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2
路遥小说人性美解读以《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为例一、本文概述路遥,这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厚一笔的作家,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细腻的笔触,赋予了无数读者对生活、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不仅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更展现了人性美的光辉。
本文旨在解读路遥小说中的人性美,通过对《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深入剖析,探讨路遥如何在作品中展现人性美,以及这种美如何影响读者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
我们将从路遥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全面揭示路遥小说中人性美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二、路遥小说的人性美概述路遥,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厚一笔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原因不仅在于他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情节设计,更在于他对人性美的深入挖掘和呈现。
在路遥的小说中,人性美如同璀璨的星辰,尽管在生活的困苦与挣扎中时而被掩盖,但始终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都深刻地展示了人性美的力量。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通过孙少安、孙少平等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人性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挫折时,依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
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却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正是人性美的一种体现。
而在《人生》中,路遥则通过高加林这个角色的命运起伏,展现了人性在面对人生的选择和抉择时,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如何在困境中不失自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高加林虽然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也是人性美的一种展现。
路遥小说的人性美,主要体现在人物面对生活的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面对人生的选择和抉择时,坚守信念和理想,保持人性尊严和价值的品质。
这种人性美不仅让读者深感震撼和感动,也为我们提供了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人性、追求美好生活的典范。
三、《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性美解读《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人物简介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
人物生平路遥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做过一年农村小学的教师。
1973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编辑部工作。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
1992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
作品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遥文集》五卷。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特点折叠作品思想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
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
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
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安排孙家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其兄孙少安13岁就辍学回家务农,后办砖厂起家致富;其弟孙少平求学、教书,后出外打工、挖煤。
通过他们两条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其重点又是突出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
[2]路遥通过进城故事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
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路遥的小说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文学世界,其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是核心的,在这一基础的核心对立之下,衍生了诸多二元对立的因子,文明——愚昧、先进——落后、浪漫——淳朴、复杂——纯洁、高贵——卑微、自信——自卑,等等。
路遥生平简介路遥(1949—1992)当代著名作家。
陕西清涧人。
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
其间在乡下教过书,在县城做过各种临时性工作。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开始文学创作。
1982年成为专业作家。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奖。
《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
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他的创作大多取材陕西农村,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
路遥与《平凡的世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全书共三部,100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便向全国的观众进行连播,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身临其境,对主人公的命运纠结个没完。
这部书感动了读者,震惊了文坛,感动了中国,1988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多家出版社一版再版。
多年来,一直是各地新华书店的畅销书之一。
路遥为写这部书,度过6年囚徒式的岁月,昼伏夜出,终因积劳成疾,1992年11月,年仅42岁的路遥永远地离开他无限眷恋的世界,一颗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巨星陨落了,令人扼腕痛惜!他短暂的一生在文学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但为之付出了健康和婚姻的昂贵代价。
他英年早逝,固然与遗传基因有关,但毋庸置疑,他长期熬夜伏案超负荷写作,挑战人体极限,是过早离世的罪魁祸首。
而更为残酷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收到法院的离婚判决书。
路遥无愧于文学巨匠这个称号,他是事业上孤独的求索者,高处不胜寒,他为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不是圣人,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事业和家庭却不能兼得,事业成功,婚姻失败。
路遥简介 情真情深情浓——浅论《平凡的世界》中的情感世界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
当代作家。
路遥的⼩说多是农村题材,担⼜不局限于农村⽣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的⼈和事。
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的⽣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活中⼀代年轻⼈的价值观。
当路遥踩着陕北⾼原的⼭丹丹,⼀⾝黄⼟,⼀路悲歌地步⼊⽂坛时,谁也不会忘记,他是以诚挚⽽纯情地表现⼈的苦难情怀⽽获得整个⽂坛的青睐。
继《惊⼼动魄的⼀幕》、《在困难的⽇⼦⾥》、《黄叶飘落的时候》、《你怎么也想不到》、《⼈⽣》之后,⼜⼀部⼒作《平凡的世界》让整个⽂坛⼜⼀次哗然。
这部⼩说诗歌⽂学作品中同样没有花花哨哨的东西,没有虚夸卖弄的东西,可以说正是这种普通、平常的真实感动了读者。
它不断掀动⼈们的感情波澜,使⼈们⾟酸得流泪,⼜⽤温馨的⽓息包裹着⼈们,抚感着⼈们的灵魂,使众多的读者获得了很多很多⼈⽣的温暖和希望。
它⽤其强烈的真实感和深沉的思想艺术⼒量,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
路遥⼀直都钟情与执着于现实主义创作,长⽚巨著《平凡的世界》正是现实主义的⼀次伟⼤胜利。
在这部巨著⾥,作家的塑造了众多的⼈物形象,其聚焦于⼈⽣的观照、写⼈物的命运。
爱情作为⼈⽣内容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说诗歌⽂学作品中也让作家写得淋漓尽致,透过其中⼈物的爱情关系、爱情态度和爱情⼼理描写,可以清晰地将《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分为两种⼀种是传统道德下的男⼥恋爱,⼀种是现代⽂明激发出的男⼥爱情。
不管是哪⼀种爱情,作家都异常精彩的凸现了其独特性;不管是哪⼀种爱情,都凝聚了作家的现实主义意识;不管是哪⼀种爱情,都体现了爱情的美丽动⼈,读写出了真情、深情和浓情。
爱情,这⼀美丽的词⼉,古往今来,有多少⼈为之迷醉,有多少歌赋吟赏,却⼜怎么能咏尽⼈间的瑰丽爱情。
爱情原本就如⼀位古书⾥⾛出来的少⼥,是诗意的,是浪漫的,是⼀株空⾕幽兰,⼜是⼀枝眩⽬的⽕玫瑰。
有位作家说:“没有爱情的⽣活,不是⽣活,⽽是活着。
路遥三部曲是哪三部
路遥的三部曲是《平凡的世界》、《人生》和《在困难的日子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共三部。
全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人生》是路遥的第二部小说,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小说。
全书共三部,以“人生”为主题,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青年从出生到成年、从农村到城市、从单纯到复杂的成长历程。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路遥的第三部小说,全书共三部。
小说以“困难”为主题,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困难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