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格式:pptx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6
年、月、日单元学习目标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和闰年:会看日历,能够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期,认识24时记时法,并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会看简单的作息时间表,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呈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惜时守信的重要性。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主要学习年、月、日,认识24时记时法,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实际问题。
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已有经验,在回顾、观察、整理活动中,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早就融人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但这些知识可能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甚至并不准确。
教科书把这些零散的经验作为学习本单元的重要基础和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尝试回顾和整理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在与同伴相互交流、补充订正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体系。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同时有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建立起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看日历”一课,教科书呈现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常识,如一年有12个月,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等;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各月天数填写年历表,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各月天数。
学生经历了回顾、整理、观察、发现的学习过程,既丰富了已有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构建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网络。
2.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推算经过时间的方法计算经过时间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以往的教学过度强调用计算的方法得到经过时间,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计算的方法和道理,往往会机械地套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时间表》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时间概念,学会制定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认知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拖延、浪费时间等。
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如时、分、秒等。
2.学会制定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学会制定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时间管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内容包括时间概念、时间表的制定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时间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3.时间表模板:准备一些时间表模板,供学生实际操作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境中,时间是怎样被利用的?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时间的基本概念,如时、分、秒等,引导学生学习时间知识。
同时,展示一些时间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时间表的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制作一个时间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看日历》说课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看日历》第一课时。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看日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中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主要学习年、月、日,认识24小时计时法,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后安排的,即是对所学时间单位知识的扩充与延伸,又是为认识平年和闰年等有关“时间与数学”知识做铺垫。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借助观察日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在整理数据、观察数据、发现规律活动中,认识大月和小月,并能借助拳头记忆法和歌诀记忆法或其他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大、小月。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时分秒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日历方面的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不过学生们有着自主观察、探究日历,发现并总结规律的基础。
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在整理数据、观察数据活动中,能发现某些月份天数相同、2月份天数有时不同的简单规律,发展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在识记大、小月的活动中,能积极思考记忆的方法,并能清晰的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并识记大月和小月。
学习难点:能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的规律,并能选择喜欢且有效的方法记忆月份的特点。
四、教法学法教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取问题引导法和指导归纳法进行本课教学。
在出示日历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再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汇报后,指导他们归纳规律,并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记忆规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混合运算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1.1小熊购物(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知识点: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2、在乘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抄下来。
1.2买文具(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一个混合算式中只有除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2、在除加混合运算中,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1.3过河(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1、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2、混合运算中既有除法,又有加法,如果想先算加法,就要给加法加上小括号。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搭建图形通过提问与回答进行搭建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观察图形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2.1看一看(1)(从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知识点:1、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面都不一样。
2、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2看一看(2)(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知识点:观察两个物体时,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相对位置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单元加与减3.1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知识点: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2运白菜(三位数连减运算)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第七单元年、月、日·第4课时时间表·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时间表》一课中,学生的推理能力不强,之前也没接触过相关内容,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低位”为主线。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能独立制作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作息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从作息时间表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填一填。
(1)17 时是下午()时,22 时10 分是晚上()时()分。
(2)用24 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早上8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晚上9时是()时全班一起回答,老师出示答案。
生:(1)5;10;10(2)8;12;15;21师:同学们对我们的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掌握的很牢固啊,这快就轻松的拿下的这些题。
2.看一看,说一说。
师:看图说一说,早上8 时,小兰和古丽都在做什么呢?生:早上8时,小兰在上课,古丽刚起床。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时差的知识。
师补充:由于两地所处地域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大约2时。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时间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唤起对已有知识的经验。
由于这节课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所以应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有关时区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识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认识作息时间表。
课件出示例题:下面是北京启明小学和新疆民族小学的上课时间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教材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时:50课时左右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一、课程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2、第三单元“加与减”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第四单元“乘与除”、第六单元“乘法”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七单元“年、月、日”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体会引入24 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 时记时法。
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
运用画线段图法解决钟声问题
例小林家的钟1点敲1下,2点敲2下,3点敲3下……12点敲12下,每半点钟也敲一下。
吃过午饭,小林开始做实验,听到钟敲了1下,他抬头看钟正好是1点,他把实验做完,正好是4点。
请你算一算,小林一共听到几下钟声?
分析可以画线段图来分析,如下图:
1时2时3时4时
根据题意,从1点到4点4个整点,小林一共听到了1+2+3+4=10(下),从1点到4点中间有3个半点,又要敲3下钟声,因此,把整点的钟声和半点的钟声加在一起就是所求。
解答1+2+3+4+3
=10+3
=13(下)
答:小林一共听到13下钟声。
提示解决此类题时半点的钟声容易算错,如果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就一目了然了。
小学-数学-上册-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