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重点归纳,小学知识,值得收藏!
- 格式:docx
- 大小:23.08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一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及典型题型解析2023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典型题型解析一、数的认识1.数的读法:学生需要掌握0-20的正确读法,并能够通过听写等方式认读。
2.数的大小比较:初步比较0-20之间数字的大小,理解“>”、“<”、“=”的含义。
3.数的顺序:掌握0-20的顺序,能够通过正数和倒数的数法进行数数的练习。
二、数的比较1.比较大小:通过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学会使用“>”、“<”、“=”的符号。
2.数字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通过数位的比较,理解数字大小与数位的关系。
三、数的加减法1.加法:掌握0-20之间的加法运算,理解加法的含义。
2.减法:掌握0-20之间的减法运算,理解减法的含义。
3.应用题:能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数的应用1.数的计算:通过简单的计算题,检验学生对数的加减法掌握情况。
2.简单的倍数概念:通过简单的倍数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倍数的概念。
五、图形识别1.基本图形识别:能够正确识别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基本图形。
2.图形的特征:能够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区分。
六、图形拼接1.基本图形拼接:能够将两个基本图形拼接成另一个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拼图游戏:通过拼图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图形的拼接和组合。
七、钟表认识1.时间的读法:正确读出钟表上的时间,包括时针和分针的指向,以及时间的顺序。
2.时间单位的认识:了解什么是小时、分钟和秒,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八、位置与方向1.描述位置:能够使用简单的位置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2.方向的认识:了解东、南、西、北等方向,并能够使用这些方向词汇描述物体的方向。
九、统计与概率1.数据统计: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并能够使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2.概率概念:初步了解概率的概念,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开端,通过学习一年级数学,学生将建立起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和兴趣,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
下面是一年级数学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数字与数的认识:- 学习认识0-9的数字及其多种表示形式;- 学习简单的数的排序,比较大小,数的前后关系;- 学习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 学习利用各种方法数数。
2. 加法与减法初步:- 学习认识加法和减法的符号和意义;- 学习认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进行1-2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运算;- 学习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加减法问题。
3. 数的拆分与组合:- 学习认识数的拆分与组合的概念;- 学习利用具体物体进行数的拆分与组合的操作;- 学习认识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4. 长度与重量的认识:- 学习认识长度的大小关系和比较;- 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方法;- 学习认识重量的大小关系和比较;- 学习简单的重量测量方法。
5. 图形的认识与分类:- 学习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方、三角形等;- 学习认识图形的特点和属性;- 学习进行图形的分类。
6. 时间的认识:- 学习认识钟表和时刻的概念;- 学习认识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和顺序。
7.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学习认识简单的数据;- 学习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利用图表等方式展示数据。
8. 数的合并与分割:- 学习认识数的合并和分割的概念;- 学习利用具体物体进行数的合并和分割的操作。
9. 有序集合与模式:- 学习认识有序集合和模式的概念;- 学习进行简单的有序集合和模式的构建。
以上是一年级数学的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建立起对数字、加减法、长度、重量、图形、时间等基本数学概念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同时,这些知识也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今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1.数和数量-认识0-100之间的数:通过数数熟悉数的顺序和数量。
-自然数的顺序和比较:通过比较数的大小来理解大小关系。
-学习数的单位:学习个、十、百的数量关系。
2.计数和排序-掌握基本计数方法:逐一计数、同时计数、跳着计数等。
-排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按照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进行排序。
3.简单加减法-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理解加法是增加数量,减法是减少数量。
-0-10的加法和减法:通过实际物体和图形的组合来计算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4.图形和空间-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学习认识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图形的属性:学习边、角、面积等基本概念。
-方向和位置的概念:学习基本方向(上、下、左、右)和相对位置(前、后、旁边等)。
5.长度和测量-比较长度:通过比较物体的长度,理解长短的概念。
-学习用非标准单位测量长度:比较、估算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用标准单位(厘米)测量长度:通过直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6.重量和容量-比较重量:通过比较物体的重量,理解轻重的概念。
-学习用非标准单位测量重量:比较、估算和测量物体的重量。
-学习用标准单位(千克和克)测量重量:通过天平等工具进行测量。
-比较容量:通过比较容器的容量,理解大容量和小容量的概念。
7.时间和日历-认识一天的时间:学习分辨白天和黑夜,理解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概念。
-日常时间活动:学习用钟面表达整点时间,如8点、9点等。
8.数据分析-数据和统计:通过图表和图形表达数据,了解数据分布情况。
-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分析数据:理解常见的数据关系。
以上是一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是一年级学生建立数学基础的关键内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并为以后更高级别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一、数的认知
1.数的读法和书写:0、1、2、3、4、5、6、7、8、9
2.比较大小:大、小、相等
3.数的数量关系:多,少,相等
4.数的顺序关系:1在2前面,4在6后面等
二、数的加减法
1.加法口诀:1+1=2、1+2=3、1+3=4等,直到10以内的加法口诀
2.加法的运算规律:1+2=2+1,3+4+2=3+(4+2)
3.加法的交换律:2+5=5+2
4.加法的有序性:2+3=5
5.减法的认识:10-1=9、8-3=5等,直到10以内的减法口诀
6.减法的运算规律:2-1=1,(3-1)-1=1等
三、数的形状和空间位置
1.形状的辨认: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2.形状的分类:些许形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实物形状的画法:用直线和曲线画出形状
4.位置的认知:上、下、左、右等
5.位置的指示:将物体放在一些位置
四、数的观察和整理
1.数据的图表:柱状图、折线图、直方图
2.图表的观察:看懂图表中的数据
五、数的排序与分类
1.数的排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等
2.数的分类:数字、形状等的分类
3.数的组合:数的加法、组合
六、时间和金额
1.时间的认知:年、月、日、星期、小时、分钟等
2.时钟的认识:钟面和指针的认识
3.金额的认识:元、角、分等的认知
七、数的工具
1.尺子:量长度
2.秤:量重量
3.容器:量容积。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及重点
1、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
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
加法和减法。
数数。
个位、十位。
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
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
2、量与计量
钟面的认识(整时)。
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4、应用题
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多和少的应用题(抓有效信息的能力)
5、实践活动
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例如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每组人数分布情况,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点一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数与代数。
1. 数字的认识。
- 认识0 - 10这些数字,会读、写。
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
- 能数出物体的个数,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
2. 数的大小比较。
-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例如3<5,7>4等。
- 认识“>”(大于)、“<”(小于)和“=”(等于)符号,会正确使用这些符号比较数的大小。
3. 数的加减法。
- 10以内数的加法:理解加法的意义,如3 + 2就是把3个物体和2个物体合起来,结果是5。
- 10以内数的减法:知道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如5 - 2就是从5个物体里去掉2个,还剩3个。
二、图形与几何。
1. 认识简单图形。
-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立体图形,能根据它们的特征辨认。
-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几种平面图形,能在生活中找出这些图形的实例。
三、分类与整理。
-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如按颜色、形状分类等。
- 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能根据分类的结果进行简单的统计。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一、数与代数。
1. 100以内数的认识。
- 认识100以内的数,会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 知道数的组成,如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会用“>”“<”“=”比较数的大小。
2.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如20+30 = 50,50 - 30 = 20。
-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进位),例如23+4 = 27(不进位),28+9 = 37(进位)。
-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退位),如35 - 2 = 33(不退位),32 - 5 = 27(退位)。
3. 表内乘法。
- 乘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如3 + 3+3+3 = 3×4。
- 2 - 9的乘法口诀: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能根据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算式。
一、数的认识与排序
1.数的认识:认识1-10这10个数字及其名称,理解每个数字表示的
数量。
2.基数与序数:理解数字的基数和序数的概念,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
使用基数和序数词。
二、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1.认识加法和减法符号:加法用“+”表示,减法用“-”表示。
2.加法的计算:逐步学习1到10的加法运算,从最简单的单项加法
开始,逐渐过渡到两位数连加。
3.减法的计算:逐步学习1到10的减法运算,从最简单的单项减法
开始,逐渐过渡到两位数连减。
三、数的认识与排序
1.数的比较大小:学习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比
较数字的大小关系。
2.数的排序:学习对给定的一组数字进行排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四、形状与空间
1.认识几何图形:了解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常见几何图形的名称和
特征。
2.识别几何图形:学习识别和区分各种几何图形,能够根据形状的特
征进行分类。
3.图形的组合与分解:学习用几种几何图形组合和分解新的几何图形。
五、时间与顺序
1.认识时间:认识单位时间,如分钟、小时、日、周、月、年等。
2.顺序与排列:学习按照顺序排列事物,如按时间顺序排列一天的活动、按字母顺序排列字母等。
六、面积与体积
1.认识面积和体积:学习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
2.通过比较大小来比较面积和体积:能够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大小。
其他还有一些基本学习方法和技巧也是一年级数学必备的知识点,如背诵乘法表、通过游戏或实际情境进行数学学习等。
以上是一年级数学的必备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年级小学数学知识点(通用20篇)一年级小学数学知识点第1篇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10各数来表示。
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
2、10以内数的顺序:(1)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
(2)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3、比较大小:按照数的顺序,后面的数总是比前面的数大。
4、序数含义:用来表示物体的次序,即第几个。
5、数的组成:一个数(0、1除外)可以由两个比它小的数组成。
如:10由9和1组成。
记忆数的组成时,可由一组数想到调换位置的另一组。
二、6—10的加减法1、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
2、一图四式:根据一副图的思考角度不同,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大括号”下面有问号是求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大括号”上面的一侧有问号是求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三、连加连减1、连加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2、连减的计算方法: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算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数减去第三个数。
四、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或相加)。
一年级小学数学知识点第2篇观察与测量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3、去游乐园——(认识米)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1、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一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数一数2.比一比草莓比香蕉多(1)个。
3.长短4.高矮戴眼镜穿蓝色上衣的叔叔要比戴眼镜穿黄色上衣的叔叔高。
5.第几6.比大小7.几和几8.加法 9.减法10.认识物体和图形11.分类12.6的认识和加减法13.7的认识和加减法14.8和9的认识15.7、8、9的比较16.9和10的比较17.连加18.连减19.加减混合运算20.认识钟表一年级下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
2.上:位置方位名词,例如:汽车在马路的上面。
3.下:位置方位名词,例如:船在桥的下面。
4.前: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张三在李四的前排,那么可以说张三在李四的前面。
5.后:位置方位名词。
例如:李四在张三的后排,那么可以说李四在张三的后面。
7.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8.20以内的退位减法:20以内的数字之间的退位减法。
例如:12-9=3.9.图形的拼组:作风车:10.数一数11.读数24读作“二十四”;169读作“一百六十九”。
12.比较数的大小先比较高数位的数学,再按照数位的高低依次比较。
例如:39和145比较大小,39百位数字为0,145百位数字为1,0小于1,所以39小于145.13.100以内数的认识:100=10个10相加。
14.认识人民币:贰角五角一元五元 10元 20元50元 100元15.整十数:个位数正好为0的两位数,例如:10,20,30等。
16.整十数加:整十数之间的加法,例如:10+20=30等17.整十数减:整十数之间的减法:例如:50-20=30等。
18.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加上一个一位数的加法运算,例如:35+3=38等。
19.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去一个一位数的减法运算,例如:35-2=33等。
20.认识时间长针为时针,短针为分针。
上图所示时间为7:00,读作“七点”。
数与代数十、通常情况下,上升用正数表示,下降用负数表示。
五、1、出勤率表示出勤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2、合格率表示合格件数占总件数的百分之几。
3、成活率表示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之几。
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的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七、1、多的÷“1”=多百分之几 2、少的÷“1”=少百分之几八、应得利息是税前利息,实得利息是税后利息。
九、利息 = 本金 × 利率 × 时间十、应得利息-利息税 = 实得利息十一、几折表示十分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几折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十二、1、原价×折扣=现价2、现价÷原价=折扣3、现价÷折扣=原价十三、几成表示十分之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成几表示十分之几点几,表示百分之几十几。
因数与倍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一、4 × 3 = 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二、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四、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是2、4、6、8或0。
2的倍数都是双数。
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五、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六、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素数(或质数)。
七、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
八、在1—20这些数中:(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奇数:1、3、5、7、9、11、13、15、17、19。
偶数:2、4、6、8、10、12、14、16、18、20。
素数:2、3、5、7、11、13、17、19。
(共8个,和为77。
)合数:4、6、8、9、10、12、14、15、16、18、20。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详细版本以下是一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归纳,包括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1. 数字的认识:- 数字的识别和书写:0、1、2、3、4、5、6、7、8、9。
- 数字的数量意义:认识和描述物品的个数,使用数词。
- 数量的比较:大小关系,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比较。
2. 加法和减法运算:- 加法的概念和运算:两个数的合并,用"+"号表示。
- 加法的计算技巧:简单口算或使用小算盘,以两个数字的和为答案。
- 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比较两个数,求差,用"-"号表示。
- 减法的计算技巧:简单口算或使用小算盘,以两个数的差为答案。
3. 数的排序和比较:- 数的顺序排列: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数。
- 数的比较: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比较。
4. 图形的认识和性质:- 基本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 图形的特点:边的数量、边的长度、角的大小等。
5. 求长度和比较长度:- 比较长度的大小:长、短的比较,使用直尺或其他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 使用非标准单位估计长度:用手指、步伐等进行长度的估算。
6. 时钟的认识和使用:- 时钟的读法:学习小时和分钟的读法。
- 时间的概念:认识正点、半点、刻钟等时间单位。
7. 数据收集和统计:- 收集数据:了解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例如记录天气、喜好、物品数量等。
- 数据的分类和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特征进行分类和整理。
- 数据的简单统计:了解简单的统计方法,例如制作柱状图、饼图等。
这些是一年级数学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我提问。
一年级重点知识总结一、数学1. 数的认识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我们首先要掌握数字的认识和数的顺序。
数的认识是指孩子能够辨认并正确书写0-9这些数字,并且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进行排列。
2. 加法和减法掌握加法和减法是一年级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孩子需要学会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其中加法运算可以通过集合的方式进行解题,而减法运算则需要通过从集合中减去一部分的方式进行计算。
3. 形状与空间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我们还会研究各种形状及其特点。
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孩子需要能够准确辨认并描述这些形状的特征。
4. 时间与日期认识时间和日期也是一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孩子需要学会读懂时钟上的时间、理解一天中的时间段以及认识日期的顺序。
二、语文1. 字母认识和拼读在一年级语文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学习字母的认识和拼读。
孩子需要掌握26个英文字母的形状、大小写以及正确的发音。
2. 基本词语的认读在字母掌握的基础上,一年级的孩子还需要学习基本的词语认读。
这包括一些简单的汉字和常用词语,如人物名称、动物名称、日常用语等等。
3. 识字与拼音除了字母和词语的学习,孩子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汉字。
一年级的识字量主要以基本的常用字为主,通过学习拼音和认字的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
4. 语法基础在一年级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开始接触一些基础的语法知识。
例如认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掌握简单的句子结构以及正确的词语搭配。
三、英语1. 字母与发音在一年级英语学习中,我们要学习英文的字母和正确的发音。
孩子需要掌握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和对应的发音。
2. 基础单词的认读与拼写在掌握字母发音的基础上,孩子还需要学习一些基础的英文单词的认读和拼写。
这些单词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词汇,如颜色、数字、动物、食物等等。
3. 基础句型与表达除了单词的学习,一年级的英语学习中也会引入一些基础的句型和表达方式。
例如简单的问候语、自我介绍以及日常用语的表达等。
1.数的认知
-数的读法和写法:认识0-9的数字及其读法,如1读作“一”,2读作“二”等。
-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小,了解数的大小关系。
2.数的排序
-数的有序排列:将一些数字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数的加法
-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的运算。
-加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如1+1=2,2+3=5等。
-加法表达式的书写:学会用“+”符号表示加法运算。
4.数的减法
-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的运算法则:掌握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如3-1=2,5-3=2等。
-减法表达式的书写:学会用“-”符号表示减法运算。
5.数的组合
-数的组合:通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将多个数合并在一起或分解成多个数。
6.数的比较
-比较大小:通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比较两个或多个数的大小关系,如3>2,1<4等。
7.数的分解
-数的分解:理解数的结构,将一个数拆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数,如4
可以拆成2+2
-数的分解法则:通过数的分解,认识到数的不同搭配方式。
8.数的补数
-数的补数:理解补数的概念,即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加得到一些特
定的数。
-数的补数的计算:通过凑数、补数等方法计算数的补数。
9.数的加法应用
-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法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购物问题、人物进出问题等。
10.数的减法应用
-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减法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购物找零问题、物品增减问题等。
一年级15个重要数学知识点1. 了解数字和数量:- 数字由0到9组成,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 数字的顺序可以排列出不同的数字。
- 了解基本的数词,如一、二、三等。
2. 理解加法和减法:- 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值相加,结果是两个数值的总和。
- 减法是从一个数值中减去另一个数值,结果是两个数值之间的差值。
3. 理解更大和更小:- 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确定哪个数字更大或更小。
- 使用符号“<”和“>”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
4. 掌握基本的数学符号:- 了解加号“+”和减号“-”的含义。
- 研究使用等号“=”表示两个数相等。
5. 理解数列和模式:- 数列是按特定规则排列的一系列数字。
- 模式是一种重复的结构,可以用来描述数列或形状。
6. 认识图形和几何形状:- 熟悉常见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 了解形状的属性,如边长、顶点、边等。
7. 理解相等和不相等:- 判断两个数值是否相等。
- 辨认形状是否相等。
8. 认识数字的位置:- 数字可以在一个数值中的不同位置上具有不同的价值。
- 从右到左依次代表个位、十位、百位等。
9. 理解分组和分配:- 数值可以通过分组和分配进行重新排列。
- 例如,3+2和2+3的结果是相等的。
10. 掌握简单的乘法和除法:- 乘法是将一个数值重复相加的过程。
- 除法是将一个数值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
11. 理解分数和整数:- 分数表示一个整体被分成若干的等份。
- 整数表示没有小数部分的数值。
12. 认识钟表和时间:- 研究读取钟表上的小时和分钟。
- 理解不同时间之间的关系,如早上、下午、晚上等。
13. 掌握长度和测量:- 了解不同物体的长度和大小。
- 使用方法和工具进行测量,如尺子、秤等。
14. 熟悉货币和零钱:- 认识各种面额的货币。
- 练识别和计算不同面额的硬币和纸币。
15. 理解简单的数据图表:- 掌握柱状图和折线图的概念。
- 研究阅读和解释图表中的数据。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1. 认识数码和数的大小关系2. 数字的加法和减法初步3. 简单的分数概念4. 了解简单的几何图形5. 清楚地识别图形的名称和特征6. 量的概念、尺寸比较和分辨度的初步认识7. 时钟的读取和时间的概念8. 理解“长”、“宽”、“高”、“深”等概念9. 数学运算中的乘法和除法10. 值的比较和平均数的计算1. 认识数码和数的大小关系:首先需要认识数字0-9的写法和读法,并能够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例如,2比1大,但是5比9小。
2. 数字的加法和减法初步:小学一年级的加减法主要是在10以内进行。
需要能够使用加号和减号进行简单计算,例如2+3=5,5-2=3。
3. 简单的分数概念:小学一年级的分数概念主要是对“一半”、“一三分之一”等语言的理解,需要知道它们代表的意思。
4. 了解简单的几何图形:小学一年级应该学习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名称,例如正方形有四个等边相等的直角。
5. 清楚地识别图形的名称和特征:不仅要知道图形的名称,还需要能够清晰地描述图形的特征,例如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
6. 量的概念、尺寸比较和分辨度的初步认识:了解长度、重量、容量等量的概念,能够比较它们的大小,例如5厘米比10厘米短。
7. 时钟的读取和时间的概念:需要能够读取12小时制的时钟,并理解小时、分钟的概念。
8. 理解“长”、“宽”、“高”、“深”等概念:学习物体的几何属性,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尺寸。
9. 数学运算中的乘法和除法:小学一年级可能只会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例如2*3=6,6/3=2。
10. 值的比较和平均数的计算:能够比较不同值的大小,例如3比1大,7比5大,同时能够计算出一组数的平均值,例如5,6,7的平均值为6。
对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一、认识数码和数的大小关系: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从最基础的数字认识开始,需要认识数字0-9的写法和读法,并能够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1. 数字的基本认识2. 加法的概念和运算3. 减法的概念和运算4. 数量的比较5. 数字的顺序排列6. 数量的分解7. 时钟和日历的认识8. 认识几何图形9. 长度、重量和容积的认识10. 给数字排序的游戏1. 数字的基本认识:小学一年级学习数学的首要任务是对数字的基本认知。
学生需要认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了解它们的含义。
例如:数字1表示一个物品或一件事情,而数字2表示两个物品或两个事情。
2. 加法的概念和运算:在学习加法时,学生应该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例如:2 + 3 = 5,这个式子表示将两个数2和3相加得到5。
3. 减法的概念和运算:减法是数学中的另一项重要运算。
学生应该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例如:7 - 2 = 5,这个式子表示将7减去2得到5。
4. 数量的比较:学生需要学会对数量进行比较。
例如:比较2个苹果和3个苹果,判断哪一个更多。
5. 数字的顺序排列:学生需要掌握数字的顺序排列。
例如:1、2、3这三个数字从小到大排列为1、2、3,从大到小排列为3、2、1。
6. 数量的分解:学生应该学会将一个数量分解成多个部分。
例如:4可以分解成2+2,也可以分解成1+3。
7. 时钟和日历的认识:在学习时间的概念时,学生需要了解时钟和日历的基本知识。
例如:钟表上12个刻度分别表示1小时,1圈表示12小时;一周有7天等。
8. 认识几何图形: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以便收集和使用几何图形的相关信息。
9. 长度、重量和容积的认识:学生需要借助物品、计量杆或容器等工具,了解长度、重量和容积等量度单位的基本概念。
10. 给数字排序的游戏:学生可以玩一些数字排序游戏,以巩固他们的数字排序和计数技能。
例如:将数字卡片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在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开始接触数学。
数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进步。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览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2、数的顺序:11—20各数的顺序是:11、12、13、14、15、16、17、18、19、20、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
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如:10+5=15,17-7=10,18-10=8(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
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相邻单位的进率是10,即1元=10角,1角=10分。
2、人民币按制作材料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按单位分为元币、角币和分币三种。
其中元币共有七种,分别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角币共有三种,分别是1角、2角和5角;分币也有三种,分别是1分、2分和5分。
3、人民币的换算:(1)2元8角=(28)角2元10角=(30)角(2)2元8角=(2.80)元2元10角=(3)元(3)2.15元=(2)元(1)角(5)分12.00元=(12)元(4)0.70元=(7)角0.05元=(5)分4、换钱(1)换成一种:1张10元可以换(5)张2元(2)换两种以上:1张10元可以换(4)张2元和(2)张1元5、解决问题类型:毛巾8元5角,香皂4元8角,牙膏5元,牙刷2元6角(1)牙膏和牙刷一共多少钱?5元+2元6角=7元6角答:牙膏和牙刷一共要7元6角。
一、读数、写数1、20以内的数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1817······单数:1、3、5、7、9······双数:2、4、6、8、10······(注:0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0是偶数。
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13里有(13)个一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20里有(2)个十;20里有(20)个一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
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1、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3、“比”字的用法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三、几和第几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四、相邻数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五、事物的对比1.两个事物的对比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
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
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六、加减法(一)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
加数+加数=和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要点:(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二)整理与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三)知道以下规律1、加法(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七、加减法(二)1、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最佳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2、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11+6(个位相加,1+6=7)11+6=17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八、分类1、什么叫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类别,根据这些类别将同类的事物分在一起就是分类,而这些类别就是我们分类的标准。
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如:△△●●☆☆●△●●△△☆●按形状分:1、△2、☆3、●按颜色分:1、有颜色2、没有颜色2、分类的步骤和方法(1)给定标准:当已知分类标准时,我们只需要判断所给的事物是属于哪个类别的,然后将同一类的事物放在一起即可。
(2)未给定标准:当有很多物体摆在面前,让我们自己确定类别分类时,应首先观察每个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把具有相同特点的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表示同一类,而这些特点就是分类的标准。
(3)分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作用等将物体分类。
3、常见题型有:(1)把同一类的物体圈起来。
(2)同类的物体画符号“○”“√”。
(3)同类的物体番号填在一起。
九、认识物体和图形(一)立体图形1、长方体长方体是长长的,有6个平平的面,有些面是一样的,有些面是不一样,长方体对面相等,用它可以画出长方形。
平时见到的火柴盒、文具盒都是长方体。
2、正方体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它的边也是直直的。
而且它的棱都是一样长,每个面都一样大,无论怎么平放在桌子上,它的高矮都都是一样的,用它可以画出正方形。
魔方就是正方体。
3、圆柱体圆柱就像一根柱子。
它有上下两个圆圆的面,而且大小一样,用它可以画出圆形;另一个面是弯曲的,我们把弯曲的面放在桌子上就可以滚动它。
4、球圆圆的,可以滚来滚去的就是球。
平时玩的皮球、篮球、踢的足球都是球。
(二)平面图形1、长方形: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而且一样长。
3、圆形:没有角4、三角形:三条边(注:三棱柱可以画出三角形和长方形,可不要漏选哦!)十、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四种时间。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
1:00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2:00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
4:00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6:00半时:时针指1和2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1时半。
1:30时针指2和3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2时半。
2:30时针指3和4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3时半。
3:30时针指4和5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4时半。
4:30时针指5和6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5时半。
5:30时针指6和7的中间,分针指6就是6时半。
6:30注意:半时的时候,分针一定指6,时针指在两数字中间,如如时针指的是一个数,则这个时刻是错误的。
而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专家解读一年级:兴趣培养阶段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只有在低年级时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快的进步。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积累的是,简单的运算知识和规律,简单图形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找规律,让孩子学会一种尝试的方法,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课堂上既想让他们学到知识又想让他们感到轻松有趣,所以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故事、诗歌、谜语为载体来开展教学。
一年级重点难点解析1. 巧算与速算的基本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如果能够在看似无序的算式中寻找到一定的规律,化繁为简,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计算与速算是各种后续问题学习的基础。
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过计算这关。
2. 认识并学会数各种基本图形:正方形、长方体、圆和立方体等是小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图形。
通过系统的指导,使一年级的学生能够计算出各种基本图形的个数;使学生建立起有序思维,为建立思维模式打下基础。
3. 学习简单的枚举法:枚举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有一定的困难。
在数学课本中,介绍这一难题时采用数数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孩子们理解。
枚举法训练的重点在于有序的思维方式,学习之初将抽象问题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
4. 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关于数论的基础知识:数论问题是后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而这学期将要学到的: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无疑将会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在这里我们把数论问题分解为各种类型逐一讲解,使数学学习更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