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统计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4 统计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统计结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简单的统计方法3. 统计图表的绘制4. 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简单的统计方法。
2. 教学难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 讲授新课: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介绍简单的统计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4. 绘制图表:引导学生绘制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5. 数据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统计的方法。
2. 在数据分析环节,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4. 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总之,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学会了简单的统计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数据分析能力是统计教学中的核心,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收集和整理数据,还要求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得出有用的信息。
以下是对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数据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数据分析能力是学生在统计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统计天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能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特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应用4. 统计表的制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应用,统计表的制作。
2.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及应用,统计表的制作。
四、教学过程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等。
(2)指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如制作表格、图表等。
2.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图像等方式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2)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以及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关联性等。
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应用(1)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2)指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
4. 统计表的制作(1)讲解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如表头、行标题、列标题等。
(2)指导学生制作统计表,如设计表格、填写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学习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进行定期测试,评价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建议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如通过实例引入统计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统计方法,如制作统计表、绘制图表等。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统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发展统计观念,激发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内容。
教学重点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难点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能锻炼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统计可以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门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第七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生交流:生: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二、教学新课1、观察比较,合理选择2、制作两幅统计图师: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分别读第97、98页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
学习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深入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崇敬、感激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以学生自学为主,对于一些难懂得字、词,教师要适当讲解,讲解有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本文。
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圈圈、画画、做旁注等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谈谈他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2、本文作者写下了怎样的回忆,是为了表达什么?二、自学本文:1、思考:(1)“我”为什么难忘启蒙老师?(2)本文哪几段是写回忆往事?回忆了小学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情?(3)这些事情表现了启蒙老师的哪些品质?(4)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道理。
A、“宽严之间”指什么?(老师对各门课的要求很严,但对日语课特别宽松)B、从“宽严之间”领悟到什么道理?(对日本侵略者不能屈服,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2、讲解:(1)1942年,沦陷时期(2)学校所处的位置。
3、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句子,再把它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句子的意思不变。
4、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我们播下的种子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开花结果的。
三、联系自己,谈谈启蒙老师的几件事情。
1、请同学们谈谈。
要求:有条理、有中心、重点突出、语句通顺连贯。
2、把这些写下来,并认真修改3、教师巡视指导4、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流欣赏。
作业设计: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好吗?板书设计:17、难忘的启蒙组织抗日演讲爱国之心沦陷时期启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抵制日语课严谨治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警惕不法侵害,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确立法律观念,尊重规则,尊重权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统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统计的意义和方法,能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统计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计的意义和方法2.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3. 统计图表的制作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统计的意义和方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2. 教学难点:统计图表的制作,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统计的意义和方法通过实例讲解统计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介绍常用的统计方法,如计数、测量、问卷调查等。
(2)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班级身高数据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统计过程。
(3)统计图表的制作介绍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动手制作统计图表,提高实践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统计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
2. 收集家中一周的用电量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让学生掌握了统计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统计图表的制作”。
统计图表是统计结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
苏教版(2017)四年级上册法制渗透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年级:四年级
科目:数学
学校:勺窝镇中心小学
姓名:**
苏教版(2017)四年级上册法制渗透教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1)整理数据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画“○”、写“正”字等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的?为什么选用这个方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用写“正”字法来进行统计,比较方便。
(2)表示数据。
师:我们通过画“正”字法来进行统计,已经知道了每组天气各有多少天了,那如何才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
汇报展示‘ 我们组是用统计表来统计表示。
天气 晴 阴 多云 阵雨 雷阵雨
天数 9 6 9 5 2
我们组是用图示来表示:
晴 阴 多云 阵雨 雷阵雨
天数我们组使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晴 阵雨 雷阵雨 天气
阴 多云 2
4
8
6
1
0 3
5
7
9
天数。
第十单元《统计》第四课时教案:练习九(2)第4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九(2)第96~97页,第6~8题。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估计平均数的能力。
2、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练习九第6题。
(1)学生看统计表,提问:在这一小组中最高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最矮的呢?(2)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一百几十多厘米?学生汇报估计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3)学生独立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集体交流时提问:你是怎样算的?(①移多补少。
②总厘米数÷总人数平均身高③……)把算出的平均身高与估计的结果比比,看看你估计得怎能么样?(4)你还能提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某某同学的身高超过了平均身高,某某同学的身高没达到平均身高……)1、练习九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教师简单介绍统计表:这是一张记录一周最低和最高气温的记录表。
请学生说一说这一周每天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2)估一估这一周平均每天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学生汇报估计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3)学生独立计算上星期平均每天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是多少度?集体交流时提问:你是怎么算的?把算出的平均数与估计的结果比比,看看你估计得怎能么样?(4)从上面的记录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说出想法,集体交流。
2、练习九第8题。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男生和女生的体重,填在表中。
(2)各小组计算出本组的男、女生的平均体重,并进行集体交流。
(3)和其他小组的同学谈谈你们本组在解决这题中的一些体会。
(4)调查本组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制成表,再计算出本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并进行集体交流。
(5)讨论:你从平均数的计算中还想说些什么?二、“你知道吗?”1、师:“你知道吗”求平均数的方法还经常运用到各各比赛中,如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举行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下面就是一位歌手在比赛中六位评委的打分:85、80、79、52、79、79,你能算出这位歌手的平均得分吗?学生计算,汇报结果。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简单的统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2.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理解基本的统计概念和方法,包括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等。
2.学生要能够了解有关数量的大小、形态、变化和规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统计思想和方法的难点。
2.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难点。
四、教学内容1. 调查和收集数据向学生了解问题和目的,提出问题后询问学生如何收集数据。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到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基本原则。
2. 统计图绘制直方图、折线图和饼图,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据分布和变化规律。
同时让学生掌握使用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形表示的能力。
3. 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数据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平均值、众数、中位数等,并让学生学会使用具体例子进行数据分析。
4. 统计的应用通过实例模拟,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口罩销售量统计、课堂语文成绩统计等。
五、教学方法1.课前导学: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2.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3.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切身体验数据统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总结讲解: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课后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所掌握的知识水平。
七、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启发性教学,以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据统计的乐趣。
2.多口语交流,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也应给予肯定和引导。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2022文案【文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202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法制教育相关的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入法制教育元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数学知识与法制教育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他们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解决法制教育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法制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数学运算与法制教育的联系。
(3)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
2. 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个与法制教育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法制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以及数学运算与法制教育的联系。
(3)案例分析:提供一个与法制教育相关的数学问题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4)问题解决: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系列与法制教育相关的数学问题。
(5)总结归纳:学生进行小结,总结数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案例分析。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题,促进互动与交流。
(3)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3)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材料:与法制教育相关的数学问题案例。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苏教版)
统计
龙街小学:王应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发展统计观念,激发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
教学理念:
通过教学,能锻炼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统计可以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门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第二条……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第七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
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生交流
生: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
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
二、教学新课
1、观察比较,合理选择
2、制作两幅统计图
师: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分别读第97、98页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
3、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
(1)、师:现在你能把这两题用合适的统计图画出来吗?
(2)、交流: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指出:当连出的线很陡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
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
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
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老师适当补充)
(3)、校对填写制图日期: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
学生分小组讨论
交流:(1)表一用折线统计图,因为更能清楚地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二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
学生制作统计图并校对
学生口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谁能说出”五岳“是哪五个?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表格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你认为画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在书中画一画。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你知道了哪些?
师:想一想,把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
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估计2001、2002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
指出: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
学生思考完成,交流统计表中可获得的信息,讨论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学生完成并交流
学生观察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要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情况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要反映同类事物在相同时间内的数量大小情况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五、作业设计
课后请同学们选择身边某一方面的情况做一次调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