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赋为词_柳永的市井之_俗_
- 格式:pdf
- 大小:163.89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他精心构制慢词,开辟“以赋为词”的新型表现手法,打破唐五代以来词坛的奢靡之风和小令独统词坛的单一局面,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需要一批为之奋斗的人。
北宋时期,柳永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
柳永的不懈努力为宋词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一)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
柳永关注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注意了词的格律与平仄。
加之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一方面维护了词的传统,同时又勇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使慢词有了崭新的发展。
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在词作中,用“对”字起领全篇,显得干净利落,再以“渐”字自然的过渡到下文的描述,同时掺杂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
有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句,作者运用长短句相结合和手法,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出来,明净而透彻。
同时在词作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文字功底。
(二)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柳永大力推广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
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
望江关。
论柳永的“俗词”在中国古代宋词作家中,柳永的作品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俗词”上。
其中,俗词占柳永全部词作的将近一半。
因此,作家作品研究在提及柳永的词时,“俗”几乎可以作为柳永其人其词的代称,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1];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2]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在题材上,柳永的“俗词”并非“雅词”的完全对立,柳永词中的“俗”与“雅”也并非两个完全对立的部分。
在词的创作方面,对于形式体制和艺术手法,柳永也做了巨大的创新。
我认为,并不能仅以一“俗”字概括柳永的“俗词”,“亦雅亦俗”、“俗中见雅”才是对柳永“俗词”的真正理解。
一、在题材内容上,柳永将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与个人情感生活作为词创作的题材。
(一)柳永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进士满门的封建家庭。
柳永也写下《鹊桥仙》、《玉楼春·凤楼郁郁呈嘉端》、《御街行·燔柴烟断星河曙》等词,希望以此博得功名,但是这并没有如他所愿。
但却因为他在初次科举落榜之后的牢骚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中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在放榜时是被宋仁宗特意错落。
这次的失意对自我期望很高的柳永打击自然很大。
他在“如何向”的茫然中走向了市井,投入到烟花巷陌,打算在此消磨他的一生。
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未完全丢弃入仕的信心和希望。
他以“白衣卿相”自称,认为落榜只是偶然的。
他只是暂时“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但还是渴望又早一日能被赏识。
于是,柳永从未停止过参加科举考试,并终于在五十岁时得到了盼望已久的“榜上提名”,他为此写下了一首与《鹤冲天》的牢骚完全不同的《柳初新》。
可命运弄人,及第的柳永还是挤不进士大夫的行列。
这又一次把柳永推入了市井。
他在《传花枝》仲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的后半生:“平生自负,风流才调。
口儿里,道知张陈赵。
柳永的“以赋为词”作者:张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2期摘要:柳永是“以赋为词”的开山者,在词的写作上借鉴汉大赋“铺张扬厉”的手法,抒情上借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抒情小赋的写法,更是受辞赋这种文体特征的影响直接创造了慢词长调。
关键词:以赋为词;赋;慢词长调作者简介:张瑶(1989.1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在校硕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一、“以赋为词”的内涵“以赋为词”,《以赋为词———试论清真词的艺术特色》云:“在苏辛之外还有两个人也是用引进其他文体特点的方法,丰富了词的表现力,推动了词体的发展,这就是柳永和周邦彦。
他们的特点是以赋为词。
”那么“赋”的内涵是什么?《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云:“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着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由此可见,“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特点主要是有汉大赋的铺排、直叙、内容丰富,以及抒情小赋的抒情性等。
柳永借鉴“赋”的这些特点,将之运用到词的创作上,从而开创了“以赋为词”的新篇章。
二、铺排《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云:“所谓‘以赋为词’,就是用铺陈的方法写词。
柳永最先在词里融入了赋的写法,然而以赋为词,柳永还只是一种尝试,周邦彦继柳永之后将这种写法加以发展,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表明辞赋的铺排手法最先被柳永借鉴到词的创作中。
《跋吴师道小词》云“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
”《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白雨斋词话》云“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
”这些资料都表明,柳永词作中对赋之铺排手法广泛借鉴。
市井词人:柳永北宋史上,争议之最大者,毁誉之最烈者,莫过于柳永及其词作。
“浅近俾俗”、“语言尘下”、“声态可憎”等词在那时彷佛都不约而同的汇集于柳永身上。
苏轼、秦观、李清照等名家都在不同程度的对其词作进行一番评论。
李清照在《词论》就不免表达出对柳词的贬损“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那么,柳永词真的如此低俗吗?柳永词真的只是生存于市井之家吗?推崇备至者,誉其为北宋正宗,能与杜甫诗相提并论;贬损唾弃者,贬其靡靡之音泛滥于六七百年而使雅奏从此断绝。
当我们重拾历史,拂去历史的尘埃,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会发现不一样的柳永——一个宋词演进史的里程碑人物,一个能代表北宋勃勃兴起的市民文化巨人,一个能容雅与俗共赏的才子。
一.柳永性格决定其词作每个人都是多棱镜,都富有多重性格,既有光鲜美丽的一面,也有丑陋龌龊的一面,没有谁是单一的,完美的。
当然,柳永也不例外。
大多数人认为,柳永的性格具有双重性。
就柳永的生平来看,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在汴京长大,在汉乐府、唐诗中耳濡目染,年轻的时候就展露出了满腹的才华。
当然,作为一名官宦子弟,自然以功名为重,这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难以置身之外的仕途之路。
柳永在《长寿乐》(尤红殢雨)中表达了“定然魁甲登高第”的雄心,柳永又在《鱼如水》(其二)中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但他一面整日在瓦肆勾栏中依红偎翠、浅斟低作,一面渴望通过科举一跃成为帝王之师。
这不仅仅出于内心的矛盾,更多的是与自身性格有极大关系。
在其词作上也不无表现出这种双重的对照。
两次进士落第,无不给他沉重打击,不过他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会自我安慰道“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当他好不轻易的考上进士,但是皇帝见其名,便说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这无疑宣判了他仕途的死刑。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摘要:白衣卿相柳永,崇安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以其独创性推动了词的向前发展。
为了让词能投千万人所好,他将俚俗语言入词,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使之成为当时最通俗的大众词曲,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适应题材上的开拓, 或依新调填新词, 或自制新曲, 写了不少慢词, 使词能容纳更多的内容, 为在词中抒情、叙事、说理提供了更好的形式,并创造出铺叙有层次的艺术手法与细腻含蓄的艺术风格;为了慢词的长足发展, 发挥慢词铺叙之长,柳永把赋体笔法引入到词的创作中, 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 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
同时,柳永的语言具有音乐性, 具有与“曲”一样的“本色”。
而且柳永吸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 在其词中, 有一个明显的特色, 即常用一些说故事的词语与口吻。
关键字:柳永宋词俚语融情入景赋体笔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曲《雨霖铃》,终成千古绝唱。
奉旨填词柳三变,一代风流才子,开宋词一片天地。
柳词家喻户晓,流传千古。
他的词作在流传极广,宋人笔记曾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又称“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
可见他的词在宋朝盛行一时。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应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柳词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俚俗语言入词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自有文人词以来,词的语言因素不外来自诗的律、绝句或来自民间作品,前者如盛唐的李白的《菩萨蛮》,后者如中唐白居易、刘禹锡的为数不少的词。
但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趋向雅化。
柳永的词增多了俚俗的成分,他大量地猎取市井习语,妥帖地运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清新晓畅,生动活泼,“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1)的语言风格。
关于柳永词的这种语言风格, 前人有不同的看法。
柳永研究综述柳永,字耆卿,北宋著名词人,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柳永对宋词的深远影响,关于他的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
薛瑞生《柳永的被理解与被误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提到,新世纪伊始,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柳永热”,研究成果呈井喷之势。
近几年,柳永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现将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一、柳永词的题材内容与风格的分析目前学术界一般把柳永词分为两种,一类是为士大夫填的雅词,一类是市井传唱的俗词。
谢慧明《柳永词之“雅”、“俗”考辩》(《群文天地》2012年第24期)一文对柳永词进行了深刻剖析。
谢文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柳永词的评价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从俗到雅俗并存再到以雅为主。
柳永词的俗主要表现在描写女性大胆意识和下层歌妓的言行,多用俗言描写市井之事并不符合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被视为轻浮。
文章分析《雨霖铃》一词,认为柳永词用俗言却不落俗套,词中感情自然流露,使读者感同身受,艺术造诣高超,可谓之雅。
孙雪霄在《以赋为词:柳永的市井之“俗”》(《河北学刊》2011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了对柳永词雅俗兼备原因的独到见解。
孙文认为,柳永出身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却屡试不中,长期与市井人物相处,对雅俗之别不像其他文人一样泾渭分明,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的平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柳永作词时不避俗,甚至有意趋俗,作品中充斥着大量俚语。
这一点也跟北宋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蒋金芳《柳永词社会内涵研究》(《剑南文学》2013年第1期)指出,宋代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俗文化,这种文化是繁荣的经济和膨胀的市民阶级促生的。
对柳永词的内容的研究,葛蕾《也谈柳永歌妓词中的情感》(《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一文分析的很有代表性。
葛文将柳永的歌妓词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歌妓本身为主体,或描述歌妓的美貌,或展示她们的内心世界,第一次向社会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歌妓这一社会群体,勾画出形象鲜明的歌妓群体。
浅析柳永词之“俗”宋词与唐诗并肩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园林,大抵可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两种风格韵味各异,有含蓄婉转、高雅典丽,有通俗明白、音律晓畅、有的气势磅礴、恢弘大气。
词之大家比比皆是,提及婉约派,柳永可谓是名副其实。
他是北宋词坛第一位对次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大力创作慢词,一改唐五代以来小令一枝独秀的格局。
柳永之“俗”改变了文人“尚雅”的风格,结构与内容上都较以往有所突破,现存《乐章集》中约有作品200首,以俗词居多,可分为艳情词、爱情词、都市节庆词等,而宋代所用的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加以使用的,可以说是“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柳永不仅改变了词的声腔体式,并且从词内容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上加以改变,将普通生活写入词中,写百姓的真情实感,即“变俗为雅”。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推进了词语言上的“俚俗化”,同时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王灼在《碧鸡漫志》说其“浅近卑俗,自成一体”。
《四库全书总目》也曾如此评价柳永词作:“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
”认为柳永把词从贵族士大夫手中又引入坊市之中,词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高攀之物,变得“接地气儿”。
柳永以前,即晚唐五代时期,词无论是创作环境、创作内容还是创作者皆为贵族服务,供他们消遣,割裂了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如以温庭钧为代表的花间词派,所作词大多是宫廷骄奢淫逸生活背景,是达官贵人娱乐闲暇时的听唱曲物。
柳永的词却不与之同流,作为一名失意的下层文人,他更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长期受助于歌妓的他也了解风尘女子的情仇离恨。
因此,他更愿意为这些人“发声”,表现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情感境界,既满足了市民阶级的精神需求,也为奢靡已久的文坛带来淡雅之风。
柳永“变旧声为新声”,纵观其词,俗语化遍布众多作品:《忆帝京》:“乍觉别离滋味……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迎春乐》:“为别后、相思煞。
试析柳永“以赋为词”柳永是对宋词变革起重要作用的词人,尤其是在词的题材拓展方面。
在《乐章集》中除了吟诵爱情之外的艳情词,突出的题材还表现在都邑词、羁旅行役词、咏物词之中,而从都邑、羁旅行役、咏物、爱情题材中可以看到柳永向赋的领域所作的开拓。
一种文体有新变革需要从其它文体中吸收营养,词和赋虽属不同的文体,但在抒情、叙事、描写等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词赋之间交融比较密切。
本文将以柳永为例,试析柳永词的创作与赋之间的联系。
一、都邑词与赋词是从晚唐五代时期开始兴盛的文体,主要借男女爱恋来抒发闺愁相思、离情别绪,体制较小,情感幽微柔婉。
北宋初期的晏殊、欧阳修、张先等人的词沿袭的多是爱情主题,写法上典雅精致、柔婉含蓄,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士大夫的闲雅情思。
自柳永始,借词来写都邑题材,开始关注都市生活,这是之前词人没有尝试过的。
都邑主题最早是由汉代赋家们来定型的。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朝代,赋家们往往选择京都、宫殿等宏大的建筑物进行大肆的铺排描写以渲染国都的繁盛,一方面满足统治者润色鸿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利于作者陈述创作意图以及彰显汉代经济文化的繁荣。
著名的京都赋如扬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等,生动、形象、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恢弘的城市建筑、喧闹的民俗事象,渲染京都的繁盛富庶,将客观描绘和主观说理相结合,同时用力地阐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政治主张,体制宏大,成就突出,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
柳永所处的北宋时期,城市经济尤为繁荣,都市文化十分显著,这对柳永都市词创作影响很大。
柳永一生常常来往于市井里巷,拜揖于各个都市之间,在词中常描绘所到之处的城市风貌。
这类词约占柳词的五分之一,如柳永曾在江浙一带逗留很久,他的词中有描写苏州、扬州、杭州的城市景象。
像描绘苏州的《花木兰慢》(古繁华茂苑)中“古繁华茂苑,是当日、帝王州。
咏人物鲜明,风土细腻,曾美诗流”、《瑞鹧鸪》(吴会风流)中“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
柳永词艺术特点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
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
(1)、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
第二,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第三,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2)、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
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
(3)、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4)、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
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
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
《[浅谈柳永词的“俗”] 柳永词的雅和俗》提及柳永的词,多数论者都认为其俗,并对之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过称其雅,前者如吴曾《能改斋漫录》称“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后者如xx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少一种历史的眼光。
柳词之所以“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柳永出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
和许多士子一样,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到京都参加考试,以期踏上仕途;也曾自信“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欢带》),对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却屡试不第,更因《鹤冲天》一词惹得宋仁宗不悦,于“临轩放榜”时被其黜落。
在进仕无望时,柳永怀着偏激的情绪,鄙弃功名,留连曲坊,走上了民间通俗文艺创作的道路。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急剧扩大,强烈刺激着民间通俗文艺。
时代呼唤那些既能迎合市民口味,又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词作。
柳永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精通词律音乐,又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熟悉民间的风物人情,其作品便应运而生。
柳词之俗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这类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其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毫不避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
由于官场失利,柳永长期沉溺于花间樽前。
在词中,他对自己这种风月生活的自得之意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咋舌。
第二,对女性作具体化、的描写。
前代及同代的诗词家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来描写,带着托喻和理想的色彩。
柳永则具体描写生活中遇到的歌妓,如《木兰花》中,“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润”、“酥娘一搦腰肢袅”,直书歌妓的名字、技艺。
柳永词的市民生活色彩体现在哪里〔关键词〕宋词;柳永;市民生活;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柳永是中国古代词史上一位有显著才华和突出贡献的作家,他的词对宋词的进步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影响了后代许多著名的大词人。
所以,了解柳永词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
一、柳永词的市民生活色彩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体现柳永词的内容体现了鲜明的市民生活色彩。
柳永成功地用词表现市民的意识和情调,表达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欢欣与忧伤,也表达其对尘世生活的感慨。
主要内容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描写市民阶层中最下等、最不幸的歌妓。
柳永以平等的身份对待歌妓,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
也常常替她们表达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如《迷仙引》中:“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作品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还有观念的变化。
而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其存在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而,柳永词真实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接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欣赏品味。
柳永歌妓题材的词作,表现了他的才华、胆识、气质,身陷世俗而又超越世俗。
第二,描写繁华的都市。
这类词作,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对词的内容的开拓。
说明柳永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敏锐的观察力。
其他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城市,着重写城市外部的自然风光及一些地方的风俗。
而柳永词则涉及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贵族阶层、市井俗民、人情风俗、节日时令、秦楼楚馆等。
柳永生活的社会是相对稳定和繁荣的,这在其词中也有所体现。
词还涉及其他方面,如他在词中表现了离京时对都市生活的迷恋,长叹:“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
柳永《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译文及鉴赏柳永《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译文及鉴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永《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译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宋代:柳永英英妙舞腰肢软。
章台柳、昭阳燕。
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
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
逞盈盈、渐催檀板。
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译文英英的舞姿真是美妙,就像章台柳之袅娜,似昭阳飞燕之轻柔。
多少有钱有势的人,富贵人家的筵会上,都争着以千金之价选她去作陪。
只见她回头看了看,音乐开始飘扬,她随之翩翩起舞,似杨柳扶风,身上的佩环也随着舞蹈微微颤动。
突然转入了《霓裳羽衣曲》中节奏急促的段落,她更加施展出自己柔媚轻盈的身段,紧紧地依檀板声而舞。
英英一会儿慢舒广袖,一会儿急动莲步,进退之间仪态万方,表情丰富多变,妩媚多姿。
看英英之美,何止是倾国倾城,她突然回头的一刹那,足以令万人为之消魂!《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注释英英:不详。
当为词人虚拟的歌妓名。
章台,本为汉代长安一条繁华街道名。
昭阳燕,指赵飞燕。
这里是以赵飞燕之“柔若无骨”与前句“腰肢软”相照应的。
是处:到处,处处。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传说是唐玄宗聆听天乐后而制成(详《唐逸史》、《广德初异录》)。
促、遍,古代音乐术语,促是促拍;遍是大曲的段落。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盈,通“赢”。
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檀板:檀木所制的拍板。
《旧唐书·音乐二》:“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扦。
”唐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制官归宣州因题赠》:“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连十觥。
柳永的词介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接下来是XX为大家收集的柳永的词介绍,欢迎大家阅读:柳永是第一个专心致力于歌词创作的人,他以“一生精力在是”,其毁誉枯皆与词息息相关,他用词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天赋,用词抒写自己的情感与遭际,也用词记录见闻感受甚至作为交游谋生的手段。
因此,比之唐五代与北宋初期的词,柳词在内容上便有了很大的开拓。
他的词,不再是仅仅用以佐酒助兴,也不再囿于狭小的生活圈子,而是面向更广阔的天地,都市风光、湖山胜景、羁旅行役、咏物怀古、祝颂投赠、游宴赠记、相思相别、悼亡游仙在柳词中无所不有。
柳词现存二百一十二首,描绘都市繁华、节日盛况及祝颂投赠之词约三十首,羁旅行役之词约七下首,男女情事及憎记之词八十多首,游冶饮宴及其他内容的约三十首。
前人谓柳词“尤工于羁旅行役”。
如前所述,柳永曾于一段时期东西漫游,入仕后又常任一些流转各地的小官,故词多抒写羁旅的穷愁与行役的劳顿。
这些词,因是写词人的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故感情真挚而饱满。
又因与所行之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相融合,故觉境界开阔,物态丰妍,气象万千。
而尤具特色的是,柳永常借暮秋晚的萧瑟之景,抒写羁旅落拓的感伤之情,并借“悲秋”之宋玉,抒发贫士失职才人迟暮的悲概,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
《雪梅桥》、《曲玉管》、《玉蝴蝶》、《戚氏》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闺情词为数最多,或赠记,或代女子抒发闺怨,或写词人自己的离别相思。
柳永在这些词中,第一,热情描写和赞美了那些色艺出众、品流详雅的风尘女子,如《柳腰轻》、《风栖梧》、《少年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