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泰囧》系列对中国公路电影叙事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0.81 KB
- 文档页数:2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叙事分析作者:易虹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7期摘要:由徐峥导演并主演的喜剧电影《泰囧》约以3600万元的投入换来了十多个亿的票房回报,成为中国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并获得业内较高口碑,可谓名利双收。
在此笔者试着撇开坊间冠以《泰囧》的诸多名号,而单纯从符号、类型及文本所表达的意义三个大的角度出发对该电影的叙事进行简单的分析,包括对于电影海报,电影过程中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等内容,并尝试探究电影中所隐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对其进行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叙事;剧情;意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7-0138-02一、前言2012年12月12日零点由徐峥导演并联合王宝强、黄渤主演的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全国公映,截至2013年1月26日,《泰囧》在全国票房12.57亿,观影人次过3900万。
撇开坊间冠以《泰囧》的诸多“之最”①,笔者单纯从符号、类型及文本所表达的意义三个大角度出发对该电影的叙事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到对电影海报的符号分析和叙事形象解读以及二元对立、类型等概念,并尝试探究电影中所隐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对其进行的相关思考。
二、电影海报上的“叙事”“任何东西都是被叙述的,一场比赛,一次出生,一次葬礼,一顿饭,谁谁说了关于谁的什么话,昨天今天以及明天可能发生了什么”。
②毫不夸张的说,叙事无处不在。
曼纽尔?阿尔维拉多等人研究叙事结构时把叙事定义为“一种能把不同的角色和时间统理在一起的方式”。
③对众多媒介文本的构建而言,叙事是重要的制造意义的手段,另外媒介针对观众展开产品广告时,叙事手法对于市场策略也有关键作用。
电影海报张贴运用了叙事策略从而对待售文本进行部分但极具诱惑力的描述,以此唤起潜在观众的好奇心来赢得商业成功,而这要看市场营销是否能成功的营造约翰?艾利斯说的“叙事形象”。
艾利斯认为:“叙事形象是电影文本的承诺要解开叙事策略(叙事形象通过同时混杂熟悉因素和位置因素而进行构建)所产生的谜语,需要观众亲自取观看文本自身才能解决。
《泰囧》电影财务影响行业创新在《泰囧》这部电影面世之前,我国电影市场一直被大片、商业片所主导,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多数是视觉、特效的享受,而忽略了故事情节与深层次的思考。
然而,《泰囧》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三个男人在泰国的奇幻之旅,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与温暖,这部电影的出现,无疑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流。
《泰囧》的财务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2012年,这部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在我国上映,短短的时间内,票房收入就突破了12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的电影。
这一成绩,不仅让制作方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参与投资的各大影视公司笑开了花。
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中国电影市场被大片、商业片独霸的局面,为中小成本电影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泰囧》的财务成功,对中国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励了更多的电影制作方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故事,以真实、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人们关心的话题。
这种关注现实的创作方向,使得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更多的优质作品,如《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家乡》等,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泰囧》的成功,促进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创新。
在《泰囧》之前,中国电影市场被大片、商业片所主导,这种格局使得电影行业的发展变得相对固化,创新不足。
然而,《泰囧》的出现,打破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固有格局,让更多的电影制作方看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泰囧》之后,中国电影行业出现了更多的创新作品,如《战狼2》、《流浪地球》等,这些作品在题材、制作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推动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
《泰囧》的财务成功,还激励了中国电影行业对海外市场的探索。
在《泰囧》之前,我国电影行业对海外市场的关注度并不高,然而,《泰囧》在泰国等地的成功,让制作方看到了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
因此,《泰囧》的制作方开始对海外市场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如在其他国家拍摄电影,或者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市场。
电影《泰囧》折射出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探析摘要: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在2012年年底彻底火了一把,打破了许多华语电影的记录。
电影作为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途径之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泰囧》的热映,我们也应该来反思一下近几年来华语电影的发展情况,并从中找出当下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泰囧》生活方式探析2012年12月12日上映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创造了许多华语电影的神话,上映首周票房突破了3亿元,上映不到一个月,票房已经突破13亿,仅次于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在中国创造的14亿票房成绩,成为华语片票房之王。
随着《泰囧》的热映,也引起了我们的许多思考。
一、《泰囧》取得华语电影票房神话的原因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都必然有其更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
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能够取得成功也不例外,其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一)故事情节“接地气”,创造的娱乐符合大众的需求《人在囧途之泰囧》是一部公路伙伴题材的小成本喜剧,它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制作大场面;没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更没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种“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争议空间,有的仅仅是给快乐。
绝大多数观众可能刚走出影院就把这部片子给忘了,只是单纯地觉得之前的观影过程很愉快,但它成功地让观众将笑声留在了影院,将快乐留在了心中。
这种发自内心的欢乐正是当下我么你最需要的。
当下,绝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压力,很少能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而《人在囧途之泰囧》所反映的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小人物发生在泰国旅游过程中的囧事,不仅更我们带来欢乐,更多的是缓解了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观影过后,许多人在形象上、智商上能够找到心理安慰。
所以说,《泰囧》这部电影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更接地气。
(二)电影制作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泰囧》和几年前的《疯狂的石头》一样,都可以视作新式国产喜剧的优秀代表。
《“囧”系列电影叙事研究》摘要:时隔三年,他导演的《港囧》更是再创新高,使“囧”系列电影已经成为他的标志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囧”系列电影的风格与其叙事风格息息相关,叙事风格的体现衬托出这个系列电影的风格化特征,而无论徐峥与宝强还是徐峥与黄渤,都在《无人区》等其他作品中继续延续着他们在“囧”系列电影中的微妙关系,这也许是“囧”系列电影在国产电影发展中做出的贡献之一孔祥宇【摘要】2010年由叶伟民导演、徐峥和王宝强出演的电影《人在囧途》初登银幕,配合了前期宣传和档期选择等手段下使其获得了不错的票房。
而2012年徐峥作为导演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再次使大家眼前一亮,不但刷新了当时的票房纪录,同时获得了业内外良好的赞誉,可谓票房口碑双丰收。
时隔三年,他导演的《港囧》更是再创新高,使“囧”系列电影已经成为他的标志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囧”系列电影;中年危机;艺术批评一、叙事与风格电影能称其为艺术,除了光影对“真实世界的复原”与“捕捉”本身所具有的魅惑外,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发现了电影所具有的“叙事”潜能。
叙事内容的相似和叙事结构的一致使三部影片连成了一个系列,而《泰囧》侵权案的出现印证了这一点,且不说侵权问题是否存存在,但可以说明二者的叙事风格如出一辙。
“囧”系列电影的风格与其叙事风格息息相关,叙事风格的体现衬托出这个系列电影的风格化特征。
1.单线叙事三部影片都采用单线叙事的方式,这也是公路电影的类型特征之一。
但单线叙事并不是说它只有一条故事线,而是只有一条故事主线,其余的副线都是为主线服务的。
叙事文本由不同故事组成,故事由情节勾画,情节则通过一个个事件构成。
纵观三部影片,三者叙事的事件都有由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途中都经过很多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最后都是讲述一个大团圆的故事,这个主线非常清晰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多描述夫妻关系,职场竞争和人心冷暖的小事件贯穿其中,从而使三个影片成为一个整体并能够对这个整体进行定性的解剖分析。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N G N A N C H U A N BO传播视域——影视传播当代中国电影的审美研究——以《泰囵》为例高旭(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人再圃途之泰囿》于2012年12月12日公映,影片的三人组合徐峥、王宝强、黄渤在岁末给全国观众奉上了一场喜剧的盛宴,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电影内地票房的奇迹,引起了观众、电影界以及影评界的热议。
缘何一部小成本喜剧会获得如此大的反响与收益,其“囵”又会使谁冷静思考。
作者将对这部“正常”的喜剧电影的“不正常”发烧作出分析。
关■诩:解构主义文化语境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在电影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自负盈亏使得电影的票房成为影片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细数近20年来比较叫座的喜剧电影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比如像冯小刚导演的贺岁档<甲方乙方>、<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电影<九品芝麻官>、<食神>、<唐伯虎点秋香>等,以及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阿甘导演的<高兴>,杨庆导演的<夜店>等。
这些喜剧电影无一可以脱离大众文化、草根阶层的语境和土壤而存在,于是就会有影评界的冷静人士站出来分析其媚俗性、消费主义、亚文化等,这些确实对电影品质的提升提出了警示。
但是此期的<人再固途之泰囵>(以下简称<泰囵>)却似乎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抗与碰撞失去了意义,它以12.6亿的票房荣登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的榜首,仅次于<阿凡达>的13.7亿票房。
要使在电影界摸爬滚打多少年的老导演、老编剧们接受这样一次“电影界的春天”难免会有些尴尬,但是对<泰囿>的指责又显得背弃了这大约13亿的观众。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似乎从来就格格不入,在这样一个“文化”要靠“传播”的时代,如何将电影拍得叫好又叫座是电影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 戚萌[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78-7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泰囧》;国产喜剧;中小成本;大众化;创新
摘要:由徐峥主演的国产喜剧《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自2012年12月12日上映以来着实在电影界火了一把,上映不到一个月便已获得超过11亿的高票房,在业界掀起了对中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热议。
它再次延续了《人在囧途》的"公路喜剧"的套路,将视角移至泰国,以浓郁的泰国热带风情、"泰国传奇"的搞笑组合、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创造了耗资不到3000万的中小成本国产喜剧电影的奇迹。
在炙手可热的票房背后,我们也十分想探秘中小成本喜剧能够如此成功的原因。
本文就是以《人再囧途之泰囧》为视角,简析它高票房的原因,也浅析一下中国国产喜剧目前的走向趋势。
“囧”系列公路喜剧片的影像风格和叙事特征“囧”系列公路喜剧片的影像风格和叙事特征近年来,由导演徐峥执导的“囧”系列公路喜剧片凭借其独特的影像风格和叙事特征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在这一系列的电影中,徐峥通过巧妙的摄影技巧和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独特而生动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围绕“囧”系列公路喜剧片的影像风格和叙事特征展开探讨。
影像风格是电影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囧”系列公路喜剧片中,徐峥采用了一种鲜明而夸张的影像风格,通过对色彩、构图和镜头运动等要素的处理,增强了影片的喜剧感和夸张效果。
首先,对于色彩的运用,徐峥在电影中采用明快饱和的色调,通过对色彩的强化来突出影片的喜剧效果。
比如在《人在囧途》中,电影中大量运用了红色、黄色等鲜明而活泼的色彩,使得整个电影充满了活力和喜悦。
其次,在构图上,徐峥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将主要人物和背景进行明确的分割,凸显了主人公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和冲突。
比如在《人在囧途》中,当主人公王宝强的妻子和外婆一同前来送行时,电影通过将他们与宝强分开构图,刻画了宝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情感。
最后,在镜头运动上,徐峥常常运用快速的镜头切换和运动,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和喜剧效果。
比如在《人在囧途》中,电影中不断出现的闪回、快速镜头切换和追赶场面等,使得片中的情节更加紧凑有趣。
叙事特征是“囧”系列公路喜剧片的另一个特点。
徐峥在影片中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一种夸张而荒诞的叙事风格,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首先,徐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出一群具有浓郁人情味的角色。
比如在《人在囧途》中,王宝强饰演的王宝强是一个一无所有但积极向上、乐观精神的普通人,他的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其次,在剧情安排上,徐峥善于通过巧妙的转折和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加观众的欣赏性和娱乐性。
比如在《人在囧途》中,宝强一家在外婆的坟前发现了一包骨灰,并根据这个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寻找和冒险,这个环环相扣的情节设计引人入胜。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叙事分析作者:巴丹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试图对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故事搭建、主题立意、叙事纹理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层面的分析,试图找到电影获得票房成功的电影文本层面的内在逻辑和市场动力,以期达到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对后续国产电影文本叙事、主题选择等方面的借鉴效果。
[关键词]人再囧途之泰囧叙事电影文本[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93-022012年国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可以说是一匹强劲黑马,刷新了国产电影的票房记录。
对于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不同的人对其解读也不尽相同。
电影人看到的是喜剧在中国本土市场需求巨大;学者看到的是中国电影承载的寓教于乐功能丧失……而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之所以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收益,也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市场内在需求,反映了电影市场消费特征和趋势。
电影产品本身无论是故事结构、人物形象、叙事方式都显示出电影文本自身对市场需求的热情呼应与近乎谦卑的迎合态度。
一、故事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故事设置在一种都市商业环境中,社会精英徐朗苦心研究出的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油霸”,在投入生产过程中与竞争对手高博发生矛盾,为了获得具有决定权的持股人支持,二人奔赴泰国展开竞争。
剧中徐朗和高博扮演的角色是以在商业环境中被异化的人物形象出现的,属于社会中的精英人群。
在二者争斗的过程中,插入了一个戏剧性角色——屌丝人物王宝,一位以卖葱油饼为生的市井小民。
通过王宝的个人愿望将泰国游的各种新奇经历融入争夺的故事主线中。
社会精英之间的争斗贯穿始终,但在故事的结尾,却以市井小民感化社会精英的逆袭桥段结束,电影试图通过这一设计达成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共性挖掘,利用泰国奇闻异事,两种社会阶层之间的反差穿插着多种巧合和矛盾实现的故事搭建。
当然,情节设计、矛盾冲突的解决为两个阶层中的角色碰撞、共识达成安排了较为合理的行为逻辑。
离开是为了回归——从《人在囧途》看中国式公路片一.公路片定义1.定义从主题内涵和叙事空间来看:“以公路作为基本空间背景的电影,又称为公路电影(roadmovie),通常以逃亡、流浪或寻找为主题,反映主人公对人生的怀疑或者对自由的向往,从而显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与地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心世界。
”1《流动的景观—媒介地理学视野下公路电影的地理再现》从“在路上”的结构模式来看:“公路片作为美国商业影片的一个经典类型,不外乎把公路景色和故事情节相勾联,以主角在旅行/逃亡路上的遭遇推衍剧情的发展,并最终发现/追求到事实真相/人生归属。
”人与旅程的关系。
2《情感公路上的找寻》虽然对于公路片的概念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本质内容是相似的。
公路片都是以旅程和道路为叙事载体,以主人公在路上的遭遇和人物内心的转变来推动剧情发展,表现人们疏离、孤独、寻找、逃亡、流浪、反叛等内容的类型电影。
2.美国公路片特点世界上最典型的公路片产生在美国。
美国公路片作为类型成型于20世纪60年代。
196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肯尼迪总统遇刺,黑人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战争风起云涌,女权主义发展到极端,越战使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反主流文化派出现,到处都是吸大麻、迷摇滚、着奇装、纵声色的“垮掉的一代”等。
美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美国人对于国家前途失去乐观的心态,长期以来所推崇和信奉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当时的反主流意识形态分化和瓦解了,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我、过去以及社会和政治。
3经典公路电影最大的特点在于充分表现了美国文化中的工业化、机械化及牛仔精神和迷惘的感觉。
其代表影片有《邦妮和克莱德》、《末路狂花》、《德州巴黎》、《天生杀人狂》、《加州杀手》等。
二.中国公路片发展情况中国大陆的公路电影出现于2001年,上映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公路电影《走到底》,虽然观众对公路片的认知不足和叙事层面的薄弱导致票房惨败,但其出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
128文|刘宏斌 李静由《泰囧》系列对中国公路电影叙事的研究摘要:中国公路电影作为当今众多类型电影的一种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关注以及热捧,从近几年来的票房收入来看,公路电影在其排行榜上可谓是名列前茅,有着只增不减的趋势,让人们更是对公路电影的前景看好。
此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内容、语境及其叙事风格,并对中国公路电影叙事背后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背后的意义展开论述,进而探讨中国公路片在叙事方面如何更好的发展与的进步。
关键词:公路片;叙事;电影风格由于机会,风险和回报等因素,公路从一个物理实体上升为一个字符代码和符号。
作为一种承载媒介技术的速度,它不仅是城市扩张的途径,更是逃避现实的城市人群的一个可行之地,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永恒的精神和灵魂。
在美国,公路电影以紧凑的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形象、人物心理准确的刻画而取胜,游荡在路上的人,把当时美国真正的生活再现了出来。
近几年在国内市场热映的公路电影多表现对现实的关注,展现丰富的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以及激烈的矛盾冲突。
本文分析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内容、语境及其叙事风格,并对中国公路电影叙事背后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背后的意义分别展开论述,进而探讨了中国公路片在叙事方面该如何继续发展与更好的进步。
一、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内容、语境及其主体1、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内容一部电影的叙事内容,直接影响着电影风格的展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国人不安于稳定现状的社会现实越来越凸显,几乎每个人都想过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并在旅行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这一素材便成为中国公路电影中常用到的叙事内容。
电影《人在囧途》和后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都是以小制作小投入成为票房榜上的大黑马,上映以来得到观众的热捧,影片中的故事都是一个个体,在历经某一段旅途的过程中,碰到了另外一个人,两个人又在这段旅途中,共同演绎出一场啼笑皆非让人捧腹的故事。
两个毫不相识的陌路人就因为一些偶然碰撞出火花,发生着一系列看似巧合却又很合情理的故事,演绎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欢乐中体现人文关怀,让忙碌的人群舒缓心情,借此闲余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
2、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语境公路电影自诞生以来,它所展现的语境都是当下有着代表性的社会语境。
公路电影就是一种向大家展示当前社会的现实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的类型电影。
如电影《人在囧途》中,性格、身份迥异的两个人,因一场春运让命运有所交集,在突破困境的道路上,两个人经历了从相互嫌弃到相互磨合再到相互启发到最后彼此需要的情感经历。
这部电影的叙事语境就是每年到春节时大量外出工作的人们,就算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的现实情况。
3、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主体中国公路电影在叙事主体方面都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关注于人这个群体。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1先生说:“文学就是人学”,同样的,影视剧也是人剧。
如果在影片里没有了“人”这个核心的要素,那么整部作品的情节、矛盾、视角、冲突都将失去一个依附而显得空洞虚假。
因此,在公路电影里面,影片的主体同样也必须是“人”[1]。
《泰囧》一片可谓是将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一个农民形象深入刻画,使电影的整个内容发生曲折的变化。
二、中国公路电影叙事背后的文化观、价值观及其意义1、中国公路电影叙事背后的电影文化观一部电影成功与否不仅仅是形式的完美,更要注重其包含的文化内涵。
而中国公路电影近几年来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导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每一部公路电影都在深刻地阐述故事的同时,更加看重在其叙事背后的文化观、价值观和意义。
中国公路电影这一类型,在叙事选择上,多集中呈现当下社会热点。
如《人在囧途》和《人再囧途之泰囧》中,从春运、农民工讨薪难、海外旅行等贴近中国人当下百姓生活的话题入手,展现中国当下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社会经历。
这两部电影遵循公路片的传统叙事策略,展现主人公“行在路上”的经历及所思所想。
电影《人在囧途》的故事背景是较为抽象的回家之路,它的成功,迎合了中国春运给中国人带来的共鸣。
而后不久,“囧系列”的第二部《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三千万的投资在票房上收入了将近人民币十三亿元,这种巨大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于《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取材方式,《泰囧》迎合了观众去异域观光的心理。
2、中国公路电影叙事背后的价值观公路电影中主人公的事迹和遭遇,一定程度地体现出创作者自己的价值观。
公路片中,主人公都是因为遇到什么事而有了自己开启一段旅程的理由。
电影故事展开,往往通过故事中不同人物之间价值观的碰撞和人物自身的成长来共同完成。
《人在囧途》里的李成功和牛耿,《人再囧途之泰囧》中的徐朗和王宝。
李成功和徐朗是一个阶层的人,牛耿和王宝是另一个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阶层很难在一起发生故事,但电影这种艺术手法,就把两种不可能在一起发生故事的人放在一起,他们一起发生了让人欢笑、发人深思的故事。
故事中身份悬殊的每一对主人公的价值观有很大差别,正是这种价值观的碰撞促进了故事的进程。
3、中国公路电影叙事背后的意义公路电影诞生以来,带给观众欢乐的同时,很快为观众接受和喜爱。
公路电影展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与回归,展现都市纷繁生活中人们自我缺失、自我寻找的心理历程。
近几年来的公路电影放眼关注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影片常以农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发展故事过程,让人们深思。
在以前,中国农民最为淳朴纯真、勤劳善良的形象在银屏上并不少见,先后呈现出一大批经典的以农民作为题材电影。
同样,农民这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也为中国公路片的独创生长提供了一种区分于好莱坞公路电影中逃亡者现象的新形式——这样一批以农民为新视角的公路电影显现出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公路电影的形象塑造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并结合了中国的社会现状,充分的展现了新时期的中国农民在生活生产中所产生的社会角色急速转变的过程与产生的问题,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电影题材。
三、结语中国公路电影的产生、发展与繁荣的历程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人文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在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人们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油然而生。
中国的公路电影同欧美公路电影一样,既顺从以“人”为中心讲好故事的公路片叙事模式,又独辟蹊径,关注于个人的内心以及个人情感的归宿和寻找。
公路电影的叙事模式也越来越多的为观众所喜爱,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导演在技法和内容上对公路片这种类型电影进行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公路片电影诞生,面向广大影迷。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下转第75页)75文|罗小立浅析写实素描起稿摘要:引发我起稿素描的欲望有两点:一是形式感的的吸引,然而以前这种形式感是一种固定模式,即相同的构图模式和视角甚至明暗、色彩,但是经过五年的学习我认识到形式千变万化并无绝对,符合审美需求给人美的享受的形式感都是吸引创作者的。
另外一点是自己对对象的美的表现欲。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第一步,因此起稿之前有很多准备事项。
我觉得在起稿之前大概分为三步——立意、“准备”、起稿。
这三个阶段是起稿前所必须的,但是现在的现象是学生们往往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而忽视这个过程。
通过对写实素描的不断了解,使我重新关注画素描的初心及基本元素;让我认识到一幅好的素描作品不仅是为了最后的效果,更多的创造过程和画面意义。
关键词:素描;起稿;阶段性一、立意——贯穿全过程经过对写实素描的不断认识及老师的教诲让我认识到起稿之前立意是多么的重要,立意就像“星星之火”可以使自己的的创作之火燎燃,作品也充盈着内心的情感火焰,它是整个绘画过程的起始,贯穿整个创作过程。
立意不是一时任性决定而是经过反复推敲,选出充满意义的主题。
选择范围可大可小,大到宇宙万物,小如宇宙芥子,创作者所关注的小我,大我如同佛家的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关注自身,大乘佛法的意义延伸至宇宙万物。
我在立意过程中有考虑过对大师的缅怀和对自然的保护最终的决定是水的流失,干地面积不断增加。
然而在选择表现对象——静物,人物,风景时遇到难题,因为我们是借助表现对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想法,在选择对象不能太过于直白要有深层意义,引发观者思考。
我的一幅创作立意经过了大约10次推敲,最终才确定下表现对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广思集意,每一次确定表现对象都要把之前想法“扬弃”,同时自己也画草稿图,它包括构图和单个对象的造型及大体明暗。
立意过程注定是枯燥无味的且漫长纠结的,同时还要忍住上笔的冲动,不能一蹴而就,因为不够丰满的立意让你的作品注定索然无味,可能刚开始上笔时干劲十足但越往后越觉得烦躁郁闷/耐心全无,最后结果就是草草了之。
丰满的立意可以让作品发生质的改变,它也是引发创作者画趣的初始动力以及耐心作画的持续动力。
二、“准备”——好的开端在准备阶段主要是指纸张、铅笔、橡皮、橡皮泥等必须作画工具,然而对于写实性素描来说特殊工具和工具适应性的选择也占有很大的作用。
首先铅笔的选择,它关系到画面的明暗关系和明暗效果。
现在市面上的铅笔有:中华、马克、三菱、辉伯嘉、施德楼、得韵。
从外观来看德国产的施德楼和辉伯嘉做工精美、印刷清晰,有点工艺品的感觉,特别是施德楼旗下的蓝杆铅笔更是闻名世界,而且它的颜色和设计都恰到好处。
相对于德国产的铅笔,日本的三菱和得韵则稍微逊色一点,得韵表面喷涂亚光漆给人一种粗糙的感觉。
而中华是国产品小初高基本都是使用它。
在颜色笔迹清晰度上看,辉伯嘉笔芯偏硬,阻力偏小,但重复丄铅会打滑,颜色较中华要浅,笔迹清晰,施德楼偏软一点,颜色较辉伯嘉要深但画出的效果通透,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
价格上来说德国和日本产价格要高一点,如施德楼3.5,得韵6.5,马可0.7。
总的来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和画面所需的工具。
纸张的选择更重要,因为它是画面的载体。
市面上常见的素描纸有:老人头、大千、雪山、马利、康颂、莫奈。
现在艺考一般选择雪山,雪山素描纸易丄铅、不易磨损、易擦不起毛、画作可长期保存,而老人头素描纸吸铅能力强却由于吸铅能力过强,纹理粗,它不适合细腻的写实素描。
橡皮和橡皮泥的选择能满足画面需求即可。
现在素描裱纸大都用透明胶带粘贴,因为它方便快捷,适合短时间素描作业,然而缺点是不易长期保持粘贴。
而画写实性素描时,水胶带比透明胶带更有效果,水胶带粘贴特性是牢固保持时间长、不起皱,适合长时间作业,缺点是不易拆卸,如果不能一次性粘贴好,对纸的损害度较大,粘贴时需谨慎小心。
水胶带裱纸一般出现以下问题:一,水干后起皱,原因是水喷洒不均匀和胶带边缘留有空气,二,粘贴不仔细,出现纸张不平行,可能影响后面画作的细致刻画、空间表达。
三、起稿——画面骨架素描起稿是画面给人感觉的直观表达,造型、明暗、空间的组合搭配都会给人不同的情感显示,并且素描起稿就是立意的具体化,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