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10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分一分(一)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分一分(一)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六章第一节,主题是“分一分”(一)。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通过比较和观察,将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一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物品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能够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物品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能够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物、分类卡片学具:每人一套分类卡片、实物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在家里或者学校里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的物品需要整理,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呢?”2. 自主探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分类卡片,观察一下,看看能够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卡片,发现物品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 小组合作:“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套分类卡片,尝试着将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按照一定的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
4. 展示分享:“请各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你们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分享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特征进行分类的。
”“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物品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了分类。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分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类共同点 > 分类不同点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些物品,尝试着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2.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和家长分享。
答案:1. 略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在分类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
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 问题(1)导入 下面涂色部分都是一张纸的14
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过程讲解
1.思路分析
从上面三幅图中可以看出:三幅图平均分的方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但它们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上了其中的1份。
2.正确解答
上面三幅图的涂色部分都是一张纸的
14。
因为它们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上了其中的1份。
问题(2)导入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2份、3份、4份分别涂上颜色,填一填,说一说。
()()
14 ()() ()() ()() 过程讲解
1.折纸
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打开之后得到下图,这样就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4份。
2.涂色,填数(1)
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1
4。
(2)
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2
4。
(3)
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3
4。
(4)
把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4
4。
归纳总结
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时,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个总份数作为分母,涂色部分所占的份数作为分子。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分一分(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学习并理解数的加减法运算原理,对数字解决问题有初步的手段和理解。
2.认识到数学运算是有规律可循的,理解数轴的作用。
3.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能运用所学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数轴的作用,并能够合理地运用数轴进行数的加减法计算,并借助数轴加深对数学运算规律的认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一首数学歌曲来导入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2. 知识讲解1.让学生较为形象地理解数轴并懂得如何在数轴上运算。
2.让学生学习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和总结。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解答,并由学生来讲解问题的解法。
3. 拓展应用通过拓展应用来巩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引入新知识:通过歌曲、听力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示范讲解:通过演示加减法运算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规则和计算方法。
3.互动探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拓展练习:提供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按以下格式进行:两位数 + 一位数 = 三位数例如:23 + 5 = 28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新知识、示范讲解、互动探究和拓展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能够快乐地学习,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分一分(一)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熟练认读分数,能够写简单的分数。
3.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理解简单的分数。
教具准备:水彩笔、正方形纸、苹果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阳光明媚。
我们的老朋友淘气和笑笑准备周六去春游。
他们准备了好多食品:有4个橘子,2瓶饮料,1个苹果(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俩分一分吗?(课件出示)板书分一分。
4个橘子怎样分?(课件出示)2瓶饮料怎样分?(课件出示)生回答后师总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课件出示)板书:平均分(二)小组自行探究1、认识1/2(1)师:可是现在苹果只有一个,还要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到多少个苹果呢?(课件出示)生:一半。
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一半。
师:一半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说法,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课件出示)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可能用1/2 0.5 画图等,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并给予鼓励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了“一半”,在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用那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1/2)师: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就是1/2。
(课件出示)它是我们数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也是今天我们重点要认识一个分数。
(板书:分数)(2)体验1/2同时感知分数产生的关键是“平均分”)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苹果的1/2。
那另外一份呢?生:也是这个苹果的1/2。
师:如果用一个圆表示一个苹果,师随意将图片分成两半,这样分,其中的一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两半不一般大,没有做到平均分。
师:看来,要找到二分之一,必须怎样分?生:做到平均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1《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分一分(一)》。
我们将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操作材料。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实物操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老师出示一份水果沙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把这些水果平均分给你的好朋友,每位好朋友可以分到几种水果?2. 例题讲解:老师出示例题:有1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用实物操作,将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到3个苹果。
老师解释除法的意义:将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就是用12除以4,得到的商就是每位小朋友分到的苹果数。
3. 随堂练习:老师出示练习题:有15个橘子,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橘子?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进行讲解。
4.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巩固:老师再次强调除法的意义,并通过PPT展示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分一分(一)12 ÷ 4 = 315 ÷ 5 = 3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有20个橙子,要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橙子?2. 有30个香蕉,要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香蕉?答案:1. 20 ÷ 6 = 32,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到3个橙子。
2. 30 ÷ 9 = 3,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到3个香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