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专题一选择题错因分析 精品共4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7.42 MB
- 文档页数:49
高考政治选择题失误的心理因素及排除【摘要】高考政治选择题失误除知识缺失外,心理素质不佳是重要原因之一。
排除心理障碍,应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培养自信心,善于调控情绪。
【关键词】高考政治选择题失误心理因素排除每年高考中,很多学生对政治选择题的取舍拿不准,猜来猜去,瞻前顾后,反复改动,最终误选。
出现这种情况除考生概念模糊、知识点不落实、审题不清、没有划清题干与题肢间的相融性等原因外,与学生心理素质不佳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引起政治选择题失误的主要心理因素(一)定势思维对学习的阻碍作用。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受个人已有知识的左右,影响并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开展。
也就是说,人们对某个问题最初所获得的认识(无论对与错)是最根深蒂固的,也是最难改变的,这便是通常所说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先入为主”。
这种心理倾向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国家机关是()。
A.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中央人民政府。
”这道题似乎学生一看就懂,因为在我国,居于最高地位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因而90%的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结果错误,正确答案A。
学生受到“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居于最高地位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干扰和影响,造成定势错觉。
实际上,题目总体意思是指,在我国的政权机关体系中,谁居于最高地位,显然是相应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独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又如,2013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第31题:“毛泽东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①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真实和可靠;②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好主意’的前提条件;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④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
高考政治选择题易错点归纳高考政治选择题易错点归纳高考政治是高考文综中的一门很重要的科目,高考政治的选择题也是占分比很大的一部分,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政治选择题怎么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政治选择题怎么答审清高考政治题干提问的角度,是正向提问还是逆向提问。
如果要求选不是或者错误的,就属于逆向提问,故不能选择正向或者正确表述的选项。
对最长的高考政治选项要注意,当两个选项都符合高考政治题意且都正确的情况下,往往最长的选项更具体,也更符合题意;但其本身错误的情况下,肯定就不能选了。
在高考政治因果类型选择题中,注意不能因果倒置,注意题干是问原因还是问结果;还要注意题干与选项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可以把题干和选项连起来读一读,注意前因后果;还要注意是不是同义反复。
超实用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四排:一排除错误项,高考政治逆向选择题除外。
二排除重复项。
题肢的观点不是说明题干的规定性,而是对高考政治题干规定性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选项迷惑性较大,容易失误。
三排除无关选项。
题肢的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样的选项应排除。
四排除大、小选项。
高考政治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这样的选项也应排除。
第一,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在做高考政治选择题、特别是复合选择题过程中可以先看选项,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能够达到节约时间、降低难度的目的。
第二,高考政治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的题肢不能入选。
解高考政治题时要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高考政治题干是唯一要求的,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等字样,有些选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也不能选。
第四,选肢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能入选。
第五,属于因果关系的高考政治选择题,干肢因果相悖者不能入选。
高考政治易错选择题知识点总结高考政治中,选择题是必考题型,也是考生相对更容易拿分的题型之一。
但是,在选择题中也有很多易错题,这些题一旦出错,就会对总分造成很大影响。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考政治易错的选择题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1.与理想信念相关的选项:道德规范、文化传统、人民意愿等2.与法律相关的选项:法律法规、法制建设、执法能力等3.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选项:自由平等、公正权利、法治敬业等二、经济学常识1.货币政策:流动性调控、利率调控、信贷政策等2.产权制度:产权保护、产权流转、产权纠纷等3.经济全球化:主要特点、我国的全球化进程、我国参与全球化的利弊等三、政治学常识1.居民自治:自治权力、自治组织、自治经费等2.现代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3.政治文明:国家政治文明、党的政治文明、社会政治文明等四、历史与文化1.古代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兵家文化等2.近代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等3.文化遗产:自然文化遗产、人文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等五、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生态文明:生态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2.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等3.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以上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易错的选择题知识点。
为了避免出现易错的情况,考生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对考点多加整理和总结,提高答题能力和水平。
同时,做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作答,尽量避免出现粗心大意的失误。
总之,选择题是考生备考高考政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题型之一。
通过对易错知识点的总结和掌握,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提高自己的成绩。
政治高考中选择肢设置错误的方法及对策政治高考,选择题48分,约占50%,选择题做得好坏,关系极大。
有的同学做了大量的题,但收效甚微,有的同学在一个地方一错再错,而不知原因。
为此,在教学中我对近几年的高考题进行了研究,发现错误选择肢的设置有一定规律。
下面就选择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及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关系类选择题置错方法。
关系类选择题置错方法有三类。
一类是关系是两个方面,在政治这一学科中,一般表述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命题时,材料给出一个方面,选择支给出的是另一方面,学生稍不注意就容易选错。
如:(2010北京文综25题)《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体现。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A.①②B.①②C.②④D.③④本题材料表述的是文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命题时,②④选项说的是政治经济影响文化,引导学生误选。
像这类题还有2009年广东文基14题,考察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014年天津文综10考察生产与消费的关系,2012年江苏单科25题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等。
对这类题,首先,是概括材料,说的某一方面,还是两方面。
其次,看选择肢说的是哪一反面。
最后做出选择。
这样就容易做对。
另一类情况是把关系说颠倒。
命题人故意把关系说颠倒,引起学生误选。
如:故意说成“消费决定生产”;“文化创新是继承的基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2011北京文综24)。
第三类情况是把没有先后的关系说成先后关系。
如:先发展物质文明后发展精神文明;文化先继承后发展。
等。
这两类题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理解各种关系,弄清双方的地位和作用,并善于总结,考试时要注意分析双方的关系。
二、围绕一些关键词设置错误选项。
有一些固定的说法是不能改变的,命题人命题时结合材料故意说错——“张冠李戴”如:“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高中政治选择题易错点总结(2)(1)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4)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A、(1)(2)(3)B、(1)(2)(4)C、(1)(3)(4)D、(2)(3)(4)答案(D)选择(1)项属于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题干的材料只涉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没有提及利用规律的问题。
因此,选项(1)扩大了题干的外延,选择此项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忠告:明确题干和题肢的内涵和外延,如果题干的外延大于题肢的外延,可选;反之,则不能选。
5不能抓住政治题干中心意思例如:基因是指生物性状遗传的基本粒子。
近年来,转基因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已生产出转基因大豆等食品,科学家还在进行将人类基因转入某种动物基因的试验,以便为人类器官移植提供来源。
这表明:A、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的普遍的联系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答案(C)仔细分析题干不难发现:题干的中心意思是讲基因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题中所列举的“转基因大豆等食品、科学家将人类基因转入某种动物基因的实验”,不过是证实转基因科学对人类的影响而已。
“转基因科学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已生产出转基因大豆等食品,科学家还在进行将人类基因转入某种动物基因的试验”只是表明了认识的发展,而没有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此D项不能选。
忠告:对一时不能确定答案的选择题,要将题目多读几遍,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作答。
6误将二级延伸当作一级延伸例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4)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A、(1)(2)B、(2)(3)C、(1)(3)D、(2)(4)答案(D)所谓“一级延伸”,是指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不需要任何中介就能成立。
高中政治选择题详细分析与解题很多选择题的选项都会有一两个本身表述就是错误的选项,这些选项只要你认真看,第一眼就能轻松排除。
例如:选项中会出现政府依法执政的描述,这句话乍一看是正确的,但是仔细看你就会发现错误了。
政府依法行政,而执政的是党,就只有一个字的差别,选项就是错误的。
再例如:很多选项都会出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这些字眼,小可爱们一定要注意区分,权利和权力是不一样的哟。
小可爱们要注意,这类题目几乎每年都会考,很多选项的错误都是一字之差,所以,各位小可爱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练就一双只火眼金睛。
2. 题意不相符项题意不相符项其实比较难,和完全无关项不同,题意不相符项本身确实与题意相关,只是叙述的点与题意有所差别。
而且只看选项的话,这些选项的观点和描述都是正确的,所以这类选项的排除就稍微难一些。
所以,在这类选项排除时,一定要注意与题意联系。
例如:题意说某件事很好,选项却说这件事的缺点,即使选项的内容和书本上的描述完全一致,也不能选,这是典型的唱反调。
再例如:题意中讲了一种方式,选项却把这种方式扩大了,增加了一下其他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了,虽然选项本身很正确,但是仍然不能选,这也是与题意不符。
3. 完全无关项完全无关项排除起来比较简单,属于最容易排除的选项了,这里就不多讲了。
该选项主要表现为题目说一件事,选项说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与题目完全无关。
4. 表述扩大项表述扩大项看名字就很清楚,就是选项把题目给扩大了,常见的有题目讲的是一件具体的小事,选项描述的却是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该题目讲的是一个具体的事情民主恳谈会,而①和③选项却说公民行使预算监督权是基层民主发展的方向,公民参与基层政府预算决策是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
这就是典型的选项扩大项。
另外,还有一些扩大项表现在地区问题上,例如:其中选项③就是典型的扩大项,题目中讲的是香港的民主,属于地区性的,但是选项却扩大为全国性的,属于扩大项不能选。
但是如果只看选项③本身,你会发现该选项的表述完全正确,这就是出题老师的聪明之处。
政治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6篇政治试卷分析失分原因和改进措施1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失分原因分析根据统计,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失分原因有以下几点:1、概念把握不准确。
如单选第2小题很多学生选错了,就是因为没有理解到问题中“货币的职能”中“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差别。
2、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如26题有类似的题目在练习册上做过。
在这里材料给的内容稍微多了一些很多学生就做不出来。
这与他们平时基础知识薄弱有很大的关系。
3、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政治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擅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主观题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啰嗦、不完整,或干脆答非所问的情况。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
如第二大题的第28题普遍得分率低,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题目问的是全民化消费升级带来的影响,要求是站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角度去确定思路,但绝大部分同学是偏离知识点谈对材料的想法,或是写出了生产的决定作用。
5、答题语言不规范,缺少政治学科的规范术语。
在学生作答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知识掌握差,不会作答,胡乱随意写答案,字迹潦草,无条理,即文字表述能力差不能给分等。
二、命题分析1、本试题结构及题型设计为第一卷选择题部分和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
试卷总体结构合理,难易度适中,其中70%是基础知识。
只要学生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复习都能作对。
30%分是难度适中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试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问题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的考查。
考查的内容注重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试卷分析(1)试题内容结构试题考察内容是由《思想政治》必修一的第一课至第五课。
09年高考复习:政治解题的八大失误与对策选择题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是考生反映较强烈的题型,普遍认为做选择题时答案难以把握,失分较多。
作者对考生解答选择题出现的失误作了调查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1.混淆概念例1:下列正确反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的有()A.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B.前者是指国家性质,后者是指国家机构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的理解,应选题肢是A、B。
这道题许多学生选错了,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审题不清,把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看作是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关系,因而往往舍弃B而误选了C;二是搞不清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前者是指政治制度、政体;后者是指国家机构、政权机关),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因而错选了C。
2.理解肤浅例2: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形式。
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A.民主意味着统治阶级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机会均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民主的核心是多数人的统治C.民主一直是阶级社会各阶级追求的重要目标D.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内容解答这道题需要对民主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即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此题应选题肢为A、D。
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多数人才有民主,显然题肢B是错误的。
题肢C也是错误的。
因为,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绝大多数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所以不能说民主一直是阶级社会各阶级追求的重要目标。
如果对民主的概念不能深入地理解,就会导致失误。
例3:当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处理国际问题,主要是()A.按照国际条约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B.根据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C.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D.根据大国一致的原则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这道题考查政治常识第五课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知识,应选题肢为B。
浅析政治课高考中解答选择题出现的失误及对策【摘要】选择题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生反映较强烈的题型,普遍认为做选择题时答案难以把握,失分较多。
本文对考生解答选择题出现的失误作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失误解决政治课1 混淆概念例1:下列正确反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的有()A.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B.前者是指国家性质,后者是指国家机构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的理解,应选题肢A、B。
这道题许多学生选错了,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审题不清,把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看作是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关系,因而往往舍弃B而误选了C;二是搞不清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前者是指政治制度、政体;后者是指国家机构、政权机关),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因而错选了C。
2 理解肤浅例2: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形式。
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A.民主意味着统治阶级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机会均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民主的核心是多数人的统治C.民主一直是阶级社会各阶级追求的重要目标D.公民在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内容解答这道题需要对民主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即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此题应选题肢A、D。
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多数人才有民主,显然题肢B是错误的。
题肢C也是错误的。
因为,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绝大多数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所以不能说民主一直是阶级社会各阶级追求的重要目标。
如果对民主的概念不能深入地理解,就会导致失误。
例3:当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处理国际问题,主要是()A.按照国际条约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B.根据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C.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D.根据大国一致的原则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这道题考查政治常识第五课“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知识,应选题肢为B。
政治选择题答题失误原因分析解答高中政治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概念、原理模糊不清,答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审题,而审题,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三审”,即审题干、审题肢、审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内在联系,三审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思路性错误、知识性错误、理解性错误或逻辑性错误,都会给解题带来巨大的障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任何一道选择题,题干和题肢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辨不清答题的方向。
总结长期高中政治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解答政治选择题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为此,本人提出相应的忠告,希望广大考生在答题时少犯此类错误:一、思路与命题立意相背离例如:有人认为:在我国,因为每个国有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资料和商品分属各个企业所有,所以,国有企业之间也是商品货币关系。
这段话的观点(1)认为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也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肯定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3)赞同国有企业之间在转让商品时要实行等价交换(4)主张各个国有企业应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利益A、(1)(2)(3)B、(1)(2)(4)C、(1)(3)(4)D、(1)(2)(3)(4)答案(C)选择(2)选项就是没有正确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题干中“每个国有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资料和商品分属各个企业所有”是错误的表述,正确的表述应为题肢(2)中的“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
显然,这段话的观点并未包括(2)选项,选择此项有违命题者的立意。
忠告:答题时不但要审清题干和题肢,还要注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二、基础知识不扎实。
例如: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级多次给钱给物,但该村的面貌总是改变不大。
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
村民感慨地说,给钱给物,不如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
高考政治易错选择题知识点总结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政治易错选择题知识点,小编也是用心良苦了。
毕竟政治这门学科只要有认真背认真读的话高分真的不是问题,所以如果这门学科掉分的话小编也是着实为大家心痛的。
高中政治备考复习材料:高考政治易错选择题知识点总结经济学:1、价格由购买力决定2、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3、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应与价值相一致4、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5、高新技术能够使用权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6、国有资产等同于公有资产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8、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9、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经济10、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11、微观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总是对立的12、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1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失业率14、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混同15、税收可以由税务机关随意加以调整16、国债可以无限制发行17、消费决定生产哲学部分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7、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0、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1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就是发展。
1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14、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