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每章学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9
临床药学知识点总结临床药学是临床医学与药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合理使用。
在临床药学中,包括药物治疗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信息学、药学服务等多个领域。
了解临床药学知识对医生和药师的临床实践非常重要。
以下是临床药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药物治疗学1.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以及这些效应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关联性。
药物的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可帮助医生合理选择药物和确定给药方案。
2.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患者使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效应。
不良反应可分为预测可知的、剂量依赖的和非剂量依赖的不良反应。
医生和药师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并处理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维护患者安全。
3.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一个药物与另一个药物或食物在体内发生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会改变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生和药师需要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药物的使用原则在选择和使用药物时,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史、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和用药史等因素。
此外,医生还需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遵从性,以确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
二、药物流行病学1. 药物的评价在药物流行病学中,对药物的评价意味着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
药物评价是药物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为临床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 药物的监测药物的监测是指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长期观察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药物的监测可帮助改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药物经济学1. 药物的成本效益分析药物的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成本之间关系的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可帮助决策者确定最合理的用药方案,平衡治疗效果和成本。
2. 药物的价格管理药物的价格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对药物的价格进行合理管理。
学习⽬标 学习⽅法 中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
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
如何学习《中药学》谈⼏点看法: ⼀、抓住重点,掌握功效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
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要运⽤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
例:黄连泻⽕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邪,由于它归⼼经、胃经、肝经故以清⼼⽕、胃⽕,肝⽕见长,适⽤于⼼⽕亢盛的热病神昏,⼼烦失眠,⼝⾆⽣疮,胃⽕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等。
这样以泻⽕功效为中⼼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功效的理解,⼜突出了重点。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联系⽐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与补⽓,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
以⾏⽓与补⽓治脾胃病为例,⾏⽓药⼤多⾟温,能通畅⽓机。
脾胃⽓滞证为适宜;补⽓药⼤多⽢温,善补脾胃之⽓;脾胃⽓虚者为宜。
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较。
如升阳与潜阳,泻⽕与补⽕,宣肺与敛肺等等。
⼆、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分类的,同⼀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分别具有各⾃的特点。
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所具有的其他⽅⾯的作⽤。
这样既容易记忆,⼜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量⽤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
如理⽓药⼤多⾟温芳⾹,这是普遍性,⽽苦楝⼦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
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般可⽤30克左右,⽽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o.3-1.5克。
槟榔的⼀般⽤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病需⽤量60-90克,量⼩难以取效,再以⽤法为例,⼤多数药物可以⼊煎剂,但逐⽔药⽢遂有效成份不溶于⽔,驱⾍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汤剂。
《中药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一)中药:是区别于西方医药学,在中国占主流,由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的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天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古称本草(二)草药:是指在民间运用,局部运用,未得到官方权威认证的以植物类药材为主体的药物(三)本草:中药旧称,以植物类药材居多(四)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道地药材:产于某一地区的某药材,因其地域性强,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而被普遍重视。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六)四性: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四气)(七)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八)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九)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十)毒性:古代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或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或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十一)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有目的地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十二)药物七情: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十三)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十四)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十五)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十六)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十七)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十八)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十九)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临床用药和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特性所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二十)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即解表药,又叫发表药(二十一)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二十二)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叫温里药,又称祛寒药(二十三)补虚药:凡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主要作用,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二、比较异同(一)麻黄与香薷①二药同具有辛温之性,同归肺经,都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②麻黄发汗力强,故风寒表实无汗之重证多用之。
临床中药学知识点总结《临床中药学知识点总结》临床中药学啊,学起来真的像在一片广阔的知识森林中穿梭。
整体感受就是这门学科知识又杂又深,却又非常实用。
具体收获可太多了。
首先就是各种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这些。
就拿麻黄来说,它味辛、微苦,性温,这个性味就决定了它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能发汗是因为它性温味辛,有发散之力,就像一把小刷子,把毛孔的“堵塞”给刷开,让汗液能出来。
归肺经、膀胱经,所以能治疗肺系的病症以及水肿这些与水液代谢相关的问题。
重要发现的话,记得在学习中药配伍的时候,有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几种关系。
相须和相使是可以增强药效的配伍关系,像麻黄配桂枝,那发汗解表的力量就大大增强了,这就是相须。
而相畏和相杀是一种降低毒性或者烈性的关系,比如生姜能杀生半夏的毒,这是嘴巴里提溜着命的重要之处。
有个教训就是千万别把相恶相反弄混了,相恶是降低药效,相反那可不得了,是产生毒性或者强烈副作用的,像“十八反”里的乌头反半夏这种,这个千万得牢记。
再来反思一下,之前学习的时候对中药在不同方剂中的量效关系理解得不够深刻。
比如说在小柴胡汤里,柴胡用量大的时候,主要是以和解少阳为主,要是柴胡用量小呢,就有升阳举陷的作用。
这让我意识到每一种中药在不同的剂量下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功效,就像一个多面手艺人,在不同的任务量下干不同的活儿。
回想起来才发现,临床中药学知识琐碎,需要不断地积累和联系实际。
感悟到这些知识光死记硬背可不行,要结合临床案例。
像银翘散里的银花和连翘相须配伍,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在治疗风热感冒的时候效果就特别好,这个方剂就把银花连翘的性能药效都运用得很到位。
通过这样具体的例子去理解,比纯背功效要好得多。
总之,临床中药学是个需要深耕细作的知识领域,那点点滴滴的收获、教训、反思都会成为进一步探索中医的基石。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必考考点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症、证、病的区别: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嗳气等。
病,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咳嗽、胸痹、消渴、厌食等。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外感风寒、肝胃不和、气虚血瘀等。
主藏血。
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主纳气。
7.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胸中集聚之处,称作“气海”,亦称“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
卫气:水谷精气所化生,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8.气的功能:推动作用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防御作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固摄作用;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9.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主持妊养胞胎。
脉微欲绝18.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湿邪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19.气行失常指气的升降出入发生变化,而引起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0.未病先防的原则方法:(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1.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多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的癫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多属痰火扰乱心神的狂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肝风内动,痰迷心窍的痫病。
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绪论部分【基本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难点: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中药综合-十二章知识点总结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疗法,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学涉及广泛的内容,其中十二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药综合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包括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药的来源和采药、中药鉴定等内容。
其中,中药的来源和采药是中药学的关键环节。
根据中医学典籍记载和实践总结,中药的来源可分为草药、木药、矿药和动物药四大类别。
在中药材的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区分野生植物和人工培育的植物,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二章:中药材炮制中药材的炮制涉及到加工、制作、炮制和储藏等过程。
其中,加工过程中需要掌握适宜的工艺方法,如水洗、焙炒、炒炙、蒸馏、浸泡等。
不同的药材和药性需要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以提高其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此外,中药材炮制后也需要妥善的储藏,避免其受潮、虫蛀等现象。
第三章: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从多个方面进行,如外观质量、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含量和微生物限度等。
外观质量包括形状、色泽、气味等方面的评估;理化性质主要针对中药的溶解度、比重、密度等特性;有效成分含量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的含量;微生物限度则是对中药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限制,以保证用药安全。
第四章:中药配伍禁忌中药配伍禁忌是指不同中药之间因药物性质相克或相互作用而不能同时应用的情况。
例如小柴胡汤中的黄连与半夏相克,虚劳奇正汤中的人参与大黄相克。
此外,中药与西药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需要遵循西医药物配伍的原则。
第五章: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毒副作用等内容。
中药的毒副作用常常是由于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导致的。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损伤肝脏、肾脏等器官。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注意剂量,严禁过量使用。
第六章: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机制等内容。
总论学习要点1.名词解释:中药、中药学、临床中药学、道地药材、炮制、水飞、炙法、煅法、煨法、淬法、燀法、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剂量、烊化。
2.问答:⑴六本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内容及价值。
⑵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⑶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哪些?(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⑷中药性能的内容有哪些?⑸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是什么?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确定的依据是什么?⑺五味的作用有哪些?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⑼配伍的目的是什么?⑽中药七情的内容有哪些?或问:中药的配伍方法有哪些?或问:中药配伍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或问:试述中药配伍中增效和减毒的配伍方法是哪些?⑾“十八反”、“十九畏”有哪些内容?⑿确定剂量的依据是什么?⒀中药特殊的煎煮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解表药学习要点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主治、分类。
2.功效比较: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升麻3.综合比较:麻黄、桂枝、荆芥、羌活、薄荷均治疗表证,临床怎样区别使用?4.炮制前后功效变化:荆芥——荆芥炭5.品种:菊花。
6.细辛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7.特殊用法:薄荷后下,香薷冷服,辛夷包煎,麻黄生用与炙用,紫苏不宜久煎,牛蒡子炒用,葛根生用煨用。
8.理解“防风为风药中的润剂”、“香薷乃夏月之麻黄”。
9.别名:牛蒡子(大力子)、辛夷(木笔花)、蝉蜕(蝉衣、虫蜕)10.其他:①透疹药(荆芥、薄荷蝉蜕葛根、升麻牛蒡子)②解表疏肝药(柴胡、薄荷)③通鼻窍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④升阳药(柴胡、升麻、葛根)⑤解表又祛风湿药(防风、藁本、羌活、苍耳子)⑥解表解毒药(菊花、牛蒡子、升麻)清热药学习要点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及分类、主治。
2.清热的特点:清肺热(黄芩、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鱼腥草、败酱草、地骨皮)部清胃热(黄连、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位清心火(黄连、栀子、连翘、木通、通草、淡竹叶)清肝火(夏枯草、草决明、龙胆、桑叶、菊花、木贼草、谷精草、密蒙花)泻肾火(知母、黄柏)卫分证(疏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阶气分证(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等)段营、血分(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等)阴分热(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等)3.配伍:清虚热药+养阴药。
4.功效比较: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黄柏、生地玄参、丹皮赤芍、黄连胡黄连、柴胡银柴胡、银柴胡胡黄连、青蒿地骨皮、地骨皮牡丹皮。
5.综合比较:泻痢用药(葛根、白头翁、黄连、金银花);咽痛用药;痈肿用药;安胎用药(黄芩、紫苏);呕吐用药(生姜、黄连、芦根)。
6.炮制与剂量:石膏(生用、煅用);石膏(15~60g)。
7.用法:石膏(先煎);青蒿、鱼腥草(不宜久煎);鸦胆子(包后用或饭后用)。
8.别名:金银花(二花、忍冬花);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草河车);玄参(元参);射干(开喉箭、乌扇);大血藤(红藤、活血藤);蒲公英(黄花地丁);决明子(草决明);天花粉(瓜蒌根);地骨皮(枸杞根皮)。
泻下药学习要点1.掌握泻下药物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常规配伍:泻下药配伍行气药。
3.特点:攻下强——有形实邪(燥屎)胃肠积滞(便秘)润下弱——虚实夹杂峻下——体内积水(水肿)—峻——有形实邪(水)4.功效比较:大黄芒硝、大黄栀子、大黄巴豆、火麻仁郁李仁、甘遂大戟芫花5.大黄、芒硝、巴豆、甘遂——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6.处方用名:大黄(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
芒硝(皮硝、朴硝、牙硝、芒硝、玄明粉)7.别名:大黄(将军、锦纹)、牵牛子(二丑)。
8.大黄既治便秘,又治泻痢,为什么?——异病同治,证(积滞)相同。
祛风湿药学习要点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特点:湿痹(木瓜、苍术、薏苡仁);行痹(威灵仙、蕲蛇);热痹(防己、秦艽);寒痹(川乌、草乌);痹证兼肝肾不足(五加皮、桑寄生、狗脊);上半身痹痛(羌活);下半身痹痛(独活)。
3.功效比较:羌活独活,桑寄生五加皮,防风秦艽,防风防己。
4.品种:防己(汉、木);五加皮(南、北)5.特殊功效:威灵仙(消骨鲠)6.配伍禁忌: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化湿药学习要点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化湿:气味芳香,芳香化湿。
如藿香、佩兰、砂仁、豆蔻燥湿:苦能燥湿(苦寒、苦温)。
如苍术、厚朴性燥而无苦味,化湿力强,也称燥湿。
如草果、草豆蔻3.本章药物的特殊用法:后下,或不宜久煎。
4.功效比较:藿香佩兰、藿香香薷、厚朴苍术、砂仁豆蔻5.综合比较:止呕(生姜、紫苏、黄连、藿香、砂仁)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利水渗湿药学习要点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治疗淋证药物的特点:热淋(车前子、金钱草、滑石、木通、瞿麦等);石淋(滑石、金钱草);膏淋(萆薢);血淋(石韦);诸淋涩痛(海金沙)。
3.功效比较:茯苓薏苡仁、车前子滑石、金钱草海金沙、大黄虎杖。
4.特殊功效:川木通、通草(通乳)5.特殊用法:包煎(车前子、滑石、海金沙)6.品种:木通(关木通、川木通、木通);木通与通草的古今名称问题。
7.综合比较:力量途径临床应用是否常用水肿峻下逐水药峻猛通过腹泻使水液从大便排出体内积水不常用利水消肿药平和使水液从小便排出皮肤水肿常用8.湿邪的治法及相对应的药物:解表祛湿——风寒夹湿的表证(羌活、独活、苍术)祛风湿——风湿痹证(独活、威灵仙、木瓜、防己、桑寄生)化湿——湿阻脾胃证(藿香、佩兰、砂仁、豆蔻)燥湿苦味药苦温燥湿——寒湿中阻证(苍术、厚朴)苦寒燥湿——湿热证(黄芩、黄连、黄柏)化湿药中偏于温燥,作用强者——寒湿中阻证(草豆蔻、草果)利水渗湿——水湿内停证。
利水消肿——水肿(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利尿通淋——淋证(车前子、滑石、金钱草)利湿退黄——黄疸(茵陈、金钱草、虎杖、大黄、栀子)温里药学习要点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功效比较:附子干姜、附子肉桂、肉桂桂枝、生姜干姜、干姜细辛。
3.特点:附子(温心、脾、肾,重在温心肾);干姜(温中为主,兼可温肺);肉桂(重在温肾);吴茱萸(重在暖肝,兼可温中),高良姜(重在止痛);丁香(重在止呕逆);小茴香(既暖肝又行肝气,既温中又行脾胃气)。
4.特殊功效:肉桂(引火归原、鼓舞气血生长)5.特殊用法:附子(先煎久煎);肉桂(宜后下);吴茱萸(不宜长期大量使用)。
6.配伍禁忌: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肉桂畏赤石脂;丁香畏郁金。
7.请指出下列处方存在的问题:细辛10g,附子10g,石膏10g,藿香10g,甘遂10g,大黄10g,金银花10g,车前子10g,阿胶10g,半夏10g,二花10g—煎服。
行气药学习要点1.掌握行气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功效比较:陈皮青皮,木香香附。
3.特点:药性寒温:性寒凉的行气药:枳实、枳壳、川楝子、青木香力量强弱:破气药:枳实、青皮作用部位:肝(胆):青皮、香附、川楝子、荔枝核、佛手、青木香脾胃、大肠:陈皮、枳实、枳壳、木香、薤白、青木香4.综合比较:泻痢用药:葛根、黄连、大黄、木香,白头翁。
平喘:麻黄、厚朴、沉香5.别名:陈皮(橘皮、新会皮)、川楝子(金铃子)。
6.炮制与用法:木香(生用行气,煨用止泻);青皮香附(行气止痛醋制);川楝子(行气止痛炒用)。
消食药学习要点1.掌握消食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配伍:消食药配伍行气药。
3.消食特点:山楂(善于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神曲(助金石贝壳类药物的消化,表证兼食积用之最宜);麦芽(用于米面薯等淀粉类食积的消化);莱菔子(消食行气,用于食积气滞胀满);鸡内金(消食能力最强,用于多种食积证)。
4.处方用名:焦三仙,六神曲,建曲。
5.特殊功效:麦芽(回乳);鸡内金(涩精止遗、通淋化石)。
驱虫药学习要点1.驱虫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配伍:驱虫药配伍泻下药。
3.驱虫药的使用注意。
4.特点:既驱虫又泻下(槟榔、鹤草芽、榧子);蛔虫(使君子、苦楝皮、鹤虱);绦虫(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蛲虫(无代表药,可用手捉或用吸油纸吸。
寿命1~2个月,注意卫生防交叉感染)。
5.特殊用法:不入煎剂(雷丸、鹤草芽)。
6.客观评价:中药驱绦虫好于西药。
驱蛔虫等用西药(肠虫清、驱虫净等)疗效好,使用方便。
止血药学习要点1.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药配伍活血化瘀药。
3.止血特点:①性质: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
②双重止血作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地榆、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瘀止血(茜草);收敛止血、化瘀止血(蒲黄、血余炭)。
③部位:肺胃出血(白及);尿血(小蓟、白茅根);便血痔血(地榆、槐花、槐角);崩漏下血(艾叶、茜草);中焦出血(炮姜);体内外各种出血(三七、白及、仙鹤草、蒲黄、侧柏叶、大蓟、苎麻根)。
4.功效比较:地榆侧柏叶;芦根白茅根;生姜干姜炮姜。
5.配伍禁忌:白及反乌头。
活血化瘀药学习要点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及主治。
2.常规配伍:活血药+行气药。
3.特点:活血行气止痛药(川芎、玄胡、郁金、姜黄、乳香、没药、莪术、三棱);破血药(桃仁、莪术、三棱、土鳖虫、水蛭、穿山甲、虻虫、斑蝥);活血补血药(鸡血藤、当归);活血凉血药(丹参、郁金、大黄、丹皮、赤芍、茜草);活血凉血止血药(大黄、茜草、小蓟、大蓟)。
4.功效比较:川芎玄胡、郁金香附、郁金虎杖、丹参郁金、丹参玄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鸡血藤大血藤。
5.特殊功效:牛膝——引(火)血下行。
6.综合比较:头痛(川芎、羌活、白芷、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水肿(麻黄、桂枝、茯苓、防己、益母草)。
7.临床用药:妇科经产用药(香附、益母草、红花、丹参、川芎);胸痹用药(桂枝、薤白、枳实、檀香、三七、丹参、红花、川芎、瓜蒌);伤科用药(三七、乳香、没药、红花、自然铜、骨碎补、血竭、苏木、续断);乳汁不同用药(木通、通草、冬葵子、穿山甲、王不留行)。
8.用法及使用注意:马钱子的使用注意;五灵脂(包煎);玄胡(醋制);乳香没药(内服要制)。
9.别名:延胡索(玄胡、元胡);骨碎补(毛姜);土鳖虫(虫);化痰药学习要点1.掌握化痰药的含义、功效、分类和主治。
2.常规配伍:化痰药+健脾药;化痰药+行气药。
3.特点:湿痰(半夏、陈皮、天南星);寒痰(芥子、半夏、天南星);热痰(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竹黄、前胡、海蛤壳);燥痰(川贝母、瓜蒌);风痰(天南星:全身风痰,风痰要药;禹白附:头面风痰;芥子:经络风痰)。
4.功效比较:半夏陈皮;半夏天南星;白前前胡;前胡柴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川贝母;天南星禹白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