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50 KB
- 文档页数:4
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材料二: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材料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1.下列各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属:劝)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应)B.白露横.江(横:充满)一尊还酹.江月(酹:洒酒酬月)C.今者薄.暮(薄:稀薄)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D.顾.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顾.而乐之(顾:环顾)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附答案)精注原文【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大意】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那些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刷掉了。
古代营垒遗迹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
【讲解】词人独立江岸,遥想古今,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流的江水与已经消逝的历史英雄联系起来,为全词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背景。
“故垒”两句转为具体描写,既拍合词题,又为下片缅怀周公瑾埋下伏笔。
【原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大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卷起千万堆像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同美好的画卷,那一时期有多少英雄豪杰。
【讲解】选取赤壁一带的典型江景,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描写,引发想象,把读者带进一个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两句总结上片,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开启下片。
【原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大意】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他,周公瑾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手中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讲解】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刻画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年少有为。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概括了战争的胜利场景。
“灰飞烟灭”四字形象地写出曹军惨败的情景。
【原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意】神游于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讲解】由凭吊周郎联想到作者自身。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完成1~5题。
1.下列选项中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表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巨石的视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听觉形象。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惊涛翻滚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既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心理感受。
2.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块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可算是苏轼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作者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B.这首词开篇就描绘出了一种广阔、雄浑的景象,不仅有自然景物,而且有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读者面前一一浮现。
C.词中豪壮的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
比如,肖像描写、笑貌的描摹,而且以美女衬英雄。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壮志未酬的一种无奈,一种自慰,可以说是豪放中略见苍凉。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别名“诗余”“长短句”。
大部分词分两段,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最早出现于隋唐,在宋朝达到了高峰。
分成了婉约、豪放两派。
C.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D.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 羽扇纶巾(guān) B.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故国神游”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传说留在人间。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
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二、情景默写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的壮丽风景,更赞美历史上在这里涌现无数叱咤风云的豪杰的句子是“,”。
(3)在《虞美人》中李煜以水喻愁,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名句是“?。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句子是“,”。
(4)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和“”,令人叹为观止。
(5)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班级姓名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浪淘.尽()故垒.()羽扇纶.巾()还酹.江月()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江东去,浪淘.尽淘:(2)雄姿英发..英发:(3)羽扇纶巾..纶巾:(4)故国..神游故国:(5)早生华发..华发: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 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5.下列对联分别对应不同的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②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明月皓无边,安排铁板铜琶,我亦唱大江东去;东风睡正美,迢递珠崖儋耳,谁更怜孤鹤南飞。
④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①范仲淹②苏轼③辛弃疾④李清照B.①范仲淹②辛弃疾③苏轼④李清照C.①苏轼②辛弃疾③岳飞④李煜D.①苏轼②范仲淹③辛弃疾④李煜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叫词牌。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词的结构一般分片或阙,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以其字数的多少,一般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其中90字以内为小令。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7.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班级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樯橹(qiáng)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小阅读-课内1.对词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颂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势。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2.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块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3.下列选项中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表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字不仅给人以大浪撞击巨石的视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听觉形象。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惊涛翻滚之貌,写出了浪花激溅之状。
D.“惊”字既写出了浪涛之气势,更写出了浪涛给人的心理感受。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9.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单选题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áng)酹(lèi)吟啸(xiào)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炽烈(chì)对称(chèng)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句中,书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B.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C.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D.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3.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
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
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C.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
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语言文字运用1.以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用刘义隆一典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作者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C.事件描写方面,两首词都选择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等,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做背景,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情感抒发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缅怀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2.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借古喻己,以人生感慨作结。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
“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
“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
3.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壶中天①·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张炎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
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
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野人惊问,泛槎②何处狂客?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
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③横空碧。
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注】①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
②槎(chá),筏也,即木排竹排。
③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秋夜渡河所见,描绘出古黄河雄壮、苍凉的景象,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B.当年南北对峙的形势已经不复存在,词人选用一个“笑”字,表达内心喜悦之情。
C.“迎面"三句承上启下,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将“艰难苦恨”之情寄寓其中。
D.“扣舷"两句将作者激动的心情推向“高潮”。
他万感交集,便敲击船舷狂歌浩叹。
2.“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三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达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下阕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检测第一组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故国:古战场B.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C.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功业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答案】D【解析】D项,应是代指曹操的战船。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惊涛拍岸B.乍暖还寒时候C.一尊还酹江月D.赢得仓皇北顾【答案】C【解析】C项,“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间的一项是()例句:尚能饭.否A.商人重.利轻.别离B.樯橹灰飞烟灭C.鼓.瑟吹笙D.赢得仓皇北.顾【答案】C【解析】例句:尚能饭否的意思是(廉颇)饭量还好吗?其中,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A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思是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
其中,重和轻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重视/轻视。
B项,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思是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其中,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
C项,鼓瑟吹笙的意思是鼓瑟吹笙邀请他。
其中,鼓,名词作动词,击打。
D项,赢得仓皇北顾的意思是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看。
其中,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
【答案】D【解析】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案】B【解析】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
6.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第10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B.纶(lǔn)巾酹(lēi)洒樵(qiáo)悴崩催(cuí)C.纶(guān)巾酹(lē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D.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答案】D【详解】根据汉字规范字音,D选项“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完全正确。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赤壁豪杰雄姿羽扇伦巾B.墙橹故垒遥想灰飞烟灭C.神游淘沙华发人生如梦D.岩壁陡鞘惊涛乱石穿空【答案】C【详解】根据汉字规范,A选项“羽扇纶巾”,B选项“樯橹”,D选项:“陡峭”。
3.下列常识,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
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
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
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答案】A【解析】A项,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
4.下列选项中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虚写,“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实写,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C.虚实结合,不仅写出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化具体为抽象,从对自然伟力的赞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班级姓名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áng)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
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
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
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
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
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
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
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
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
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全称是“曲子词”别名“诗余”“长短句”。
大部分词分两段,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词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最早出现于隋唐,在宋朝达到了高峰。
分成了婉约、豪放两派。
C.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D.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 羽扇纶巾(guān) B.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C.针砭(biǎn)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 、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故国神游”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血色罗裙翻酒污。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传说留在人间。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阅读下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对这一诗句,理解正确的一种是A. “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
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
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
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
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的句子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及答案
5.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第1课时)
班级姓
名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赤鼻矶(jī)蓑衣(suō)料峭(qiāo)
C.针砭(biǎn)粗糙(cāo)差别(chā)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桅杆淘气永葆生机
B.已而凭吊纶巾繁冗拖沓
C.赤壁风姿樯橹绘声绘色
D.故垒酒樽罗网安份守己
3.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5.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6.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7.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5.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第2课时)
班级姓
名
1.“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 )
A.小乔初嫁了。
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C.小乔……羽扇纶巾。
D.小乔……樯橹灰飞烟灭。
2.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4.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
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
两者交换就不协调。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
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
“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
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
“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
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
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
5.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A(B项笺应读jiān;峭应读qiào。
C项砭应读biān。
D项称应读chèn。
)
2.D(份——分)
3.B(B当“所以”讲,其它都当“旧”讲)
4.C(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
5.C(C“樯橹”不是比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6. C
7.C(“卷”并非拟人手法。
)
8.B(把“苏轼”去掉。
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
第二课时
1.D
2.D(诗人最后的感慨,实质上是一种无可奈何,因而D项理解欠妥)
3.D(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
“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
4.D(恰恰相反,幕士的话中倒是多少带有对苏轼的揶揄,因为词是从脂粉中成长起来的,柳永那样的婉约词在当时倒是正宗,而苏轼的词在当时的声誉并不如后来,当时的李清照就对苏轼的词撇过嘴,以为不值得牛皮烘烘的。
)
5.解析: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来突出主要对象。
词人写“千古风流人物”“小乔初嫁了”都为烘托英雄周瑜。
映衬则为相互衬托,词中实写赤壁之景与虚写火烧曹船之事就属映衬手法,为的是突出英雄周瑜。
答案:①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以“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②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
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另外,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