PreS2与抗PreS2、HBcAg与抗HBc、HBeAg(是核心抗原)与抗HBe。
11、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志物:抗HCVIgM、抗HCVIgG12、(重点)肾综合症出血热的基本病变:是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临床发热期“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在多尿后期仍需要治疗。
13、流行性乙型脑炎:A、(重点)传染源: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家禽和家畜)。
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B、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C、(重点)流行特征:(简约: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亚和西南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
乙脑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本病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者。
D、(重点)临床特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五.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病例可有黄疸。
甲、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DNA病毒:HBV 缺陷病毒:HDV 大三阳:HBsAg、HBcAb、HBeAg 小三阳:HBsAg、HBcAb、HBeAb 甲肝预防:甲肝疫苗、免疫球蛋白戊肝:免疫球蛋白无预防作用。
只引起急性肝炎的是:甲肝、戊肝粪口传播:甲肝、戊肝(HA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RNA。
HBV:含环状双股DNA、HBsAg、DNA聚合酶、核心蛋白。
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HDV: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
HEV: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慢性乙肝,丙肝的临床表现乙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
临床表现为全身性症状、消化道症状、黄疸、肝区疼痛、肝脾肿大、肝外表现(肝病面容)、肝纤维化。
慢性丙型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
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
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 持续阳性。
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慢性肝病的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首选干扰素)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血清HBsAg、HBeAg、HBcAg、HBV-DNA、抗HBC IgM当中有一项阳性,肝组织HBeAg和/或HBsAg或HBV-DNA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是否为乙型肝炎或何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取决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组织学检查。
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抗HCV-IgG或HCV RNA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试述重型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
①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②肝脏进行性缩小、肝臭;③出血倾向,PTA低于40%;④腹水、中毒性鼓肠;⑤精神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有定时、定向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精神异常,烦躁不安,嗜睡等。
早期肝昏迷可出现扑翼样震颤;⑥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氮升高等。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RNA病毒,无交叉免疫。
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可见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症状轻微。
有三种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甲型流感变异性极强,常引起流感大流行,乙型次之,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非常稳定。
传染源主要为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染途径主要在人与人间经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流感病毒包膜中有两种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血凝素能引起红细胞凝集,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神经氨酸酶可协助释放病毒颗粒并促其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和促进病毒颗粒的播散。
人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随后出现呼吸急促和明显的肺炎表现。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N1亚型引起的一呼吸道传播为主的一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窘迫,肺部实变、呼吸衰竭,还可出现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肾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特殊的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传染源:人为麻疹病毒唯一宿主,急性患者为最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感染最强)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出疹期(极期):病程第3-4天发热。
a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毒血症状加重。
b发疹顺序(从上到下):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胸腹背、四肢---手掌足底。
c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八.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病程呈五期经过。
临床表现:潜伏期4-46d(7-14d)临床特征: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出血Fever Hemorrhage 肾脏损害Renal damage 重症患者热退后反而加重是本病的特征。
1、发热期Fever Phases(1)发热Fever 弛张热及稽留热(2)全身中毒症状Infectious-toxic Symptom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3)毛细血管损害Capillary Damage 三红:颜面红,颈部红,胸红。
三肿:球结膜,眼睑,面部肿。
(4) 出血Hemorrhage(5)肾损害Renal damage2、低血压休克期Hypotension shock phases低血压Hypotension休克低血压倾向Hypotension tropesis Shock难治性休克Refractory shock3、少尿期Oliguric Phases(1)少尿的分度:少尿:24小时尿量<500毫升无尿:24小时尿量<50毫升(2)肾衰的分度:轻度中度重度(3)肾衰的类型:少尿型非少尿型二次肾衰慢性肾衰(4)少尿期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Digestive tract symptom 高血容量综合征Hepervolumia Syndrome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imbalance 出血Hemorrhage4、多尿期Polyuric Phases (1)移行期:500-2000毫升(2)多尿早期:>2000毫升(3)多尿后期:>3000毫升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Recovery Phases 尿量恢复2000毫升以下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九.流行型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夏秋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