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3.11 KB
- 文档页数:2
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1.背景内容一条鞭法是一种武术技巧,也称为单鞭。
它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特殊步法之一,是太极拳形式中最重要的步法之一。
其动作源于古代官府巡查城市的骑兵巡逻,在折返的时候,骑兵会先向左打马,然后鞭头向后猛甩一下,使马尾受到轻微的刺激,以此体现了骑兵的威武和气势。
此时,其他巡逻人员也会模仿这个动作,以证明自己的胆气。
在古代,一条鞭法是武术中最基础的技巧之一。
它可以加强武术者的身体协调能力、灵敏度和反应速度。
同时,一条鞭法也是许多高级技巧的基础,如“流行拳”、“袖里乾坤”等。
一条鞭法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却有着深远的内涵和意义。
2.意义(1)强化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敏度一条鞭法需要武术者全身协调的运动,能够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敏度。
同时,一条鞭法也需要武术者做出迅速而精细的动作,以增强反应速度和动作协调性。
(2)强调“以柔制刚”的哲学在太极拳中,一条鞭法往往被看作是“以柔制刚”的代表技巧。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并通过平衡体内的阴阳元素来完善身体。
所以,在执行一条鞭法时,武术者需要做到“以柔制刚”,以轻松的动作反制对手的攻势。
(3)培养武术者的耐心和专注力由于一条鞭法需要武术者反复演练,所以在执行时需要武术者耐心和专注。
这种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可以使武术者更好地应对紧张和焦虑等压力。
(4)提高武术者的意识和修养一条鞭法的演练需要武术者对自身体力的把握和感觉,从而提高武术者的自我意识和修养。
通过对自身的深度掌控,武术者可以达到人体与宇宙之间的平衡和和谐。
3.结语一条鞭法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经典技巧之一,它具有高度的功能性和内在的道德意义。
一条鞭法的练习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各种重要的能力,如耐心、专注、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等。
同时,一条鞭法所强调的哲学和修养也是武术者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和学习的内容之一。
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鞭法是一种传统的武术技巧,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军事实践和战争技巧。
鞭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鞭为武器,并结合了特定的动作和技巧来攻击和防御。
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文化内涵。
一条鞭法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基本动作、技击手法和战斗策略。
基本动作涵盖了鞭的持握、挥舞和摆动等动作,以及身体姿势和脚步移动等技巧。
技击手法则包括了基本的攻击技巧,如鞭拉、鞭抽、鞭打等。
战斗策略则涉及了如何根据不同情况和对手的动作来选择合适的技击方式和战术。
一条鞭法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击方式,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媒介。
鞭法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分,传承了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文化的精髓。
它强调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讲究力量和技巧的结合,并注重内外修炼,培养身体的耐力、柔韧性和毅力。
鞭法的意义还在于它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修炼。
在实战中,鞭法要求武者具备决断和果断的能力,能从复杂的战斗环境中快速做出反应,并能在高压下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
同时,鞭法也注重修身养性,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平衡,培养武者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鞭法的实践对身体健康和健身效果也有重要的影响。
鞭法的动作和技巧需要武者进行不断的训练和练习,这有助于锻炼身体的各个方面,如肌肉力量、灵活性、耐力和反应能力等。
此外,鞭法的锻炼对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也有很大的提升,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
除了对个人身体的影响,鞭法的实践还对社会和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鞭法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分,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
它通过训练和练习,培养武者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鞭法还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吸引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总结来说,一条鞭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技巧,不仅具有独特的技击风格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它传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的战争和军事文化。
它通过强调力量和技巧的结合,培养武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个人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什么叫“一条鞭法”?是说什么的?一条鞭法是一种税收制度,产生在明朝的嘉靖年间,1581年通行全国,从此成为我国王朝社会后期的一项主要赋役制度。
在一条鞭法实施以前,明朝传统的赋役制度是将赋和役分开征调的。
赋以田为对象,分成夏税和秋粮,向田主征收,赋役的对象是人丁,官府需要力役时,按户出丁,轮流应役。
官府分别把每户的田地和户口,记录在鱼鳞图册和黄册上,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
随着土地的兼并,户丁逃亡,田地隐匿,使得这两个文册的记载十分混乱和失真。
那些善于隐产瞒丁的富户,和享有优免权的权贵,“地连阡陌,而欺隐无税”,贫苦农民往往产去而税存,弊端百出。
另外,在田赋以外加派的贡品,对户丁的任意役使更是数不胜数。
这样苛刻的赋税制度,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迫使农民“甘愿抛荒田产,避役四方”,或者“逃亡山林,转为盗贼”,国家税源枯竭,人丁短缺。
到嘉靖、隆庆年间,可收租赋的田地日渐减少。
1571年的征赋地比1393年减少近一半,户丁的流亡也相当严重,这对王朝政权来说,是个很大的危机。
为了稳定统治,减少财政损失,必须重新清查土地、户口,改革赋役制度。
一些有作为的官吏,也为此作出许多努力。
1539年,应天巡抚欧阳铎和苏州知府王仪,提出“以田为母,以户为子”的办法办理赋役。
后来相继有人提出“纲银”和“一串铃”的办法。
按照《明史·食货志》的说法,纲银就是把民间应役岁费,丁四粮六总征,易知而不繁,就象网之有纲一样。
一串铃则是一种伙收分解的办法。
这都是一条鞭法的先导。
嘉靖末年,经海瑞、庞尚鹏在江南地区大力推行,才逐渐推广开来。
1581年在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主持之下,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
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是:通计一个州县的赋役,量地计丁,丁粮全部交官。
一年中所需的力役,由官府佥募,付给工食费用。
其他杂税土贡等也与税粮合为一条,计亩征银,由官府折办。
这就是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现在看来简单,但在当时却是一项重大改革。
力役从按户丁签派,改为赋役合一,一律按亩征收银两,户丁只要出钱就可以免除力役。
对一条鞭法的理解论文:对一条鞭法的理解对一条鞭法的讲解是高中古代史的重难点。
备课时,笔者在网上读到教材编写者马执斌老师写的《高中选修〈中国古代史〉对一条鞭法”表述不错》,受益匪浅。
然而,尽管马老师对一条鞭法又讲了一些内容,但对于专业基础薄弱的历史教师而言,仍不足以释惑。
在此基础上,笔者略谈自己的一点认识,欲以此抛砖引玉,求百家争鸣,彼此共同努力进步。
一、一条鞭法的背景和目的明朝中后期封建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具体表现为:土地兼并严重,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出现财政困难;赋税繁杂,农民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十分活跃。
所以,为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改革赋税制度势在必行。
二、一条鞭法的内容及理解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一条鞭法的内容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对其理解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以县为单位,赋役合并,总为一项征收。
改变了过去赋、役分开征收。
在明代,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
赋是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
俗称土地税、田赋、田租、地税,是古代主要税种之一。
役是以人为对象征收,分为按户征收(当时叫均徭。
其中户根据人丁多少和土地多寡,划分为三等九级。
有丁无粮者为下户,有丁有粮者为中户,丁粮均多者为上户。
户的等级不同,则纳役不同。
已有部分丁役摊入田亩中,不过比例尚小)和按丁征收(当时叫里甲,里甲原来是行政组织单位,负责征收徭役,后变为徭役名称)。
赋役征收内容是实物和劳役。
这种以人口和土地为编派徭役依据的赋税制度是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土地所有权相对稳定为条件的。
由于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转移并高度集中。
而大地主隐瞒土地和家中成丁人口,逃避交税;农民失去土地,徭役日重,纷纷逃徙。
针对该现象,不少人逐渐把派役重心由户丁转向田亩。
一条鞭法实行后,将各州县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徭以及加派的贡纳统统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
主要内容;据明史资料记载,“一鞭法”是:将税费与耕地结合起来,征收土地税和各种耕地,并将部分小劳力散布到田间。
过去,应根据人数和谷物数量分配酒窖;负担负担的农民和各种家庭可以负担服务费用,强迫劳动由政府承担。
税收和服务的征收由地方官员直接处理,废除了“人民收入和人民解放”制度,该制度过去是通过谷物首长和内政首长处理税收和征税的,而不是通过粮食首长和内政部的。
“官方收入和官方救济”制度。
具体来说,它们是:1.在清朝,土地收缴范围更广,税收也相对平均。
鉴于土地占用增加,税收减少的情况,只有从青张土地入手,税收和服务才能平均。
根据一些清章人的调查结果,增加了2.8亿亩土地,这使许多房东对其隐瞒的土地纳税。
2.统一税收和税收,限制严重骚乱和稳定税收。
在实施鞭law法律之前,税收和服务是分开的。
除了税收和服务外,还有各种其他税收,例如地方税收和贡品。
在实施一种鞭打方法之后,它们全部简化为一种。
土地归土地所有,土地按英亩征收;劳务将转变为就业服务,政府将雇用某人提供服务。
由于税收和服务的统一,各级官员很难熟练地称呼自己。
因此,缺点之一很明显,使税收趋于稳定,农民可以放心一点。
3.收集方法比较完整。
唐代以前,中国的古代土地赋基本上是基于事实的。
尽管唐朝的两个税法是用货币计算的,但付款仍被转换为实物。
在宋代,税收只是偶尔征收。
在元代,可柴是银,但谷物仍然是小米。
然而,自明代鞭子法实施以来,不仅所有官员都改为白银官员,而且除苏州和杭州等少数地区外,土地税也仍由皇室供其食用。
其余的也都变成了银色。
同时,税收和征税不再由李总或粮食首领处理,而是由地方官员直接收取并移交给财政部。
从此以后,不再按物料对象收取,节省了运输和仓储费;不用由保甲人员来收集解决问题,避免分包付款的侵蚀,使收集方法更加完善。
历史意义:积极意义一,采用一鞭法,将服务银的编制和审查单位从李家扩大到县,县,对规范黎族之间平民家庭负担轻,重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背景内容
一条鞭法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招式,它是在使用一根细长的鞭子作为武器时所采用的一种技巧。
这种武器常被用于山区地带或是水战中,在这些特殊环境中,小巧的鞭子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一条鞭法与其他武术理念相比,比较重视技巧的变化和鞭法的连续攻击。
它相对于其他的武术招式,更加灵活,可以自由的调整攻击路线,同时在攻击时也可以很快地转换站位。
在传统的武术文化中,学习一条鞭法需要认真学习、持之以恒地练习。
该技能的掌握需要时刻关注身体的灵活度和协调性。
有些高级的武术爱好者甚至需要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掌握它。
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一条鞭法所表达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武术文化。
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条鞭法所代表的是自我超越的精神,也就是通过持之以恒地修炼和不断的挑战自我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这也是许多人选择学习一种武术技能的原因所在。
在职场中,一条鞭法所蕴含的是沉着冷静的思考和行动,以及对困难的应变能力和灵活度。
这种精神和能力在职场中非常重要,可以让人更加从容地面对任何挑战。
总的来说,一条鞭法的学习和修炼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精神上的坚韧和韧性。
对于所有希望全面提升自身能力的人来说,学习一条鞭法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小议一条鞭法承前启后的意义自古以来,每一个朝代的变更替换莫不与赋税有关,赋税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紧密相连。
综观史册,轻徭薄赋政策的运行,使得国家昌盛、人民富蔗、社会进步与发展,相继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武之治”、“康乾盛世”。
明于治国的政治家把治理赋税当成了“治国安邦”的关键政策,防止赋税成为人民灾难的渊蔽。
其中,以唐代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较为成功。
立足现实,以史为鉴,以下将展述明朝的一条鞭法,探讨其经验与教训。
一、“一条鞭法”产生的背景政治腐败,财政危机严重明初,因元末战乱,人口逃亡,田园荒芜,户籍地籍混乱,赋税来源困难,政府编制黄册和鱼鳞册,扩大和稳定了税源基础。
但行至明中期,皇帝不理朝政,官宦专权,皇室糜费,大量修建宫殿及陵墓。
军队大量募兵,国家财政每年的军饷开支急剧增加,军费数额越来越大。
由于财政支出巨大,而财政收入得不到增长,国家财政亏空长期存在并不断增长。
土地兼并严重,人民流亡明中期,皇帝、王公、宦官抢占民田,建置庄田,土地兼并活动愈演愈烈。
这些宦官、权贵的田庄一方面任意压榨、格杀庄佃,一方面通过优免或隐占而逃避税收。
田赋收入的减收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大量的自耕农民离开了土地,无法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出现了严重萎缩局面,不少地方出现了抛荒现象。
赋税、徭役和地租加重黄册和鱼鳞册到了中期,因官吏与豪滑奸民相互勾结,久不登造赋役册籍,篡改图册,富豪奸民通过贿赂以避重役,赋役册籍遭到破坏,赋役征收出现了混乱状况。
赋役制度的破坏,使财政亏空严重,为补充亏空,明朝便广开聚敛之门,课征杂敛不断增加。
伴随着土地兼并而出现的赋役不均,政府把失额田的赋税摊派给农民,农民既要负担地主增收的税粮,又要分摊政府的失额田赋,所受的剥削更加沉重了。
阶级矛盾日益加剧,人民起义持续不断明中期,沉重的剥削和徭役,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斗争多于前。
工商业者及市民与封建政府的矛盾也逐步激化,政府为满足日益庞大的费用,加重了对城市工商业的掠夺,致使都市居民和工商业者的反抗斗争也开始出现。
“一条鞭法”研究综述近几年来关于一条鞭法研究越来越普遍,研究主要是从一条鞭法的背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失败的宿命、区域推行受阻等几方面来着手的。
标签:一条鞭法;张居正;赋役制度;地域差异引言一条鞭法现在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这大概与我国近年来税制的改革有着莫大的关联,当然也与我国现在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在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的历史背景、积极意义等方面,学者对此加大力度研究也是希望对我国当下税制改革提供实际的借鉴,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一条鞭法的历史背景在公元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明朝统治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关于一条鞭法推行的社会背景施他在《“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提供了以下观点,一、表现在明朝中叶,地主豪强争相兼并土地,造成土地兼并日益嚴重;二、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税田数额减少和明朝黄册制度破坏,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明朝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三、明朝中叶,统治阶级腐朽,在财政收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支出却不断增加,造成了当时严重的财政危机;四、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发展,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得到提高,农民的人身自由相对提高,这一切因素造成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1]大部分学者对一条鞭法的背景都是持这一态度。
任何的改革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如果和谐的运行,统治者就不会冒改革的风险,明朝正是在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一条鞭法并应运而生了。
二、一条鞭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张居正在他执政十年中积极推行一条鞭法,对缓解当时社会的矛盾产生了很多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些消极作用。
正是由于张居正的改革使明朝多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也许夸大了张居正改革的作用,但其巨大作用不容忽视。
一条鞭法做作为张居正在我国赋役制度改革方面的巨大贡献,一条鞭法到底有何积极作用了?胡文骏在《明朝“一条鞭法”的影响与意义》中提到了以下几点:一、一条鞭法去繁就简,精简税收制度,从制度上预防了腐败行为,从而达到简化税制,降低征税成本;二、一条鞭法以土地为标准,通过计亩征银的方式来确定每个人的赋役水平,以法的形式对对纳税户的赋税负担加以界定和限制,达到平衡税收负担,促进税负公平;三、一条鞭法规定除少数赋役之外,其他各种赋役均应折银征收,这就促进了以货币形式代替实物形式缴纳税款的发展;四、一条鞭法废除了黄册制度和里甲制度,使人口流动性增强,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赋役征银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历史文化常识:考点分析之一条鞭法【导语】其他常识是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熟悉复习内容,中公军考网为您提供:2020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历史文化常识:考点分析之一条鞭法,供大家学习。
一、知识点分析“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背景明朝税收沿用其他封建王朝的制度,以户为单位,征收丁税、粮税、田亩税等,但是在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问题,原因有三个:首先是明朝后期土地兼并导致的官员占用土地,进而腐败,下级官吏为了迎合上级乱收税;其次是明朝由于抗倭以及战争等开支增大,导致财政困难;最后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数量较多的白银,为统一以白银征收税款提供了便利。
(二)内容“一条鞭法”据《明史》记载: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具体来讲就是:(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
针对当时存在的占地多者田增而税减的情况,只有从清丈土地入手,才能做到赋役均平。
仅据部分清丈的结果,就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
(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实行一条鞭法以前是赋役分开。
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
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全部简并为一体。
将赋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内容:①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②把力役部分土地摊入田赋征收;③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摊派;④赋收的征收解运,有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
意义:力役部分土地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摊丁入亩,完成赋役合一的单轨制。
意义:积极意义一条鞭法后,役银编审单位由里甲扩大为州县,对里别之间民户负担畸轻畸重的现象有一定调节作用,使由赋役问题产生的阶级矛盾暂时得到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条鞭法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因徭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
另外,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一条鞭法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
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官府直接把赋役清单发给各户,各户直接把赋役交给官府,去除了里长和粮长的重役及痛苦和拘私舞弊、耗损公粮的弊端。
由于以银纳税比以实物纳税运输轻便,使得赋役的缴纳、运输等也非常方便,节约了税收征纳成本,既提高了课税的行政效率,又提高了课税的经济效率。
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消极意义一条鞭法虽有其进步意义,但它是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仍然是为封建社会的基础服务的。
它的实行是为了整理封建政权的财政。
一条鞭法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政策,是含有专业主义政权和豪种地主斗争的性盔。
但是这个“改良”和“斗争”也是极其微弱的,连对当时豪绅地主优免权也要“除外”。
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鞭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惩罚方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使用鞭子来惩罚犯人。
直至中古时期,它被广泛地作为惩罚犯罪分子的手段,甚至是作为对普通犯人和奴隶的惩罚手段。
鞭法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秩序,以便阻止犯罪行为发生,因此,它被广泛地用作惩罚工具和控制犯罪行为的手段。
虽然它往往被施用于对抗犯罪者,但它也可以用来维持公共秩序,促进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
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
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历史背景中国明代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
其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本单位,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
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粮指田赋。
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
这种徭役制的实行,以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及地权相对稳定为条件。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明初所制定的徭役赋税制度已然被破坏殆尽。
首先,随着明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地主豪强,勾结官府,强占农民的土地,并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
加上明朝中后期,宦官掌权,操纵朝政,卖官鬻爵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迎合爱财的宦官,各地官员拼命搜刮民脂民膏。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侵蚀了税基,造成了国家赋税急剧减少。
其次,朝廷开支逐步加大,财政十分困难。
皇室、宗室奢侈腐化的巨额开支,国家机构中繁冗官员的俸禄,用于抵御浙江、福建倭寇和北方少数民族俺答侵扰的庞大军费支出等,使得当时的财政入不敷出。
再次,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被削弱。
不少农民弃农从商,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向前迈进,而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白银货币的流通。
白银的广泛使用为“一条鞭法”实施折银征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2]最后,明代万历之前,江南实行的征一法,江西的鼠尾册,东南出现的十段锦法,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都具有徭役折银向田亩转移的内容。
“一条鞭法”与农村税费改革一、“一条鞭法”的要点和积极意义“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
明史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
一岁之役,官为金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微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
立法颇为简便。
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一条鞭法”的要点:一是将计税基础由按丁、按亩的两税法,统一为按亩折算缴纳,二是将田赋、摇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改实物、劳役的征收方式为合并征收银两,从而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
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同时,把摇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
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其意义更为重大,因其不仅是突破了几千年传统制度下赋、役、费分纳的路径依赖,实际上还为进入商品社会后,比较农业与其他行业的税负水平提供了简易可行的方法。
二、“一条鞭法”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启示“一条鞭法”和目前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均属于并税除费,按亩计税式改革,有相当多的共性。
回顾“一条鞭法”从实行到失败的历史,笔者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计税土地不实可能产生的不公完全按亩计税后,土地面积是主要的计税基础。
土地不实,即可能“有地无税”或“有税无地”,给国家或农民造成损失。
当年张居正为了“一条鞭法”的基础牢固,不惜用三年的时间核实土地,还考虑了科学方法的运用,可谓用心良苦,极为重视。
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按简便、易行的原则设计,却流于简单化,留下明显的隐患。
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综述11历史2班谢雁2011084214“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
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一条鞭法堪称中国赋税史上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近年来,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如同春天的百花般,异常的繁盛灿烂。
通过对这些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本文将从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特点、意义及局限性五个方面大致罗列一下一些学者的观点。
一、一条鞭法实行的背景陈世昭在《明代一条鞭法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一条鞭法是因为明初制定的一套赋役制度随着中叶土地高度集巾和频繁转让,小农大量破产流亡而逐渐遭到破坏,以致完全无法实行。
而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银成为正式的货币,也促进地租形态起着相应的变化。
因此,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当中的改革派来说,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田继周在《明代后期“一条鞭法”的研究》中也认为一条鞭法的实行是由于以前旧的赋役制度混乱和严重不均,从而加深了社会矛盾和封建政权的财政困难。
统治阶层为了稳定封建政权,就必须整理财政;整理射政,就必须整理税源,为了整理税源,就必须清查田地户口和整理赋役制度,就得向那些破坏税源的官僚、豪绅地主进行斗争。
一条鞭法就是适应着封建政权的这个要求而出现的。
而赵耀东的《张居正和一条鞭法》一文中也提到一条鞭法是在“此时国内由洪武时期遗留下来的赋役科目庞杂又繁密,豪强晋吏因缘为奸,苛扰无端,同时土地高密度集中,农民不断破产,版籍混乱,流移日重,明政府赋入日益锐减。
而水利方面更是让人头疼,万历三年黄河、淮河相继决口,水灾引起淮、扬一带极大恐慌,治水任务迫在眉睫”的背景下,经酝酿开始实施的。
明朝的一条鞭法的内容
明朝万历年间,土地兼并严重。
大量的农民成为流民,这直接导致了按照人头来收税的政府,财政枯竭。
为了给病入膏肓的大明续命一波,当时担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开出了药方,开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扩展资料
一条鞭法规定,农民可以上交银两抵作徭役,然后由政府出钱雇人应役。
所有的杂税折合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与田赋相合并,按地收税。
所有的田赋、杂税和摊入的役银共同合并为新的`田赋,一律以银两的方式进行征收,不再接受实物交税。
新法的实施很快就有了效果,短短几年间,国库就存银400万两,一举扭转了正德之后,国库吃紧的窘境。
但可惜的是,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原本充裕的国库也因为没有新的税收来源再次枯竭。
而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彻底敲响了大明王朝的丧钟。
明朝“一条鞭法”的影响与意义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后期一次重要的赋役制度改革,它改变了当时繁琐低效的税收征纳机制,降低了税收征纳成本,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虽然一条鞭法最终未能很好的贯彻实施,但其影响深远,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启发。
标签:一条鞭法赋役制度计亩征银一条鞭法,又称类编法、总编法等,是明代中后期在赋役制度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明朝在实施一条鞭法之前采用累进税制,奉行有力者多承担的原则,因此财富较多的纳税人相应承担着较高的税负,但是这种较为公平的制度由于遭到经济优势阶层的反对和抵制而逐渐失去作用。
明朝中期,随着地主豪强兼并土地的行为愈演愈烈,朝廷所掌握的税田越来越少,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张居正在全面清丈全国土地之后,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对明代赋役制度做出全面改革。
一、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1.赋役合并征缴。
即将各类徭役及土贡方物等并入田赋,依据土地的大小进行征收,同时取消力役,并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将原来分开的秋夏二税放在一起课征。
一条鞭法简化了原来复杂的赋役制度,方便了税收征管。
2.田赋计亩征银。
田赋中除米麦等少数用实物缴税之外,其余无论税粮、差役一律折合成白银来缴纳征收,从而开启了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3.用雇佣劳役代替力役。
即官府所需的力役不再由百姓无偿负担,改为由官府从税款收入中出钱雇用,同时允许农民出钱代替力役,做到“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4.将赋役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部分。
赋役由地方直接征收之后进行调配,其中一部分收入由地方上解中央,归中央所有;另一部分留存,供地方政府开支。
5.官府承办一切纳税流程,实现官收官解。
民收民解制度下的里甲代收代征形式容易造成中间人对税银的侵蚀。
一条鞭法规定所有的税银都由官府统一征缴,赋役的催征、收纳、解运等工作皆由官府承办。
这样堵塞了制度漏洞,提高了税收征纳的效率。
6.取消了复杂的计征标准,采取易于实施的规则措施。
清朝的一条鞭法
清朝的一条鞭法是指清朝时期官方实行的一种鞭打刑罚。
这种鞭法主要是针对犯罪分子实行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罪犯,警示他人,维护社会治安。
按照这种鞭法,罪犯被绑在柱子上,然后用鞭子进行抽打。
一般来说,鞭打的次数是根据罪犯的犯罪程度而定的,最多可以达到数百次,甚至上千次。
除了这种一条鞭法外,还有其他形式的鞭打刑罚。
比如说,有的罪犯会被绑在车轮上,然后进行鞭打,也有的罪犯会被绑在柱子上进行鞭打,而且鞭打的次数也是根据罪犯犯罪程度而定的。
总的来说,清朝的鞭法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不仅会给罪犯带来极大的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也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鞭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保护人权和维护社会公正。
- 1 -。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
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一条鞭法后,役银编审单位由里甲扩大为州县,对里别之间民户负担畸轻畸重的现象有一定调节作用,使由赋役问题产生的阶级矛盾暂时得到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条鞭法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因徭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
另外,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一条鞭法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
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官府直接把赋役清单发给各户,各户直接把赋役交给官府,去除了里长和粮长的重役及痛苦和拘私舞弊、耗损公粮的弊端。
由于以银纳税比以实物纳税运输轻便,使得赋役的缴纳、运输等也非常方便,节约了税收征纳成本,既提高了课税的行政效率,又提高了课税的经济效率。
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历
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