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贿和受贿同赠送和受赠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 格式:pdf
- 大小:134.27 KB
- 文档页数:2
受贿后又行贿的办案指引【实用版】目录1.受贿和行贿的定义与区别2.受贿后又行贿的案例分析3.受贿后又行贿的法律规定与处罚4.受贿后又行贿的办案指引正文一、受贿和行贿的定义与区别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
而行贿则是指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
受贿和行贿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腐败现象中的供需关系。
受贿者在收受财物后,可能因自身利益需要而进行行贿,这就是受贿后又行贿的情况。
二、受贿后又行贿的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市副市长受贿后为掩盖罪行,行贿纪检干部。
这位副市长在任内收受多家企业贿赂,利用职权为他们谋取利益。
当纪检部门开始调查时,他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向纪检干部行贿,以求得庇护。
案例二:某国企总经理受贿后,为升职行贿上级领导。
这位总经理在任内收受贿赂,帮助供应商中标,从而获得高额回扣。
为了进一步升职,他向上级领导行贿,以求得提拔。
三、受贿后又行贿的法律规定与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受贿罪和行贿罪都属于贪污贿赂犯罪。
受贿罪的处罚根据受贿数额和情节轻重,分为三个等级。
行贿罪的处罚则依据行贿数额和情节,一般情况下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受贿后又行贿的情况,法律将根据受贿和行贿的数额和情节,从重处罚。
四、受贿后又行贿的办案指引1.深入调查:对于涉及受贿后又行贿的案件,要深入调查受贿和行贿双方的情况,了解案件背景,掌握犯罪事实和证据。
2.依法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受贿后又行贿的行为进行依法处理,严惩犯罪分子。
3.追缴赃款:对于受贿后又行贿的案件,要追缴双方的赃款,上缴国库,挽回国家损失。
4.加强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对受贿后又行贿案件的宣传,强化警示教育作用,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如何区分贿赂与馈赠作者:张磊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7期摘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条规定,“办理商业贿赂犯罪案件,要注意区分贿赂与馈赠的界限。
笔者结合对此条款的理解,试分析如何区分贿赂与馈赠行为。
关键词:贿赂;馈赠;谋取利益中图分类号:D924.392;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0-0123-02作者简介:张磊,男,法学学士,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条规定,“办理商业贿赂犯罪案件,要注意区分贿赂与馈赠的界限。
主要应当结合以下因素全面分析、综合判断:(1)发生财物往来的背景;(2)往来财物的价值;(3)财物往来的缘由、时机和方式;(4)接受方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提供方谋取利益。
”如何区分贿赂与馈赠,关系到能否成立犯罪,是办理贿赂型犯罪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对此的理解,试分析如何区分贿赂与馈赠行为。
一、贿赂与馈赠区分的概述《现代汉语词典》对贿赂的解释是“用财物买通别人”;对馈赠的解释是“赠送(礼品)”。
①从刑法意义上,贿赂是一种犯罪行为,达到一定的数额,需要以受贿罪、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等几个罪名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而馈赠则是一种正当的合法行为,不能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受贿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的情况,往往采取不正常的方式进行;馈赠是正常的礼尚往来行为,没有利用职务之便的情况,而且都以正常的方式进行。
②我们在办理贿赂型犯罪中,区分贿赂与馈赠行为,主要是要区分正常的馈赠行为与在馈赠掩盖下的贿赂行为,如“以赠代贿”、“以礼代贿”、“名礼暗贿”。
二、对《意见》中列举的四个因素的理解(一)发生财物往来的背景如双方是否存在亲友关系及历史上交往的情形和程度。
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区别行贿罪、受贿罪是一种以财物与掌握国家权力的人用公权进行非法交易的行为。
行贿一方以取得某种利益为目的,给予掌握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一定的钱财,以换取受贿方利用国家权力为其谋利益。
行贿人与受贿人通过互相利用,各有好处,形成一个共同的利益关系。
由于这种利益关系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在根本上是相背离的,因此,贿赂犯罪成为危害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毒瘤。
这种毒瘤必须进行清除。
—、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关系行贿罪与受贿罪: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一种对合犯罪,也就是行贿和受贿互为条件,从它们行为角度看,有行贿才有受贿存在,有受贿必有行贿存在。
但从构成犯罪的角度上看,二者的对合关系并不是绝对化的,构成行贿罪不一定就构成相应的受贿罪:构成受贿罪也不一定就构成相应的行贿罪,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有关法律规定给付财物方不是行贿,而收受财物方却是受贿。
如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就是这种情况。
2、一方行贿数额小达不到立案定罪条件,而收受贿赂方因收受多起多人贿赂数较大而构成受贿罪。
3、一方犯有行贿罪而另一方却未受贿。
在行贿与受贿这一双方关系中,我们要看到行贿一方多数是处主动的—面,而受贿一方多数处于被动的一面,(索贿要除外)。
在行贿人看来,由行贿付出的代价及财物,就向经商活动中的投资一样(过去在办案中发现有关单位将行贿的费用直接打入成本),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好处,行贿所出的代价及财物与通过行贿得到的好处相比,前者要小得:多。
行贿人为了得到高额的回报及好处,他们必然要不借一切本钱去行贿。
可想可见,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存在一种诱发关系,在这种诱发关系的相互促进下,受贿之心一旦诱发;出来就会爆发出更大受贿欲望和想法,反过来以增长了行贿人胆量。
目前在贿赂案件的侦查中,追究受贿多,为了取得受贿的证据,不时不得不对—些行贿人放弃追查,将办案的重点放在查处受贿上,这种现象如果普遍发展下去就会造成行贿有人非犯罪化的倾向。
解析刑法中的受贿犯罪与行贿犯罪的界定与刑责受贿犯罪和行贿犯罪是刑法中两个涉及贪污和腐败的重要罪行。
本文将就这两种罪行的界定以及相应的刑责进行解析。
一、受贿犯罪的界定与刑责受贿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直接或通过其他人员获取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具体的受贿犯罪行为包括受贿、介绍贿赂和非法行贿。
1. 受贿: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行为和结果等几个方面。
主体是受贿人,客体是受贿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行为是索取、非法收受,结果是取得非法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根据受贿数额的大小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受贿罪分为多个不同的刑期和处罚力度。
2. 介绍贿赂:介绍贿赂是指明知他人行贿受贿的犯罪行为。
介绍贿赂犯罪的对象是行贿人和受贿人,介绍人是为了获取报酬而介绍贿赂行为的人。
介绍贿赂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和结果等几个方面。
3. 非法行贿:非法行贿是指非国家工作人员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非法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和结果等几个方面。
在我国刑法中,受贿犯罪被视为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因此我国对受贿犯罪予以了严厉的打击。
对于受贿犯罪,刑法规定了相应的刑责,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刑罚。
根据受贿数额的大小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刑罚也有相应的区别。
二、行贿犯罪的界定与刑责行贿犯罪是指个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行为。
行贿犯罪主要分为行贿和单位行贿两类。
1. 行贿:行贿是指个人行为者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或者其他利益。
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行为和结果等几个方面。
主体是行贿人,客体是行贿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行为是给予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结果是达到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如何认定亲属间的行贿与受贿如何认定亲属间的行贿与受贿行贿与受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犯罪,一般情况下,司法实践中认定此类犯罪并不困难。
但是,对于亲属间的一方送财物与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另一方收受财物并为对方谋取利益的行为如何认定——即是否构成行贿与受贿犯罪,则存在否定论、肯定论以及相对论之争。
否定论者认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亲属间的礼尚往来更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美德。
因此,亲属间互送礼品、财物,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交流而无可厚非,即使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一方收受贿赂并为对方谋取了利益,也不宜按行贿罪与受贿罪来认定。
肯定论者认为,行贿与受贿犯罪是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一对职务犯罪,不论行贿人与受贿人具有何种亲属关系,只要符合该类犯罪构成要件,便足以成立此类犯罪。
相对论者认为,亲属间一方送财物与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另一方收受财物的'情况比较复杂,既不能一律不作为犯罪来处理,也不能简单地主张“肯定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别加以认定。
笔者认为,相对论的观点更为可取。
这里,对于如何认定亲属间一方送财送物与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另一方收受财物的行为,提出以下几点意见: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行贿与受贿犯罪的主体之间可以具有亲属关系。
那种认为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一方送财物而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另一方收受财物不构成行贿与受贿犯罪的观点没有法律依据,因而是错误的。
2.要把亲属间的礼尚往来与行贿、受贿犯罪区别开来。
亲属间的礼尚往来,应该是一种带有十足人情味而不具功利色彩的人际双向交流,其特点是亲属双方为了增进亲情而互送一定礼品或财物,但并不是为了某种物质性功利目的。
如果亲属间一方总是向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一方送财物,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一方从不或很少向对方回送财物,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一方又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谋取了利益,则双方可能构成行贿与受贿犯罪。
3.认定亲属间的行贿与受贿犯罪,关键在于把握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
商业贿赂与馈赠之间的区别
贿赂与人之常情的礼尚往来不同,尽管贿赂往往以“礼物”、“馈赠”的方式进行,但其实质是权钱交易;而馈赠则是亲友或同志之间的私人交往,既有互送礼物的,又有单方面的无条件赠与。
商业贿赂罪的犯罪主体是商事活动参与者及与商业活动密切相
关的人,包括单位和个人。
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商业贿赂犯罪与正常的礼物馈赠之间的区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贿赂与人之常情的礼尚往来不同,尽管贿赂往往以“礼物”、“馈赠”的方式进行,但其实质是权钱交易;而馈赠则是亲友或同志之间的私人交往,既有互送礼物的,又有单方面的无条件赠与。
划分其界限主要应当结合以下因素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1、发生财物往来的背景,如双方是否存在亲友关系及历史上交往的情形和程度。
馈赠通常是基于双方长期而深厚的友情关系,而贿赂多是一时一事的苟合和逢场作戏;馈赠多是一方予以无私的援助,而贿赂则是双方利用关系进行勾结。
2、往来财物的价值。
馈赠的价值通常与当地礼节习俗和双方友情深浅以及馈赠人的经济状况直接相联系,一般不会超常和价值不会相对过大,而贿赂相对于当地生活水平而言越来越发展为超常规的巨额财物。
3、财物往来的缘由、时机和方式,财物方对于接受方有无职务上的请托。
馈赠是出于自愿的援助或出于礼节、习惯风俗和友情,与受赠方的职务或金融业务活动无关,而贿赂则与收受财物方的职务或金融业务活动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馈赠除涉及隐私外多以公开方式进行,而贿赂往往是以秘密的方式进行。
4、接受方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方谋取利益。
关于贿赂与正当馈赠的界定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朋好友之间出于亲情和友谊相互馈赠礼物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是正当、合法的行为。
但是,在实践中,一些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起来越高。
他们为了掩人耳目,往往利用节假日或乘国家工作人员家中婚丧嫁娶之机以馈赠、行贿赂之实。
对这些“以赠代贿”、“以礼代贿”、“明礼暗贿”行为的认定,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给予方与接受方是否存在友情关系即是否存在馈赠的感情基础;2、给予方是否要求接受方为其谋取利益,接受方是否许诺、着手或者已经为其谋取利益;3、接受方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4、给予与接受的方式是否具有隐蔽性;5、接受财物的数额与价值。
一般来说,馈赠都是礼尚往来,讲究对等性和适当性,更多地是强调友谊。
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
实践中“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1)公务人员能够实施且应该实施而积极实施自己的职务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约定或收受贿赂,这是最常见的受贿方式;(2)公务人员能够实施但不应实施而积极实施自己的取务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约定或收受贿赂;(3)公务人员该实施而不实施或将不实施自己的职务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约定或收受贿赂;(4)公务人员利用自己职务行为所产生的强特定条件,直接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索取、约定或收受贿赂。
此利益即可以是正当利益,也可以是不正当利益(包括非法利益);可以是物质性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质性利益;可以是在收受财物的同时,也可以是在此前或此后实施。
而且,虽未实施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但已承诺或默许,也可构成本罪。
也就是说,只要行为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实施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或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意思表示,不论该利益是否得到实施,均可构成本罪。
The greatest test of courage on earth is to bear defeat without losing hear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受贿罪和行贿罪的区别有哪些?导读:不同点就是其犯罪主体不一样,其中受贿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而行贿罪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人,当然也包括了国家工作人员。
两者需求也不同,行贿人想要得到某些便利而受贿人想要得到金钱。
行贿与受贿充斥于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通常在人们眼中,行贿与受贿又可称为送礼和收礼,可以说行贿与受贿罪一对双胞胎,受贿离不开行贿,行贿离不开受贿,但是如何在法律中界定是否达到犯罪程度以及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下面由给大家讲解一下受贿罪与行贿罪的区别。
一、受贿罪和行贿罪的区别1、现刑作了如下规定“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根据刑法的规定受贿人民币五万元以上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对行贿人民币五万元以上如何处刑却没有规定。
2、虽然受贿罪与行贿罪侵犯的客体都是国家正常的管理活动和国家公务员职务的廉洁性,但是与行贿犯罪相比,受贿犯罪的主观恶性更深、犯罪情节更恶劣,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更大,因此受贿罪与行贿罪在量刑上理应有所差别。
受贿的国家工作人员明知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必然会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或给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造成混乱,却有意为之,其主观恶性较行贿犯罪分子要深。
行贿犯罪分子往往只是为了个人私利或某个小集团的不正当利益而行贿,其行为的影响面往往没有受贿犯罪的影响面广泛、对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破坏性强。
二、受贿罪与行贿罪的概念受贿罪和行贿罪联系:行贿罪、受贿罪是一种以财物与掌握国家权力的人用公权进行非法交易的行为。
行贿一方以取得某种利益为目的,给予掌握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一定的钱财,以换取受贿方利用国家权力为其谋利益。
如何区分亲属间正常馈赠与贿赂作者:崔灿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51期行贿与受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犯罪行为,一般情况下,司法实践中认定此类犯罪并不困难。
但是,对于亲属间的一方送财物与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另一方收受财物,并为对方谋取利益的行为如何认定——属于馈赠还是贿赂,存在争论。
行贿与受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犯罪行为,一般情况下,司法实践中认定此类犯罪并不困难。
但是,对于亲属间的一方送财物与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另一方收受财物,并为对方谋取利益的行为如何认定——属于馈赠还是贿赂,存在争论。
那么,该如何区分亲属间的正常馈赠与贿赂呢?官员收受弟弟所送钱款是否构成受贿罪刘某,中共党员,A市原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曾任A市B县城建局局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等职。
2008年至2015年间,刘某先后利用职务便利,多次为弟弟刘甲挂靠资质承揽工程项目、违规办理企业资质等事项提供帮助。
其间,借刘某家庭购房、购车、孩子出国留学之机,刘甲先后以兄弟互相帮衬为由送给刘某人民币共计120万元。
另查明,刘某还收受其他人所送房产、现金等财物折合人民币800余万元。
本案中,对于刘某收受刘甲所送钱款的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存在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刘甲是刘某的亲弟弟,双方关系特殊,近亲属之间的财物馈赠不宜认定为收受礼品、礼金,更不宜认定为受贿。
刘某利用职权帮助弟弟承揽工程、办理资质的行为可视情况认定为违反廉洁纪律或违反工作纪律。
第二种意见认为:刘某利用职务便利,为其弟弟谋取不正当利益,收受其弟弟所送120万元,具有明显的权钱交易性质,应当认定为受贿。
馈赠与贿赂的区别在哪里对于上述的分歧,法律专家比较同意第二种意见。
是否存在权钱交易是馈赠与贿赂的本质区别。
正常的馈赠行为是亲友之间以感情交流为基础的财物赠予,与接受财物方的职务身份无关,也不存在“收买”的动机;以馈赠为名给予对方财物,请托对方利用职务便利为其谋取利益,意图以财物换取对方的职务行为,则是“包装”后的贿赂行为。
Don't worry about the result, first ask yourself if you are qualified enough, and the effort must be worthy of the result. When the time is in place, the result will naturally come out.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行贿和受贿是一样处罚的吗导读:在我国行贿人员和受贿人员的处罚不同,行贿人员处以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受贿人员处以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按照这类案件的实际情况和案件涉及金额,对这类犯罪人员进行处罚,保护我国国家利益不受损失。
一、行贿和受贿是一样处罚的吗不一样。
《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第三百九十条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三百九十条之一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或者向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行贿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事责任条款》规定第三百九十九条司法工作人员询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