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14_通用版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4.圆明园的消灭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以下对《圆明园的消灭》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句话是一个过渡句。
B.英法联军连抢带砸,最后还放火烧毁圆明园,这表达了他们的残暴、贪婪、无耻。
C.》圆明园的消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句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突出说明了》圆明园的消灭〃所造成的损失之巨大。
D.这篇课文用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偏离了文章主题。
2.下面句子意思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圆明园的消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B.难道圆明园的消灭不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吗?C.圆明园的消灭不可能不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D.圆明园的消灭怎么会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3.以下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侵咀(lue) 陛园(ling) 灰尴(jin)B.那区(jiao) 剔除(ti) 建筑(zhu)C.大廖(dian) 笼罩(long) 毁掉(huT)D.本大(hong) 尊宝(gui) 奉命(feng)4.以下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如果书是借来的就把重要的内容摘记下来。
②达尔文曾幽默地说:》这里面的知识,足够我一生使用了。
〃③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学习,一直到去世。
④这样的笔记本,保存了一大柜子,还有三四十个大纸夹,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资料。
⑤达尔文读书非常认真,对不理解的内容,绝不放过一点。
⑥达尔文到了晚年,身体很不好,经常生病。
A.⑤①④②⑥③B.⑤©©④③⑥C.④②@@@@D.⑤©©②③⑥5.依次填入以下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____________ 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_________ 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________ 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景观()仿照()仿佛()2.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3.本文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在内容上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昔日的辉煌?4.看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五年级答案:1.景致模仿好像2.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3.作者之所以用较大的篇幅写圆明园的过去,是为了突出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从而更能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我们祖国的热爱。
4.我为祖国昔日的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人与海鸥(片断)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
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专项阅读理解练习(15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专项阅读理解练习(15篇)一、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
发生了一件事儿,人们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jiēji.é)。
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chóngzhòng)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
人们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
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
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就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不但如此,在文字创造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的方法。
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样,他们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
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
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早年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
这封一共四样工具: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
这些工具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
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关于你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翻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工具,我们唯有连(liánnián)声叫怪,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
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
1.文中带点字应该怎么读?用“\”划去错误的读音。
2.读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这本‘书’”在文中指________3.读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想想这几样工具表达什么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短文已经用“∥”分红了三段,请写出各段的意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阅读短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①,人咸易②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③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注释)①寝陋:相貌丑陋②易:轻视③迩:近[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调:___________________ (2)劳:_____________________(3)咸:___________________ (4)善: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有弗记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专项训练(12篇)一、阅读片段,回答问题搭石(节选)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在选文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背对着背,往相反的方向走,(______)(2)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
(______)3.选文第一自然段先写一行人的动作美,我们是从“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声音美,我们是从“__________”这个词语知道的;最后写画面美,我们是从“__________”这个词语知道的。
4.选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这样两幅画面,(1)___________,(2)__________。
这让我们感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二、课内阅读。
桂花摇落以后,( A )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 B )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 C )桂花。
回家时,总要( D )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将下列四个字分别填入选文ABCD处。
捧赏收挑A:_____ B:______ C:_______ D:________2.读选文中画“”的句子,完成练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15篇)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爱深深“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
”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似要敲碎我的心。
那是1964年,我13岁,正值崇拜偶像的年纪。
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了和主唱一样的发型,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独缺音箱。
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建自己的乐队。
所以爸爸的话刚出口,我觉得甲壳虫乐队的《失落者》仿佛专为此而唱。
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望....。
“咱们自己做!”他说。
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牺牲所有的闲暇时光,和我一起为做“咱们自己的音箱”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编织布料,甚至毫不足道的黏胶。
终于,我们完工了,我也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
但我心底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自己做呢?比赛的日子到了。
当我去后台时,竞争者们陆续来查看我的家当。
最后自制的音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有人问:“什么牌子的?自己做的吗?”我窘得无言以对,只能坦白“招认”:“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
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着我微笑。
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乐不够流畅、华美。
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1.加点的词语“我的愿望....”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听说爸爸不能给“我”买音箱后,“我”的心情怎样?用“~~~~~~~”画出描写“我”此时此刻心情的句子。
3.“我”的竞争者们十分羡慕,甚至妒忌“我”,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音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妒忌,所以“我”胜利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15篇)一、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严厉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须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划去文中括号内错误的词语。
2.文中对蔺相如的描写主要运用了()A.语言描写B.心理描写C.动作描写3.从“负荆请罪”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_________的人,廉颇是个_________的人。
4.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平台。
白鹅(节选)丰子恺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
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一、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美丽的晚霞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出神地望着,眼睛朦胧起来了,天空仿佛出现了一条龙,金色的龙。
它上游下窜,吞云吐雾,喷出鲜艳美丽的水花,随着云彩的移动,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看不见了。
森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飞起一只洁白如玉、顶冠赤色的仙鹤。
鹤背上,坐着一个头顶光亮、胡子洁白的老头儿,拄着打拐杖,这不是动画片《哪吒闹海》里的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吗?那么哪吒呢?他在哪里?哦,看到了!这不,一个坚实强健、系着红兜兜的小男孩,正张开双手,向他师傅飘去。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15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和——______ 朦胧——______仿佛——______ 坚实——______154.“我”在梦幻里看到了哪些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错误的打“×”(1)文中的“出神”,表示“看呆了”的意思。
(_____)(2)“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中的“仿佛”一词改为“好像”名意不变。
(_____)(3)神奇就是“神秘“的意思。
(____)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1.选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白鹭的颜色和身段都很适宜?在正确的选项后面打“√”。
①雪白的蓑毛()②流线型的身体结构()③铁色的长喙()④青色的脚()⑤它的常见()2.下列选项中与画“”的句子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恰到好处B.恰如其分C.不温不火3.结合课文内容,下列哪些词语能形容白鹭呢?()①朴素②高贵③华丽④平凡⑤高洁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4.选文要赞扬的是白鹭,为什么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鹤、朱鹭、苍鹭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一、课外阅读。
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
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导致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由最初的六毛五一斤降到三毛五一斤。
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
于是,摘李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
他们放出话来:李子不要了,宁可看着它烂在树上,也不要费时费力摘下贱卖。
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20000斤李子。
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
歇工的第一天刚好下小雨,我和母亲在家里掰玉米、煮玉米,父亲却扛着一根竹竿往屋子旁边的那片李树林走去。
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它的尾部有一个铁钩。
每年的李子采摘季,父亲就用它敲打树上的李子,我们再从地上一个一个拾起李子放进筐里、袋里。
“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
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理。
”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
然后,他越敲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
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的李子敲到了地上。
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
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
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父亲说:“当然会心疼。
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
”“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果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从树上把李子敲下来。
为啥呢?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
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
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作准备,你说是不是?”我点点头。
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散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向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年级上册语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14_通用
版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来源:学#科#网Z#X#X#K]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__________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____________
又尝同席读书。
______________
有乘轩冕过门者。
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语言的魔力
一天中午,在巴黎街头,一位法国著名诗人看见一个老妇人木然地站着。
她佝偻着,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
在她身旁,立着
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
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听到有人询问,老人长叹一声,说:“我······今天什么也没得到。
”
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他把身上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你吃一顿饭了。
”
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了这条街,他看到来往的行人经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下来。
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铜币送到老人手里。
就连衣着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铜板交给老人。
诗人远远看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
”诗人仅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面加了四个字,竟产生了这么大的魔力!是啊,春天多么美好,但是,对于双目失明的人来说,仍是一片漆黑。
何况这是一位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呢!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人的更加不幸。
这位老妇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谁能不产生同情呢?
1、为本文红色粗体字部分补上标点。
2、把文中最后一句话换个说法,意思不能变。
3、老妇人早晚乞讨的结果相同吗?原因是什么?
4、读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用一句话表达)
[来源:ZXXK]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来源:]
参考答案:
管宁割席
1、略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来源:学|科|网]
语言的魔力
1、,:“,?”
2、这位老妇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谁都会产生同情。
3、不同,晚上由于诗人在木牌上加了几个字,所以给她钱的人很多。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