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半娼”的女道士:替人做法事也供人狎玩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6
解密唐朝的出家人:女道士出家后很多兼职娼妓唐代的开放之风,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因为有开放,才造就了大唐盛世的传奇。
而在这种泱泱世态之下,就连佛教的寺庙,道教的道观里,都弥漫着靡丽淫佚的风气。
据记载,武则天在得宠之前,也曾出家为尼,并在寺庙里遇到了唐高宗,而开始了她的女皇之梦。
一代美人杨贵妃在改嫁唐玄宗之前,也在道观里当过女道士,也曾有过无数绯闻流传于民间。
因为有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帝,以及绝代美人杨贵妃的榜样作用,唐代的许多女子,包括帝皇家的掌上明珠,公主们也都争先出家为尼,或者成为女道士。
武则天的娇女太平公主,在8岁的时候,便曾以为外祖母杨氏积福的名义,入道观而为道士。
但她仍旧住在宫中,直到她16岁时,因躲避与吐蕃的联姻,才住进武则天专门为她修建的太平观,成为一位女观主。
而后,唐睿宗的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也是以为祖母武氏祈福的名义,出家为道的。
两位公主出家后,分别成为金仙观和玉真观的主人。
这两位公主虽然终身未婚,但有关她们的绯闻,却总是层出不穷。
我们可以设想,有这些皇家公主开风气之先河,至于后来的玄宗、代宗、德宗、顺宗及宪宗等朝代,几乎唐代每一位帝王,都有公主成为女道士或尼姑,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当时,由于这种风气的影响,还有不少才女也甘愿出家,成为女道士。
唐代著名的女诗人鱼玄机,便是一位美艳绝伦,而又才华横溢的女道士。
另一位女诗人李冶,与鱼玄机同为女道士,她容貌俊美,诗名远播、天赋极高,6岁时便写下一首咏蔷薇的诗,诗中有曰,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对此,她父亲认为不祥,架却谐音为嫁却,恐其长大后会失妇德。
这两位女诗人,最后都成为女道士,无疑代表了唐代大多数女性,尤其是贵族或知识女性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唐代那么多女性,都情愿选择出家成为女道士或尼姑,作为她们的生活向往呢?难道都是因为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寻找逃避现实的路径么?其实不然,在清静幽雅的道观掩饰之下,她们可以享受到自由的生活,包括纵情作乐,也不必担心受到道德的指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以香艳出名的道士鱼玄机为什么打死婢女导语:鱼玄机,满腹的才华无可否认。
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更多的女子从出生到嫁人就一直没有出过闺阁,她们的才能更是鲜为人知。
自古以来成名的良鱼玄机,满腹的才华无可否认。
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更多的女子从出生到嫁人就一直没有出过闺阁,她们的才能更是鲜为人知。
自古以来成名的良家女子唯有李清照一人。
但是在滚滚红尘中,她们却有更广的天地,在尘世中出名的女诗人中,鱼玄机就是其中之一,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
原是一名痴情女诗人,后来沦落为一名以香艳出名的道士,到底鱼玄机是何许人?她为何打死自己的婢女?鱼玄机是谁鱼玄机,原名鱼幼薇,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师承“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是一位满腹才华的平民女子。
性敏明,爱读书,经温庭筠引荐,十五岁的时候便嫁给了当时的才俊李亿为妾侍,与李更是情意绵绵,写了很多有关于他的情诗。
但是李亿的妻子,是个官宦的富家女,性格甚是泼辣,她不待见鱼玄机,便把她赶出了家中。
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也逐渐流行起来,鱼玄机被赶出来之后,无奈之下李亿便把她送进了咸宜道观,承诺三年以后会来接她。
自入道观开始,她便开始叫“玄机”。
三年没有结果的等待,她失意不再等待他的情郎。
她开始转性,成了一个风流的女道士,不少男人都入了她的帷帐。
最后因为杀死自己的婢女而被判死刑,年方二十六。
鱼玄机为什么打死婢女绿翘鱼玄机不堪忍受三年空虚的等待,放下自己的身段,开始纵情声色,她招收女弟子来做侍女。
过了几年这种艳情的生活,身边这个侍女绿翘已出落得风姿绰约,已然是个漂亮的姑娘。
在正月某天,鱼玄机受生活常识分享。
道教史上最尊贵的女道士道教史上最尊贵的女道士文/王德恒中国道教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的女道士,如唐朝的杨玉环从寿王妃而至皇帝贵妃,中间就当过女道士,道号“太真”。
性格不羁的鱼玄机不淡是风流妩媚的女道士,也是才气直逼人的女诗人。
既不见容于补阙夫人,鱼玄机干脆放弃侍妾名分,以道籍与人诗酒酬唱,当时往来者有温庭筠等名家。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早在千余年前,这名游走江湖的女道士就这样说了。
但是她的性命被另一名姓温的所取:因杀侍婢绿翘,鱼玄机被京兆尹温璋处死。
宋词中有许多写写女道士的篇章,欧阳修、温庭筠都有传世之作。
明清有了更多以女道士为主角的传奇野史。
明传奇《玉簪记》说书生潘必正与女冠陈妙常的喜剧爱情,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昆曲至今犹存。
清代的《聊斋志异》索性将一女道士名字作为短篇小说题目,敷衍出一波三折的《陈云栖》。
但是,真正出家当道士的著名女子还是颇少见的,有人认为宋朝的仁宗郭皇后、哲宗孟皇后都入道了,分别称为“金庭教主”和“华阳教主”,以皇后身份入道,自然最是尊贵。
其实不然,她们的身份已经是废后了,自然就没有了皇后的身份,再说,她们可不是真心入道。
郭后是因为过于嫉妒,总是大闹宫廷,甚至将嘴巴都打到皇帝身上了,怎么可能会甘于清净,修真养性。
孟皇后是政治斗争的牺牲者,恰是因为她被废后出家入道,免除了被金军俘虏的命运,后来赵构称帝后,她得以坐上太后的宝座,重新参与政事。
因此,以钦圣夫人名号入道的袁夫人,就是道教历史上最最贵的女道士。
钦圣夫人原是金朝第七代皇帝卫绍王的宫女(也可能是妃子),生了一个称为完颜小姐姐的女儿。
卫绍王在胡沙虎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毒杀,她带着这个女儿战战兢兢在宫廷内生活,1214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围困金中都(今北京),继位的金宣宗只好同意成吉思汗的条件讲和,将卫绍王的女儿完颜小姐姐嫁给了她。
同时,赐封袁夫人为钦圣夫人。
这个内廷封号是金宣宗时才开始出现的,也就是因为女儿嫁给成吉思汗才得赐封的。
鱼玄机:一个道姑开妓院的故事想了想山河君说过一波才子也讲过一批渣男前几天还提名了几位女战神那么今天山河君就为大家带来一位唐朝最放荡不羁私生活很是糜烂却又偏偏才情过人的女子鱼玄机鱼玄机原名鱼幼薇出身于一个贫寒之家父亲是一位落魄秀才除了满腹才华啥也没有的那种所以鱼幼薇自小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能写字会作诗把父亲的才气继承了个十足十山河君觉得这就好比别的小孩子过生日收到的礼物都是芭比娃娃、电动小汽车一类而鱼幼薇从小收到的都是《诗经》《楚辞》《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一类这起跑线就比别人要高啊鱼幼薇家住在长安城内有名的“酒吧一条街”平康里附近聚集着大大小小的妓馆无数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却偏偏出了一个不同于外面那些妖艳贱货的鱼幼薇这怎么能让人不称奇11岁的时候鱼幼薇的就已经名扬长安城了当时长安城内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位“张口就能作诗”的小才女小小年纪就积攒了不少的粉丝让山河君感慨出名真的要趁早啊鱼幼薇的才名越来越响这就把温庭筠给引来了温庭筠人称“温八叉”意思是每八叉手就能成一首诗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啊要是山河君的话今天叉一次手等下一次叉手要到下个月了吧温庭筠听说了鱼幼薇的事情就感到非常好奇找上门来说明自己的来意给了鱼幼薇一个话题“江边柳”让她当场作一首诗来考察一下她的能力山河君觉得这也就是温庭筠在当时就已经非常有名气了不然随随便便找到人家里上来就说想给她出卷子考试还是一个“命题作文”估计早就被轰出去了但是也不得不佩服鱼幼薇的才华拿到试卷扫了一眼题目偏头想了想就提笔写了一首诗《赋得江边柳》“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拿到诗后细细读了几遍觉得这个小姑娘不简单啊小小年纪遣词造句韵调意境都很到位啊而且最关键的是她不用叉手就能作诗啊厉害厉害于是温庭筠就提出要做鱼幼薇的老师来专门教导她习读诗文鱼幼薇欣然答应这要是山河君的话山河君肯定也得答应这就像是一个知名大学教授上赶着要给我当家庭教师而且还是免费的啊有什么理由不答应!都说男人四十一枝花当时温庭筠已经四十三岁正是“一枝花”的年纪虽然这花开得有点丑但是挡不住人家有才华啊有风度、有魅力啊这些对于当时涉世未深的鱼幼薇来说都是致命的吸引慢慢的他们之间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两人越走越近这时温庭筠却忽然醒悟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而鱼幼薇才刚十几岁摸了摸自己的良心想着不能带坏小孩子啊于是就辞别鱼幼薇离开了长安城鱼幼薇连作一首《冬夜寄温飞卿》向温庭筠表白并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却没有得到任何回信“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
一位女道士!为何成了唐朝的性解放先驱女道士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职业,她们并非是天主教修女式的苦修人物,而是人在道观,身在红尘,具有比一般的良家妇女更为自由的活动空间。
唐代诗人王建的《唐昌观玉蕊花》一诗云:“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玉明。
”女冠就是女道士。
这“觅香”一词可做多种解读:其一是女道士晚上出来赏花,这是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还有一层字面背后的解读,就是女道士晚上出来不是为了赏花,而是来赴“花前月下”的情人之约。
可见唐代的女道士过的是非常世俗化的生活。
网络配图虽说女道士自古有之,可是到了唐朝,这个行业才被推向巅峰。
该行业的代表人物基本上分两派:一是公主派;二是才女派。
唐代公主总计二百一十位,其中入道者就有十二位。
公主派的代表人物为玉真公主。
才女派的代表人物则是鱼玄机。
先说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嫡嫡亲的妹子。
也就是说她不仅跟玄宗是一个爹,还是一个妈。
这在当年皇宫佳丽三千人的年代,是概率极低的一件事。
兄妹俩的母亲窦氏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被奶奶武则天给害死了,兄妹俩一直相依为命。
玉真公主小时候就一心向道,出宫以后,她住进豪华的玉真观,常常召集名人雅士饮酒作乐,不少男子拜倒在这位公主的石榴裙下。
这位公主虽然似乎终身未婚,绯闻却是层出不穷。
据说,玉真公主与大才子李白、王维闹出过绯闻。
此外,玉真公主与张说、高适、储光羲等著名的文人关系也很密切。
事实上,这都是捕风捉影的架空之谈,人家玉真公主与这两位文人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王维和李白都是由于她的推荐而能到朝廷做官(其中李白连进士考试都没参加过,直接就当了“翰林供奉”),二人也因此扬名天下。
由于玉真公主爱好文学与道教,所以跟当时文化界和宗教界的关系都很密切,当然,可能也有统战的意图。
在整个唐玄宗时代,玉真公主的地位十分显赫,她在哥哥面前具有很大的发言权,经常向哥哥推荐国家干部,所以她的身边经常是文人云集,如众星拱月,以致千年之后,有人猜测在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中有一个以玉真公主为核心的文艺沙龙。
韩愈诗歌赏析韩愈诗歌赏析韩愈《山石》诗歌赏析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羁。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发展倾向于轻浮靡丽的时期,尤其是齐、梁、陈三朝一百年间,诗文都只讲文字之美,而内容空虚,思想庸俗。
诗则盛行宫体,文则堆砌骈语。
经过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盛唐的王维、孟郊、李白、杜甫,诗的风气总算纠正过来了,但文体却还以骈语为主。
开元、天宝以后,张说、贾至、李华、独孤及、元结等人,曾有志于改变文风,写作醇朴通畅的新散文,但只是个人的努力,而没有成为风气。
到韩愈出来,猛力攻击近体文的陈言滥调,主张写散文要学习“三代两汉之书”,要学习孟子、荀子、司马迁、扬雄的文章。
除了他自己的实践以外,他的学生李翱,皇甫湜等人也跟着写作新散文。
他们的口号虽是复古,其成就却是在继承先秦、两汉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扫荡了六朝以来浮靡骈俪的文风。
因此,在文学史上,韩愈的地位,首先是一位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但是,在诗的领域中,韩愈也是一位唐诗的大家。
他的作诗,也实践了他对散文的理论:文字要排除陈言滥调,排除隐晦诘曲。
思想内容要“言之有物”。
就是要求先有情感,然后作诗,不要无病呻吟。
这也就是刘勰所谓要“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见《文心雕龙情采》)。
他把诗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统一起来,散文里用的词藻,也可以用在诗里。
又把散文的语法结构和诗的语法结构统一起来,诗的句法並不需要改变散文的句法。
这样,他的三百八十首诗就呈现了一种新的面目:因为不避免散文词语,他的诗里出现了许多人以为生涩、怪僻的词语;因为引进了散文的句法、篇法,他的诗就象是一篇押韵的散文。
“临邛道士、鸿都客”新解(攀枝花学院唐世贵唐晓梅四川617000)内容提要:从《白氏文集》宋刻本,到明、清乃至近代的各种选本注家,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临邛道士、鸿都客”总是解曰:“临邛来了一个道士在长安作客”。
后来的一些选本都沿用此解,这种望文生义,实际上是对白居易的本意的消解。
本文通过对《邛崃县志》、《四川通志》等资料的考辩,“临邛道士、鸿都客”应是“天下第一道士”袁天罡。
关健词:临邛道士,袁天罡,新解21世纪中国大学(包括中学《语文》)古典文学教材,依旧对白居易《长恨歌》中“临邛道士、鸿都客”,解曰“临邛来了一个道士在长安作客”。
其实这种解释还是袭用的20世纪后半叶大学中文教材的传统注释。
可上一个世纪的教材却是沿袭的宋、明以来注家的注疏。
从《白氏文集》宋刻本,到明、清乃至近代的各种选本的注疏家,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临邛道士、鸿都客”的望文生义释义,实际上是对作者本意的消解。
后来的一些选本都沿用前人的说法,这样一来,陈陈相因,致使历代莘莘学子被蒙在鼓里,而不知所云。
这究竟是谁之过呢?因为这“临邛道士、鸿都客”正史未载;方志上也只有简略的一笔,注疏家也未必能关注到那本清代才编修的《邛崃县志》。
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版),对白居易《长恨歌》“临邛道士、鸿都客”注释云:“说一个来长安作客的蜀地道士。
‘临邛’,今四川邛崃县。
‘邛’,音qióng。
‘鸿都’,后汉首都洛阳宫门名。
这里借指长安。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版),对白居易《长恨歌》“临邛道士、鸿都客”注释道:“意谓这道士是临邛人,来到京城作客。
临邛,县名,唐属剑南道,今四川省邛崃县。
鸿都,后汉首都洛阳宫门名。
(见《后汉书•灵帝纪》)这里借指长安。
”上引20世纪两本中国大学权威教材,它们对对白居易《长恨歌》“临邛道士、鸿都客”注释虽如出一辙,但都说明是蜀地的道士,这样就为20世纪末叶的中文教材定下了基调,21世纪的教材也就有了沿袭的范本。
唐代最著名的女道士女道士就是女冠,她们信仰道教,不与世人通婚,但可以像僧尼一样还俗。
唐代出家的女道士戴黄冠,而古时女子本无冠,凡戴冠者多为女道士,因此,唐时称女道士为女冠。
唐朝道教最为发达,自从高宗尊老聃为玄元皇帝以来,历代帝王群相尊崇,并著老子的《道德经》为圣经,以道教开科取士。
古语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帝王对于道家学说,这样奖励提倡,社会上自然相习而成风气了。
唐诗人与道流往还之诗不可胜数,不但帝王卿相,学者文人,迷信神仙,一时风会所趋,连女子也被道家思潮所鼓动,唐公主每每修道不嫁,杨贵妃亦曾为女道士,宫人更有自请出家的,其中不乏一些颇具看点的风流韵事,下面就来盘点一番唐朝著名女道士们。
鱼玄机1、鱼玄机鱼玄机,唐代女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名鱼幼微(一说幼微为其字),字蕙兰。
咸通(唐懿宗年号,公元860—874年)初嫁于李亿为妾,后被弃。
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出家为咸宜观女道士,改名鱼玄机。
鱼玄机姿色倾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喜属文。
约十岁,与著名诗人、词人温庭筠相识,并吟诗作对。
她出家后,对李亿却还一往情深,写下许多怀念他的诗。
鱼玄机孤零一身,她无可奈何地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痛苦而又绝望的心声。
据记载,后因打死婢女绿翘,为京兆尹温璋判杀。
出家原因:十五岁被世家子弟兼状元郎李亿纳为妾,郎情妾意,但不被正室容。
正室十分强悍,给鱼玄机的见面礼就是一顿毒打,短短几个月后终被遣出家。
玉真公主2、玉珍公主玉真公主(690年代-760年代),原为昌隆公主,景云二年改封现号,法号无上真,字玄玄(一说“元元”),唐睿宗和窦德妃之女。
玉真公主太极元年(712)即出家为道士,拜方士史崇玄为师,赐号”持盈法师”。
为求师悟道,公主与当时的著名道士和文人来往频繁。
而道士与文人夤缘附会,则是为自己的仕途开辟一条终南捷径。
两位公主时常召集文人宴饮作乐,不少朝野内外的名士、墨客众星捧月欢聚一堂。
唐朝娼妓考证及说明文/ 狼吠唐代娼妓,名目繁多。
一曰“宫妓”,二曰“官妓”,三曰“营妓”,四曰“家妓”,五曰“私妓”(市妓)。
综合起来,无外乎宫妓、官妓、私妓(含家妓)三种。
“宫妓”为天子独自享用。
《开元遗事》称:“明皇与贵妃,每至酒酣,使妃子统宫妓百余人,帝统小中贵百余人,排两阵于掖庭中,名为…风流阵‟,互相攻门,以为笑乐。
”又曰:“宫妓永新,善歌,最受明皇宠爱。
”《旧唐书•顺宗本纪》云:“出掖庭教坊女乐六百人”,恐亦为宫妓。
此类宫妓,如何得来?一类为奴婢,即罪人家属没入后宫,充为宫妓。
如“上官仪及子庭芝被诛,庭芝妻郑氏及女婉儿配入掖庭”(《唐书•上官仪传》)。
“吴元济妻沈氏、李师道妻魏氏败诛后,皆没入”(《唐书•元济师道本传》)。
又“阿布思妻隶掖庭,帝宴使绿衣为倡。
主谏曰:…布思诚逆人,妻不容近至尊,无罪,不可与群倡伍”(《唐书•和政公主传》)。
看来阿布思妻作为“群倡”之一,当时没入掖庭为倡的,定不乏其人。
其次为从民间选入。
如“许永新本吉州永新乐籍,以善歌,开元末选入宫”(《开元遗事》))。
“琼琼本狭斜,以善筝入供奉”(《青楼小名录》)。
“大历中红红本将军韦青姬,以精于曲乐寻达上听,召入宜春院,宫中号记曲娘子,后赠昭仪”(《乐府杂录》)。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女子,更为帝王之臣妾。
虽属百姓家姬,天子爱之,据为己有,本系平常之事。
如同西方之君主,享有其属地所有女子之初夜权。
唐人《教坊录》所云:“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
‟亦曰…前头人。
‟”复曰:“宜春院人少,即以云韶添之。
云韶谓宫人,盖贱隶也。
”《唐律》称:“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唐律疏议》卷六名例六);“奴婢既同赀财,即合由主处分”(《唐律疏议》卷十四户昏下);“买奴婢牛马等依令,并立市券,而和市卖”(《唐律疏议》卷二十六杂律上)。
《唐六典》卷二十:“凡买卖奴婢牛马,用本司本部公验之券。
”《北里志》:“凡娼妓之母,多假母也。
”《辍耕录》曰:“今以妓为官奴,即古官婢。
唐』唐代那些出家当道士的公主,真的是为过放纵无拘的生活?有唐一代,在诸帝公主这个群体中,有两个怪现象:一是不容易嫁出去,二是出家当道士的现象较普遍。
关于公主愁嫁,刍荛之论已见于前。
本文则试图探讨唐代公主入道的原因。
据《新唐书·公主传》以及《唐会要》,唐代公主凡212人,而出家为女冠者竟达17人,约占8%。
这占比虽不算高,但绝不算低。
关于17位入道的公主,我整理了一个表格:金枝玉叶的公主们,为何要放着舒适安逸、荣华富贵的日子不过,而要出家去做女道士,过晨钟晚课的修道生活?多数学者认为,唐代教门清规戒律不甚严格,公主入道是为了摆脱世俗纲常伦理的管束,去过豪华奢侈,放纵无拘的生活。
如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写道:唐朝有许多公主都出家做女道士,著名的有睿宗李旦的两个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和玄宗李隆基的女儿万安公主。
她们入道之后,就从宫里搬出来,住在为她们修建的豪华的宫观里,过着奢侈而放浪的生活。
牛志平在《唐代婚丧》中写道:她们当了女道士,不失公主的一切富贵荣华,而且生活比做公主更自由、更不受约束。
她们“筑观于城外”,在道观的掩护下,广为交游,纵谈恋爱,大写情书,有些人还闹出许多过分浪漫的举动来。
然而,通过对史书的考查,我认为这种论调实在有以偏概全之嫌。
唐代公主入道,原因不尽相同,概括论之,起码有四种,下面分述之。
第一个原因,因慕道而皈依唐代公主对修道的向往,究其根本,实来自于李唐皇室对道教的尊崇。
李唐皇室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奉道家创始人老子也即李耳为先祖,以道教为国教。
李渊在《先老后释诏》中规定,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末;高宗两度将道家经典定为科考内容;玄宗三次追封老子,并亲自给《老子》作注疏,又封道家的庄子、列子为“真人”,尊其著作为“真经”。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这股崇道风气,从上至下迅速蔓延开来。
在这种环境熏染下,有两位公主因慕道而出家为女冠。
第一位是金仙公主,根据其出土的墓志,可知她非常喜欢道教,并主动要求出家为女冠:“固将脱落容服,傲睨徽章,薄䔄卉而不顾,想琪林之可掇,皆公主之志也,节也。
唐代“半娼”的女道士:替人做法事也供人狎玩核心提示:照朱说则义山这首诗是一首“女道士家妓合咏。
”上四句咏女道士,下四句咏家妓了。
明明一首诗,偏要将它斩腰,未免太没道理。
照我看来,天平座上招来的一些女冠,即“半娼”之流,她们一面替人做法事,一面也供人狎玩。
唐朝道教最为发达,自从高宗尊老聃为玄元皇帝以来,历代帝王群相尊崇,并著老子的《道德经》为圣经,以道教开科取士。
古语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帝王对于道家学说,这样奖励提倡,社会上自然相习而成风气了。
当时名人无不带有道家的色彩:如李太白受道箓于齐,平生所为诗歌,差不多篇篇说到神仙出世的话;贺知章黄冠还故乡;李泌入衡山学道;白居易不相信烧炼,但老来却和炼师郭虚舟烧丹。
唐诗人与道流往还之诗不可胜数,不但帝王卿相,学者文人,迷信神仙,一时风会所趋,连女子也被道家思潮所鼓动,唐公主每每修道不嫁,杨贵妃亦曾丐为女道士,宫人亦有自请出家的,当于后节细论。
(一)唐时女冠之娼妓性质唐时女道士固不乏刻苦清修的人,而借出家以便其交际之自由的,却也不在少数。
因此唐朝便发生了一种特殊的妇女阶级,替它杜撰一个名目:便是‚半娼式的女道士。
‛这种半娼式的女道士有住在家里的,也有住在寺观中的。
第一,唐女冠鱼玄机有诗集一卷。
虽仅寥寥三十余篇,而半为艳情之作。
她的情人很多,如李子安、温飞卿均与她相识。
鱼玄机集中寄子安情诗凡五首。
《情书寄子安》云:‚秦镜欲分愁坠鹊,舜琴将弄怨飞鸿。
‛《春情寄子安》云:‚……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有期……‛寄飞卿诗集中凡五首。
《冬夜寄温飞卿》云:‚……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寄飞卿》云:‚……冰簟凉风着,瑶琴寄恨生。
嵇君书札懒,底物慰秋情?‛这样多方面的恋爱,居然著之篇章,如说玄机不是娼妓式的人物,谁则信之。
然而她居然住在寺观里,往来多炼师羽士之流(集中有《寄题炼师》及《访赵炼师不遇》等诗),仍然像个出家清修的女冠。
——按《北梦琐言》说:玄机乃李亿补阙之妾,爱衰下山。
有《怨李公》诗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云云。
是自纵怀,乃娼妇也。
竟以杀侍婢为京兆尹温璋所杀。
有集行于世。
第二,《东观奏记》有这样一段纪事:‚上微行至德观,女道士有盛服浓妆者。
赫怒,亟归宫,立宣左卫功德使宋叔康令尽数逐去,别选男道士七人住持。
‛《东观奏记》为唐裴庭裕所撰,专纪宣宗一朝之事,所称‚上‛系指宣宗。
道教自历敬文武三朝之后,风气大坏,宣宗虽欲整顿,怕也不可得了。
第三,太和三年(829年)义山在令狐楚幕中有《天平军》座中呈《令狐公》一诗,诗云:‚罢执霓旌上醮坛,慢妆娇树水晶盘。
更深欲诉蛾眉敛,衣薄临醒玉艳寒;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虽然同是将军客,不敢公然仔细看。
‛这首诗是为到今狐府设醮女冠而作。
‚更深‛一联,形容女冠之娇艳动人,‚白足‛一联戏言女冠之美,见者皆为之发狂,全诗措词极为慢亵,决非对清修女冠之言。
前人读此诗亦觉其可疑,所以只好曲为解说。
像徐德明便道:‚唐时女冠常出入豪门,与士大夫相接者甚多。
此或令狐家妓曾为之,此诗似公命赋。
‛照徐说是令狐家妓学女道士设醮。
家妓怎会设醮,徐亦未有说明。
又像朱长孺便道:‚座中必有官妓故云。
‛照朱说则义山这首诗是一首‚女道士家妓合咏。
‛上四句咏女道士,下四句咏家妓了。
明明一首诗,偏要将它斩腰,未免太没道理。
照我看来,天平座上招来的一些女冠,即‚半娼‛之流,她们一面替人做法事,一面也供人狎玩。
女冠出入豪门,与士大夫相接,徐说尚不错。
像鱼玄机集中即有《寄刘尚书》诗,《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诗。
又《续文献通考》:‚李裕字季兰,女冠能诗者也。
尝与诸贤会。
河间刘长卿曾与戏谑论者美之。
盖上仿班姬则不足,下比韩弈则有余。
‛又李白有《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施肩吾有《赠女道士郑玉华》二首,及《赠施仙姑》一首,都可为女冠与仕宦及文士交游之证。
唐时一部分的女冠为什么带点娼妓性质呢?管见测之,约有数因,述之如下:(1)女道士通晓文墨,故士大夫喜与交游中国人对于女子教育自古不知注重,故具有高深教育的男子,其妻往往目不识丁,漫无知识,两性间自乏调和的兴味。
狎妓呢?则妓之风雅者,亦不多觏。
是以每闻有一个具有翰墨才的女子,则视之为威凤祥麟,珍重不已,甚至求与倡和,设法与之亲近。
历史上有才的女子往往多少有点风流故事。
迂儒遂发‚女子无才便是德‛之愤言,其实有才的女子,不见得便不德,不过男子方面,觉以物稀为贵,引诱得太利害罢了。
普通家庭妇女之少读书机会,无非为不需要,及家务牵累;女道士则为诵习经文,必须识字,摆脱俗缘,又得专精于其所学,一旦磨炼出一点才学出来,士大夫们自愿和她们往来了。
罗马古时妇女亦多不识字,惟妓女多娴文墨,解词章,吐属风雅,应酬圆熟,一时名士豪杰皆从之游,可以为证。
(2)与女冠交游有时可借以阶进唐时女冠多为贵族,如公主之类,每自请出家。
而唐公主握有政治上的大权,有官迷的人,走公主门路,倒是一条终南捷径。
《太平广记》载王维早年曾饰为优伶,献郁轮袍之曲,邀宠安乐公主。
如谓小说不可信,则历史也曾供给我们以许多证据。
《唐书》称‚太平公主推进天下士,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动大议,远近翕然向之……‛又《安乐公主传》‚赵履新谄事主,尝褫朝服,以项挽车……‛或谓既已出家的公主,不执政权,走她们的门路何用?不知公主虽出家,而父母手足的情感,仍然未断,借其一言,往往重于九鼎。
像方士史崇玄本金仙玉真两公主之师,因她们之介绍,得事那声势赫奕,炙手可热的太平公主,竟得拜官鸿胪卿,难道这不是一个好例吗?那些夤缘的人,巴结不上公主,就先交欢于她们手底下的徒子徒孙,这也是‚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意思。
两性间交际得密切了,发生恋爱也就可能了。
而且这种风气传播开来,就不是一定想做官的人,也要交结一二个女道士,当作唱和的伴侣了。
(3)生计问题女道士皆为出家人,别无财产,靠讽经设醮以为生。
唐时道风既盛。
每喜招羽士设坛建醮,以为功德,所谓‚霓轩入洞齐初月,羽节升坛拜七星。
‛权门贵家是时常要举行的。
设醮有时亦招女冠,义山诗即可为证。
这些弱质纤纤的女儿,为了生计问题的压迫,不得不时常出入人家,便被人轻薄几句,又敢怎样呢?看刘禹锡《赠张炼师》诗‚……金缕机中抛锦字,玉清坛上着霓衣,云衢不用吹箫伴,只拟乘鸾独自归。
‛意虽不庄,词还得体。
而刘长史的‚大罗过却三千岁,更向人间魅阮郎。
‛白居易的‚上界女仙无嗜欲,何因相遇两徘徊?‛便不像话了。
说过唐时普通女道士的性质,我要来叙述义山所恋爱的女道士了。
大约义山所恋爱的女道士乃由宫女出身,其身份较普通者为高贵,其一切服装居处亦极富丽,虽其行动亦不甚谨严,但比较普通女道流好得多了。
所以和她们恋爱的男子如李义山一辈的人,对于记录这种爱情的诗歌,常取秘密态度。
(二)宫人之入道开成三年(838年)义山有《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诗一首:‚星命追还不自由,双童捧上绿琼舟。
九枝灯下朝金殿,三素云中侍玉楼;凤女颠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
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按《旧唐书〃文宗纪》:‚开成三年六月,出宫人四百八十人,送两街寺观安臵。
‛关于宫人入道事实非一次,中晚唐诗人如张籍、戴叔伦、王建、项斯、于鹄都有诗,散见各人集中,不具引。
义山所恋之女冠,非此次出家之宫人。
大约在开成元年之前。
谈到宫人入道的问题,我们可以费点笔墨,将唐时诸帝公主出家修道的情形,略述一二。
读者如明白了唐时女贵族,对于出家运动怎样热烈,对于宫人之入道,自然不觉其奇怪了。
《唐书〃诸帝公主列传》里出家的公主,列表如下:睿宗女金仙、玉真、万安三公主;代宗女华阳公主;德宗女文安公主;顺宗女浔阳、平恩、邵阳三公主;宪宗女永嘉公主;穆宗女安康、义昌公主又《太平公主传》,武后时荣国夫人死,后丐太平公主为道士,以资冥福。
仪凤中(高宗年号)吐蕾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中,乃臵宫如方士,薰戒以拒亲事。
后公主自示意欲嫁,始为择薛绍尚之。
可见太平公主也做过了一时女道士。
王士祯《居易录》引胡震亨云:‚唐公主多自请出家,与二教人媟近。
商隐同时如文安、浔阳、平恩、邵阳、永嘉、永安、义昌、安康诸公主皆丐为女道士。
筑观于外,史即不言他丑,颇著微词。
‛我们但看这些玉叶金枝的公主,尚要出家,区区宫人,又何必论。
大约宫人入道,有几种原因:一种为帝王所强迫,是被动的;一种借出家而得自由,是自动的。
帝王之强迫宫人入道,无非如武后之迷信‚冥福‛,观《唐书》出宫人若干人,送某处安臵字样,及义山诗‚星使追还不自由‛之语,强迫痕迹,显然可见。
至于自动方面,则也有几种不同的原因:(1)年老宫人之最大希望,承帝王之恩宠而已,而要求恩宠,以颜色为最要条件。
年老色衰,自问此身更无见天日之前,只好逃之空门,在药炉经卷间了此寂寞残生了。
王建《送宫人入道》诗云:‚萧萧白发出宫门‛;于鹄云:‚自伤白发辞金屋。
‛其事出于不得已,其情实可哀怜。
(2)消极的思想长门岁月,孤寂难堪,久闭此中,精神上安能不感受烦恼?厌世观念,既渐养成,自然不能不向宗教中,别寻安身立命之地。
张萧远诗:‚金丹拟驻千年貌。
‛殷尧藩诗:‚清宵有梦步瑶池。
‛王建诗:‚发愿蓬莱见王母。
‛如果宫人们心理上不感受痛苦,则她们都是生机活泼的青年,前途希望,非常远大,何致作这种成仙的幻想呢?(3)借入道而得自由此节当于后文详论。
(三)入道宫人生活之豪奢《圣女祠》:‚松篁台殿蕙兰帏,龙护瑶窗凤掩扉。
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着五铢衣;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宁无刘武威?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在这首诗中,于入道宫人生活之奢华,及其身份都可看出:(1)居处之壮丽入道宫人,大约与入道公主合居,唐时道观多为皇家之建筑物。
《唐书》称‚金仙、玉真两公主筑观京师,以方士史崇玄监工筑观,作者日万人。
‛司空曙有《题玉真观公主山池院》诗云:‚香殿留遗影,春朝玉户开。
……石自蓬山得,泉经太液来……‛证以义山诗中之‚松篁台殿‛、‚龙护瑶窗凤掩扉‛若相符合。
义山其他诗涉及道观,亦无不庄严炳焕,俨然带有宫殿色彩,可以互相发明。
(2)服饰之奢华《圣女祠》次联是形容女道士服饰之轻华。
按吾人理想中之仙家,其服饰辄为‚星冠‛、‚玉佩‛、‚羽衣‛、‚霞裳‛之类,所以道士之服装,每以绮罗等轻薄之质料为之,穿着起来,始飘飘然有凌云御风的状态。
张籍诗:‚名初出宫籍,身未称霞衣。
‛又义山诗:‚衣薄临醒玉艳寒‛‚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皆可与此诗中之‚五铢衣‛参看。
‚钗头燕‛典见《洞冥记》:‚元鼎元年,起招灵阁,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
至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谋欲碎之,明旦发匣,惟见白燕飞天上。
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
‛义山用此典,正暗指女道士之由宫人出身。
至‚每朝珠馆几时归?‛系女道士有事他去,义山来访未见,故戏问钗燕以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