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第三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16
病毒学(一到六章)第一章病毒的结构(1学时)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小,结构容易,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这种病原能通过滤器,命名为病毒。
病毒的基本特性1. 以颗粒形式存在,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普通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干看见。
2. 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3. 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4.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是郑重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不能自立生长和繁殖。
5. 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持久保持其侵染活力。
6. 病毒无核糖体(rRNA)和转移RNA (tRNA)。
7. 病毒不能长大,不经分裂繁殖。
8. 病毒对普通抗生素和作用于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药物均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9.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埋伏性感染。
第一节病毒的结构特征一、形态1. 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体的大小。
测量单位是纳米(nanometer,nm),即毫微米(1/1000μm)。
各种病毒的大小相差很大,普通病毒介于50nm~250nm之间,其中绝大多数病毒都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poxvirus)为300nm,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看到;最小的病毒如小RNA病毒和极小DNA病毒直径约在20nm~30nm 之间。
2. 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
绝大多数动物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第1 页/共18 页状或丝状(某些动物病毒也呈丝状);此外,还有呈砖形(痘病毒)、子弹形(狂犬病病毒);而噬菌体(bacteriophage)多呈蝌蚪形。
有些病毒的形态比较固定,如小RNA病毒呈球形;但某些病毒的形态则是多形性的,如粘病毒(orthomyxoviridae),有球形、丝状和杆状。
自从1898年贝杰林克(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以来,已经过去100多年时间。
病毒的种类由最初的几十种、几百种,发展到今天的4000多种,为了使如此多的病毒种类能够得到科学的命名和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已提出和多次修订了病毒的命名和分类原则,并且建立了由目、科(亚科)、属和种分类阶元构成的病毒分类系统。
目前病毒分类学这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已开始走向完善和逐渐成熟起来。
一、病毒的命名与分类系统进展概况病毒分类学是随着病毒学尤其是分子病毒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渐走向成熟。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大事记1937年Levaditi和Lepine就曾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和性进行分类。
1948年Holmes提出根据病毒所引起的宿主症状的分类方案。
1950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提出了有关病毒分类的8项原则。
1963年国际微生物命名委员会病毒分会根据安德鲁斯(Andrewes)提出的分类建议提出了新的8项分类原则:①核酸的类型、结构和分子量;②病毒粒子的形状和大小;③病毒粒子的结构;④病毒粒子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的敏感性;⑤血清学性质和抗原关系;⑥病毒在细胞培养上的繁殖特性;⑦对除脂溶剂以外的理化因子的敏感性;⑧流行病学的特征。
196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成立了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ICNV),并通过了上述新的8项分类原则。
1971年ICNV公布了关于病毒分类和命名的第一次报告,将当时了解得比较清楚的500多种病毒分为RNA和DNA病毒两大类,并且分为43个病毒属。
1973年ICNV正式更名为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病毒的分类1按感染的对象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昆虫病毒及真菌病毒,另外尚有类病毒(Viroids)拟病毒(Virusoid)和朊病毒(Prion).2按遗传物质分类分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其遗传物质单股(single strand)或双股(double strand)、核酸分子量、RNA为正义(sense)或反义(antise…1.按感染的对象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昆虫病毒及真菌病毒,另外尚有类病毒(Viroids)拟病毒(Virusoid)和朊病毒(Prion).2.按遗传物质分类分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其遗传物质单股(single strand)或双股(double strand)、核酸分子量、RNA为正义(sense)或反义(antisence) RN A都是主要的分类依据。
3。
按基因结构划分DNA病毒l 腺病毒科 Adenoviridael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EBV 带状疱疹病毒l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l乳头多瘤空泡病毒Papovavirusesl小DNA病毒科Parvoviridael 痘病毒科 Poxviridae 天花病毒牛痘病毒l 嗜肝DNA病毒科Viral Hepatitis乙型肝炎病毒RNA病毒l 冠状病毒科 Coronaviridae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病毒l玻那病毒科Bornaviridael 纤维病毒科Filoviridae *埃博拉病毒l 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l 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 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呼吸道融合病毒l 小核醣核酸病毒 Picornaviruses 鼻病毒肠道病毒l 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 *艾滋病病毒HIVl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l炮弹病毒科 Rhabdoviridae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噬菌体噬菌体bacteriophage,简称phage,寄生于细菌中病毒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