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期末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949.50 KB
- 文档页数:58
物流信息技术复习秘籍TG与其他同学联合出品目录一、《物流信息技术》 (2)条码技术 (2)RFID (4)GPS (5)二、《计算机网络》 (7)第一章 (7)第二章 (7)第三章 (8)第四章 (9)第五章 (10)三、《计算机网络》补充题 (11)第一章 (11)第二章 (15)第三章 (19)第四章 (21)第五章 (25)人员分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物流信息技术》条码技术书本第二章习题1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一维条码制是 DA、交叉25码B、EANC、库德巴吗D、49码(3) A 码是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制定的一种商品用条码,主要是用于美国和加拿大地区。
A、UPCB、EANC、39D、93(4) A 二维条码形态上是由多行短截的一维条码堆叠而成,它在编码设计、校验原理、识读方式等方面继承了一维条码的一些特点,识读设备与条码印刷与一维条码技术兼容。
A、堆叠式/行排式B、矩阵式C、图像式D、数字式(6)从系统结构和功能上讲,条码识读系统由 D 等部分组成。
A、条码扫描和译码B、光学系统和探测器C、信号放大、滤波、波形整形D、扫描系统、信号整形、译码(7) B 可以识读常用的一维条码,还能识读行排式和矩阵式的二维条码。
A、光笔B、图形式条码识读器C、卡槽式条码识读器D、激光条码识读器(8)条码的编码方法中, A 是指条码符号中,条与空是由标准宽度的模块组合而成。
A、模块组合法B、宽度调节法C、矩阵法D、堆叠法2简答题(2)列举一维条码的主要码制。
一维条码的主要码制:UPC码 EAN码 25码交叉25码 39码库德巴码 128码以及93码(3)简述一维条码的结构。
一维条码的结构:一个完整的一维条码的组成次序依次为:静区(前)、起始符、中间分隔符、校验符、终止符静区(后)。
(4)简述条码识别系统的组成条码识别系统的组成:从系统结构和功能上讲,条码识读系统由扫描系统、信号整形、译码等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期末复习总结(XXX)一、知识要点1、第一章资源子网的组成部分完成数据处理任务的硬件、软件的集合称为资源子网。
由主机、主机上的各种外设以及主机上的资源和各种终端组成。
网络发展阶段1.主机-远程终端互联主要特征:解决了主机与远程终端互连的问题,实现了远程用户共享有一个主机资源的目标,但是并没有在不同的主机之间共享资源。
2.主机-主机互连主要特征:主机与主机之间实现了互联,终端用户可以共享不同主机上的资源,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3.网络标准化分层次设计网络——网络体系结构出现了SNA、DNA、OSI(七层模型)等4.局域网的兴起局域网——将企业或学校内部的计算机互连成网,彼此共享资源。
微型机功能加强→分布式计算模式(与集中计算模式对等)5.Internet时代Internet起源于ARPAnet,在Internet主干网上连接了各国家和地区的主干网,国家和地区的主干网又连接了企业、黉舍、政府的收集。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通信2.资源共享3.分布式处理4.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收集按地域位置分别按照收集的覆盖范围,可将收集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
1.局域网:将有限范围内的各种计算机、终端及外部设备连接成网络,彼此高效地共享资源。
如共享文件和打印机。
技术特征:11)覆盖范围有限2)结构简单、简单实现;3)速度快;4)私有性。
2.广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一般在几十公里以上,覆盖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者更大范围。
(与局域网使用的收集技术分歧)3.城域网:城域网是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收集,覆盖范围在几十公里内,用于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企业、机关、学校的局域网连接起来,实现一个区域内的资源共享。
网络拓扑结构(括号中是有n个节点,计算直连线个数)1总线结构n2环形结构n3星形结构n-14树形结构n-15.网形结构n(n-1)/2网络发展的热点问题,如物联网、云计算等1.物联网定义: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顶向下⽹络设计复习资料《⾃顶向下⽹络设计》复习资料⾃顶向下⽹络设计的概念是⼀种设计⽹络的⽅法,这种⽅法从OSI参考模型的⾼层开始,再向较低的层次推进,是周⽽复始的。
⽹络设计的四个主要阶段分析阶段开发逻辑阶段开发物理设计测试、优化和整理设计⽂档Cisco PDIOO的概念P(计划)D(设计)I(实施)O(运作)O(优化)典型的⽹络设计的商业⽬标太多⾃⼰看书(P12)可⽤性的定义及计算;平均⽆故障时间及平均修复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法可⽤性定义:⽹络可供⽤户使⽤的时间平均⽆故障时间(MTBF):⼀台计算机或计算机组件在出现故障之前能运⾏多长时间平均修复时间(MTTR):平均业务恢复时间公式:可⽤性=MTBF/(MTBF+MTTR)⽹络性能的定义及衡量指标容量(带宽)、利⽤率、最优利⽤率、吞吐量、提供的负载、精确度、效率、延迟、延迟变量、响应时间延迟及抖动的概念,引起延迟的原因延迟:数据帧准备从⼀个节点传送到⽹络其他任何节点之间的时间抖动:延迟变化量,它能引起声⾳质量断续和视频流的跳帧了解⽹络结构的各种图形及作⽤逻辑图:⽤于说明⽹络⽤户使⽤的应⽤与服务⽹络服务图:描述安全服务器的位置第三层拓扑结构的互连⽹络图:提供路由器等⽹络设备配置信息数据链路层和设备的详细信息图:⽤来展⽰LAN设备和连接到公共或专业W AN的信息接⼝⽹络可⽤性的分析:利⽤率、精确度、效率、延迟及响应时间等数据流量特征的典型分类及各种流量的特点终端/主机通信流量:流量通常对称客户端/服务器通信流量:双向且⾮对称对等体到对等体通信流量:流量通常是双向并对称服务器/服务器通信流量:流量通常是双向,对称性取决于应⽤分布式计算通信流量:如何精确估计应⽤程序产⽣的流量负载需要研究应⽤程序发送的数据对象的长度、协议层引起的开销和应⽤程序初始化引起的额外流量⽹络效率的分析⽅法⼀个典型的层次化⽹络拓扑结构的组成及使⽤层次化⽹络设计模型的好处。
组成:核⼼层、分布层、接⼊层好处:节省成本、易于理解、易于扩展、易于排错分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因特网发展的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2个阶段: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3个阶段:是逐渐形成多层ISP结构的因特网。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标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不同使用者的网络:公用网、专用网。
按网络传输技术进行分类:广播式网络、点对点式的网络。
按网络的拓扑形状进行分类:总线状、星状、树状、环状和网状3、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3个要素构成: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语义,用于解释比特流每一部分的意义。
规定了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时序,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4、电路交换的三个过程:①电路建立②数据传输③电路拆除5、分组交换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两种6、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其特点:①优点:数据传输可靠、迅速,数据不会丢失且保持原来的序列。
②缺点:在某些情况下,电路空闲时的信道容易被浪费:在短时间数据传输时电路建立和拆除所用的时间得不偿失。
因此,它适用于系统间要求高质量的大量数据传输的情况。
③特点:在数据传送开始之前必须先设置一条专用的通路。
在线路释放之前,该通路由一对用户完全占用。
对于猝发式的通信,电路交换效率不高。
7、WAN接通方式有三种:租用线路、电路交换线路、包交换网络。
1、CSMA/CA:首先监听信道,如果空闲,等待一个IFS间隔后看是否信道仍然空闲,如空闲,发送。
如果信道忙,等待直到传输结束,然后开始冲突避免阶段。
冲突避免:传输完成后继续等待IFS间隔,如果信道仍然忙则进行二进制指数退避,等待一段时间后,继续监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竞争成功,传输帧。
其他站点继续监听直到传输完成进行下一次竞争2、交换机的特点:它不像集线器一样每个端口共享带宽,它的每一端口都是独享交换机的总带宽,这样在速率上对于每个端口来说有了根本的保障。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资料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日益广泛。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呢?首先,我们应该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基础部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复习。
例如,网络体系结构、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链路层协议、路由算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课本、笔记等资料进行透彻的理解和记忆,这是确保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把握的基础。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实践技能。
计算机网络并不是理论知识的简单堆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例如,在路由协议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对比不同协议的效率,掌握其具体实现步骤和运作情况;在网络层协议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网络传输过程,掌握相应协议的帧结构和数据传输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扎实的技能支持。
另外,及时查阅网络学习资料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网络技术相关的网站、博客、论坛等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例如,当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前往相关技术论坛或者 Stack Overflow 等网站查找答案。
在群体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社群、社交平台等工具形成学习小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交流和分享计算机网络知识。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考试策略。
在考试前,我们需要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总结和梳理。
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例如题目分析方法、常见的考点及易错点等。
如果学习的过程中有笔记、习题资料等,我们还应该进行适时地整理或分类,更方便我们在考试前进行最后的复习。
综上所述,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自主复习、实践掌握等方法来提高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虽然复习过程可能较为枯燥耗时,但努力学习的付出与成果所带来的改变必然是巨大而有意义的。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型总结5篇第一篇: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型总结计算机网络内容总结第一章网络概述一、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性(填)二、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核心部分(填)1、主机A和主机B通信,实质上是主机A的某个进程同主机B 的某个进程通信。
2、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对等方式(P2P)3、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选)三、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填)1、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
电话交换机是电路交换,“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电路交换的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2、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3、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存储转发技术,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路由器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
(选)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地域(中英文名称):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填)五、(简答)时延:时延的 4 个组成部分、计算。
六、协议(定义、三要素及其含义):定义: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协议。
三要素及其含义:(1)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填选)七、5 层体系结构各层及功能:(填)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为用户应用进程提供服务λ运输层(transport layer)为主机中进程间通信提供服务λ网络层(network layer)为主机间通信提供服务λ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相邻结点间的无错传输λ物理层(physical layer)透明地传输原始的比特流第二章物理层一、关于信道(通信方式三种):单向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填)1、单向通信又称单工通信,无线电广播,有线电广播,电视广播2、双向交替通信又称半双工通信,对讲机3、双向同时通信又称全双工通信(选)二、常用的导向性传输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填)三、常用的非导向传输媒体:短波;微波:地面接力、卫星(填)四、信道复用:FDM、TDM、STDM、WDM(名称、复用方法、特点):(填选选)FDM:频分复用,复用方法:整个带宽划分为多个频段,不同用户使用不同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