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
- 格式:ppt
- 大小:961.50 KB
- 文档页数:16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解比例》说课稿(一)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安排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4、说教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5、说学情、学法:学生是在学习了比、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解比例的,对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要采用了以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不想去旅游?(想)现在跟老师一起去北京世界公园去看一看,好不好!(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并让学生说图片的认识,适当教育)(这样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注意。
)复习引新出示按1:25制成,模型高度是5.86米,实际高度是146.5米的金字塔图片(1)同学们请用这四个数写一个比例,(请学生展示作品)。
(2)比例同学们已经写出来了,那么谁来说说什么叫比例?(3)(表扬学生)(4)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齐说)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
解比例的方法比例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解决比例问题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解比例的方法。
首先,要理解比例的概念。
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在比例中,我们通常用两个冒号(:)来表示,比如2:3。
这表示两个量的比值为2比3。
在实际问题中,比例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如2/3。
比例的关键在于找到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才能进行比较和运算。
其次,要掌握比例的性质。
比例具有乘除性质,即如果a:b=c:d,那么a/c=b/d。
这一性质在解决比例问题时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求解未知量。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解比例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比例的乘除性质来求解。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a:b=3:4,b:c=2:5,我们可以通过乘除性质来求解a、b、c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将第一个比例中的b 用3/4乘以c,得到b=3/4c,然后将第二个比例中的b用2/5乘以c,得到b=2/5c。
将两个等式相等,可以得到3/4c=2/5c,从而求解出c的值,再带入即可求解出a、b的值。
其次是通过比例的加减性质来求解。
如果我们知道a:b=3:4,b+c=20,我们可以通过加减性质来求解a、b、c的值。
首先将a:b=3:4化为a=3/4b,然后将b+c=20代入,得到a=3/4(20-c),再通过代入即可求解出a、b、c的值。
最后,要掌握比例的应用技巧。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然后利用比例的性质来求解。
比如在解决物品混合、速度、工程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比例关系来求解未知量。
总之,解比例的方法需要我们对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有清晰的认识,掌握比例的乘除、加减性质,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关系,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解决比例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解比例和解方程练习题带答案题目一:解比例1. 已知比例 $\frac{x}{3}=\frac{6}{9}$,求$x$的值。
解析:根据比例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等式: $\frac{x}{3}=\frac{6}{9}$。
为了解出$x$的值,我们可以先将等式两边乘以3和9,得到新的等式: $3x=6\times3$。
进一步计算可得: $3x=18$。
最后,将等式两边除以3,得到$x=6$。
2. 若$\frac{5}{x}=\frac{2}{3}$,求$x$的值。
解析:根据已知比例 $\frac{5}{x}=\frac{2}{3}$,我们可以通过交叉相乘的方法求解。
将等式两边交叉相乘,得到新的等式: $5\times3=2\times x$。
计算可得: $15=2x$。
最后,将等式两边除以2,得到$x=\frac{15}{2}=7.5$。
题目二:解方程1. 解方程 $2x-3=5$。
将已知方程 $2x-3=5$ 移项,得到新的等式: $2x=5+3$。
计算可得: $2x=8$。
最后,将等式两边除以2,得到$x=4$。
2. 解方程 $3(x-5)=12$。
解析:将已知方程 $3(x-5)=12$ 进行分配计算,得到新的等式: $3x-15=12$。
将等式两边加上15,得到 $3x=27$。
最后,将等式两边除以3,得到$x=9$。
3. 解方程 $4x+7=3x-2$。
解析:将已知方程 $4x+7=3x-2$ 移项,得到新的等式: $4x-3x=-2-7$。
计算可得: $x=-9$。
4. 解方程 $\frac{3}{x}=5$。
解析:将已知方程 $\frac{3}{x}=5$ 移项,得到新的等式: $3=5x$。
最后,将等式两边除以5,得到$x=\frac{3}{5}$。
通过以上的解比例和解方程的练习题,我们可以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解比例时,根据比例的性质可得等式,通过交叉相乘或者移项计算可以求解未知数的值。
解比例的方法和步骤比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两个量的相对大小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例来描述某些事物的大小或数量关系。
比例问题在中考、高考等数学考试中也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解决比例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一、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常用冒号“:”或分数符号“/”表示,比如2:3或2/3。
在比例中,前面的量被称为“比”,后面的量被称为“比例”,比例的值通常为正数。
二、比例的种类1.单纯比例:只有两个比例关系,如A:B=C:D,可以简写成A:B::C:D。
2.复合比例:由多个单纯比例组成,如A:B=C:D,B:C=E:F,可以组成A:B:C::C:D:E::E:F:G。
3.反比例:两个比例的乘积相等,如A:B=C:D,AB=CD。
三、比例的性质1.比例中四个数中,如果三个已知,则第四个可以通过已知的三个数求出。
2.比例中两个比相等,则它们的比例值也相等。
3.比例中两个数的比例值相等,则它们成比例。
4.比例中两个数成比例,则它们的比例值相等。
四、解决比例问题的步骤1.分析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并写出比例式。
2.根据比例的性质,利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3.检查计算结果,看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五、解决比例问题的方法1.倍数法:将比例中的一个数乘以一个倍数,另一个数也要乘以同样的倍数。
例题:已知比例3:5=12:x,求x的值。
解:设x的倍数为m,则有3:5=12:x,即3/5=12/m,解得m=20,因此x=100。
2.分数法:将比例中的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另一个数也要除以同样的分数。
例题:已知比例2:3=x:12,求x的值。
解:设x的分数为n,则有2:3=x:12,即2/3=x/n,解得n=18,因此x=12×18/3=72。
3.交叉乘积法:将比例中的第一个比的两个数相乘,第二个比的两个数相乘,然后令它们相等,求未知量。
例题:已知比例2:3=4:x,求x的值。
《解比例》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比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比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解比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教具: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说出下列方程的解答过程:2X=8x91/2=1/5x1/4。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把下面比例改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3:8=15:40,9/1.6=4.5/0.8二、新课1、出示图片,介绍这是法国著名上午埃菲尔铁塔,塔高320米,在北京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塔的模型,高度32米,问模型与原来塔高度的比是多少?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2、出事例题,读题并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讨论,研究解题办法4、汇报分析不同的解法(此时揭示课题并说明什么是解比例)5、注意强调列式是两个比前后的一致性6、出示例31.5/2.5=6/X比较与例2的不同,明确解题思路7、小结:说明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三练习1、求X的值1/2X=1/4x1/57.8:X=8.2:102、书上练习第8题3、团结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30000,它的图上距离是六厘米,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4、小兰说她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你信吗?为什么?下课后尝试去测量。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怎样解比例?《解比例》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比例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一、导入(略)二、探索新知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第课时解比例解比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2页例2、例3以及练习八第8~13题的教学内容。
教材首先介绍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用两个例题教学如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得比较好,对于给出三项的比例,能利用已有知识求出比例的未知项。
如果比例中的未知项换成x,学生会轻松地求出未知项的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1.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地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解比例。
【难点】能够正确解比例。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比例的相关知识。
1.根据比的性质填空。
(1)5∶9=15∶()=()∶18(2)3∶8=24∶()=()∶24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7和4∶15(2)0.3∶2.5和3∶25【参考答案】1.(1)2710(2)6492.(1)不能(2)能比例的基本性质与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是解比例的切入点,复习这些知识,为解比例铺平了道路,降低了学习难度,为学生顺利学习本课内容扫除障碍。
1.根据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填空。
(1)说出下面各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60∶2②5∶x=60∶2①5∶16和60,②外项:5和2,内项:x和60。
预设生:①外项:5和2,内项:16(2)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3∶4=()∶8②20∶5=8∶()预设生:①3∶4=6∶8,②20∶5=8∶2。
2.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
预设生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3×8=24,4×()=24,()=24÷4=6,所以3∶4=()∶8,()里填6。
生2:根据比例的意义:20∶5=4,8∶()=4,()=8÷4,()=2,所以20∶5=8∶(),()里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