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激发青少年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香水的出现
- 格式:docx
- 大小:14.03 KB
- 文档页数:1
有一个名叫帕斯卡的法国小男孩,他特别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凡事总爱问一句“为什么”,而且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还会想尽办法找出答案。
有一天,帕斯卡吃完晚饭,看见妈妈正忙着收拾餐具,自己也动手帮忙。
刀叉和餐盘相互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听到这个声音,小帕斯卡觉得很有意思,他不由自主地拿起刀叉在盘子上敲个不停,整个厨房都响起了清脆的声音。
妈妈看帕斯卡这样,便摸摸他的头说:“你是不是又有什么奇怪的想法啦?”
“妈妈,我是在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妈妈说:“你用刀叉敲盘子就会发出声音啊!”
帕斯卡又敲了几下,果然如妈妈所说,一敲就会发出声音。
但奇怪的是,当他停止敲打时,声音却没有马上消失,而是持续一段时间,逐渐变得微弱,然后才消失。
“这又是为什么?”帕斯卡问妈妈。
帕斯卡还发现,停止敲打盘子后,如果用手按住盘子,声音就会立刻消失,而且他还注意到按盘子的手会感到微微地发麻。
虽然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但妈妈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帕斯卡只好自己琢磨。
帕斯卡通过不断地实验、观察、思考,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声音并不是靠敲打来传播的,而是靠震动来传送。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停止敲打盘子,声音没有马上消失,因为盘子还在震动;而当我们敲打盘子后,又用手按住它,这样盘子就停止了震动,声音当然也就停止了传播。
这就是帕斯卡发现的著名的声学震动原理。
帕斯卡不停地在科学的海洋里探求知识,最后成为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有好奇心、喜欢去追问“为什么”是件好事,如果还能动手、动脑把这个“为什么”解决了,就更好了。
很多新发现、新发明就是这样诞生的。
(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_小提琴的发明(精选5篇)第一篇:(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_小提琴的发明也许很多小朋友就是学小提琴的,那么你们知道小提琴是谁发明的吗?它由来已久。
小提琴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弓弦乐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其音色清澈嘹亮,圆润柔美,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交响乐团的基础乐器。
小提琴的前身主要是公元800年左右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拉巴伯琴,这种琴传入欧洲后叫“列贝克”。
列贝克琴身呈梨形,只有三根弦,按指处设有音阶格,基本也是平放在下巴下演奏,琴上的三根弦分别为G、D、A三种调,和现在小提琴的三根低音弦相同。
1560年前后,意大利人德沙洛首先对列贝克进行了改进,创造了小提琴。
小提琴的外形由阿玛蒂设计,采用了琴身扁平、琴腰窄、转角尖这一基本形状,并去掉了音阶格,增加了一根高音弦。
后来阿玛蒂的徒弟又对小提琴的长度、宽度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究和改动,终于在17 7 0年左右确定了音色最淮的尺寸,成为了今天的小提琴。
第二篇:(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_火箭的发明1957 年10月4日,是人类历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人类第一次向太空发射了一枚人造卫星——“史泼尼克”号。
围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卫星,能及时向人们预报天气,记录地球上的各种信息……但是,如果没有火箭,人造卫星造出来也没用呀!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发射人造的是俄罗斯的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幼年时患过一场大病,导致两耳失聪,听不清老师讲课的他只好退学,依靠自学继续完成学业。
有一次,他读了一本科学幻想小说《月亮上的旅行》。
从这以后,他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坐着火箭到月球上去玩。
他找来所有关于火箭的书籍,一边学习一边思考。
“如何才能提高火箭飞行的速度呢?噢,那首先应该提高火箭尾部燃料燃烧的速度。
使用与火药相比重量轻的类似汽油的液体作燃料,效果可能会更好。
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四种运算符号,简称四则。
使用虽普通,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其由来。
其实这四种符号并不是一个人发明的。
“-”(减)的符号,是船员使用桶中的水时,为表示当天用水的分量,而以横线做的记号,借以表示减少的水量,后来减法便以“-”作为减法符号。
船员重新在使用过的桶内加水时,便在原来“-”的记号上加一纵线,所以加法便以“+”(加)作为符号。
-和+的符号,于1489年,首度出现在书中。
1631年英国欧烈特,在自己撰写的一本数学专著中使用“×”(乘)的符号,他把斜放的十字当做乘法符号。
“÷”(除)的符号有两种说法。
一是该符号代表除法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上方和下方各加两点,分别代表分子分母。
另一种说法,以分数表示时,横线上下的两点是用来与“-”(减)区别的符号。
思维训练营奇怪的打架
一位警察在路上执勤,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子,对警察说:“不好了,你儿子的爸爸和你爸爸的儿子打起来了,你快去看看吧。
”请问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自己打自己?
[答案]
警察是个女的,她儿子的爸爸,就是她的丈夫,她爸爸的儿子就是她的兄弟。
可口可乐公司在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可口可乐瓶征集活动:要求样式美观,不易滑手,饮料装瓶后显得多。
一旦被采用,本公司将给予丰厚的报酬。
”广告刊登之后,立即掀起了一阵设计可口可乐瓶的热潮。
最终是谁领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丰厚的报酬了呢?就是出身贫寒、当过报童和服务员的青年路得。
路得看到广告时,正在一家玻璃厂当工人。
当时他就下定决心:“我近水楼台,一定能制造出符合要求的漂亮的可口可乐瓶。
”为了完成设计,他不顾女朋友的劝阻,向工厂请了六个月的假,一头扎进了设计工作中,就连和女朋友的约会都推掉了。
可一晃六个月就要过去了,他的设计还是没有着落。
女朋友很着急,鼓励垂头丧气的路得说:“嘿!你抬起头来看看我,我是朱迪!”路得抬起头,看见朱迪穿着一件非常漂亮的百褶裙站在他面前。
“哇!等一下,朱迪,你别动!”就在这一瞬间,他的脑海中闪出了一个极佳的可乐瓶设计创意。
他在饮料瓶上加上许多皱褶,这样瓶子就不易脱手;又把可乐瓶的下面设计得比上面窄一点儿,这样可以减少可乐装瓶的容积,而从外观上看可乐的容量似乎更多了。
路得设计出来的可乐瓶以压倒性优势打败了众多竞争者,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小朋友,其实你见过或者喝过这种瓶装的可口可乐吧!思维训练营急中生智有个农民挑了一对竹筐,赶集去买东西。
当他来到一座独木桥上时,对面来了个孩子,他想退回去让孩子先过桥,但是回身一看,后面也来了个孩子。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农民急中生智,想了个巧办法,使大家都顺利地通过了独木桥,而且三人之中谁也没有后退过一步。
问:农民是用的什么方法?[答案]让两个孩子分别坐在一个竹筐里,然后这个农民把竹筐前后调一下,这样两个孩子就换过来了,谁也不用后退了。
想从失误中学习,那就先关心失误,再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研究细菌的科学家弗莱明就是在一次失误中发现了杀死细菌、治疗疾病的新药。
有一次,弗莱明由于一时疏忽,忘记盖好实验室培养基上的盖子。
等弗莱明发现时,培养基上已经长出了很多青色的霉菌。
弗莱明想:“真糟糕,实验又失败了!”正当他想用水冲掉培养基的时候,发现培养基上只剩下霉菌,原先培养的细菌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真奇怪,细菌跑到哪儿去了?”他想来想去,觉得最可疑的就是霉菌,是霉菌的作用吗?
接下去的几天,弗莱明在另一个培养基上培养出同样的细菌,再把霉菌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后,细菌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哇!果然如此!弗莱明高兴极了。
一次偶然的失误,使弗莱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消灭细菌的妙方。
在这个基础上,弗莱明成功地研制出了青霉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科学家比普通人也许只高明一步,那就是不放过每次失误。
思维训练营巧接金链
某首饰店需要一条15环的金链,可是现在只有5截,每截3个环的金链,这5截金链连起来的长度正好是所需要的。
不过想把它们连起来就需要切断一些环,而每切断一个环就要损失一些,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损失,该怎样切割呢?
[答案]
把其中1截金链的3个金环切断,得到3个断的金环,然后用这3个断的金环把其余的4截金链连起来就可以了。
这样做只切断3个环,损失最少。
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很多探险家都来到美洲探险。
1519年,西班牙著名探险家科尔斯特的探险队来到墨西哥。
队员们经过长途跋涉,个个累得腰酸背痛,当他们到达一个荒原地区时,实在走不动了,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不愿起来。
不幸的是,他们的食物也快吃完了,科尔斯特感到很着急,前面的路还很长,照这样下去,怎么能坚持到走出这片荒原呢?正在科尔斯特不知道该怎么办时,一个印第安人走了过来。
友善的印第安人很同情这些无精打采的队员,于是他拿出几颗随身携带的可可豆,把它们碾成粉末,然后放进锅里加水煮沸,再加入胡椒粉。
印第安人把煮好的浓汤端给队员们喝。
印第安人告诉队员们说:“只有喝了它,你们才能恢复体力,才能走出这片荒原。
”队员们一口气就把汤喝了。
过了一会儿,队员们个个变得精力充沛,也不觉得饿了。
科尔斯特连忙向印第安人打听这是什么东西,印第安人如实相告,还骄傲地说道:“这是神赐予我们的饮料,具有魔力。
”科尔斯特把这种可可豆带回了西班牙,并献给了国王。
考虑到西班牙人的饮食习惯,聪明的科尔斯特把胡椒粉换成了蜂蜜。
国王喝了这种饮料之后连连称赞:“真是美味的饮料!”并封科尔斯特为爵士。
从此,可可饮料风靡了整个欧洲。
后来人们还在饮料中加入牛奶或奶酪,味道更好。
一天,一位叫拉思科的人突发奇想,如果把可可饮料做成固体,这样一来,就方便得多了。
拉思科经过反复实验,采用浓缩技术成功生产出固体的可可饮料。
在墨西哥语中,可可饮料叫“巧克拉托鲁”,因此拉思科就把这种固体饮料叫做“巧克力特”,这就是最早的巧克力。
市场上的各种巧克力食品风靡全球,多亏了科尔斯特这位有心人。
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我们留意的东西,只要细心观察就会有发现。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针法是指把毫针刺入患者某些穴位,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用燃烧着的中草药熏灼身体某些穴位,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是一项古老且伟大的发明。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相传有一个樵夫得了头痛病,有一天,他头痛得走路都困难,结果不小心摔倒了,他的小腿被路边的一块尖尖的石头磕出了血,但他发现头居然没那么疼了。
樵夫感到很纳闷,不过也没有多想。
有一天樵夫又患病了,想起那天的事,他就找来一块石头刺小腿的那个部位,结果头痛减轻了很多。
樵夫发现这也许是个治疗头疼的好办法,于是不停地用石头刺激小腿,渐渐地头痛症竟痊愈了。
慢慢地,这个方法传开了,大家试着用磨尖了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个部位,以减轻病痛。
这就是最早的针灸,而尖尖的石块叫做砭石。
最初的砭石都是用石片磨削而成的,后来逐渐变为比较先进的骨针、陶针、铜针、金针、银针等。
医学的发展,必定需要许多医学家的贡献。
相传在晋代,有个名叫皇甫谧的人,他特别爱看书,一拿到自己喜爱的书就爱不释手,想要一口气读完。
长时间的苦读,使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疾病的折磨并没有打倒他读书的意志,反而更坚定了他学习医学的决心。
从此皇甫谧苦读医书,并对照医书自己进行针灸治疗。
随着病痛渐渐减轻,他的临床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于是,皇甫谧萌发了一个想法:要详细记录人体的穴位。
皇甫谧开始研究医书,并将自己对针灸的研究写成文字。
经过努力,他终于写成了《针灸甲乙经》。
在这本针灸专著中确定了人体的394个穴位,为针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针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受到国外医学界的重视。
现在,古老的针灸医术已经走向世界,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东汉时期,洛阳地区经常发生地震。
担任太史令的张衡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决心发明一种可以及时预测地震的仪器,以便朝廷迅速采取救灾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经过长期潜心钻研,张衡终于制成了一台仪器:它是用精铜铸成的,形似一个大酒樽,四周有八条龙,代表八个方位,每条龙的嘴里含有一个铜球,正对着下面八只张着大嘴的蛤蟆。
张衡给这个仪器取名为“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被安装在洛阳的观象台上,几年里一直没有“动静”。
有人嘲笑张衡说:“地震是老天爷在作怪,这个笨家伙怎么能知道呢?”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上朝西的那条龙口里的铜球,突然落到了下面的蛤蟆嘴里,这是告诉人们发生地震了,可是洛阳城里并没有感觉到地震呀?人们都说,张衡制作的这个东西是骗人的。
然而张衡却坚信:洛阳以西一定有地震发生。
过了几天,驿道的信使飞马来报:洛阳以西500公里的陇西地区3月1日发生了大地震。
有人一算,这正是铜球落到蛤蟆嘴里的那天,这时人们才相信张衡的地动仪确实有作用。
在此之后,候风地动仪又测出了许多次地震。
后来,朝廷对地震的记录就以候风地动仪的测量为准。
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比西方同类仪器早了1700年。
它的构造非常科学、合理:当一个方位发生地震时,地面的震动从那个方向传过来,震动了地动仪龙口里的杠杆装置,于是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掉下来。
人们普遍认为候风地动仪是现代地震仪的雏形。
张衡坚信真理,不屈不挠,终于证明了候风地动仪的科学性。
有时候,我们也会被别人质疑,如果我们有张衡这样的精神,那么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
一次,米德尔·布鲁克给好朋友写信,写了满满的五张信纸。
他担心页码会被弄乱,就想用什么东西固定住信纸。
“有没有既不损坏信纸,又能固定好信纸的办法呢?”
他找来一根细细的铁丝,前后折叠,弯曲成各种形状。
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他终于制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回形针。
回形针问世后,立刻受到人们的青睐。
因为在这之前,人们经常用针来固定纸张,不但损害纸张,稍微不注意还会刺破手指。
而米德尔·布鲁克的发明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
其实,他设计的回形针很简单,只是把铁丝往里边折了三次而已。
可就是这三次神奇的弯曲,能很方便地固定住纸张。
之后,又有很多发明家设计了不同样式的回形针,如三角形的、四角形的……但是没有一个能超过米德尔·布鲁克的回形针。
“往里边,再往里边一下。
”在这样简单的创意下产生的回形针,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已经沿用了一百多年,其魅力至今不衰。
二战时期,为了能更快速、精确地算出炮弹的弹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莫克利和埃克特奉命研究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接到命令后,两位科学家组织了200多位技术人员进行研究。
全体工作人员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46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虽然它体积庞大,耗电量惊人,但它每分钟能做数千次的运算,是当时运算速度最快的机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巨型计算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体积小、速度快的计算机。
许多科学家也投身到研究中来,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员工基尔就是其中一位。
他想尽各种办法,研究如何才能把晶体管、电容做得更小,使运算速度更快。
他实验了很多方法都失败了,最后他把所有的零件紧凑、有序地焊接在一个半导体板上,于是第二代计算机出现了,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价格也降低了很多。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又发明了一种先进技术,把所有的电路集成在一块拇指大小的芯片上,这块小芯片被称作中央处理器,它是新一代计算机的核心。
芯片出现后,计算机的体积更小,运算速度和性能比以前更完善,价格也更便宜了。
计算机出现后,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早在六千五百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香水了,但当时的香水可不是用来打扮的,而是把香水作为制作木乃伊的材料。
没药是从有香味的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是制造香水必不可少的原料。
由于没药具有防止腐烂的功能,古埃及人就用没药制成的香水洒在尸体上。
后来,人们把焚烧香木时产生的香气用在净身、祭奠神明上,有时也将香水当做杀菌的药材使用。
现代香水是在1370年由匈牙利的伊丽莎白王妃配制而成的,名为“匈牙利沃特”。
“这么好闻的花香却像容易凋谢的鲜花一样,很快就消失了,这实在是太可惜!我真想长时间拥有这好闻的花香。
”伊丽莎白王妃非常爱美,为了能留住鲜花的香气,她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找到了“蒸馏”的方法。
蒸馏是把各种香料溶解在酒精中,然后用火蒸,再放凉。
通过这种方法能从香料中提取出味浓、好闻的香水。
1882年,从事制造香水行业的娇兰最先成功地制造出人工合成的香水。
人工合成香水与天然香水的区别在于,其香精不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而是利用具有香味的物质在实验室里人工混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