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生活中两种 常见的有机物 教学设计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32.19 KB
- 文档页数:4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乙醇和乙酸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
(2)掌握乙醇和乙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乙醇和乙酸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1)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
(2)酯化反应的实验操作和反应原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有乙醇和乙酸的物质,如酒、食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中的主要成分,并提问:“你们知道乙醇和乙酸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吗?它们又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
2、乙醇的教学(1)乙醇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无水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乙醇的溶解性和挥发性。
引导学生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2)乙醇的结构展示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讲解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官能团。
强调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并让学生理解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
(3)乙醇的化学性质①乙醇与钠的反应进行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有无气泡产生、反应的剧烈程度等。
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反应的本质是羟基中的氢原子被钠置换。
②乙醇的氧化反应a 燃烧讲解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强调乙醇燃烧是一种清洁能源的利用方式。
b 催化氧化进行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以及生成物质的气味。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课本中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的第三节《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此节课程内容包含乙醇和乙酸两大部分共两个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乙醇的相关性质。
乙醇是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种有机物,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常见生活中的有机物,又是烃的衍生物中醇类的代表性有机物。
通过学习乙醇的结构、性质和应用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醇类物质的特性及官能团对有机物的影响,巩固“结构—性质—应用”的有机物学习模式,逐步建立起系统学习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让同学们在理解乙醇特征反应的基础上,为下节课乙酸内容的授课与学生学习做前期准备。
二、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对乙醇及其用途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其组成结构及其性质却很陌生,因此本节课着重讲解这部分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醇以及醇类的重要性质,也能巩固“结构—性质—应用”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本节内容位于本章的的第三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甲烷、乙烯和苯的相关性质和类别特点,初步掌握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这些知识的积累都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另外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习后续乙酸、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有机物打下基础,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探究的启发式教学,由乙醇的特征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能力、对实验的现象提出假设和探究的能力。
运用实验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乙醇的性质,分析归纳总结官能团对有机物的重要影响和各反应的断键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思想,培养学生对科学高昂的热情,激发学生对于有机世界的探究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关于乙醇的常识,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乙醇的组成结构。
3、通过乙醇的相关实验掌握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钠置换反应、氧化反应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释疑,学习对比,推断论证扥方法,分析总结乙醇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竣基的结构特点;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3、rh情景引入及实验探究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2、能够通过乙酸用途等的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乙酸的酸性;2、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实质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学生实验】鸡蛋入瓶【讲解】鸡蛋能入瓶的关键是用溶液把蛋壳泡软,所用的溶液是这节课的主角——乙酸溶液。
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它,食醋是3%~5%的乙酸溶液,故乙酸也称醋酸。
【板书】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一一乙酸【展示】无水乙酸样品(常温下的乙酸和冰冻过的无水乙酸)【提问】根据观察和查阅资料,请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牛回答】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3.沸点:117.9°C 熔点:16.6°C。
【板书】一、物理性质【讲述】当温度低于16・6°C时无水乙酸易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思考】如何从结冰的冰醋酸中取出乙酸?【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乂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板书】二、分子组成与结构化学式:CcH,O:“H O结构兀—IH结构简式:CHCOOH Q官能团:竣基(-COOH)3【质疑】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竣基组成的,竣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3、由情景引入及实验探究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2、能够通过乙酸用途等的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乙酸的酸性;2、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实质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学生实验】鸡蛋入瓶【讲解】鸡蛋能入瓶的关键是用溶液把蛋壳泡软,所用的溶液是这节课的主角——乙酸溶液。
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它,食醋是3%~5%的乙酸溶液,故乙酸也称醋酸。
【板书】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展示】无水乙酸样品(常温下的乙酸和冰冻过的无水乙酸)【提问】根据观察和查阅资料,请归纳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3.沸点:117.9℃熔点:16.6℃。
【板书】一、物理性质【讲述】当温度低于16.6℃时无水乙酸易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
【思考】如何从结冰的冰醋酸中取出乙酸?【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板书】二、分子组成与结构【质疑】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羧基组成的,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
那乙酸具备什么化学性质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板书】三、化学性质【实验探究一】设计实验来验证乙酸的酸性。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糖和脂肪的来源、性质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有机物的认识和兴趣。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糖的来源、性质和作用2. 脂肪的来源、性质和作用3. 糖和脂肪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4. 生活中的有机物实例分析5. 实践活动:调查生活中的有机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糖和脂肪的来源、性质和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2. 难点:糖和脂肪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糖和脂肪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有机物实例。
3. 实践调查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实例。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调查工具。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1. 糖的来源、性质和作用讲解糖的分类、来源和作用。
通过实例介绍糖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脂肪的来源、性质和作用讲解脂肪的分类、来源和作用。
通过实例介绍脂肪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对糖和脂肪的了解。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糖和脂肪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实践活动】1. 布置调查任务:调查生活中的有机物。
2.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收集相关信息。
【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糖和脂肪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作业布置】2. 思考如何合理摄入糖和脂肪,促进身体健康。
六、糖和脂肪的代谢过程1. 讲解糖的代谢过程:摄入糖后,经过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将血糖转化为能量或储存为糖原。
2. 讲解脂肪的代谢过程:摄入脂肪后,经过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脂肪运输到脂肪细胞储存为三酰甘油。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脂肪细胞释放脂肪,通过代谢转化为能量。
七、生活中的有机物实例分析1. 分析食物中的有机物:以水果、蔬菜、肉类、奶制品等为例,讲解其中所含的糖和脂肪。
3.3.1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2.使学生了解醇类的一般通性和几种典型醇的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推出醇类的化学性质的通性,渗透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课时:乙醇1课时、乙酸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学生制作与实验、小组合作、参观、调查、实验条件控制、类比、归纳、假说、模型、讨论、科学抽象等。
教学过程:[引课]成功、快乐的时候,人们会想到它——会须一饮三百杯;失败、忧愁的时候,人们也会想到它——举杯浇愁愁更愁。
它就是酒,俗名酒精,学名乙醇。
日常生活离不开油、盐、酱、醋,乙醇和醋是较常见的有机物。
[板书]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过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酿酒和蒸馏技术的国家,酿酒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我国的酒文化丰富多彩,著名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葡萄美酒夜光杯”等早已脍炙人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加深了对乙醇的认识,发现乙醇有相当广泛的用途(展示乙醇实物,嗅气味,学生回答,教师边问边板书)[板书]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讲述] 乙醇可作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互溶的混合物,在分离上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是可以分离的。
[设问] 两种不同的液体互溶在一起时,可用什么方法分离?[讲述] 用分馏的方法只能得到96%的高浓度乙醇,要得到无水乙醇还得加新制的生石灰,使水与之反应生成一种难挥发的Ca(OH)2,再蒸馏。
[设疑] 乙醇分子分子式C2H6O,分子中有6个氢原子,根据我们学过的碳四价的原则,谁能写出其可能的结构?[投影]乙醇可能的结构式:或者[提问]到底那一个正确呢?[学生实验3-2]钠和乙醇的反应[板书]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指导实验][讲述] 不知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详细教案一、教材分析生活中接触的有机物很多,其中,乙醇和乙酸是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教材中从该两种物质的相关知识入手,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不仅能从化学知识方面认识这两种物质,还为后续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基础。
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学科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
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逻辑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三、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古人、古诗、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讨论总结。
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乙醇。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3)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乙醇性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的结构、性质之间关系的科学观点。
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五、重点难点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方法1.创设共同探索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变静态信息为动态信息,将微观问题宏观化、直观化。
3.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手段学生探究实验,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结合。
九、教学过程一、乙醇(三)乙醇的化学性质[设疑]酒精灯为什么能够燃烧?板书:1、氧化反应(1)燃烧(2)催化氧化[实验探究]{视频}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4mL 无水乙醇,将一根铜丝螺旋状一端烧热,迅速插入试管中,反复多次,仔细观察现象。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化学教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化学教案导语: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是哪几种吗?如果不知道的话,看完下面这份教案也许你就懂了。
更多相关内容请上店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2)通过对典型的烃的衍生物结构的认识,初步体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特点以及对性质和用途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从乙醇、乙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2)由教师提供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典型有机化合物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操,意识到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改变世界;(2)通过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通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乙醇第二课时:乙酸第三课时:习题课第一课时教学思路:【展示】各种含酒精饮料的图片,如啤酒、白酒、葡萄酒等。
它们含有共同的成分——酒精。
【提问】对于乙醇,你已经了解了它的哪些性质?【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讲解】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根据各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四价、氧二价,氢一价),写出其可能的结构式。
(学生可能写出的结构式为和 )到底乙醇是那一种结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学生实验】取1mL无水乙醇于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
【演示实验】实验3—2学生填写67页表格。
实例教学设计:生活中的两种常见有机物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掌握两种有机物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能够分析生活中两种有机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探究两种有机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运用比较、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分析两种有机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运用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有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健康、珍惜资源的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2. 教学内容2.1 有机物的概念与分类- 有机物的定义和特点;- 有机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2.2 生活中的两种常见有机物- 糖类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脂肪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糖类与脂肪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2.3 有机物的性质与变化-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有机物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有机物的关注和兴趣;- 介绍有机物的概念和分类,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
3.2 探究有机物的性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两种有机物(如糖类和脂肪)的特性;-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有机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数据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归纳有机物的性质。
3.3 应用与拓展- 让学生举例说明糖类和脂肪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有机物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研究一种有机物,撰写研究报告。
4.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研究报告,了解学生对有机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 实验器材和试剂;- 网络资源:有关有机物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从乙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通过对典型有机化合物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操,意识到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改变世界。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组成,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应。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
4. 标签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