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的美学内涵及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4
天工|2020年第3期雕刻艺术是基于传统文化审美上的产物,它的造型、装饰语言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即表现力强、线条流畅、造型夸张多变等。
艺术的本质就是将创作者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形象化的一个时期,雕刻艺术也一样,每件作品都要具备节奏感、平衡感以及韵律感,三者结合起来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件作品在创作阶段被赋予生命力的过程。
一、石雕作品的设计理念一件优秀的石雕作品其设计理念是重中之重,其次才是做工。
此“工”指的是雕刻工具、雕刻者的技《读》文 王俊民浅谈石雕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创作[摘 要]石雕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石雕的进步与雕刻者的思想以及审美是分不开的。
在创作中,雕刻者根据石料自身特征,顺应自然之美,借助雕刻工具让石料产生了独特的生命力。
所以,在雕刻艺术中,不单单是需要雕刻者高超的雕刻技艺,还需要雕刻者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
一件石雕作品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石头的命运和作品的审美高度,还反映了雕刻者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以及自身对艺术的理解。
[关键词] 石雕作品;设计理念;艺术创作;文化修养;形式美[中图分类号] J323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3-0086-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俊民.浅谈石雕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创作[J].天工,2020(3):86-87.艺,只有灵活使用雕刻工具,并掌握多项技能,才能顺利完成高难度的作品。
因此,在雕刻者的艺术生涯中,如果在其他姊妹艺术中也有高超的技艺,那么对石雕作品的设计理念有非常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雕刻者爱好文学、喜欢阅读也会直接提升自身的审美,有助于拓宽思路,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及时进行创新在传统艺术中,石雕有着自己的艺术风格以及艺术特征,但是时代在快速发展,石雕创作也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需要长时间的钻研,创新必须建立在对艺术的理解之上,而且符合一定的文化审美,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传统建筑石雕的审美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建筑砖石雕刻深受传统文人诗书画中“意”的影响,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动物等雕饰物象不讲究对形体表面特征的把握,而是把具有意象化的精神内涵贯穿其中,创作者“注重内在精神生活的描述”,把从形体到整个物象带给人的神韵尽收眼底,并以“意”的前后发展来推演物象,尽管每个物象的产生结果与主体的表现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与不同,但是在对待砖石雕刻的“形”与“神”上,它是明确的,是对自然物象的形象和精神意味进行程式化与规范化的有“意”改变。
我国古代石刻的造型是通过艺术的结构关系把艺术形体组织起来的最好典范。
它首先是讲究总体造型而动态、空间、影像则是总体造型的三大基本内容;节奏、力度、韵律则是它的三大外在形式。
动态在此不是简单的姿态问题在单个图里动态是总情节。
是全身的表情并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性格和特征。
在古代石窟大型群雕中.每个动态,都有其丰富的自身语言并和其它雕像达成整体上的合谐,组成一曲和谐的奏呜曲无论是龙门、云岗,还是汉茂陵.及唐乾陵三彩俑.无不体现此精神。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主尊佛的稳健静穆和两尊金刚、力士的雄壮刚强的姿态形成了个鲜明的对比。
前者是以稳静的动态表现其深邃神秘、伟大和不可知的主题而后者则是以强悍威武的动态来体现无敌于天下的神祗力量。
主尊两边站立的菩萨.则是二者的中和以较为轻松和微微弯曲的动态,表现了个传递佛的善意使者的内容。
这些动态正是以极为典型的意义表现出了内在的思想而内在的思想内容成功地被外在形式(节奏、力度、韵律)所体现这正是古代雕刻的精华之所在。
我国古代石雕艺术大都是群雕和浮雕所以构图也就有着自己传统的法则。
陵墓雕刻以中轴线与十字线布局为基础和建筑环境是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相互陪衬、相映生辉。
寺庙雕刻的布局则以职定位,以佛为中心如此类推,形成主次分明、静与动、庄严与浪漫相对比的艺术效果。
连环画形式的小型浮雕更是精彩.大同云岗石窟第六窟中四周壁上的佛经本生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石雕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探析中国石雕艺术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人在石雕工艺上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古代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精美的石雕作品,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雕刻摆件等领域。
石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以建筑学专家的角度,对石雕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一、石雕的艺术特征(一)色彩石灰岩、砂岩、大理石等石材具有多种颜色,因而石雕作品也因此具有不同的色彩,如白色、灰色、红色、黄色等等。
色彩的丰富,为石雕作品的表现主题、构思、结构和形态设计等提供了更为广泛地选择。
同时,色彩的反射、透露、暗示等手法,对石雕作品的质感、情绪、气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形态石雕是利用石材进行雕刻、镂空、组合等技术手段来表现立体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
在形态设计上,古代艺术家们运用了各种造型技法,如写实、抽象、变形、夸张等手法,使石雕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构图构图是指石雕作品在平面内的布置和组合。
在构图的设计中,需考虑到整件作品的整体效果、视觉重心和比例、线条的切分和分配等因素。
合理的构图,不仅为石雕作品带来美感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美感的追求与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
(四)层次层次是指石雕作品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结构次序。
石雕通常应用于建筑装饰中,故其层次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给整个立体印象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石雕的文化内涵(一)艺术语言的传承中国古代艺术在石雕领域中有着相当高的水平,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建筑文化的特色。
古代众多石雕作品表达了丰富的艺术主题、寓意和情感,传承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为我们当代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文化表征的象征意义中国石雕在面临世界范围的演化发展中,不仅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趋向,也具有了独特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表达了文化价值体系在石雕艺术上的精神本质,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及艺术研究鄂南传统文化木雕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木雕作为鄂南地区的一项传统工艺,其表现主题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鄂南传统文化木雕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刻的方式将艺术家的想象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木雕作品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选材、设计、雕刻和上色等环节,雕刻技术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木雕艺术家多采用手工雕刻的方式,通过细腻的刀法和熟练的技巧,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和纹理。
艺术家们往往通过研究生活和自然环境,将丰富的感情和经验融入到作品中,从而表达了鄂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表现主题上,鄂南传统文化木雕作品主要集中在宗教、历史、生活和自然等方面。
宗教是鄂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木雕作品以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为主题,表现了对神灵和信仰的崇敬和追求。
历史题材是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木雕作品往往通过雕刻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形象,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鄂南地区的历史文化。
生活题材则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和乡土生活的描绘,通过描绘农民劳动、乡村景观和民间节庆等内容,体现了安徽鄂南地区的人文风情和生活方式。
自然主题也是鄂南木雕重要的表现内容,艺术家们通过雕刻花鸟、山水和动物等形象,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追求。
从艺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鄂南传统文化木雕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鄂南木雕作品通过雕刻形象、构图和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展示了鄂南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木雕作品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鄂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为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证据。
对木雕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背景的研究,还可以揭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艺术观念,从而为研究艺术家的生涯和作品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作品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涵盖了丰富的表现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2017年第2期现代园艺作者简介:王梦林(1963-),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汉,职称:教授。
陶金钰(1989-),男,汉族,籍贯: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
鄂西北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现多指湖北省的十堰及襄阳市,与川,渝、陕、豫相邻,处于汉江中游,由于其处于四省交汇的地方,因而文化类型丰富。
从原始时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到如今,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巴楚、巴渝、黄河中原文化都交汇在这里,此处的建筑文化由于文化的催生蓬勃发展,形成了自身的多样性。
1从平面布局看1.1街屋街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述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移民大量涌入促进了商贸型聚落的兴起和发展,商铺街屋是主要的民居类型。
街屋即是街边的房子做商用,街面上房屋毗连,面宽入之后深小,由于周围墙壁的特殊构造不能开窗,临街的房屋可以开门或者开窗进行采光,其它房屋都采用天井、天斗式通风采光,门面的木板可以活动,面向街面为路人展览货品,这样的建筑模式体现了十堰的移民与商业文化。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使街屋建房方向与街道轴线垂直,长屋建筑面宽小而进深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商业利用率。
1.2纯居住住宅传统住宅根据其平面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连间式和天井院式,连间式将每1间作为1个单元,因布局整齐成一排得名,开间数根据情况不定,一般为三开间。
天井院式以天井院为主要建筑,周围房屋形成“回”形,形制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相比较小,有些是对称布局,有些不是,轴线布局相对自由。
2从立面山墙看鄂西北民居造型上结合了封火山墙,封火山墙的运用为民居的古朴增添了一些神韵。
封火山墙的形式有徽州民居的马头墙,广东民居的云墙、山墙等,形式多样。
2.1马头墙鄂西北的马头墙源于古徽州,多在大型宅院中应用,尤其是在厅堂、后堂等较为重要的部分,马头墙都是着重处理的地方,马头墙较为挺拔,与两坡屋面相适应,姿态万千,建筑的轮廓线得到了极大丰富,感染力强。
马头墙根据阶梯式跌落的次数不同可分为三花式、五山式直到七花山墙,马头墙跌落的阶梯比例与尺度也是变化的,多为三跌,大型宅院中可见更高的跌数,跌落的层数及高度与房屋的进深、屋脊高度和建筑等级有关,处理的方式不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或高大雄伟,或简洁大气,或亮丽明快。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及艺术研究【摘要】鄂南传统文化木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
本文从鄂南传统文化对木雕的影响、在木雕中的表现形式、艺术特点、作品欣赏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鄂南传统文化木雕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艺术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在现代社会,鄂南传统文化木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其艺术形式不断演变,体现了鄂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本文还探讨了鄂南传统文化木雕的艺术价值,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鄂南传统文化木雕的瑰宝,促进其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和创新。
【关键词】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艺术研究、影响、表现形式、艺术特点、作品欣赏、现代社会、艺术价值、未来展望、结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鄂南地区是湖北省一个重要的地理文化区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木雕艺术作为传统手工艺之一,承载着鄂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感表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生活的普及,鄂南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木雕艺术也因此面临着失传和遗忘的危机。
通过对鄂南传统文化木雕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利于挖掘和发展木雕艺术的潜力,促进鄂南地区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
本文旨在探讨鄂南传统文化对木雕的影响,揭示鄂南传统文化在木雕中的表现形式,并分析鄂南传统文化木雕的艺术特点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鄂南传统文化木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鄂南传统文化木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研究这一领域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和传承鄂南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推动木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鄂南传统文化木雕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拓展学术研究的领域,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借鉴。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及艺术研究鄂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木雕传统文化。
木雕是一种以木材为原料,利用刻划、雕琢等技法表现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丰富多样,包括建筑雕梁画栋、神像佛龛、屏风花墙、器具家具等多种形式。
本文将对鄂南传统文化木雕的表现及艺术进行研究。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鄂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在木雕表现中也体现了这种多样性。
在鄂南的传统建筑中,木雕被广泛应用于梁柱、牌匾、翼门等部位,装饰着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草鸟兽等图案。
在神像佛龛中,木雕被用来刻制各种佛像、神像,形象栩栩如生。
在屏风花墙和器具家具中,木雕也被用来装饰,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法。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的特点是注重细腻和精致。
鄂南的木雕艺术技法非常高超,雕工们擅长利用特定的刀法和技巧,将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无论是建筑雕梁画栋中的各种人物、花卉、动物,还是神像佛龛中的佛像、神像,都能够看到精雕细琢的痕迹。
雕工巧妙地运用线条、阴刻、浮雕等技法,使得木雕作品的每个细节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的特点还包括弘扬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在鄂南地区,居民信仰多样,有人信仰佛教、有人信仰道教、还有人信仰本土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在木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神像佛龛中可以看到各种佛陀、菩萨、神仙等形象,这些形象不仅是宗教信仰的标志,也是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现。
一些传统的民俗和节日也在木雕中得到了表现,使得木雕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在艺术研究中备受关注。
研究者们通过对鄂南传统木雕作品的考察和分析,探讨其艺术性和历史文化价值。
他们研究了木雕作品的技术特点、线条构图、图案内容等方面,对鄂南木雕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些学者还探讨了木雕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与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的联系,丰富了对木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在表现形式、艺术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及艺术研究鄂南传统文化木雕是湖北鄂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以原始、自然和朴实的特点而著称,充分展现了鄂南地区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鄂南传统木雕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技法独特。
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浮雕、透雕、散雕和连雕等。
浮雕是将图案或雕塑从平面上凸出来,形成明暗明显的凸雕和阴影效果。
透雕则是将图案或雕塑从木料内部雕刻出来,形成明暗层次的雕刻效果。
散雕是将雕刻的形象分散在木料的不同部位,形成一幅多样化的图像。
连雕则是将多个图案或雕塑连续地雕刻在一块木料上,构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木雕艺术在鄂南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文化传统。
鄂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这为木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
木雕作品多以传统的人物形象和民俗故事为主题,展现了民间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根据传说和民间故事,木雕作品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神仙、妖精、传统服饰的男女子等。
这些作品在形象塑造和细节表现上都非常追求精细和逼真。
鄂南传统木雕艺术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历史和艺术等多方面因素。
需要了解鄂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艺术传统。
还需要对木雕艺术的技法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还可以通过对当地木雕师傅的采访和实地调研,了解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更好地理解木雕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在研究中,还应该重视传统木雕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如何保护鄂南传统木雕艺术的传统工艺技法和创作精神,如何推动木雕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融合,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将传统木雕艺术与现代设计、创意产业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激发木雕艺术的创新动力,促进其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更新。
鄂南传统木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其在木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木雕艺术的魅力和内涵,推动其传统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鄂南传统木雕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提供支持和动力。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及艺术研究作为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地域文化,鄂南地区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木雕艺术更是鄂南地区的瑰宝。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表现及艺术研究,是一门关于鄂南地区木雕艺术的学科,涉及到鄂南地区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传统技艺及当代创新的艺术研究工作。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究鄂南传统文化木雕的魅力所在,以及对其艺术的深入研究。
鄂南木雕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木雕艺术产业。
随着历史的变迁,鄂南地区的木雕艺术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南木雕艺术风格。
鄂南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江南的柔美和广东的细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南木雕艺术风格。
鄂南传统文化木雕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涉及到建筑装饰、家具制作、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
在建筑装饰方面,鄂南传统木雕艺术在宗教建筑、宅院和庙宇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鄂南地区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尤其是在宅院的门楼、廊柱和天花板等部分,常常可以见到雕刻精美的木雕艺术品,这些木雕作品精美绝伦,富有民族特色,被誉为“南国花砖”,成为了鄂南地区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而在家具制作方面,鄂南木雕亦可谓是一绝。
鄂南地区的家具上多为木雕作为装饰,装饰图案主题丰富,有花鸟、山水、人物、神话传说等等。
这些木雕家具创作不仅注重画面的装饰性和美观性,更注重结构的稳固性和实用性。
在家具的设计上也是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制作,每件家具都是经过匠人们的精心设计和制作,成为了鄂南地区民居室内装饰的一大奇葩。
而在雕塑绘画方面,鄂南地区的木雕艺术更是展现了其艺术的魅力。
在雕塑方面,鄂南木雕以佛像传人尤为著名,这些木雕佛像不仅在造型上栩栩如生,还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在绘画方面,鄂南木雕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也有古典花鸟画等等,这些画作都是以鄂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为背景,展现了鄂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019年7月第40卷第7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Jul.,2019Vol.40No.7鄂西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的美学内涵及应用研究张静(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摘要:鄂西北地区地处中国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方文化交融共生之地。
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风格鲜明的鄂西北建筑艺术。
鄂西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作为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鄂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独特的美学意蕴和审美追求。
鄂西北传统民居建筑中石雕艺术构思巧妙、工艺精湛,流露出自然生态之美、技艺之美、功能之美、文化之美等优秀的传统美学内涵。
总结其美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鄂西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的延续性发展与应用研究,对于提炼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精华,展现地域建筑特色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鄂西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建筑艺术中图分类号:K87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19)07-0015-04鄂西北是湖北、河南、陕西、重庆四处的交界处,主要指湖北省的十堰及襄阳两市。
鄂西北地区境内山峦叠嶂,且盛产石材。
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遗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大都装饰精美,特别是其石雕工艺堪称精湛,展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美学精神。
一、生态自然之美鄂西北地区山峦叠嶂,盛产石材,工匠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建筑的基础、窗子、墙面等广泛采用石材,天然石材不仅坚固耐久且其质地、色彩等与传统建筑的青砖黛瓦、质朴的木质装修、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协调感。
排列整齐的石条、雕刻精美的建筑门墩、柱础等安静的屹立于鄂西北地区的青山绿水间。
这些传统乡土建筑少了现代建筑用材的复杂与浮夸,多了一份悠然自得的质朴与自然。
大量石材的运用同时也彰显了山区地带的地域特点,充分展现了“因地制宜,取材自然”之美。
图1襄阳南漳板桥“梅花、兰花”方形抱鼓石收稿日期:2019-04-25;修订日期:2019-06-18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7Q158)作者简介:张静(1984-),女,山东潍坊人,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师。
15第40卷第7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鄂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石雕艺术的雕刻题材大都选择自然的花鸟虫鱼。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1:198-308o在鄂西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作品中,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这种意象世界就是“生态美”O南漳板桥冲口子冯氏民居方形抱鼓石(如图1),形态刚健有力、方正自然。
左右两侧分别雕刻梅花和兰花,模仿传统山水、国画,具备古典水墨画的风格特点,自然飘逸、形神兼备、极具风骨。
既传递出屋主人的高尚品质,也传达出空灵自然的“意境”之美和“生态”之美。
与西方传统建筑美学追求系统明晰、注重逻辑的特点相异冲国传统美学更加注重主体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表现为“美学的至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默契。
”阳62二、技艺之美(一)石材砌筑工艺考究鄂西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基础和墙体通常会选用硕大、坚固的石条堆砌而成,有的石条可以达到两米左右的长度。
女口:襄阳南漳板桥冯氏民居、陶氏民居、王氏民居等,仅襄阳南漳板桥鞠家湾冯哲夫民居一处民居就用了10万块石条砌墙。
大门框上部分石料重达千斤以上,轻则也有三五百斤。
在古代社会工匠们加工、搬运如此体量的建筑材料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要完成一栋房子所耗费的建造时间也是极其漫长的。
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桐油石灰浆砌筑,做工极其考究。
不仅使得建筑外观整齐、美观,更可以保证传统建筑能历经百年仍然屹立不倒。
充分展现了该地区比较成熟的建筑建造工艺。
(二)雕刻工艺精湛鄂西北地区不仅基础与墙体的砌筑工艺成熟,石材本身的雕刻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鄂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大门门框一般都选用坚固耐久的石质门框。
工匠们会在门框上做一些丰富的装饰,加一些吉祥动植物石雕,使得僵直的门框变的生动活泼。
除雕刻的阴凿部分外,平面和突起的部分,均打磨抛边,平滑如镜,光亮照人。
女口:南漳板桥冯公干民居西座门枕石精致典雅,历数百年岁月的洗礼青石表面早已光滑如玉。
圆鼓形象逼真,鼓皮钉在圆鼓上的一个个钉子头都表现的很清楚,反映了古代匠人们精湛的技艺。
图2襄阳南漳板桥冯氏民居漏窗石雕在古代传统建筑中石雕手法分为四大类:平雕、浮雕、透雕、圆雕。
这四种雕刻手法在鄂西北地区都可以找到,且雕刻也是非常精美的。
图2是襄阳南漳板桥冯氏民居漏窗石雕,整组透雕的图形设计疏密得当,主次分明、玲珑自然,完全没有石材本身的笨拙感。
且透雕表面配合平雕的雕刻手法,丰富了石雕作品的层次感,展现出该地区石雕工艺严谨、质朴、成熟、自然的技艺之美。
三、功能之美作为鄂西北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材建筑构件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存在的构件。
把功能与审美有机的统一起来,就是功能美。
所有的石雕构件都具备重要的结构功能、防御功能及认知教化等功能。
16张静:鄂西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的美学内涵及应用研究(一)结构功能建筑选用的每一块石材都起到了重要的结构功能。
比如:门枕石是建筑大门上的一个构件,位置位于大门两侧门框下部。
因门框与门都枕在这块石头上,故称门枕石。
建筑入口处的门枕石装饰精美,彰显了屋主人的财力与生活志趣。
但除了具备装饰功能之外,更具有承托门扇的转轴使大门可以自由开关,并起到平衡、稳定、保护大门的作用。
柱础石雕装饰精美,起到防水、防潮与稳定柱子的作用。
(二)防御功能在明清时期,本地区移民的流入迁出活动频繁,使得整个地区的时局不稳,社会时有动荡。
与此同时,南漳地区物产丰富,又有崇山峻岭庇护,无疑是躲避战乱的合适地点,所以鄂西北地区的建筑外立面石窗具备一定的防御功能。
襄阳南漳民居建筑正立面窗子往往开设的高度较高,而且就地取材,选择坚固耐久的石头进行雕刻镂空形成“透雕”。
如图2,这种在墙上开的窗在古代被称作“牖窗”,起到安全防御、透光、透景的作用。
每一组石雕构件都能展现出构件本身的功能之美。
(三)认知教化功能在我国古老的农耕社会里,人们在长期耕作的环境下形成了以“渔樵耕读”为主的四种职业状态,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四种农耕文明下的生存方式。
也逐渐形成了古人崇尚田园生活、淡泊自如、勤劳智慧的人生境界。
石雕装饰通过符号化的处理,以比拟、类比等手法被广泛的运用到建筑设计及建筑装饰的各个角落。
比如石雕作品会出现人们耕作劳动、读书的场景,以来来教育人们勤耕、苦读。
人居环境通过各种感官对人的本性实施“无言之教”的感化作用。
四、文化之美鄂西北地处荆山山脉余脉,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有史料记载,楚“辟在荆山,隼路蓝缕”,荆山地区指的正是鄂西北地区。
楚人喜爱龙凤,在许多石雕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各种形态优美的“龙”“凤”形象。
女口:南漳板桥陶氏祠堂凤凰云纹卷草石刻,一只凤凰孑然立于云端,形态优美自然,凤凰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
见图3。
凤是古代南漳地区楚人的图腾,楚国人对于凤凰的喜爱源自于楚人祖先祝融。
在《白虎通义》中有这样的记载:”南方之神祝融,其精为鸟,离卫鸾。
”鸾就是凤的别称,所以楚人认为崇凤就是尊重祝融先祖。
丹凤朝阳,凤凰立于门头,引颈高歌、潇洒俊逸,给人以升腾向上的兴奋感,代表了吉祥。
组合以云纹、水纹和芝兰纹饰镶边。
寓意“双凤朝阳”“芝兰并茂”。
卷草龙纹是神圣与喜庆的象征,寓意子孙满堂,福禄永驻;才能杰出、源远流长。
龙与卷草融为一体,线条流畅,构图饱满,线条细长圆滑,富有弹性,卷草龙形体夸张,重点突出,整个画面充满了无限动感。
圆形鼓石下部有花叶托抱,鼓石上部雕刻的“龙飞凤舞”图案,构图饱满、排列紧密,龙凤形态雕刻细腻。
这正是楚文化精神的象征。
图3襄阳南漳板桥“龙”“凤”石雕除了浓重的楚文化色彩之外,明清移民来自五湖四海,不仅刺激和带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人口流动使得南北方文化在这里相融共生。
抱鼓石中间鼓肚上雕刻有中国文人热爱的梅、兰、竹、菊四种题材的植物,象征和隐喻了屋主人傲、幽、坚、淡的品格。
将主人的人格品行展现在建筑大门口处,相比于南漳板桥民居建筑内敛沉静的总体设计思路,抱鼓石的精致设计是民居建筑设计中最为外向的一种做法了。
圆形鼓石中间盘踞着两条飘逸自然的卷草龙,龙头十分精致,神采奕奕,龙身规矩自然,龙尾飘逸洒脱。
卷草龙下部抱鼓石底部雕刻着蝙蝠和宝瓶17第40卷第7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的形态,五只蝙蝠翩翩起舞象征着“五福临门”,宝瓶象征“平安吉祥”。
这也展现了鄂西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也深受人"中原文化的影响。
见图4。
:嚐』五、延续性发展与创造性运用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⑶。
鄂西北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石雕艺术展现出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仿佛这种技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突然戛然而止了。
在设计同化现象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想要树立本地区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创新。
在吸取传统石雕艺术美学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才能显示鄂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无限生命力。
(")显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完全可以融入鄂西北传统民居石雕艺术的美学内涵和优秀的美学精神;这种融入并不是简单的照抄和照搬,而是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将其自然而图4襄阳南漳板桥冯氏民居抱鼓石然地融入设计中。
女口:在现代乡土建筑中就地取材,更好的运用当地的天然石材。
鄂西北地区盛产石材,在传统建筑中,设计者就地取材,用石材抬高了建筑物的基础,不仅能起到坚固、耐久的作用,更是能起到了防水、防潮的作用。
现代乡土建筑设计完全可以继承传统建筑的这些营建智慧与技艺,让鄂西北地区的建筑形成延续性发展的态势,更好的显现我们的地域特色,彰显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培养一批掌握传统技艺的匠人千百年来,鄂西北地区从来不缺乏各种能工巧匠,他们在自己的家园创造了灿烂的建筑文化。
到了近现代,随着中国经济中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越来越多的工匠放弃了自己原本的手艺,跑到城市务工。
致使中国传统的手艺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现阶段,招募一批掌握传统技艺的老匠人,传承精湛的传统石雕手艺已迫在眉睫。
(三)拓展石雕艺术的新载体在继承传统石雕工艺的基础上,需要我们拓展石雕艺术新的发展渠道。
除了乡土建筑中对石雕艺术的的运用,还可以拓展新的载体,比如:石雕景观小品、石雕工艺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