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赏析(其二)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四篇《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1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翻译皇上曾经到世外巡游,他的六马车驾在此作了短暂停留。
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人还魂回生,只有鲜血化成青草似乎在诉说怨愁。
人已不见香车却又回到京城宫殿,人去楼空而晨钟依旧。
纵作甘泉宫也不可能招致亡魂再见了,即使是文成将军也难以被封侯。
注释马嵬驿: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距离长安(今西安)百余里。
穆满:周穆王名满,在位诗曾西征犬戎。
此以周穆王喻唐玄宗,以“物外游”称其奔蜀避乱。
物外,世俗之外,即非人间的仙境。
六龙:原指周穆王驾驭的骏马,此喻指唐玄宗车驾。
淹留:停留,逗留。
生:一作“成”。
长乐殿:即汉代长乐宫,西汉高帝时,就秦长乐宫改建而成。
汉初皇帝在此视朝。
这里用来借指唐玄宗的住处。
景阳楼:即南朝陈景阳殿,为陈后主和张妃(丽华)宴乐之所。
这里借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住过的唐宫。
甘泉:即汉代甘泉宫,原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宴请外国宾客。
复:一作“得”。
文成:文成将军,即齐人少翁。
赏析此诗首联是以周穆王周游天下的神话传说比喻唐玄宗的奔蜀。
这一联实际上是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奔西蜀,在经过马嵬驿时,车驾作了短暂的停驻。
而车驾停驻的原因是发生了“马嵬之变”。
颔联承接上联之脉络,叙述了“马嵬之变”的直接后果:贵妃已死,犹如青烟消逝,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她还魂回生;如今“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贵妃的鲜血化成的这一片茂密的青草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十洲记》载:“聚窟洲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花发香闻数百里,名返魂树。
死者在地,闻香即活。
”又《庄子》:“苌弘死,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这里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贵妃在马嵬驿的永逝。
诗人省去了马嵬兵变时六军驻马,贵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历史情节,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深寓同情地描写了贵妃的悲剧结局。
李商隐《马嵬》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马嵬[唐]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②,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③,无复鸡人报晓筹④。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⑤。
如何四纪为天子⑥,不及卢家有莫愁⑦?〔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马嵬》共二首,此首原列第二。
马嵬,在今西安兴平县,唐置驿站。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安禄山叛乱,潼关失守,玄宗、贵妃等西奔,至马嵬,军变,诛杨国忠,玄宗被迫将贵妃缢死于佛室。
②更九州,更有九州。
《史记·邹衍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所谓九州也。
”③虎旅,此指扈从玄宗的禁卫军。
柝,军中器具,晚上用来报更。
④鸡人,皇宫中负责报晓的人。
《汉官仪》:“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⑤据陈鸿《长恨歌传》载,玄宗、贵妃曾“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见之日。
⑥四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此举其成数。
一纪为十二年。
⑦莫愁,南朝民歌中经常提到的美女,无名氏《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
”〔解析〕这是一首以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为题材的咏史诗。
诗题为“马嵬”,已点世上闻名的“马嵬之变”的题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劈空而起,夹叙夹议,精警的语句,饱含着感情色彩。
相传杨贵妃死后,玄宗思念不已,曾派方士前去寻觅其魂,方士声称在海外蓬莱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带回昔日订情信物及“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此诗首联高度概括了这类故事传说,意思是说:他生之约,渺茫难信;此生一死,相会无期。
其中“徒闻”二字,说明这是道听途说,是空想而非真实,因此就否定了方士的胡说八道,把读者从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中,逐渐引入苦难的人寰尘世。
下句“未卜”一词,表明作者对“他生”之说不以为然的态度,由此引申,对唐玄宗的悲切“思念”与杨贵妃的坚订来生婚约,隐含讥讽之意。
【诗歌鉴赏】李商隐《马嵬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李商隐《马嵬二首》原文马嵬?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二首》翻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李商隐《马嵬二首》赏析《马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词作品,是一首咏史诗,共两首,一为七绝,一为七律,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马嵬?其一赏析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
“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
犀,犀利,指刀剑兵器。
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
公元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或者说玄宗亲手埋藏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任其在马嵬坡畔成冢成灰。
后二句含蓄而又不无深意地指摘唐明皇,你若早知沉迷于倾国之色而易于覆国,又怎能有如此狼狈出逃之举?一句反问,意味深长,褒姒妲己,前车之鉴,岂可忘得?马嵬?其二赏析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马嵬(其二)》-唐·李商隐-可可诗词网2019-05-11可可诗词网-咏史怀古诗唐·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属陕西兴平县),随行将士杀杨国忠,并迫使玄宗令杨贵妃自尽。
史称“马嵬之变”。
作者以此为题材,写了《马嵬二首》,这是第二首。
此诗用倒叙方式,先从玄宗遣方士为杨贵妃招魂写起,逆笔折入,破空而来,“势如危峰矗天,当面崛起”(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在海外仙境方士寻见杨妃,并带回金钗钿合之说,诗人用“徒闻”冷讽其事之虚妄。
所谓“愿世世为夫妻”的誓约,则以“他生未卜”点明其言之渺茫,而当前的现实则是“此生休”的悲剧结局。
语意精警而情致委婉,似是叹慨实则暗嘲玄宗之沉迷。
二联写“马嵬之变”。
用两件典型事物“虎旅鸣宵柝”与“鸡人报晓筹”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玄宗夜宿马嵬的处境和心态。
禁卫军夜间击梆巡逻,暗示流亡途中六军不发的严峻形势。
冠以“空闻”二字,说明“宵柝”已无护卫皇帝的作用,反使玄宗惊悸不安。
鸡人敲更筹报晓,实指宫中高枕无忧的安乐生活。
“无复”隐括杨妃已死,玄宗难以忘情,但不能再共度良宵的凄惘。
三联承前续写,仍用两事对举。
“此日”指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缢死杨妃之日。
“当时”言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夜,长生殿上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点明禁军哗变。
“七夕笑牵牛”是说玄宗与杨妃七夕密约“愿世世为夫妻”,讥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笑”字下得颇有心机,李杨的爱情悲剧反不如牵牛织女之永世相恋,岂不贻天下人耻笑!“当时”与“此日”对照,见出“笑牵牛”与“同驻马”之因果关系。
尾联用设问反诘句式,表明看法。
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四纪为天子”是约而言之。
为什么做了多年的皇帝,却不如卢家莫愁能够过上幸福生活、白头偕老呢?这是从前六句归纳出的问题,答案已在其中。
《马嵬·其⼆》赏析1 古诗原⽂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未⼘此⽣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复鸡⼈报晓筹。
此⽇六军同驻马,当时七⼣笑牵⽜。
如何四纪为天⼦,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翻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未可预知,今⽣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不再有宫中鸡⼈,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我们还嗤笑织⼥耕⽜。
如何历经四纪,⾝份贵为天⼦,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陪伴莫愁。
注释解释 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九州”之说,声⾔除中国的九州外,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
杨贵妃死后,有术⼠说在海外的仙⼭找到了她,并带回⾦钗之类的装饰物给唐⽞宗看。
这句有讽刺唐⽞宗 痴⼼空想的意思。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传说唐⽞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妻”。
这句是说,不管来⽣怎样,今⽣的夫妻缘分已经断了。
虎旅,指跟随唐⽞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的梆⼦。
鸡⼈:皇宫中报时的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具。
天宝⼗五年(756)六⽉⼗四⽇,随唐⽞宗西⾏的军队在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当年李、杨在长⽣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还笑话天上的⽜郎织⼥⼀年只能相会⼀个夜晚。
四⼗⼋年。
古⼈以⽊星绕⽇⼀周(⼗⼆年)为⼀纪。
⽞宗实际在位四⼗五年。
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歌》:"莫愁⼗三能织绮,⼗四采桑南陌头,⼗五嫁为卢家妇,⼗六⽣⼉字阿 侯。
"此以平民⼥⼦莫愁婚嫁⽣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
《马嵬·其⼆》赏析2 【原⽂】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未⼘此⽣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复鸡⼈报晓筹。
此⽇六军同驻马,当时七⼣笑牵⽜。
如何四纪为天⼦,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 忽然听到传闻,说海外还有九州,贵妃就住在那⾥的仙⼭上;来⽣之誓约夫妇相守的事尚且虚幻渺茫,⽽今⽣的缘分已分明结束了。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马嵬·其二》原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马嵬·其二》原文翻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1《马嵬·其二》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幺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幺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古文翻译是指将文言文、古诗词等古代语言翻译成现代常用语。
其中古文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
今天店铺就给大家带来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马嵬(其二)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其二)全文翻译: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马嵬(其二)对照翻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古诗词阅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想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
“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
“笑牵牛”指玄宗笑牛郎织女不如他和杨贵妃可以永不分离。
D.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2.首联“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明明白白地结束了,因此“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为在这危急之时”错误。
正确的理解是:“当时”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初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意思是: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马嵬》赏析(其二)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李商隐的《马嵬》赏析(其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及第。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郁郁不得志。
诗歌成就很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或抒发政治失意之痛,或反映晚唐政治生活,或为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其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所喜爱。
构思新巧,辞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文学价值较高。
有《李义山诗集》。
[3]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
“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
“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马嵬 (其二)》(李商隐)评析原文:《马嵬 (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评析:事物的偶然性,有时会使无足轻重的人物,成为历史闻人,令荒山僻野之地,永驻人们的记忆。
“杨玉环”和“马嵬”就是这样被刻在中国中古史上由盛及衰的转捩碑石上。
马嵬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兴平北二十三里,因晋人马嵬于此筑城避难,故名。
(《元和郡县图志》)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的“冀马燕犀”攻破了潼关。
唐明皇携带杨玉环姊妹同宰相杨钊(国忠)等,由禁卫军护卫仓皇奔蜀。
途经马嵬,兵士哗变,诛杀杨国忠并逼迫唐明皇赐死杨玉环,历史上称为“马嵬之变”。
酿成悲剧的原因和责任,旧史往往归咎于杨玉环,而以“女祸误国”为唐明皇开脱。
李商隐《马嵬》诗在哀叹感悼之中,却以反诘的口吻提出了另一见解:“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含蓄地指出,正是由于皇帝本人治国无方,才招致了杨玉环被缢身死的悲剧。
杨玉环被缢杀以后,唐代民间自士林至于野老便有许多关于她没有死的传说。
一种认为她居住在海上仙山,后来唐明皇命临邛道士为她招魂,在蓬莱找到了她,“海外徒闻更九州”写的就是这一虚无缥缈的传说。
题为《马嵬》,平庸作手会从史事述起,而诗人却从一件奇闻异事切入,如“危峰矗天,当面崛起”(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寓历史兴亡于感慨突兀之中。
明皇思杨妃,历史上有明文记载。
明皇或者出以真情,或者由于悔恨,更或因失势后迁入南内,悲思感慨,对玉环生前之感情尤觉可贵。
然“此生休”矣!于是寄望于他生再结同心。
然而,“他生未卜此生休”,诗人用这一极具现实感的断语,将他的虚无渺茫的企望也彻底粉碎。
而“他生”、“此生”的复叠回环,又似为他们留下悔恨的绵绵相思,这一句与首句的“徒闻”又互相关应。
中间二联由“此生休”逗出,选取典型的细节,形象地概括了马嵬兵变的经过。
关于李杨悲剧,史传或小说当然记载得较为详细,如白居易《长恨歌》、郑嵎《津阳门诗》等。
马嵬其二赏析《马嵬其二》是唐代画家韩干的一幅绢本水墨画,描绘了唐朝皇帝李世民驾临马嵬坡祭祀武则天的场景。
这幅画作品充满着历史的气息和文化的内涵,是唐代绘画艺术的珍品之一。
本文将从题材、构图、笔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题材《马嵬其二》的题材是唐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即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政治斗争。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曾多次试图削弱武则天的权力,但都未能成功。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废黜了李治的儿子唐睿宗,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这幅画作品描绘了唐高宗李世民在马嵬坡祭祀武则天的场景,寓意着李世民对武则天的尊重和臣服,也反映了唐朝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二、构图《马嵬其二》的构图非常精致,画面中的人物和物品都被布置得井然有序,给人以整洁和清爽的感觉。
画面的中央是一座高台,高台上有一座祭坛和一尊塑像,祭坛前面是一排牌坊和一些石柱。
高台下方是一片宽广的平地,平地上站着一些人物,其中最显眼的是李世民和武则天。
李世民身穿龙袍,佩戴玉带,手持幡盖,神情庄重。
武则天身穿华丽的服饰,头戴金冠,手扶玉杖,神态威严。
画面的左侧是一片山林,右侧是一条江河。
整个画面的构图非常精巧,将人物、物品和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生气。
三、笔法《马嵬其二》的笔法非常精湛,深得唐代绘画的精髓。
画家韩干用墨浓淡、干湿、重轻等技巧,将人物和物品的形态、神态和气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李世民的神态庄重肃穆,武则天的威严震撼人心,祭坛和塑像的雕刻精细入微,牌坊和石柱的雕刻线条流畅自然,山林和江河的描绘充满了变化和生机。
整个画面的笔触清晰明快,墨色浓郁饱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
四、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马嵬其二》是唐代绘画艺术的珍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从艺术价值上看,这幅画作品的构图精致,笔法精湛,气韵高远,展现了唐代绘画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可以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4.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作品翻译: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胞兄不正,三军怒斩其妹。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作者的生活背景:作者此时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作者的时代背景:晚唐是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当时藩政割据,宦官专权,民党纷争,土藩、回纥的不断侵扰,使唐王朝岌岌可危,统治阶级荒淫腐朽,对农民搜刮严重,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创作背景:比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历史发生于唐玄宗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事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她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政治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了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情。
意象:海外、九州、虎旅、宵柝、鸡人、筹意境:一幅海内外哗变而萧索的画面分析: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李商隐《马嵬》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号⽟谿⽣,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晚唐著名诗⼈,和杜牧合称“⼩李杜”。
以下是⼩编精⼼整理的作⽂,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马嵬》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未⼘此⽣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复鸡⼈报晓筹。
此⽇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笑牵⽜。
如何四纪为天⼦, 不及卢家有莫愁!翻译: 翻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缘分已尽,⽽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间,物是⼈⾮,⽃转星移。
岂料⽟颜已成空。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殿嗤笑⽜郎织⼥的天。
谁料,竟然连⽜郎织⼥也不如。
想来,天⼦也不过如此,连⾃⼰⼼爱的⼈都⽆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家的莫愁⼥了。
题解: 题解: 马嵬即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
天宝⼗五载(756),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宗仓皇逃往四川,⾛到马嵬坡的时候,随⾏的将⼠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宗赐死杨贵妃。
唐⽞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学史上⼀个重要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昇的《长⽣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写马嵬之变往往把罪责推到杨贵妃⾝上,以“红颜祸⽔”为⽞宗开脱。
李商隐⽣在已经⾛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宗的失政感到特别痛⼼。
他的这⾸诗便把⽭头直接指向了唐⽞宗,对他进⾏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别开⽣⾯。
句解:句解: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未⼘此⽣休。
徒然听说海外另有神仙世界,那不过是虚幻⽆凭的事罢了;来⽣究竟怎样,不可预知,⽽这⼀世的夫妇关系则肯定完结了。
古代将中国分为九州。
战国时邹衍创“⼤九州”之说,认为中国的九个州总合为⼀⼤州,名⾚县神州,在海内;⽽海外另有像⾚县神州这样的⼤州共九个。
李商隐《马嵬》赏析【原作】马嵬——[唐]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释】马嵬:原诗共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
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更”,再,还有。
“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
”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
这句诗以“海外九州”指想象中的仙境。
杨贵妃死后,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她。
见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
但神仙传说毕竟渺茫,不能给唐玄宗什么安慰,所以说“徒闻”。
他生未卜此生休:陈鸿《长恨歌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执手各呜咽。
”但来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经完结了。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追述玄宗逃蜀时的情景。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
“宵柝”,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是叙述马嵬坡事变。
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当时七夕笑牵牛:意思是说当年七月七日李、杨在长生殿夜半私语的时候,还以为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会面一次,不及他们天天在一起。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嘲讽唐玄宗虽多年做帝,并不能长保他的妃子,不及普通人家能始终相守。
《马嵬》赏析(其二)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李商隐的《马嵬》赏析(其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进士及第。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郁郁不得志。
诗歌成就很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或抒发政治失意之痛,或反映晚唐政治生活,或为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其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所喜爱。
构思新巧,辞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文学价值较高。
有《李义山诗集》。
[3]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
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
三四句承上铺写。
“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
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
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
“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
“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
“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
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就没有“此日”的离散。
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
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马嵬》赏析(其二)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