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_苏轼
- 格式:docx
- 大小:16.73 KB
- 文档页数: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起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
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
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翻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裴回:即徘徊。
乌菱:指老菱。
菱角老则壳黑,故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夏季的天气瞬息万变,刹那间乌云翻滚,像泼墨一样迅速扩散开来。
远处还没有遮盖整个山顶,眼前却已经是大雨倾盆,又密又大的雨点像无数颗白色的珍珠在船上欢蹦乱跳。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了。
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赏析】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
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作品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望湖楼下西湖景色的喜悦之情怀。
“黑云翻墨未遮山”。
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
“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地四散开来,头上骤然黑云密布,令人战栗,令人恐慌,大雨就要来了。
“未遮山”,写乌云的范围,是在告诉读者乌云乍起,尚且没有完全遮盖住整个山头。
作品抓住乌云浓黑、蔓延迅速的特点,以泼洒翻腾的墨汁作比,形象,贴切。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雨跳珠”,突出了雨点之大,色泽之晶亮,有如千万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从天上倾泻下来;“乱入船”,没有规律,也没有次序,天空中落下的,湖水中溅起的,一股脑的窜上船舱,欢蹦乱跳,四处飞溅。
“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望湖楼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卷地风来忽吹散”。
“卷地”,突出了风来的突然,来得猛烈,风势又特别的大,呼天扯地地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忽吹散”,猛然间,湖面上雨消云散了。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内涵也十分丰富,既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翻译《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篇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以下精心整理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古诗翻译、词语注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翻译】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词语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解说、注释及赏析(优秀9篇)注释篇一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篇二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翻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译文]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留连不已。
[出自] 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逐:追赶。
无主,到处:都是说明景色的随意自然。
令:为使得,感觉。
徘徊:此处为留连之意。
译文1:活生生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月亮留连不已。
译文2: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译文3:那些被放生的鱼根本不怕人,而且还追着人走。
没有主人的荷花开遍湖里,那么舒适惬意。
以水为枕,躺着看山,那山似乎并没有高昂着头,而是在仰视着自己。
风吹动没有系缆的船,摇来摇去,似乎不是船在摇,而是月亮在徘徊不定。
赏析: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色的.随意自然。
首句写动物,次句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斜倒在楼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与月徘徊。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俳徊”的景面。
蓝灰色的湖面,轻泛波纹,点缀几片深色荷叶,木桨轻摇,划出两圈涟漪。
笔墨简炼、清淡,点出夏夜静谧的气氛。
画面的中心部分是人物和圆月。
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一副醉意朦胧,悠悠自得的神态。
一轮圆月、几弯山岱的倒影,与小船交相叠复,产生水天一体,人月徘徊的神妙意境。
画家不仅绘出了诗意,反映了诗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成功地刻划了诗人的性格,在构图、用笔、用色上颇见功力。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翻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评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有五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东坡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译文、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作者简介]苏轼(1 0 3 7 —1 1 0 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熙宁四年(1071 年)任杭州通判。
元佑四年(1089 年)任杭州知州。
曾整治西湖。
深爱湖山,说是“故山归无家,欲买西湖邻”,自命为“杭人”。
追谥文忠。
他学识渊博,能勉励后进。
政见上虽和王安石不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注意水利赈灾等工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有创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诗清新自然,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填词开豪放一派,气势雄浑,豪迈不羁,摆脱了绮艳柔靡的风尚,对后来很有影响。
擅长行、楷书,曾遍阅晋、唐诸家法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成一家。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自在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善画竹,学文同,亦作枯木怪石。
论画有卓见,主张神似,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诗句。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祭黄畿道文》、《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古木坚石图》、《竹石图》。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译诗]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赏析]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赏析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赏析的文章:咱今天来聊聊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首诗那可是相当有韵味儿!原文是这样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先来说说这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
嘿,您瞧瞧,苏轼把那乌云比作翻倒的墨汁,这想象力简直绝了!我记得有一次夏天,我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儿。
本来天儿还好好的,阳光明媚,突然间,天边就涌起了一大片乌云,那速度快得哟,就跟有人在天上猛倒墨汁似的,滚滚而来。
那乌云气势汹汹,可愣是没把远处的青山全遮住,山的轮廓在乌云的缝隙里若隐若现,特有意思。
“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苏轼把那雨点形容成跳动的珍珠,太形象啦!我那次在湖边钓鱼,刚开始也是晴空万里的,没一会儿,雨就噼里啪啦地下起来了。
那雨点砸在湖面上,真就跟珍珠在蹦跶似的,还不停地溅到我的小船上,打得船板噼里啪啦响。
“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狂风席卷而来,瞬间就把这云雨给吹散了。
这让我想起有一回在海边,狂风呼啸,那海浪被吹得一浪高过一浪,可没一会儿,风突然转向,刚才还汹涌的海面一下子就平静了不少。
最后一句“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晴,湖水就跟天空一样湛蓝平静。
就像那次暴雨过后,我站在自家楼顶,望着远处的湖泊,那水面平静得就像一面大镜子,映着蓝天白云,美极了!整首诗节奏明快,把夏日西湖边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描绘得淋漓尽致。
苏轼先是用“翻墨”和“跳珠”这样生动的词汇,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势的凶猛和急促。
然后呢,风一刮,雨又瞬间消失,最后呈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
这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样。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估计也是被这大自然的奇妙变化给震撼到了,所以才能写出这么精彩的诗句。
咱们读这首诗,也仿佛跟着他一起经历了这场雨,感受到了那份惊喜和惬意。
怎么样,您是不是也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感受呢?下次您再遇到下雨天,说不定也能想起苏轼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一下其中的美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词释义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古诗今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导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比喻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的是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比喻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比喻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的是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鉴赏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比喻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赏析: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
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
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背景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本诗是其第一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一】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赏析二】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运用拟人手法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的突出了一个未字,表明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水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诗中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拼音版与意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拼音版与意思)liù yuè èr shí qī rì wàng hú lóu zuìshū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sòng)sū shì(宋)苏轼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云涌了出来,像墨水一样倾泻而下,但地平线上露出了一段山脉,明亮而清新,溅起的水花如白色的珍珠砾石,溅到船上。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wàng hú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突然,风卷起,驱散了天空的云彩,湖的湖碧波如镜,美丽而温柔。
fàng shēng yú biē zhú rén lái,wú zhǔ hé huā dào chù kāi。
鱼龟一一放生,荷花遍地开无主。
shuǐ zhěn néng lìng shān fǔ yǎng,fēngchuán jiě yǔ yuè péi huí。
枕可使山俯仰,风船放月归。
wū líng bái qiàn bù lùn qián,luàn xìqīng gū guǒ lǜ pán。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hū yì cháng xīn huì líng guān,zhì liújiāng hǎi dé jiā cān。
六月望湖楼醉书
六月望湖楼醉书,这是宋朝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全名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具体解释如下:
1. “六月”:指的是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诗人在这一天写下了这首诗。
2. “望湖楼”:是一座楼的名字,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是当时著名的旅游景点。
3. “醉书”:指的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写下了这首诗。
苏轼喜欢喝酒,常常在酒后写诗,这也是他的一种创作方式。
总的来说,六月望湖楼醉书这几个字描绘了一个醉酒的诗人,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登上望湖楼,写下了这首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
——“白雨跳珠乱入船。
”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
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
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