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 三 号)
- 格式:doc
- 大小:357.00 KB
- 文档页数:15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配合做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
正文:
----------------------------------------------------------------------------------------------------------------------------------------------------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配合做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
(2008年7月28日)
各市州交通局(委):
国务院决定于2008年开展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
我厅是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
为配合做好此次经济普查的相关工作,按照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印发的《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单位职责分工》(鄂经普组文〔2008〕3号)精神,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各单位要做好经济普查基础资料整理和规范工作,积极参与配合各级普查机构完成经济普查的单位清查、正式普查的上门登记、普查资料的填报、核对工作。
向同级普查机构提供公路运输、水上运输、港口、车站、城市公交、系统内建筑业等单位名录以及有关行业管理的业务数据资料。
配合各级普查机构开展单位清查和普查工作,参与清查及普查结果的审核认定工作。
按照省政府经济普查办公室统一安排的督办检查内容和时间派员到基层单位进行经济普查督办检查。
经济普查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及相关基层单位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督办检查,认真配合做好此次经济普查工作。
——结束——。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2018年修订)正文:----------------------------------------------------------------------------------------------------------------------------------------------------全国经济普查条例(2004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5号公布根据2018年8月1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全国经济普查,保障经济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第三条经济普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体经营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本条例的规定,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经济普查工作。
第五条各级宣传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户外广告等媒体,认真做好经济普查的社会宣传、动员工作。
第六条经济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经济普查经费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从严控制支出。
第七条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第二章经济普查对象、范围和方法第八条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第九条经济普查对象有义务接受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调查。
经济普查对象应当如实、按时填报经济普查表,不得虚报、瞒报、拒报和迟报经济普查数据。
要素密集度分类(一)要素密集度分类要素密集度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这一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决定的。
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
一国最具竟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
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i赋结构的变化。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iiiii同,也就是生产过程中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比率。
由于劳动、资本和技术既是一国最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内容,又是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投入,因此可以12通过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来衡量产业要素密集度变化是否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变化相适应。
一个产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越高,其资本密集程度越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越高,其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高。
在工业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分类中,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本研究的分类对象为剔除其他制造业、其他矿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以外的其余33个工业行业。
具体而言,分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2009)和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计算2004年和2008年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34额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并取两个年份数值的平均值,将工业行业划分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度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六类。
为了便于后续5分析,将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采掘业单列为资源采掘型产业。
具体分类情况表1、表2所示。
1 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某一产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从业人员之比~主要反映生产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
2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主要反映产业生产对于技术研发投入的依赖强度。
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统计局(2010年1月7日)根据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现将全省第二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工业(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2008年末,全省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 5.94万个,从业人员329.55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103.4%和40%。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0.13万个,占2.2%;集体企业0.3万个,占5.1%;私营企业4.30万个,占72.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06万个,占1.0%;外商投资企业0.06万个,占1.0%。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占15.4%,集体企业占3.9%,私营企业占41.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3.7%、外商投资企业占6.3%。
(详见表1)。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4681个,制造业52346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381个,分别占7.9%、88.1%和4.0 %。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6.8%,制造业占88.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4.8%。
在工业行业大类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从业人员数位居前三位,分别占11.8%、10.0%和9.4%(详见表2)。
(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08年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表3。
(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8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资产合计15431.43亿元,比2004年增长107.5%;负债合计8059.50亿元,比2004年增长87.3%;所有者权益合计[2]7371.94亿元,比2004年增长135.0%。
(详见表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采矿业为50.1%,制造业为53.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48.6%。
表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行业分布(四)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81.90亿元,比2004年增长170.7%。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日期】2013.09.26•【文号】国统字[2013]56号•【施行日期】2013.09.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的通知(国统字〔2013〕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方案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9月26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5号),制定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
一、普查的目的和基本原则(一)普查目的。
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系统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各主要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以及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普查的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
以摸清各类单位基本情况,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底数为主,辅之以其他必要的内容。
2.优化方式。
科学设计普查业务流程,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以提高普查效能,减轻基层负担。
3.统一组织。
在普查机构的集中领导下,统一设计方案、统一布置培训、统一实施调查、统一处理数据、统一发布数据。
要素密集度分类要素密集度分类(一)要素密集度分类要素密集度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这一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决定的。
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
一国最具竟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
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i赋结构的变化。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iiiii同,也就是生产过程中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比率。
由于劳动、资本和技术既是一国最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内容,又是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投入,因此可以12通过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来衡量产业要素密集度变化是否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变化相适应。
一个产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越高,其资本密集程度越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越高,其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高。
在工业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分类中,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本研究的分类对象为剔除其他制造业、其他矿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以外的其余33个工业行业。
具体而言,分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2009)和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计算2004年和2008年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34额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并取两个年份数值的平均值,将工业行业划分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度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六类。
为了便于后续5分析,将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采掘业单列为资源采掘型产业。
具体分类情况表1、表2所示。
1 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某一产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从业人员之比~主要反映生产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
2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主要反映产业生产对于技术研发投入的依赖强度。
要素密集度分类(一)要素密集度分类要素密集度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这一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决定的。
要素禀赋结构,是指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
一国最具竟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
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i赋结构的变化。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iiiii同,也就是生产过程中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比率。
由于劳动、资本和技术既是一国最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内容,又是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投入,因此可以12通过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来衡量产业要素密集度变化是否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变化相适应。
一个产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越高,其资本密集程度越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越高,其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高。
在工业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分类中,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本研究的分类对象为剔除其他制造业、其他矿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以外的其余33个工业行业。
具体而言,分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和2009)和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计算2004年和2008年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34额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并取两个年份数值的平均值,将工业行业划分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度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六类。
为了便于后续5分析,将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采掘业单列为资源采掘型产业。
具体分类情况表1、表2所示。
1 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某一产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从业人员之比~主要反映生产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
2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或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主要反映产业生产对于技术研发投入的依赖强度。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6.14•【字号】黄政发[2008]18号•【施行日期】2008.06.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的通知(黄政发〔2008〕18号)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35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省经济普查的通知》(鄂政发〔2007〕80号)精神,切实做好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和普查工作目的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依法实施、确保质量,全面、准确地提供基本市情市力数据,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通过经济普查,全面调查了解我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全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全市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全市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普查工作的对象和范围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
《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2x-02-2110:00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x年2月21日)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x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2x年度。
普查对象为我国境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
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
全国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近700万人,填报普查表近5亿张。
通过普查,掌握了我国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国务院农普办组织了数据质量抽查,评估了普查数据质量:一是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抽选了2万多住户进行再次访问,并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核实;二是随机从每个省抽选100个普查区的基础数据,对普查表的抄录、填报、识别等方面的差错进行全面检查。
综合抽查结果显示,农业普查应登记户的净漏报率为0.20%,原始数据差错率0.14%。
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农普办和国家统计局将分期发布普查公报,向社会公布普查的主要结果。
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共调查了40656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15365个,镇19391个;656026个村级组织,其中637011个村;22592万个住户,其中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22108万个。
一、农业基本状况202x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2x6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9.5万个。
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北省统计局
(2010年1月7 日)
根据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现将全省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一)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共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5492个,比2004年末增加3157个;从业人员47.63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9.97万人。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行政事业法人单位322个,比2004年末增加116个;从业人员2.26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0.29万人。
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交通运输业[1]占89.2%,仓储业占8.4%,邮政业占2.4%;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交通运输业占91.7%,仓储业占2.9%,邮政业占5.4%(详见表1)。
— 1 —
表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二)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1001.79亿元。
其中,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分别占90.0 %、5.4 %和4.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利润 99.39亿元。
其中,交通运输业占96.9%。
二、批发和零售业
(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共有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56815个,从业人员78.35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184.3%和74.5%。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批发业28251个,零售业28564个,分别占49.7%和50.3%。
— 2 —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批发业占47.4%,零售业占52.6%(详见表2)。
表2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1744个,占3.1%;集体企业1771个,占3.1%;私营企业41286个,占72.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2个,占0.2%;外商投资企业130个,占0.2%。
在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11.3%,集体企业占4.6%,私营企业占48.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0%,外商投资企业占1.4%(详见表3)。
— 3 —
表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二)资产总计
2008年末,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115.24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76.8%。
— 4 —
表4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三)主营业务收入
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7394.83亿元,比2004年增长186.7%。
其中,批发业5784.95亿元,零售业1609.8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81.8%和206.1%。
— 5 —
表5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
三、住宿和餐饮业
(一)企业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7723个,从业人员23.87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长203.1 %和73.2%。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住宿业2615个,餐饮业5108个,分别占33.9%和66.1%。
在住宿和餐饮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住宿业占38.3%,餐饮业占61.7%(详见表6)。
— 6 —
表6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479个,占6.2%,集体企业311个,占4.0%,私营企业5680个,占73.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4个,占0.6%,外商投资企业50个,占0.6%。
在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占11.5%,集体企业占3.2%,私营企业占51.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9%,外商投资企业占5.8%(详见表7)。
表7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7 —
(二)资产总计
2008年末,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为337.85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87.6%。
表8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
(三)主营业务收入
2008年,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201.47亿元,比2004年增长153.7%。
其中,住宿业72.06亿元,餐饮业129.4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87.5%和215.9%。
表9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
—8 —
四、房地产业
(一)企业单位数
2008年末,全省共有房地产业企业10129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5853个。
其中,房地产开发业3410个,物业管理企业2957个,中介服务业1578个,其他房地产2184个,分别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1493个、1891个、1016个和1453个。
表10 房地产业企业单位地区分布
(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房地产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合计22.31万人,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8.94万人。
其中,房地产开发业9.25
—9 —
万人,物业管理企业7.65万人,中介服务业1.37万人,分别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2.35万人、3.92万人、0.66万人;其他房地产4.04万人,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1.99万人。
表11 房地产业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地区分布
(三)主营业务收入、实收资本和营业利润
2008年,全省房地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813.55亿元,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512.48亿元。
其中,房地产开发业688.04
—10 —
亿元,物业管理企业45.99亿元,中介服务业14.59亿元,其他房地产64.93亿元,分别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413.84亿元、30.80亿元、12.40亿元、55.44亿元。
实收资本928.19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业775.23亿元,物业管理企业59.49亿元,中介服务业17.53亿元,其他房地产75.94亿元。
营业利润111.40亿元。
其中,房地产开发业91.00亿元,物业管理企业5.81亿元,中介服务业2.22亿元,其他房地产12.37亿元。
表12 房地产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地区分布情况
—11 —
五、其他第三产业
(一)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2008年末,全省共有从事其他第三产业[2]的法人单位数136268个,比2004年末增加41798个。
从业人员303.37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52.89万人。
其中,企业法人单位33848个,从业人员76.18万人,行政事业及其他非企业单位102420个,从业人员227.19万人(详见表13)。
表13 其他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
(二)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2008年,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 2801.97亿元,营业利润414.19亿元。
在营业收入中,金融业、信息传输
—12 —
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是56.5%、12.6%和12.7%,三个行业合计占81.8 %。
营业利润中,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32.3%、22.9%和27.4%,合计占82.6%(详见表14)。
表14 其他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
单位:亿元
(三)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收入和支出(或费用)
2008年末,其他第三产业中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原价3486.20亿元,全年收入合计2018.08亿元,全年支出(或费用)合计1910.87亿元(详见表15)。
表15 行政事业和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固定资产、收入和支出
—13 —
单位:亿元
注释:
[1]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2]其他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4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