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多选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选1、提出“和为贵”思想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孟子2、毛泽东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其他哪部著作里,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A.《论“十大”关系》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D.《论人民民主专政》3、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概念的是()A.2002年党的十六大B.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C.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D.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根本任务B.根本原则C.本质属性D.基本要求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是()A.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C.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D.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科学发展观B.改革开放C.以人为本D.民主法治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坚持()A.科学发展B.改革开放C.以人为本D.民主法治8、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爱国主义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马克思主义D.思想政治教育9、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A.公平正义B.和谐文化C.激发社会活力D.制度建设10、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A.中国共产党B.党员和干部C.人民群众D.知识分子二、多选题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C.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D.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E.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四位一体”,即A.物质文明建设B.政治文明建设C.精神文明建设D.法制社会建设E.和谐社会建设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含的6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A.民主与法治的统一B.公平与效率的统一C.科学与人文的统一D.活力与秩序的统一E.人与自然的统一4、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之一的公平正义是指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B.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C.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E.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民主法治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E.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三、简答题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四、论述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3.如何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五、材料分析题(一)浙江省市政府签军令状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针对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较大的现状,浙江省政府1日与所辖11个市政府签订“军令状”,确认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任务的量化指标:在2008年度,浙江省廉租住房将保障1.1151万户,经济适用房新开工313.1万平方米。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 D)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
A.民主法治 B.诚信友爱C.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B)。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D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E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E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C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E.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 A)。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D )。
A.物质基础 B.政治保证 C.精神支撑 D.社会条件10.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党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是( B )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大C.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1.第一次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命题的会议是(B )A.党的十六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2.提出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社会建设思想的是( B )A.刘少奇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13.()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A )A. 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B. 我国社会发展的可能目标和具体措施C. 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具体措施D. 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是(B)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民主法制C.坚持和谐社会D.坚持科学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是(C)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以人为本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科学发展3.4.5.6.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A.股份制B.承包制C.租赁制D.合作制7.当前城镇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是(C)A.对城镇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要明确出资者B.对于集体资产要明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C.理顺产权D.明确所有制结构8.(D)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A.国有经济B.个体经济C.私营经济D.集体经济9.党的十四大指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C)A.基本国策B.权宜之计C.长期的方针D.发展战略10.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是(A)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1.1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A)A.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B.国家公职人员C.法律体系D.政府机构13.1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A)A.市场B.政府C.政策D.法律15.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和方向的是(B)A.诚信守法建设B.思想道德建设C.科学文化建设D.民主法制建设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B)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B.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实现共产主义17.我国的民主党派是(B)A.执政党B.参政党C.在野党D.反对党18.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C)A.加强党的领导B.健全社会主义法制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保障人民各种权利19.20.21.22.23.24.25.26.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构建和谐社会D.建设富裕国家27.******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郑重提出是在( C)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D.十六大28.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D)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C.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D.依法治国29.30.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指(A )A.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B.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所有制经济C.股份制经济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31.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 )A.股份制B.承包制C.租赁制D.合作制32.34.党的十四大指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C )A.基本国策B.权宜之计C.长期的方针D.发展战略35.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是(A )A.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6.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其中关键是( C)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D.一手抓政治建设,一手抓社会建设37.3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是(D )A.人民平等B.人民自由C.人民互爱D.人民民主3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 A)A.市场B.政府C.政策D.法律40.二、多项选择题1.2.3.1.根据2002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ABD)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民主法治就是( ABC )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B.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C.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3.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就是( ABD )A.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B.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45.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 ABCD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社会范畴,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即(ABC)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B.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现实任务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8.十六届六中全会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BC )A.本质属性 B.基本特征 C.基本要求9.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强调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 AB )A.共同建设的和谐社会 B.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1011.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提出六大民生问题,并且依据六大民生问题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目标和任务概括为(ABCD)A.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B.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C.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D.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12.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兼相爱”、“爱无差”,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A、墨子B、孟子C、孔子2、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发表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A、魏特林B、付立叶C、马克思3、社会要和谐,首先要()A、发展B、改革C、稳定4、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思想道德建设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C、坚持“双百方针”5、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党的()A、十六大报告B、十三届四中全会C、十六届六中全会6、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的是党的()A、十六届六中全会B、党的十六大C、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都属于建设()这个大范畴。
A、建设共产主义B、现代化社会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认识的深化A、党的性质B、执政规律C、奋斗目标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安定有序10、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诚信友爱B、以人为本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D、社会主义荣辱观二、多项选择题:1、和谐社会是()A、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B、不是社会形态C、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D、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E、.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F、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它包括()层面的内容:A、第一个层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B、第二个层面是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C、第三个层面是人自身的和谐D、第四个层面是人与动物的和谐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包括()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D、生活富裕、生态良好E、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有()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制;C、必须坚持生态文明; 必须坚持政治文明;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E、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有()A、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B、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C、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D、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E、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F、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三、简答题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四、论述题: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1.文明是文化现代化。
从以上这段话可以直接得出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是:(C)A.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B.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C.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D.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D)A.以人为本B.以民为本C.社会公平D.公平和正义3.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 )A.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B. 促进社会经济增长C. 实现充分就业D. 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核心问题就是(B)A.企业应拥有资产所有权B.企业应拥有法人财产权C.企业应拥有宏观调控权D.企业应拥有行业管理权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D.实现共同富裕6.“十一五”规划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C)A.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B.不断推进共同富裕C.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D.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多项选择1.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 (ABCD)A.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B.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C.把促进入的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D.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2.全面的发展观主要是指 (ABCD)A.人的全面发展B.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C.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D.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3.协调发展主要是指 (ABCD)A.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B.人与入的全面协调发展C.人与社会及社会各阶层的协调发展D.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4.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选题1.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问题上,党的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而提出的相关口号是()。
A. 经济发展B. 民主建设C. 科教进步D. 社会和谐【正确答案是】:D2.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
A. 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B.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 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D. 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正确答案是】:B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
A. 经济基础B. 政治基础C. 阶级基础D. 社会基础【正确答案是】:D4.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A. 具体内容B. 方针政策C. 指导思想D. 行动纲领【正确答案是】:C5.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本质都是()。
A. 公平和正义B. 以人为本C. 协调发展D. 和谐【正确答案是】:B6.关于“和谐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人与人协调的一种形态B.社会没有差异C.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D.社会没有矛盾【正确答案是】:C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B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D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C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C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正确答案是】:A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六个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实友爱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4.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A.发展和谐文化B.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
A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B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二、多项选择题(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和错选均不得分)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B.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C.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D.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D.生态平衡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A.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C.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D.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5.目前,我们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A.经济体制深刻变革B.社会结构深刻变动C.利益格局深刻调整D.思想观念深刻变化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 )A.最广大人民的利益B.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D.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关系包括(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社会的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参考答案:单线题:1 D 2 A 3 C 4 A 5 B多选题:1 ABCD 2 ABCD 3 ABC 4 ABC 5 ABCD 6 ABCD 7 ABC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单项选择题1.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D.台湾事实上的主权地位3.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4.50年代中期,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主张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叶剑英5.首次正式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提法的文献是()A. 《告台湾同胞书》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C.《汪辜会谈共同协议》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6.最早提出两岸尽快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建议的文献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B.《告台湾同胞书》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7.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D.香港和澳门问题8.被邓小平称赞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的是()A.《中英联合声明》B.《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C.《中葡联合声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9.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会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其原因是()A.特别行政区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B.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D.特别行政区除高度自治外与大陆各行政区没有什么分别10.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一国两制”方针B.“一个中国”原则C.双方平等协商,共议统一D.两岸关系良性互动11.从“一国两制”构想延伸开去,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1.我国历史上曾经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的思想。
〔〕A.孔子B.孟子C.墨子D.老子2.我国古人曾经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状态的是〔〕A.孔子B.孟子C.墨子D.老子3.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明确提出要学会用XX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A.?论人民XX专政?B.?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4.2006年10月,党的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那么和重大部署的是〔〕A.十六届六中B.十六届五中C.十六届四中D.十六届三中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A.重要B.本质C.一般D.根本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以经济建立为中心B.开展C.以人为本D.建立7.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A. 坚持科学开展B.坚持协调开展C.坚持全面开展D.坚持统筹开展8. 坚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改革开放B.XX法治C.农村城市协调开展D.东部西部协调开展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
A.政策B.党C.制度D.干部10.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B.XX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A.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B.XX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B.XX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A.教育B.就业C.住房D.党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立对三个文明建立的作用是〔〕A.物质根底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1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 )
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B.自由人联合体
C.重建个人所有制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2.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 )
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
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
3.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社会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和谐社会
D.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须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4.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是()
A.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C.和平正义D.改善民生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或核心价值是( )
A.民主法治B.自由民主C.公平正义D.社会稳定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是( )
A.安定有序B.社会安定C.发展有序D.秩序良好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以人为本B.共同富裕C.民主法治D.公平正义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
A.科学发展B.诚心友爱C.充满活力D.民主法治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
A.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B.社会安定C.民主法治D.改革开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经济发展D.社会稳定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
A.经济发展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共同富裕D.增强社会活力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是( )
A.党的领导B.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C.各族人民D.各阶层民众
二、选择题(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
1.根据2002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自由幸福、互助合作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民主法治就是( )
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B.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C.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D.政治参与得到进一步扩大
3.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就是( )
A.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B.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C.弱势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4.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A.创造愿望得到尊重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成果得到肯定D.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5.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 )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
C.生命健康D.生态良好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社会范畴,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即()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B.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现实任务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D.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
8.十六届六中全会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A.本质属性B.基本特征
C.基本要求D.根本目的
9.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强调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 )
A.共同建设的和谐社会B.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C.共同设计的和谐社会D.共同追求的和谐社会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主要是指(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B.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
C.在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D.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
11.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提出六大民生问题,并且依据六大民生问题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目标和任务概括为()
A.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B.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D.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12.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
A.学有所教、劳有所得B.病有所医
C.老有所养D.住有所居
13.我国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是()
A.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
B.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C.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D.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有()
A.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B.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C.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D.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实现保值增值;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房制度1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总的原则和要求是()
A.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B.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C.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D.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16.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要形成相应的社会管理局面,即( )
A.党委领导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D.公众参与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2.B
3.D
4.B
5.C
6.A
7.A
8.A
9.D
10.A
11.B
12.B
二、选择题
1.ABD
2.ABC 3.ABD 4.ABCD 5.ABCD 6.ABD 7.ABC 8.ABC 9.AB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