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杨芳
- 格式:docx
- 大小:37.76 KB
- 文档页数:5
教出神话的“神奇”作者:顾凌燕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3期神话故事,想象丰富而又神奇,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在草地上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统编版教材将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为神话单元,选编的都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篇章,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神话故事这种文学体裁。
神话故事的教学重在教出神话的“神奇”,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到了一些粗浅做法,本文就以《普罗米修斯》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教出神话的“神奇”。
一、在插图中发现神奇课文中精心设计的插图,往往都是课文主要内容的反映,在导入课文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大致猜猜这幅图画会是哪一篇课文的名字,主要內容会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人带来神奇的感觉,充分发挥图画的功能来激发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普罗米修斯》的插图,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正站在哪里,脸上的神情是怎样的,设想一下是什么原因会使他被铁链锁住手脚不能动弹呢?旁边的一只巨大的鹫鹰死死地盯着他,正要扑上去啄他的身体,猜想他会发出什么呻吟。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向学生说明这个神话故事的背景:画面中的人物名叫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最具智慧的神明之一,他不但创造了人类,还给人类带来了火种。
这幅图反映的就是即将学习的《普罗米修斯》中的主要场景。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幅图,学生发现图片中显示出来的神奇之处:这么陡峭的悬崖,普罗米修斯手脚被镣铐锁住站在那里日晒雨淋,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目光坚毅,为什么会一点儿也没有害怕的样子?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这些神奇之处的原因。
通过图片的导入以及故事背景的铺垫,不仅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而且顺利地安排了下一个环节的任务,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致开启了学习神话的旅程。
二、在文本中寻找神奇神话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而是远古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并融进想象所产生的。
中国神话的奇妙幻想作者:来源:《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第10期乐乐猪:中国古代有丰富多彩的神话,这些神话记录了中华民族先人们的奇妙幻想。
这些幻想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先人们与自然共处和顽强抗争后,得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认识与思考,再把它们编织成瑰丽的天马行空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这些故事不仅包含着智慧,也蕴藏着许多秘密!中国的原始先民们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他们小小的脑袋里也会有大大的疑惑,比如“我们从哪儿来,又要到哪里去……”今天,乐乐猪就带大家一起最近中国神话!创世神话先人们想,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天地到底从哪里来的?人类一思考,“神”就来到,中国的创世神话出现了,第一个“神人”也出现了。
最著名的创世神话,当然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开天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始祖神话关心完宇宙的起源,我们中国的远古人民对自身的起源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们从哪里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类一思考,第二个“神”就来到,这次的神,是女娲神。
在先人心中,女娲,就是人类的创始者。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
想象:读好神话的一把钥匙作者:姜树华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9年第10期教材四上第四单元安排了四篇神话故事,分别是《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个故事的想象极为丰富且奇特,气魄雄伟且宏大,用极富想象力的文字解释了关于天地、人间的“大事件”,成为所有人都喜歡的精神佳品,让我们好好来感知一下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想象是神话的第一本领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没有想象,就构不成神话,但想象也有其道,让我们探其一二。
1. 想象充满着虚幻神奇。
神话似乎特别顺应着我们的想象渴望,故事的主人公总是具有神奇本领,是一位位具有超级能力的大神。
开天之神盘古、盗火之神普罗米修斯、补天之神女娲,神话的主角无一不是能量巨大的大英雄。
《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无论是生还是死,无论是睡还是醒,他的表现总是充满了超大尺度的神奇。
“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一个一睡一万八千年的巨人,超出我们的想象,让我们顿生阅读的兴趣;盘古“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一斧子便劈开了天地,好神奇的力量;“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着越长越高”,盘古的身子随着天地的远离无限制地生长,如同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样神奇;“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倒下了,故事似乎要结束了,他的身体却化成了天地万物,盘古没有死去,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获得新生。
从此,我们所见的一切自然万物都是盘古,雷电是盘古,风雨是盘古,星辰是盘古,日月是盘古,山川是盘古,江河是盘古,花草是盘古……盘古给了我们生活必需的一切自然世界,这般想象怎一个神奇了得!2. 想象遵循了认知常识。
仔细品读,作者的想象显然又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胡言乱语,因为想象的前后关联比较符合我们的认知常识。
人们在创编神话《精卫填海》时,为何将溺水后的女娃化为了精卫呢?查阅资料后,我们得知,原来精卫不仅仅是一只红嘴、红脚的美丽小鸟,精卫还另有意蕴:精卫鸟“其鸣自詨”,詨通“叫”,呼叫。
中国神话中应用的隐喻思维-民间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神话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没有神话,民族难以发展,在神话故事中,应用了很多隐喻手法,如果没有隐喻,很多文学作品都不能很好的体现其主旨.神话是一卷原初时期的诗,神话故事中有很多隐喻手法的应用,对隐喻进行分析,可以透过神话故事的表面,去探析神话故事中的民族精神的发展.神话不仅是从远古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首歌谣,更是一种精神与文化的传递和延续.中国神话中对于隐喻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古代人认知有限,表达方式有限.古代人对于世界的了解是朦胧的,在那个时候,无法站在前人的智慧上去了解,他们所接触的事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神话的源头可以发现古代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了解总是不全面的,总喜欢运用一些神话故事去解释问题,运用隐喻的方式去尝试描述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知道时代慢慢的发展,人们不断的纠错,从那些隐喻的古老神话中找寻一些解释并结合自己的感知去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二是生产落后,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对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不能解释,在长期的生活中,便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神话故事.他们的想法较为天真且直观,并没有去探索现实的可行性,只是以一种可能的甚至是超能力的方式去认知世界,以此来反映对大自然现象的天真解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主要从隐喻的定义以及古代神话中隐喻的具体应用谈起,运用隐喻认知阐述中国的古代神话,这对于探究中国神话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也是非常重要而又意义的事情.二、隐喻的概述隐喻是用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些话的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不会直观的去表达所想表达的事物,有时候会选用一个寓言故事,或是一段历史等方式去描述.在神话故事当中,很多都是来源于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界的解释,他们无法知道为什么天上有月亮和太阳,就创造了嫦娥的故事还有后羿射箭的故事,并用这个故事去阐述他们对于自然界最原始的最抽象的了解,通常来说,是用人们已知的思维方式来对未知的东西进行阐释,用具体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的形象.很多学者只是简单的把隐喻当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单纯的认为隐喻的作用只不过是修辞文学和故事的一种技巧.但是,近年来随着对隐喻的研究逐渐加深,对隐喻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有学者研究得出,隐喻是人们利用语言对抽象的意识和概念进行表述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工具.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已普遍为人所认识和接受,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上用来修辞用的,更为高层次的是一种认知的概念.更为具体地说,隐喻是用自己在生活历史中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或是表达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思维模式,人类利用对两种本质上有相似之处的事物进行感知,通过不同的感知之间的交融来对真实的感受和感情进行表达以及评价,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隐喻的表达手法和结构中,一般会将两种看似无联系的事物相提并论,使得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产生相应的联想,最终对抽象的情感进行表达.总体说来,隐喻是人类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在一个领域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来对另一个未知领域中的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模式的体现.因为隐喻的存在,两个领域中看似并不相关的事物可以相提并论,可以进行类比和对比,从而使得人们对未知领域中的事物也可以准确的认识以及阐述.三、中国神话中应用的隐喻思维中国神话有着我国民族特有的历史色彩,在很久以前就有很多神话传说流传下来.在神话故事中,应用隐喻思维也是十分普遍的.神话是源于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世界以及自然的一种认识,在神话中应用隐喻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运用翻译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隐喻即是真正的移译或翻译,神话表达的真正目的,不是将世界的一种客观的面貌表现出来,而是要将人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理解进行表达和阐述.例如:最初的盘古开天辟地,就有这样的描述: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就可以发现,古代人运用了翻译的方式在描述当时盘古开天辟地的场景.例如,在这段文字文字中的皮毛为草木,汗流为雨,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这些比喻都是根据两者的相似性来进行描述的.如果将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神话色彩分开,那么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就是创造人类的一个过程.其中,源的范围是人以及人的创造性,而目标范围则是宇宙.这段文字是一段深化,但其中体现的却是人们对宇宙的一种发展观,对宇宙的一种整体认识.(二)运用类比的方式此外,在《西游记》中也有描述:天和地连在一起,像一个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神人将天地一劈为二,后来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分地面为四大洲.天地是连着一起的,像一个球形,因此像鸡蛋的形状,此外,天和地中间还有万物,某种程度来看又是是隔开来的,发展到后来,就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以及后来的治理国家,大地就更变成了四个大洲,分成了四个部分.整个神话是运用了鸡蛋去类比地球,这种隐喻的方式在其他的神话中也有很多的一些应用,但这不是单单的类比而已,我们在探究古人如何在神话中描述自己意识的时候有了这个背景就要知道很多时候,这是古人有意识地以彼思想内容的名称指代此思想内容,并用人的生活用语谈论神灵,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论未知世界.(三)故事系统中的隐喻神话故事中,隐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法,是人们用已知思维去表达未知世界,用熟悉的事物去表达陌生事物,用简单来表达复杂的一种方式,是对世界进行理解的一种手段.中国的神话着作有很多,其中最原始的一部是《山海经》,这其中所记载的一个世界,比如其中山水、人物等,其实是人体结构的一种象征,那些山水之间的缠绕和连接,就像是人体内的各种经脉一样,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看似像一幅风景画[1].实则是对人体的一种阐述.之所以能够应用山川河流来象征人体的内在结构,其实是中国神话的隐喻手法的一种绝妙体现.(四)神话隐喻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神话以及语言的思维中,都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会用部分代替全局,用局部代替整体.古代的修辞手法中就将其称作是隐喻.在这种背景下,语言以及神话中的部分就变成了整体.在语言中,两个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关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实体,我们在对它进行叙述的时候,都可以与它的相似之物之间进行有效的转移.这种隐喻的特征以及运作方式至今还是我们比较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盘古开辟天地,这是我国一个比较古老的神话故事,其中写道首生盘古, ,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2]如果将这一段话中所蕴含的神话色彩去掉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段话中的隐喻机制,这其中,隐喻的源是人以及人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目标则是宇宙以及在其中的所有事物.但这些文字中本身就蕴含了一种神话基调,这是人们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宇宙观以及发展观的体现,是这种观念的一种隐喻体现.(五)在文字中运用隐喻的手法神话中的隐喻思维,很多都是通过语言以及文字表现出来的,因为隐喻思维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对于神话而言,载体就是文字.尤其是我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中,体现的隐喻思维更为丰富.象形文字是利用形状来表现字的意思,通过这些文字的组合,往往可以带来不同的隐喻意义.比如日和月之间的组合,形成了光明,比如嫦娥这两个字,去掉了偏旁,则变成了常我,表示的是一种永恒常久的意思[3].这种利用文字来表达隐喻思维的方式在神话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至今都还在应用,在神话语言的构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比如在《山海经》工二字其实是洪江的隐喻,代表的是泛滥的江河,这种利用文字进行隐喻表示的手法,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说是我国的文字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四、结语神话故事的隐喻认知包含了很多因素,各种变幻的要素都可以通过隐喻的手法体现出来.从本质上讲,神话是一个幻想的世界,是远古时期的百姓在长期的生活中累积的一种对自然对世界的看法,是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但是神话故事的表达并不是按照逻辑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一种隐喻的认知来表达的,利用具体的展示抽象的,利用已知的展示未知的.中国神话是我国的思想国粹,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神话有其独特的特点,一般而言,中国神话中运用了许多的隐喻认知,我们去探究中国古代神话的隐喻认知,就可以探究我国古代先民的思想,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去解释古代先民认识世界的方式,弄清楚隐喻认知的应用还可以让现代人去探索此前中国先民如何思考自然现象,对无法恢复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参考文献】[1]郭强.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关系再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1):96-98.[2]张文安.宇宙论哲学与盘古创世神话[J].古代文明,2007(4).[3]王德保.神话的由来[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6-96,113.[4]古春梅.论中国神话中的神性、人性与圣性[J].作家,2009(2):101-102.。
想象神话故事作文400字四年级《想象神话故事作文 400 字四年级》《神奇的魔法棒》从前,有一个美丽的森林,里面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有一天,森林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秘的仙女,她手里拿着一根闪闪发光的魔法棒。
小兔子看到仙女,好奇地问:“仙女姐姐,你的魔法棒能做什么呀?”仙女微笑着说:“它可以实现你们的愿望哟!”小猴子跑过来说:“我想要好多好多的香蕉!”仙女挥动魔法棒,立刻变出了一堆香蕉。
小猴子高兴得又蹦又跳。
小松鼠说:“我想要一个大大的松果仓库。
”仙女轻轻一挥魔法棒,一个装满松果的仓库就出现在小松鼠面前。
大家的愿望都实现了,森林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月亮上的玉兔》很久很久以前,传说月亮上住着一只可爱的玉兔。
这只玉兔每天都在月宫里捣药,它的药能治百病。
有一天,人间爆发了一场大病,很多人都生病了。
玉兔知道后,心疼极了。
人们为了感谢玉兔,做了好多好吃的放在月光下。
玉兔看到后,心里暖暖的。
从此以后,玉兔经常来到人间,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想象神话故事作文 400 字四年级》《精卫填海》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女孩叫女娃。
她特别喜欢到海边玩耍。
有一次,女娃在海边划船。
突然,狂风大作,海浪汹涌,把她的小船打翻了。
女娃掉进了海里,再也没有回来。
女娃的灵魂变成了一只小鸟,它有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名字叫精卫。
精卫痛恨大海夺走了她的生命,于是决定要把大海填平。
它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树枝,投入大海。
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一只海鸥嘲笑它说:“你别傻了,大海这么大,你怎么可能填平呢?”精卫坚定地说:“只要我坚持,总有一天能填平的!”《后羿射日》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
它们一起出来,把大地烤得滚烫滚烫的,庄稼都干死了,人们没有东西吃,日子过得很艰难。
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力大无穷,决心为人们除掉这些太阳。
后羿拉开神弓,搭上神箭,“嗖”地一声,一个太阳落了下来。
接着,他又射掉了八个太阳。
剩下的那个太阳害怕极了,乖乖地躲在山后面。
品读神话感悟想象的神奇魅力作者:陈义华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0年第02期神话故事是中外远古时代作者想象编写出来的,不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想象神奇的结构美、人物形象的生动美、感情升华美等特点。
品读神话故事,能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为了人类的幸福不畏强暴、勇敢坚毅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对提高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能力和写作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创天地,彰显盘古献身精神“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中国远古时代有许多感激涕零的神话故事。
如《盘古开天地》一文,讲述了巨人盘古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
盘古拥有伟大的开创精神和彻底的牺牲精神,是神话中的华夏文化始祖。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来写盘古开辟天地的献身精神的。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第一自然段讲天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是故事的开头。
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讲盘古醒来后开辟天地、创造万物的过程,是故事的经过。
第六自然段讲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是故事的结局。
2.详细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过程。
第二自然段讲盘古开辟天地,用身边的斧头劈碎“大鸡蛋”,天和地初步形成;第三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讲盘古使出神力支撑天地,为了不让天和地重新合拢,盘古像柱子一样撑在天地之间,最后天地形成;第五自然段描写盘古倒下后化为万物,他无私奉献、毫无保留的牺牲精神值得后人赞美。
3.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
盘古开天地时不同的物质“缓缓上升”“慢慢下降”,采用对称的描写,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非常神奇;盘古倒下后身体化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神奇无比。
4.巧用排比。
第五自然段巧用七个“变成了”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化成风云雷雨、日月山川、花草树木……是多么生动神奇,突岀了盘古的献身精神。
5.突出重点词句,赞美盘古的高贵品质。
如盘古醒来后先“用斧头劈过去”,天地分开后盘古“头顶天,脚踏地”,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拢,盘古“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天地成形,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阶阅读”领略中国神话魅力作者:李瑞芳杨素敏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21年第03期【关键词】《中国神话传说》,三阶阅读,神奇,神话魅力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神话主题单元,本单元“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中国神话传说》和《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旨在引导学生在第四单元单篇神话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中外神话与传说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笔者以《中国神话传说》为例,谈谈运用“三阶阅读”策略,引导学生领略中国神话魅力的实践与思考。
—、第—层阶:导读激趣“读起来”,感受神话的神奇“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
学生通过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对神话的“神奇”的特点已有初步的认识,面对我国古代庞大的神话体系,让学生阅读整本书《中国神话传说》尤为必要。
导读课上,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神话故事的神奇,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师:孩子们,在你们的印象中,神都是什么样子的?生:年轻的女神仙都很漂亮,男神仙都很帅。
男神仙变老后,头发啊,胡子啊,还有眉毛都会特别长,显得很有仙气儿。
师:孩子们,我听出来了,你们对神的认识应该大多来自动画片或电视剧。
其实,在我们的祖先最早创编的神话故事中,神仙可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来,猜猜这是神话故事中的哪位神仙?(出示人面蛇身女娲图)生:我猜她是课文《女娲补天》中的女娲。
师:是的。
女娲是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人面蛇身,一天有七十变呢!再来看,认识他吗?大家还记得是谁在女娲补天的神话里撞断了撑天的柱子,使天空破了一个大窟窿吗?生1:我知道,是水神共工。
师:猜对了!书中是这样描写共工的:长着人的头、人的手、人的脚、身体却像蛇一样,走路的时候,鲜红色的头发飘来飘去。
生1:老师,我发现神话故事中的人长得好奇怪呀!师:这个发现很有意思!书中还有许多神灵,比如相柳、仓颉、盘瓠,等等,想知道他们被人们想象成怎样神奇、有趣的样子吗?那我们就赶快走进《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去读读、找找吧。
借助“神奇”教神话作者:陈娟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21年第10期摘要:神话是远古人类借助想象与幻想把自然现象和客观世界拟人化而创作出来的故事,因其情节精彩离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在教学时可以采取初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之神奇;细品课文,体会神话情节之神奇;复述课文,品悟神话内容之神奇等策略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神话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国神话;想象;探究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8-0007-0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上许多问题的理解和想象,由于远古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便以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与幻想把自然现象和客观世界拟人化,从而创作出许多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中国创世神话,经过改编后入选小学语文统编四年级上册教材,因其情节精彩离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借助其“神奇”之处来教神话故事。
一、初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之神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文中主人公的特点是神话故事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神话故事很多都是采用夸张的手法,反映故事中人物的诸多神奇之处,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在教学时就可以以“神奇”为突破口,带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的神奇之处。
例如,《盘古开天地》是小学生在语文教科书中接触到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塑造了一个伟岸挺拔、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全文情节简单,想象丰富,人物特征鲜明。
初读课文以后,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互相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盘古的神奇。
如第1自然段写盘古在昏天黑地中“睡了一万八千年”,从睡觉时间之长中可以感受他的神奇。
第2自然段中“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就把“‘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真可谓是惊天动地,“对着黑暗劈过去”“‘大鸡蛋’碎了”等词句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让人感受到他的力大无比。
21* 女娲造人1.通过复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探究女娲形象的意义。
3.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古人对解读自然奥秘的追求,激发想象力,产生探寻人类起源的兴趣。
4.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联想手法,学写想象类文章。
1. 探究女娲形象的意义。
2. 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古人对解读自然奥秘的追求,激发想象力,产生探寻人类起源的兴趣。
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联想手法,学写想象类文章。
一、课前导入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学习指导(一)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róu)掘.(jué)起澄澈..(chéng chè)掺.和(chān)2.解释词语。
(1)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蓬勃,旺盛的样子。
(2)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采,神采,神色。
(3)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堪,忍受。
3.文体知识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通过想象进行解释的集体口头创作。
4.作者简介—神话学家。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
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提升儿童想象丰富思维的神话故事集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
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小编分享给大家几篇关于神话传说里面的故事吧。
上古神话中的战神刑天的故事神话故事刑天舞干戚:蚩尤惨死的噩耗传到南方天庭,炎帝抑不住淌下了两行凄清的泪。
炎帝的眼泪本为蚩尤而流,无意中却激起了一位巨人的雄心。
那巨人是炎帝的武臣,酷爱音乐,曾创作《扶犁曲》、《丰年词》,为炎帝祝寿。
炎、黄大战,他在南方留守。
蚩尤举兵北伐,他跃跃欲试,只是被炎帝制止了。
此刻,听到蚩尤的死讯,看到炎帝的老泪,他再也按捺不住那颗悲愤的心,冥冥中似有声音在回荡,召唤他去北方,去找黄帝决斗。
那巨人左手持盾牌,右手提战斧,悄悄离开南方天庭,踏上了不归路。
他知道,路途的尽头就是生命的尽头,但他义无反顾,他要用勇气和热血向天地间的一切证明,炎帝不可侮,炎帝的后裔和部属不可侮。
巨人孤身行千里,过五关,斩六将,势如破竹,直杀到中央天庭的南天门外,指名道姓,要与黄帝单挑独斗。
黄帝忖道:炎帝部下,个个桀傲难驯,此人单骑闯关,尤其大胆,若不立斩树威,恐南方臣服无日。
他亲自出马,舞动昆吾剑来斗巨人。
两个在云端里剑斧交加,各赌平生本事,剑起如闪电破空,天为之变色,斧落似流星坠毁,地为之动摇,从天庭杀到凡界,又一路杀至西方常羊山,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
黄帝一时间赢不了那巨人,急中生智,朝巨人身后瞪了一眼,大声喝叱:“五虎将还不上来拿下那厮?”巨人一惊,心神微散,手中的战斧略松了一松。
说时迟,那时快,黄帝的昆吾剑已削在他的脖子上,轰的一声巨晌,硕大的头颅落地,把坚硬的山地砸出了个大坑。
巨人一摸颈上没了头颅,心中慌张,急忙放下斧、盾,弯腰伸手,往地上乱摸。
那高挺的大树,突兀的岩石,在那双巨手的触摸下折断了,崩裂了,直弄得尘土纷扬,木石横飞。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文体缺乏认识,对把握神话的主要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1)能引导学生根据想象描写人物,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奇。
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精卫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性格,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都跃然在纸上,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神奇。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
学习并运用想象来写故事,同时抒发自己的感受。
(3)认识41个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会写32个生字,会写27个词语,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卫填海。
(4)能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5)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对神话的认识,能感受神话的神奇,并说出其他神话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感受阅读神话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6)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人物,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并誊写清楚。
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二、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完整。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句子把比喻成,写出了盘古的巨大。
以“晚霞”为内容写比喻句。
三、课内阅读。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见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一()缝,一()微光透了进来。
巨人见身边有一()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按原文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量词。
2.这段话中有很多意思相反的词,找出来写在下面。
()---()()---()()---()3.形容速度很慢的词语有很多,文中就有两个,你能够找出来吗?四、看图片,选择正确的神话故事名称。
A.后羿射日B.嫦娥奔月C.女娲补天D.精卫填海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1,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插图梳理课文内容,让学生看看图中的连环画一共有几幅组成,说说每幅图画了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图画相对应的段落,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规整,初步理清课文依次写了,盘古在混沌中沉睡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撑住天地以及盘古化为万物等内容。
古人对天上的遐想的神话故事
以下是古人对天上的遐想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嫦娥被逼无奈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仙丹,飞到了月宫,变成了月宫仙子。
虽然她变成了神仙,但她仍然思念着人间的生活,尤其是她的丈夫后羿。
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怀念嫦娥和后羿的爱情故事。
夸父逐日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英勇的巨人夸父为了族人的幸福去追太阳,但最终因疲惫不堪,渴死在谷内。
夸父族人因其而得救,性命得以的延续。
夸父逐日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先民勇敢地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事实,给人们留下了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雄伟景象的印象。
以神奇促发想象借表达再现神奇r——以教学《女娲补天》为
例
付春平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教学)》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下面以《女娲补天》一课为例谈一下如何利用神话故事点燃学生的想象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和阅读了一些神话故事,而且在生活中也会听到一些神话故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阅读了解,而应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发现神话的特点——奇异想象,让学生浸润到这种神奇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
【总页数】1页(P46)
【作者】付春平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新区裕丰园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神奇信息功再现神奇
2.西部大开发——神奇的土地再现神奇
3.感受神奇想象加强言语实践——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的教学路径
4.小学“文学创造类”想象
作文教学策略——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例5.想象力是复杂神奇生活的再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读后交流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四上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读后交流课教学设计图书概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文学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用古老的故事反映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
通过瑰丽的故事,再现了古人的生活面貌和社会风俗;通过饱满的形象,展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本书里的故事大致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包括盘古开天、圣神烛龙、女娲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共工触山、仓颉造字、三皇五帝的传说等50 多篇民间著名的神话传说。
神话里奇幻的想象让你惊叹不已,故事里伟大的英雄更会让你心生敬意。
我的创思1.用“悦读"开启阅读。
受限于识字量和阅读经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独立阅读整本书的能力,但由于整本书篇幅过长,加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名、地名有许多生僻字,阅读起来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
因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悦读”能力是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关键。
基于这样的思考,许多环节的设计都带有寓教于乐的元素--用“悦读"开启学生的阅读之旅。
2.用整本书阅读助推能力习得。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语文教材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籍视作一本无形的大教材,互相融通关照。
本组教案对教材编排的预测和提问策略有进一步的实操、运用设计。
同时关照四年级上册部分语文要素,设计了“绘制山形图梳理故事情节"聚焦外貌描写感受神奇想象”等环节,力图使教材学习与整本书阅读相互促进,使单篇教材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训练路径并轨,使课内习得的语文能力在整本书阅读中得以巩固。
3.用阅读单下探阅读深度。
你陪一个孩子阅读,他的快乐是暂时的,但是如果你教一个孩子阅读,他将受用一生,所以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
本组教案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单助推学生下探阅读深度。
感悟神奇想象认识鲜明形象 ——浅谈神话故事怎么教发布时间:2021-04-07T11:37:36.7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作者:杨鹏鸽[导读] 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神奇,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性很强杨鹏鸽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五里铺小学 714000摘要: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神奇,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性很强,针对这一文体,究竟为什么要教,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
我认为,可以通过朗读和补白,感悟想象之神奇;通过说写,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文脉或关键词,学习概述和复述故事;通过群文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关键词:神奇的想象鲜明的形象概述和复述群文阅读在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安排了神话主题单元。
这个单元共安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四篇课文,这些神话故事都充满着神奇的想象,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像青草地上璀璨的明珠一样,吸引着天真的孩童。
既然部编教材将神话单列为一个主题单元,那么神话到底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一书中说到“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不同体裁的文本,作者创作时的编码方式是不同的,读者阅读时的解码方式必然不同,带来的具体阅读体验也就不一样。
学生从不同文体文本中习得的具体阅读方法、策略和言语表达方式当然是有区别的,是丰富多样的。
因此,我们就要根据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一、通过读想,感悟神话故事想象之神奇文体作为文本的形式特点,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神话故事属于民间故事的文学样式。
与其他体裁的文本相比较,神话最鲜明的文本特性就在一个“神”字上。
神话是神奇的,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神奇的想法,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教学神话,就要指导学生抓住文本中这些神奇的想象,夸张的语句,通过反复朗读,在脑中形成画面,感悟神话中的“神”。
例如:《盘古开天地》中,就要抓住“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流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了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这个句子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去感受神话故事极其夸张的语言和神奇的想象,感受盘古倒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对阅读神话兴趣盎然,同时在对语言的品味涵咏中,感悟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茅台一小杨芳
[群文篇目]:《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
[设计思路]: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文本,找到文本内在规律,是促进师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因此,设计之初我将本单元议题确定为:神话故事中的神话人物。
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引导学生读懂神话故事,但是总觉得内容与思维都较浅,对每一个知识点都缺乏深入探究,很难在一节课中落实教学目标。
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在诸多的要点中,抓关键语句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重点和难点特别提出,了解清楚语言特点和神奇想像,也为后面写作任务奠定了基础,所以最终将议题确定为: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像。
[教学目标]:
1.学习三个故事,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对比三篇故事的异同之处,体会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像和故事中人物的伟大形象,激发阅读中国神话故事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和故事中人物的伟大形象,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引出神奇。
(2分钟)
1.依次出示4张图片,学生猜故事。
(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2.导语: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着古代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
(出示:三篇神话故事题目)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盘古)。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象和神话人物的伟大形象。
揭示题目: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像
(设计意图:引入图片猜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引出议题做铺垫。
)
二、默读神话,感受神奇。
(6分钟)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
2.学生默读故事后汇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预设:课文讲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并创造万物的故事。
)
3.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神奇?(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熟悉故事,感知内容,便于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神奇。
)
三、品读情节,感悟神奇。
(13分钟)
1.导语: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用边读边想象、品读的方法再读故事《盘古开天地》,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完成下列表格。
①盘古创造宇宙前,宇宙是怎样的?(预设:宇宙混沌)
②盘古是怎样创造宇宙的?(预设:开劈天地,顶天立地)
③盘古倒下后,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生将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回答)
④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他是人吗?(预设:无私奉献,坚持不懈,造福人类,伟大的英雄……他不是人,而是神。
)
2.结合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完成表格一。
3.学生交流后总结:《盘古开天地》是一个创世神话,从故事的情节和关键词句中,我们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从盘古创造世界的行为与世界的变化中,我们感悟到了盘古身体变化的神奇与坚持不懈、甘于奉献、造福人类的伟大精神。
4.方法小结:我们以品读、抓情节边读边想像、抓关键词句完成表格的方式,读懂了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外两个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边读边想像画面,抓故事情节品读故事的神奇,感悟神话人物的伟大形象,以填表格的方式梳理信息,聚焦想像与感悟。
)
四、对比阅读,体会神奇。
(18分钟)
导语: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无论怎么说吧,总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于是,人类的母亲——女娲创造了人类,她创造了人类,又是怎样保护人类的?
1.对比阅读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找出关键词句,结合下列问题,品读故事的神奇和女娲的伟大形象。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她是怎样造人的?读了《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后,你心目中的女娲是怎样的?
②女娲创造了人类,当人类遇到灾难时,她是怎么做的?读了《女娲补天》后,你心目中的女娲又是怎样的?
2.学生阅读故事,完成表格二。
3.学生交流汇报后总结:我们以品读、想象、抓关键词完成表格的方式读懂了《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了解了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过程,感受到了女娲的神通广大、勇敢顽强、智慧能干及甘于奉献的伟大形象。
4.这节课我们学了三个神话故事,了解了两个神话人物,你觉得他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用你的话说一说。
5.总结神话故事阅读方法:关注故事情节,抓住语言特点,感悟故事神奇的想像和神话人物的伟大形象,用表格呈现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了解了神话的特点:故事性强,充满了神奇色彩,神话人物个性鲜明,很吸引读者,借用神话故事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等。
升华学生对神话故事这一题材的认识。
)
五、拓展阅读,传承文化。
(1分钟)
1.结语:同学们,我们通过默读、品读、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完成表格等方法阅读了三篇神话故事,从中了解了神话故事的特点,从语言中感受到了神话故事中的神奇,以及神话故事中人物的伟大形象。
希望你们用这样的方法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让神话的魅力不断传承。
2.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神话故事中的神奇想像
盘古甘于奉献造福人类神奇的词语
神奇的想像
女娲智慧勇敢为民造福神奇的情节
[教学反思]:
通过反复修改论证议题后,确定了本课教学。
在教学中,以出示
图片猜故事激趣引出神奇。
在学习第一篇《盘古开天地》时,以默读故事,感知内容,抓关键语句感受故事的神奇,截取故事中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身万物三个情节点,并将这三个点演绎为故事场景,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神奇的想像,给予了学生言语生长的空间。
接着以“读——想——写”这样的思路,用表格呈现阅读收获。
在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归纳学习方法:抓情节品读,展开想像,抓关键词句完成表格,品人物形象。
然后,放手让学生带着方法迁移学习《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大胆说出自己感受与收获。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三篇神话故事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体会神话的特点,感悟神话故事充满神奇的想像,故事中的神话人物个性鲜明。
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建构学生思维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对神话文学体裁的认识,喜欢阅读神话故事,从而传承中国古代经典文化。
存在的问题是时间把控得不好,加上本班学生是第一次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整堂课超时将近8分钟。
202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