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总统选举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4.57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国总统选举制度

1130310120

杨斌斌

摘要

美国是一个幅员广袤的联邦制的民主国家,这塑造了其独特的选举制度。浓厚的联邦制色彩赋予每州一定的权利,这决定了美国不会像法德等传统国家进行全国性的普选。同时在信息传递不发达的时代美国幅员的广阔又要求其选举必须具有高效性。初选和大选中以人票反映得票比例、赢者通吃的做法在民主的前提下增大了投票数据的方差,在宪法得票过半的要求下往往能一次选举成功,同时不严格的按人口分配人票(规定每州的最少票数)又保障了小州的权益。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预选提名制和选举人团制很好适应了美国国情从而得以保留。

关键词

预选提名制选举人团制高效的民主

正文

美国总统选举大致经过候选人提名和大选两个阶段。候选人提名如今主要采用以州为单位的预选提名制,大选采用选举人团制度。

一、总统候选人提名

在选举初期,每个政党同时会有几个候选人宣布参加总统竞选。总统候选人提名,就是要选出各个党派的唯一候选人,使政党能够团结一致地竞争执政资格。其程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1)1790至1832年的国会党团会议提名制,国会领袖在党团会议中起了很大作用。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麦迪逊、门罗、杰克逊都是国会党团会议挑选的候选人并最终赢得了总统职位。

(2)1832至1968年的党代表大会提名制,其中1832至1908年为纯粹的政党组织提名制(因为所有的党代表均来自各州的党团会议、选区代表大会、州代表大会、行政机构委员会、党的领袖及这些机构的联合体);1918至1968年为混合提名制(即预选与政党组织提名相结合,但预选并不起决定作用,虽然在1916年预选高潮时曾有26个州实行预选,其中每个州有一半以上的党代表是由预选选出的,但总的来讲,这些预选意义不大)。

(3)1968年至今的预选提名制。预选制在本世纪初在有些州开始实行,但直到60年代末才被广泛采用。预选制的流行主要源于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的政治改革—党代表大会修改了代表的资格,代表席位向少数族裔及妇女开放;州议院通过了在总统预选中选民选举出倾向于某个候选人的代表的法律,也源于有关竟选筹资法的规定,还源于媒体力量的上升。由预选来决定提名的制度又被称为“公民表决制”,它的特点是:1、选民直接参与党的候选人的挑选并选举出承诺支持某个候选人的党代表;代表大会仍然保留,但其提名功能降为批准或登记预选结果的功能。2、总统预选由各州〔而不是政党〕负责,州议院规定预选日,州政府出钱准备预选的选票;候选人在预选活动中的费用部分由联邦政府承担,候选人在联邦选举委员会登记后申请公共资助(即配套资金),条件是预选花费不能超过联邦选举委员会规定的限额;候选人亦可不要公共资助,自由花费私人的资金,没有花费限额○1。3、各州采取的预选方式各不相同,如“关门预选”(预选投票只限于本党的选民,即所谓党内选举)、“开门预选”(预选投票向任何人开放,不问党籍)、“一揽子预选”(两党候选人均列于选票

上,所有选民在所有候选人中挑选他们喜欢的候选人)。每个角逐总统职位的候选人都应根据各州的要求使自己的名字列于各州的选票上,候选人可以直接申请,亦可由政党通知各州官员,通常候选人的名字被联邦选举委员会接受后即可列于各州的选票上。

从总统候选人提名程序的演变可以看出,这一演变循着三个原则进行:一是分权原则,由国会领袖来决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本身与三权分立的原则相件逆,因而就产生了代替它的党代表大会提名制;二是民主的原则,随着选举权的扩大,普通选民对于由一小撮党的领袖关起门来进行权力交易越来越不满,于是直接预选制逐渐代替了代表大会制的提名功能;三是公开的原则,在代表大会制下,普通党代表不清楚党的领袖所进行的幕后交易,并不时听说腐败丑闻发生。直接预选制在一定程度上能杜绝此类交易的发生。而这种演进更加提现了美国政治制度中的民主性与制约性。

二、选举人团制度下的大选

初选后,各党确定的总统候选人将在大选进行最后的角逐。党派间的大选采取选举人团制度,一般是各州选出代表各个候选人的选举人团,民众直接对选举人团投票,再由当选的选举人团将本周的选举人票投给代表的候选人完成选举。

现代选举人团制度将选民按州分成一个个投票单位并赋予不同的选票权重。其相对普选的主要特征:是以州而不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普选,每州至少三票保护小州,以州为单位的赢者通吃(内布拉斯加和缅因州除外)。选举人团制度具有如下特征:

(1)形成两党制,小党派左右政治格局的机率大大变小。在美国,一个第三党即使拿到全国20%的选票,但是如果在每一个州都拿不到多数,可能一个选区都拿不下来。所以92年佩罗特参选拿到18% 的选票,但是因为选票均匀分配、没有一个州拿到多数票,所以最后一个州都没拿到。而68年南方一州长独立参选,因为在南方的巨大优势,虽然只拿到13.5%的选票,虽然最后落选,却拿下4个州的选票。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林肯以40%选票拿下选举,也是美国这种竞选制度下才能出现这种地方派拿下全国大选的可能。

在其它西方国家,因为是比例得票,所以很少有党派能拿到绝对多数,这就需要多数派党联合其它党搞执政联盟从而形成绝对多数,使一些得票很少的党拥有使执政联盟解散、政府垮台的能力,因而成了决定政权走向的关键棋子,有与自身影响不成比例的政治筹码可以谈判。

(2)保障了小州权益。按人口数量进行的普选容易使小州的选票不受重视,普选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难免会存在州与州之间多数人暴政问题。选举人团制每州最少三票的规定提高小州选票占全国的权重,总统候选人理论上来讲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州居民的利益。美国地缘辽阔,各州情况都有很大不同,选举人制度在这类国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譬如有一些州可能少数族裔比较多,如果只看普选,少数族裔多的州当中少数族裔居民的利益很难保障。(3)赢者通吃的优缺点。因为人票按州计算,是赢者通吃的规则,所以它放大了候选人在每个州的胜利。51%和99%赢得的人票是一样的。这样的好处是,绝大部分情况下,选举都能出现至少微弱多数(总人票超过50%)。因为美国宪法规定如果没有人是微弱多数得票,就需要参议院决定。制定宪法的人显然认为这样就增加了黑箱操作政治交易的可能。所以用人票和赢者通吃,就可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而且,它还让一些微弱多数的胜利在人票上看着像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增加总统当选的信服度(比如里根和卡特,50%对40%的得票率,但是人票上里根几乎是席卷整个美国的完胜)。

缺点当然是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赢得选票输掉人票的现象,比如戈尔在2000年。这种制度的一个直接怪影响就是像占人口18%左右的墨西哥裔在竞选拉票时不是主要的拉票对象。因为他们的分布在各州分得太开,没有决定性力量。倒是像古巴移民这样的选民,因为只集中在佛罗里达这样的人票爆多的大州,所以成了候选人积极拉票的对象。类似的还有集中在纽约和佛罗里达的犹太人。这就是美国宪法造成的地域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