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新时期,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师德境界。
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起点上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角色形象、不断加强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
其次,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拥有更加优化的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优良的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
教师,应具备较广博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师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具备较深的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知识,即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各科课程及其教材教法理论与实践、教育评价、教育科研与决策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等等。
第三,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全面的专业能力。
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教育和个性教育,这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性、多层次性、交叉性的能力结构。
素质教育关系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未来。
它不仅涉及教育内部,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水平、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
因此,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十分必要。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在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专业自我成长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过程也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
真正高素质的教师应该会学习,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教育理论,尤其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应当了解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掌握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科学和教育方法,应该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师要达成专业发展的自我实现,就要不断自我成长。
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
”今天,不仅要求教师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为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上来,才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在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以下是我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给予学生爱与关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不仅需要与学生有效沟通,还需要与家长、同事、学校管理层等各方保持良好的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努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同事协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当作一份神圣的事业来对待。
只有热爱教育,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知识储备,注重师德修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持学习的态度,热爱教育事业。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不断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具备优良的师德郝丽红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光源,也是他们行为的楷模。
因此,教师的举止言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塑造他人的灵魂,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会自觉履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才会充分发挥自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中的师德要求1、专业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等方面有所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追求新知识,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与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他对专业领域以外知识的掌握。
因此,教师还要掌握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等相关知识,努力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知识面,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使之融入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做到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
2、敬业爱岗敬业爱岗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履行集体主义原则的最具体和最平等的体现,也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一方面教师立足之本是本职岗位,认真完成教育教学,精心培养大批合格人才,就能实实在在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发挥出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主人公精神。
另一方面,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播撒爱心,施展才能,就能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到一种青春常驻、活力长存、平和又充实的人生幸福。
3、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根据笔者经验,为人师表应做的: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时时处处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在语言上要文明礼貌,文雅得体;在仪表上要端正庄重、整洁大方;在接人待物上应热情诚恳,严己宽人。
谈谈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
因此,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
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
作为学生的楷模和引路人,教师应该自身具有杰出的品德品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高尚的品格,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
其次,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此外,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耐心倾听学生的需求和疑惑,积极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和信任,实现教育教学的良好互动。
最后,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完善自己,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浅析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出发,探讨了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的原因,并从四个方面就解决的途径即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师要求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18-01从我国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其实际状况较令人担忧。
分析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是语文教学没有按照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及自身教学规律进行科学发展,而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能自拔。
按其自身规律来说,语文课本来应是最生动、最富创新精神的学科,但有时老师却只是模式化地教,致使学生只能机械化地学习一些毫无实用的知识,使得学生的思想完全被束缚了,毫无创造性可言。
换句话说,我们老师的教学模式由于长期没有进行反思而陷入了机械复制的模式,不能客观的认清语文教学的形势及学生的需要。
一方面老师只是死板地灌输课本知识,一方面学生单一的接受书本知识,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
然而,素质教育是按照学生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因此,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融入新理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和发展,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再一步飞跃。
而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如果没有教师的素质做根本保障,这些都将成为无稽之谈,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素质教育对中学语文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思想的要求对照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可以遵循,那就是,语文教学就是树立为人的一门学问,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
古语有,做事先做人,为学者首先要学做人。
语文老师首当其冲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样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
浅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摘要】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何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呢?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方法。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观念角色知识能力心理
二十一世纪我国刮起的教育风暴,其核心是素质教育。
实践证明,旧的教育机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直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是责任重大。
这就要求教师深刻反思教育现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方法。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的实施,最艰难的是教师,最高兴的是学生,最满意的是家长。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高要求,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成才观念
智力超常的天才必竟是极少数的。
如果缺乏勇气、意志、勤奋、善于向别人学习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再超常也百无一用。
中国人不缺智慧和勤劳,却缺少快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了,城市漂亮了,住房变大了,走在街头,看到的却是阴郁、困倦、防备、愤懑的脸。
他们快乐吗?没有快乐的生活怎么算是幸福的呢?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成为普通的劳动者,因为多数人在某个时期还是必须为生存而奋斗,我们要生存,就必须学习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
同时,应尊重普通劳动者,为自己是一位普通劳动者而感到光荣。
有的人后来成了领导什么的,那也只不过是分工不同罢了。
素质教育是快乐教育。
二、转变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如今已有本质的不同。
作为教师,传授的是社会主义和谐之道,引导学生自己去解惑。
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应着重关注学生悟到了什么。
师生之间应平等地切磋、交流问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将成为现实。
新时代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作为教师,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
总体来说教师有以下几种角色。
1.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充当的是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不断扩充知识拓展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因材施教,发展每位学生的特长。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特性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要充当示范者的角色,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学生提供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作风、处世态度,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
3.心理辅导员
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常受到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教师要随时帮助学生,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性的形成,充当好心理辅导员的角色。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克服各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以发展正常心理,防止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学生遭受挫折后,教师又要设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气氛,减轻受挫者的痛苦,并及时提供帮助、咨询和诊断,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班集活动的领导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在教学的同时督促学习主体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5.教育科研人员
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多样且富有变化的特点,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依靠现有理论和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成为“科研型”教师,从而能够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不是不注重知识的学习,而是对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而不降低水平。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而又不降低水平呢?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例如:数学课上,一个具体问题的抽象、一个同类问题的联想、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智慧的幽默、一个生动的玩笑……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数学文化与数学人文精神是任何说教无法比拟的。
加之数学学习情境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这也为数学的学习无意中增添了乐趣,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是很有乐趣吗?通过数学教学,从中抽象出具有共性的本质的东西并尽可能用风趣幽默、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舟已过万重山”,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2.动手操作
俗话说“耳闻不如目见,观望不如身试”。
动手操作是学生眼、耳、鼻、口、手、脑等的综合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是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是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操作。
如:图形的绘制,教具的使用,模型的制作,这些都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操作过程中既巩固、运用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意识、合作精神。
动手操作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3.探究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而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想象力是智力的最高境界。
不少发明创造,都是其爱好者在玩中实现的。
探究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最高要求,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探索精神、独立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做更充分的准备。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主动的参与精神,经常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四、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应是多方面的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为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身体。
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同时,培养学生的求救意识。
尽管人们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遭遇意外仍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
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不拉帮结派。
对待同学要宽容,不要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大动干戈。
如果有人在学校受欺负,或者有帮会的人找他的麻烦,要告诉老师和父母,及时加以处理。
而不能把委屈或伤害默默地埋在心底,久而久之,会对其心灵造成无法愈合的伤害,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素质教育提供给教师支配的时间减少了,而对学生成才的要求却更高了。
由于留守儿童的增多,学生心理日趋复杂,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
然而教师的职责是无私的、崇高的、更是神圣的,为此作为教师是我永远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