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387.16 KB
- 文档页数:15
考研刑法试题及答案考研刑法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A. 犯罪客体B. 犯罪客观方面C. 犯罪主体D. 犯罪故意答案:D2.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或制造条件的行为B. 对于预备犯罪,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C. 犯罪预备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D. 对于中止犯罪预备的行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答案:C3. 下列关于正当防卫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C. 正当防卫必须是防卫人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集体的合法权利D.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答案:C4.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有直接实施犯罪的行为C. 教唆他人犯罪的,以教唆犯论处D. 对于共同犯罪,所有参与者都应当承担相同的刑事责任答案:C5. 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B. 犯罪中止后,犯罪分子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D.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被他人阻止而未能完成犯罪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下列哪些情形可以构成犯罪中止?A. 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B. 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意外事件未能完成犯罪C. 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D. 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被他人阻止而未能完成犯罪答案:A、C7.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犯罪?A. 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B. 违反刑法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C. 违反民事法律的行为D. 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答案:B8. 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A. 罚金B. 拘役C. 有期徒刑D. 无期徒刑答案:A、B、C、D9.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累犯的规定,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 累犯是指在前一次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B. 累犯应当从重处罚C. 累犯不包括过失犯罪D. 累犯的认定不受时间限制答案:A、B、C10. 下列哪些情形可以构成自首?A. 犯罪分子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主动投案B. 犯罪分子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被亲友规劝后投案C. 犯罪分子在司法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后投案D. 犯罪分子在司法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后,亲友将其送至司法机关答案:A、B、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2一、单项选择题1.甲在乘坐飞机的过程中将一装有锯末的黑色包装袋密封后乘机放置在飞机坐席下的隐蔽处,下飞机后对其好友乙说,某航班有炸弹,今天可能有好戏看。
乙熟悉甲的胆量和脾气,知道其不可能放置真正的炸弹,但为了制造真实景象,对甲的描述作加工处理后告诉其好友丙、丁,丙、丁二人深信不疑,为引起航空部门的注意,将此信息传至网上。
不料引起很大恐慌。
则甲、乙、丙、丁分别构成( )。
(A)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乙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丙、丁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B)甲、乙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丙、丁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C)甲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乙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丙、丁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D)甲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乙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丙、丁不构成犯罪2.甲为牟取暴利组织某省高校的王某等数十名在校大学生充当“枪手”,进入邻省某县代替李某等参加高考。
同时,又组织张某等数十名在校大学生充当“答题手”,进入邻省某县帮助赵某等参加高考。
为保证替考顺利进行,甲买通监考教师乙在开考后用微型摄像机扫描试题,并传送给张某等“答题手”制作答案。
同时甲高价聘请在某电子专用器材营销部工作的丙提供信号发射器和微型接收耳麦,并负责答案信号传输工作。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甲组织替考和作弊的行为即使情节不严重,也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B)乙、丙为甲组织考试作弊提供帮助,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共犯(C)王某等“枪手”和张某等“答题手”均构成代替考试罪(D)李某等被替考者和赵某等作弊者均构成代替考试罪3.某国有银行营业员甲将储户存款4万元用于赌博。
甲的行为( )。
(A)构成赌博罪(B)构成挪用资金罪(C)构成挪用公款罪(D)构成赌博罪和挪用公款罪4.某国有公司司机甲下班后将本单位的小汽车作为出租车运营,收入归自己所有。
甲以这种方式获利共计1万元。
法硕(非法学)考研:刑法学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二)三、简答题:第16-17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6.简述未遂犯的成立条件、处罚原则及其与预备犯的区别,17.简述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四、论述题:第18小题,15分。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18.试论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条件。
五、案例分析题:第19小题,20分。
19.甲(女,1984年7月20日生)因其同居男友乙已另有新欢丙而生恨意。
2004年6月7日,甲得知当晚丙一人独居于郊外的出租屋,遂叫来好友丁(男,1986年12月13日生),要其晚上去强奸丙,并给了丁500元报酬,丁同意。
当晚9点,甲带着丁来到丙住处附近,指认了出租屋,并给了丁一把其从男友乙处偷来的钥匙。
当晚10点左右,丁找到出租屋,因房门未锁而顺利进入房间,实施强奸时,遭到被害人极力反抗。
黑暗中丁用力反复将被害人头部向墙体撞去,见被害人不再反抗,于是打开房灯。
丁准备强奸时发现被害人已没有了气息,遂匆忙逃走。
回家后,丁越想越怕,便告知父母。
其父母反复规劝,并硬拉着丁到公安机关去交代了罪行。
案发后查明:(1)甲已有三个月身孕;(2)甲于2003年1月4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500元;(3)被害女子并非丙,而是丙的另一同室女友戊,丙当晚因加班未归;(4)戊因丁的暴力而死亡。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1)甲、丁的犯罪行为构成何罪?构成一罪还是数罪?并简要说明理由。
(2)甲、丁原想强奸丙,实际上加害了丙的同室女友戊。
这对甲、丁的定罪量刑有无影响?为什么?(3)对甲能否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为什么?。
(4)甲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5)指出丁具备的法定量刑情节及其处罚原则。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A3.C4.D5.D6.C7.A8.B9.D10.B二、多项选择题11.BCD12.AC13.ABC14.ACD15.ACD三、简答题16.答案要点:(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
刑法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A. 非法侵害正在进行B.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C. 对不法侵害者造成损害D. 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集体的合法权利2. 下列行为中,哪一项构成故意伤害罪?A.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因技术失误导致患者受伤B.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慎将学生推倒致伤C. 甲因口角与乙发生争执,用拳头将乙打成轻伤D. 丙在自卫过程中,不慎将攻击者打成重伤3.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中止”是指什么?A.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B. 犯罪行为尚未完成,但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C. 犯罪行为尚未完成,且犯罪人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D.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犯罪人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4. 以下哪项不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A. 管制B. 拘役C. 罚金D. 没收财产5.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量刑的一般原则?A.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B. 罪刑相适应C. 重罪重判,轻罪轻判D. 犯罪人认罪态度好,可以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下列哪些情况可以构成紧急避险?A. 为了避免本人遭受暴力侵害,而对侵害者采取防卫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不得已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C. 为了避免自己财产遭受损失,不得已损害他人的较小财产D. 为了避免他人遭受暴力侵害,而对侵害者采取防卫行为7.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预备”包括哪些行为?A. 准备工具B. 制造条件C. 实施犯罪行为D. 策划犯罪8. 下列哪些行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A.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同一犯罪B. 一人实施犯罪,另一人提供帮助C. 一人实施犯罪,另一人提供资金支持D. 一人实施犯罪,另一人提供犯罪方法9.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些情形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较轻B. 犯罪人有悔罪表现C. 犯罪人是未成年人D. 犯罪人是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10. 下列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立功?A. 犯罪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B. 犯罪人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C. 犯罪人阻止他人犯罪活动D. 犯罪人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预备的法律规定及其法律后果。
高铭暄《刑法学》(第7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1.抽象危险犯2.想象竞合犯3.累犯4.空白罪状5.绑架罪6.受贿罪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不作为犯罪义务的来源。
2.简述故意犯罪的停止状态。
3.简述票据诈骗罪的客观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论共同犯罪的形式。
2.试论抢劫罪的概念、特征及其与敲诈勒索罪、绑架罪的界限。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甲、乙预谋修车后以假币骗付。
某日,甲、乙在某汽修厂修车后应付款4850元,按照预谋甲将4900元假币递给乙清点后交给修理厂职工丙,乙说:“修得不错,零钱不用找了”,甲、乙随即上车。
丙发现货币有假大叫“别走”,甲迅即启动汽车驶向厂门,丙扑向甲车前风挡,抓住雨刮器。
乙对甲说:“太危险,快停车”,甲仍然加速,致丙摔成重伤。
问题:(1)甲、乙用假币支付修车费被识破后开车逃跑的行为,应定的罪名是什么?(2)对于丙的重伤,甲和乙的罪过形式是什么?(3)最终对甲、乙应该按照何罪处理?2.林某因自己的摩托车被盗而心情不好,便于2006年6月5日晚约来自己的好友王某、陆某等一起到大排档喝酒。
其间,林某因有事要外出一下,便向王某借用了摩托车,在返回途中,林某心生邪念,想要非法占有王某的摩托车(价值一万多元)。
之后,林某便将王某的摩托车直接骑到某停车场藏放。
而后返回大排档,将车钥匙返还给王某,并说车已停放在原位置。
吃完饭后,王某发现摩托车不见了,便问林某怎么回事。
林某却说:我回来的时候已将车锁好,一定是被偷了,并敦促王某报警。
后林某被抓获。
根据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1)林某的行为构成何罪?(2)简述理由。
(3)本案中,林某在王某问起摩托车的去向时欺骗王某的行为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4)简述侵占罪与盗窃罪和诈骗罪的本质区别。
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30分)1.抽象危险犯答:抽象危险犯,其危险状态在法律上一般都不作具体性规定,它是立法者根据一定的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就足以招致某种危险而预先设定的。
刑法学考研题库【课后习题】【圣才出品】刑法学作为法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掌握其核心知识和解题技巧至关重要。
圣才出品的刑法学考研题库课后习题,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练习资源和深入学习的机会。
首先,这套题库涵盖了刑法学的各个重要知识点。
从刑法的基本原则,如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到犯罪构成的各个要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从各种具体的犯罪类型,如侵犯财产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等,到刑罚的种类和适用。
每一个知识点都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例如,在犯罪构成方面,会有这样的题目:“甲为了杀害仇人乙,趁乙不备,用刀猛刺乙的心脏,导致乙当场死亡。
请分析甲的犯罪构成。
”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清楚地知道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分别是什么,还要能够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准确判断犯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的要求。
在刑罚的适用部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张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请说明缓刑的适用条件和法律后果。
”考生需要熟悉缓刑的相关规定,才能正确回答此类问题。
其次,这些课后习题的题型丰富多样。
有选择题,通过选项的对比和辨析,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细微差别的辨别能力;有简答题,要求考生能够简洁明了地回答出重要概念和原理;有案例分析题,考验考生运用刑法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论述题,需要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刑法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阐述。
以选择题为例,“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说法,正确的是()A 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B 犯罪中止必须是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C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D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任何阶段,但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样的题目能够帮助考生快速准确地把握犯罪中止这一概念的关键要点。
再比如案例分析题,“甲深夜潜入乙家盗窃,正在翻找财物时,乙突然醒来,甲为了逃跑,将乙打成重伤。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概念题1.刑法基本原则(东财2015年研)答: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首先,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
其次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坚持法治,摒弃人治;坚持平等,反对特权;讲求公正,反对徇私。
2.罪刑法定原则(广东财经大学2016年研;武大2013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人大2004年研)答: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
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概括来说,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北航2015年研;人大2010年研;武大2007年研)答: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是: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结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把握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程度,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二、简答题1.简述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河北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及我国现行刑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
(武大2004年研)答:(1)刑法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①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
②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坚持法治,摒弃人治;坚持平等,反对特权;讲求公正,反对徇私。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模拟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某大型工厂在招聘安保人员时,明知许多应聘人员是逃离部队的军人,仍然招聘了大量逃离的军人。
该工厂的行为构成:( )A.危害国防利益罪B.非法经营罪C.庙用逃离部队军人罪D.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军人违反职责罪2.张小甲在部队服役期间.为国外某机构多次窃取部队的军事秘密.张小甲的行为构成:( )A.间谍罪B.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C.为境外窃取国家秘密、情报罪D.为境外窃取军事秘密罪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军人违反职责罪3.军官丙在战时勾结敌军.经常在部队散布消息称敌军强大。
我军必败无疑。
大家还是趁早投降,造成军心动摇。
丙的行为构成:( )A.战时临阵脱逃罪B.玩忽军事职守罪C.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D.战时造谣惑众罪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军人违反职责罪4.甲住在某铁路旁,他知道这条铁路是军事物资输送必经之地,在铁路上设置路障意图破坏载着军事物资的车辆通过。
一日路障导致火车脱轨,所运军事物资严重损毁,致使军事任务受到很大影响。
甲的行为构成:( ) A.妨害公务罪B.阻碍军事行动罪C.破坏交通设施罪D.阻碍军人执行罪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军人违反职责罪5.现役军人利用职务之便,窃取武装部队的枪支弹药爆炸物之外的武器装备或者军用物资的.构成:( )A.盗窃罪B.盗窃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军人违反职责罪6.士兵刘某受命执行任务,驾驶军用车辆运输军用物资。
刘某因急于完成任务而超速行驶,与前方正常行驶的车辆追尾.造成一人死亡。
一人受伤。
刘某的行为构成:( )A.重大责任事故罪B.武器装备肇事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D.交通肇事罪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军人违反职责罪7.士兵某甲和某乙违反军规。
2024年考研-法硕联考(刑法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10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
甲在上学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2小袋白色粉末,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克”字样。
甲在电视上看过,知道这东西就是白粉,心想不如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
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
甲的行为构成()。
A. 走私毒品罪B. 非法持有毒品罪C. 贩卖毒品罪D. 走私、贩卖毒品罪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张某盗窃价值15000元的财物后逃到外地,因害怕从重处罚,就向原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写了一封信,如实地交代了自己的罪行和赃物藏匿地点,张某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逮捕。
张某的行为属于()。
A. 立功表现B. 自首C. 以自首论D. 不能视为自首3.(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哪种情形应当受到追诉期限的限制?()A. 在人民法院受理了齐某自诉汤某故意伤害案件以后,汤某离家杳无音信B. 丛某因出国而未在法定期限内对钟某侮辱案提出控告C. 薛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声称自己被抢劫,因薛某说话颠三倒四,接案人员对其报案有怀疑而未立案D. 秦某得知与其共同诈骗的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逃离居住地藏匿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按照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形式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A. 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B. 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C. 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D. 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5.(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王某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刑罚执行2年后,又发现他在判决宣告前犯有故意杀人罪,应判处有期徒刑10年。
那么,王某尚需执行的刑期最高为()。
A. 18年B. 20年C. 23年D. 25年6.(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第2章犯罪概念2.1 考点精讲第一节犯罪的定义一、犯罪的定义概述关于犯罪的定义,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不同的犯罪观,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1.犯罪的形式定义犯罪的形式定义,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何以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总的来说,就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在具体表述上又有如下几种:(1)认为犯罪就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
(2)认为犯罪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进一步以犯罪成立的条件来概括犯罪概念。
(4)结合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把犯罪表述为能够引起刑事诉讼程序的违法行为。
2.犯罪的实质定义犯罪的实质定义,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试图揭示犯罪现象的本质所在,或者是想说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犯罪的实质定义包含两层意思:(1)犯罪是一种反抗“统治关系”的斗争;(2)犯罪是“孤立的个人”进行的反抗行为。
3.犯罪的混合定义犯罪的混合定义,是指犯罪的实质定义和形式定义合二为一,既指出犯罪的本质特征,又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1.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但书”的意义(1)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示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前段的补充;②前段的例外;③前段的限制。
(2)刑法十三条中规定的但书的意义将犯罪的情形排除在外,是前段的例外。
第二节犯罪的基本特征一、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
刑法学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概念题(每题6分,共30分)
1.从旧兼从轻原则
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
3.限制责任能力
4.防卫过当
5.教唆犯与间接正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单位的刑事责任有哪些特点?
2.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种类。
3.简述不成立自首的情形。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李某花5000元购得摩托车一辆,半年后,其友王某提出借用摩托车,李某同意。
王某借用数周不还,李某碍于情面,一直未讨还。
某晚,李某乘王某家无人,将摩托车推回。
次日,王某将摩托车丢失之事告诉李某,并提出用4000元予以赔偿。
李某故意隐瞒
真情,称:“你要赔就赔吧。
”王某于是给付李某摩托车款4000元。
后李某恐事情败露,又将摩托车偷偷卖给丁某,获得款项3500元。
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2.被告人周某(男,农民,20岁)乘长途汽车进城办事。
因车开得不够稳,其头部撞在车窗上,十分气愤,与司机争吵起来。
在其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朝司机头部猛击一拳,接着又用手猛拽汽车方向盘,致使汽车走偏,与对面开来的大货车相撞,致使司机死亡,多名乘客受伤,客车破损,损失严重。
问:周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通过本案例,主要思考,什么是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以及什么是“其他危险方法”。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6分,共30分)
1.从旧兼从轻原则
答:从旧兼从轻原则是指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新法。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取从旧原则,法没有溯及力。
在法律规定有溯及力的国家,通常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我国现阶段主要也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溯及既往。
按照《立法法》的规定,我国法的溯及力的现行制度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
2.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
答: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犯罪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的特征。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
(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
①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
②犯罪分子的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
(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①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②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③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④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3.限制责任能力
答:限制责任能力又称减轻责任能力、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中间状态,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4.防卫过当
答: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防卫过当是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和损害结果的非正当性的对立统一。
防卫行为的正当性是指实施防卫行为时确有不法侵害存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防卫行为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
损害结果的非正当性是指防卫行为的强度和力度明显超过了不法侵害的强度和力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损害。
防卫过当没有独立的罪状,也没有独立的法定刑,法律规定按照行为人触犯的有关条文和罪名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教唆犯与间接正犯
答:教唆犯,是指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人。
间接正犯,是指行为人不直接去实施犯罪,而是利用无犯罪故意的人或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为工具实施犯罪,以实现其追求的犯罪目的。
二者有明显的区别:①主观方面不同。
教唆犯的主观方面是教唆者通过教唆使他人产生犯罪故意;而间接正犯只有单独犯罪的故意。
②客观方面不同。
教唆犯是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行为,而间接实行犯则是利用他人实施犯罪,被利用者或者无犯罪故意,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
③犯罪形态不同。
教唆犯是共同犯罪,而间接正犯是单独犯罪。
④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不同。
教唆犯罪中,教唆者与实施犯罪行为的被教唆者都要承担刑事责任;而间接正犯则只能是由利用他人犯罪者承担责任,被利用者由于无刑事责任能力或无犯罪故意而不承担刑事责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单位的刑事责任有哪些特点?
答:单位的刑事责任,是指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的法律后果。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的特点包括:
(1)单位刑事责任的整体性
单位刑事责任的整体性,是指对于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单位本身,而不是单位内部的全体成员,更不是单位内部的单个或部分成员。
单位只能以其自有资金承担刑事责任。
(2)单位刑事责任的双重性
单位刑事责任的双重性,是指对于实行双罚制的单位犯罪,除了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以外,还要追究那些在单位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和负有重大责任的单位成员的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中的自然人对单位犯罪负刑事责任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单位的罪过的肇始者和犯罪行为的实行者。
离开这些人的意志和行为,单位就不可能产生罪过,也不可能实施犯罪行为。
单位中的自然人在单位犯罪中实施了具有罪过的犯罪行为,是他们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不能认为对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是株连无辜。
(3)单位刑事责任的局限性
单位刑事责任的局限性,是指单位只对法律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负刑事责任,而且只能以有限的方式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表明,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以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
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也是有限的。
就定罪、判刑的刑事责任实现方式而言,单位没有生命,也没有自由,没有政治权利,故对单位不可能适用生命刑、自由刑和资格刑。
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的单位只能判处罚金。
可见,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也是有限的。
2.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种类。
答:非刑罚处理方法,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适用的刑罚以外的处理方法。
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特点是:对犯罪分子适用,但不具有刑罚性质。
换言之,非刑罚处理方法适用的前提是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就不能适用非刑罚处理方法。
非刑罚处理方法包括以下三类:
(1)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和责令赔偿经济损失
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根据其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判处犯罪分子给予被害人一定经济赔偿的处理方法。
责令赔偿损失,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免除其刑事处罚的同时,根据其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责令其向被害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以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处理方法。
判处赔偿经济损失与责令赔偿损失,都是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非刑罚处理方法,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前者与刑事处罚一并适用,后者则适用于依法被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属于独立适用。
(2)训诫、责令具结悔过和责令赔礼道歉
训诫,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当庭予以批评或谴责,并责令其改正的一种教育方法。
责令具结悔过,是指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分子用书面方式保证悔改,以后不再重新犯罪的一种教育方法。
责令赔礼道歉,是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分子公开向被害人当面承认错误,表示歉意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