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习性与行为(普通昆虫学)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20
昆虫记里昆虫的习性
1.吃食习性:昆虫通常是杂食性动物,大多数昆虫以植物性物质、腐肉或其他昆虫的身体及腐烂的有机物为食。
2.发情习性:昆虫往往受季节、温度高低、光照、食物等因子的影响而发情,有些物种则受日期、高度和饥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发情。
3.繁殖习性:有些昆虫是复分节繁殖的,有些是单性繁殖的,有些是同性繁殖的。
4.寄主习性:有些昆虫需要在某一特定寄主体内发育,如寄生虫等。
5.越冬习性:有些昆虫会采用迁徙越冬或越冬化的形式,可以在隔离的时间里维持原来的种群。
昆虫记中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主要的昆虫有:蝉、狼蛛、螳螂、蝎子和蟋蟀。
1、蝉的特点和习性: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
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2、狼蛛的特点和习性:狼蛛有两颗毒牙,可以立刻致它的猎物于死地。
狼蛛的居所大约有一尺深,一寸宽,是它们用自己的毒牙挖成的,刚刚挖的时候是笔直的,以后才渐渐地打弯。
3、螳螂的特点和习性:螳螂拥有另外一种独特的东西,那便是生长在它的前足上的那对极具杀伤力,并且极富进攻性的冲杀、防御的武器。
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
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
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
4、蝎子的特点和习性:蝎子是沉默寡言、生活隐秘、天生无趣的隐修士。
它们不能容忍与同类共居。
所以胜方吃掉败方,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瘦小的雄蝎为了爱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雌蝎残忍地吃掉了它的新郎。
一段较为漫长的妊娠之后便是雌蝎产卵、幼蝎出世,母亲独自哺育儿女,直到它们谈婚论嫁,各奔东西为止。
5、蟋蟀的特点和习性:蟋蟀对于自己的住所,以及它们天生的歌唱才能,是非常满意而又愉快的。
蟋蟀宁可放弃那种现成的天然而成的洞穴,因为,这些洞都不合适,而且它们都建造得十分草率,没有安全保障。
蟋蟀愿意自己建造巢穴。
介绍12种昆虫的住所和习性1、十二星瓢虫住所:生活于草丛环境。
习性:属于植物性昆虫,是昼行性昆虫。
2、蟑螂住所:喜欢潮湿的环境,喜欢狭小的空间,喜欢阴暗的角落。
习性:喜欢油性的食物。
3、苍蝇住所:垃圾箱,化粪池等腐烂物较多的地方。
习性:是多食性昆虫,形形色色的腐败发酵有机物,都是它的美味佳肴。
喜欢逐味,是蝇特有的生理习性,它对糖、醋、氨味、腥味等味道具有极强的趋向性。
4、蜻蜓住所:蜻蜓的家就在水上。
习性: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
蜓科和均翅亚目都有产卵器,它们用产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茎叶,把卵产进植物的组织内。
有的能顺着水草潜入水中产卵。
5、螳螂住所:草丛里。
习性: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
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6、蝗虫住所:草丛和河滩等处。
习性:据悉蝗虫善飞善跳,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
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
7、蝴蝶住所:花间、树叶并把翅膀紧贴在树叶背面,即防雨又防风。
习性:是昼出活动的昆虫,因此到了薄暮来临时,它们就各自选择安静和隐蔽的场所,进行栖息。
栖息,环境,一般的种类都喜欢栖息,在植物的技叶上,有些种类则喜欢栖息,在悬岩峭壁上面。
8、蜘蛛住所:游猎型者,到处游猎、捕食、居无定所、完全不结网、不挖洞、不造巢的蜘蛛。
有鳞毛蛛科,拟熊蛛科和大多数的狼蛛科等。
定居型的:有的结网,有的挖穴,有的筑巢,作为固定住所。
如壁钱、类石蛛等。
蜘蛛似乎懂礼貌,凡营独立生活者,个体之间都保持一定间隔距离,互不侵犯。
习性:蜘蛛有怕光的习性,蜘蛛多以昆虫、其他蜘蛛、多足类为食,部分蜘蛛也会以小型动物为食。
跳蛛视力佳,能在5或10公尺内潜近捕获物,猛扑过去。
9、萤火虫住所: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蛹期在水旁边度过。
昆虫行为学探索昆虫的行为模式和习性昆虫行为学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昆虫的行为模式和习性。
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其行为模式的研究对于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索昆虫行为学的研究领域、方法和价值,并介绍一些典型的昆虫行为模式和习性。
一、昆虫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A. 研究领域1. 求偶行为:昆虫通常通过求偶行为来寻找和选择配偶。
例如,雄性蜜蜂舞蹈语言中传递信息来吸引雌蜂。
2. 繁殖行为:昆虫繁殖行为多样,有的昆虫会进行群体产卵,有的昆虫会进行孤立产卵。
3. 合作行为:一些昆虫建立社会群体,具有分工合作现象。
例如,蚂蚁将工作分配给不同的个体,形成高度有组织的社会结构。
4. 交互行为:昆虫之间存在着丰富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这些行为对于维持群体稳定和协作具有重要意义。
B. 研究方法1. 实地观察:研究人员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昆虫行为来获取数据和现象。
2. 试验研究:利用实验室条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来刺激或观察昆虫的行为反应。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对昆虫基因和神经系统的研究,揭示行为背后的基因调控和神经机制。
4. 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昆虫行为,从而解释和预测昆虫行为的规律与模式。
二、典型的昆虫行为模式和习性A. 社会昆虫的行为模式和习性社会昆虫如蚂蚁、蜜蜂和蚁后,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分工合作现象。
蚂蚁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蚁群,不同类型的个体负责不同的任务,如工蚁、兵蚁和蚁后。
这种分工合作是通过信息交流和化学信号来实现的,蚂蚁们会释放出特定的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此外,社会昆虫还会进行集体建筑和集体防御等行为。
B. 求偶行为的行为模式和习性求偶行为是昆虫寻找和选择配偶的重要方式。
例如,雄性孔雀会通过展示色彩斑斓的羽毛来吸引雌性孔雀的注意。
雄性昆虫通常会通过视觉、声音和化学信号等多种方式传达自己的信息,并与雌性进行交流和争夺。
1--3昆虫的习性与行为1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2昆虫的食性与取食行为3昆虫群集性内容简介4昆虫的趋性5昆虫的假死性6昆虫的交配行为7其它习性:昆虫的发音、听觉通讯、行为通讯、学习行为序言:昆虫的习性,包括昆虫的活动及行为,是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不同的昆虫有不同的习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全面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习性,有利于昆虫标本的采集、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1、概念: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昆虫的活动,如孵化、蛹化、羽化、飞翔、取食、交配和产卵等,形成了与自然界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昆虫的活动常随昼夜的交替而呈现一定节奏的变化规律,这种现象称为昼夜节律,2、类型:根据昆虫昼夜活动节律,可将昆虫分为: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如绝大多数的蛾类crepuscu-far insect),如蚊子,交配在凌晨或傍晚。
二、食性1.概念: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
昆虫对吃的食物形成一定的选择性。
植食性:以植物活体为食,如粘虫、菜蛾和舞毒蛾等;多数为害虫。
肉食性:以其它昆虫或动物活体为食,如七星瓢虫、澳洲瓢虫和寄生蜂等;多数为益虫。
腐食性:以动物的尸体、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加拿大牧场清洁工---屎壳郎)2.了解食性的意义:引种(植物):要了解此地区主要害虫,害虫的食性,确定能否引种?人工饲养昆虫:(农民发家致富途径)提供配方依据。
三、昆虫的群集性1.概念:同种昆虫的个体大量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称为群集性。
如蜜蜂、蚂蚁等。
前段时间,全国各地频发胡蜂蜇人事件(黄蜂、马蜂),雌蜂具有可怕的螫刺,胡蜂的毒素可引起人肝、肾等脏器的功能衰竭,特别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忧,过敏体质的人危险。
一般不攻击人,但是动了蜂巢或被干扰,冷静,蹲下,护住头部。
假如被伤,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的部位,挤出毒液,或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尽快到医院就诊。
第十章昆虫的基本行为模式目的要求:了解昆虫的基本行为和学习行为主要内容:1.昆虫的本能2.昆虫的学习行为3.昆虫的行为周期性与昆虫钟行为模式是指行为活动发生、进行和完成的某种固有方式。
第一节本能本能又称先天行为(innate behavior),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固有的行为。
分为反射、动态、趋性和定向活动等。
一、反射由1个感受器和1个效应器完成。
完成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二、定向昆虫接受环境中的化学或物理刺激,从而做出调整其位置或姿势的行为反应。
依据定向行为的作用或生物学意义,分为对食物或寄主的定向、对配偶的定向、对巢穴的定向及对迁飞方向的定向等。
根据昆虫接受刺激和产生感觉的性质,分为嗅觉定向、听觉定向、视觉定向和磁场定向按感觉能力和行为方式,分为动态、趋性和横向定位第二节昆虫的学习行为学习分为条件反射、器械学习、惊吓逃避学习和嗅觉条件反射昆虫后天的行为是通过联系学习获得的。
昆虫行为的可塑性通常还与习惯有关。
学习行为具有3个特征:即重复的经历会导致行为的改变;学习反应是可以被遗忘的;学习致使行为反应的改变会随着经历的增加而达到渐近线。
第三节昆虫的行为周期性与昆虫钟一、行为周期性行为周期性是指昆虫的生命活动表现出一定时间节律的现象。
根据昆虫周期性活动时间节律的性质,可分为外生性节律和内生性节律二、昆虫钟昆虫钟(insect clock)是昆虫体内的生物钟,即昆虫生命活动和行为的时间节律。
昆虫钟具有机械钟的类似性质,可以对时、拨动和调整。
昆虫钟对昆虫的定向和定位活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十一章昆虫的食性与觅食行为第一节昆虫的食性昆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取食食物的种类形成了特定的选择性。
食性(food habit)即昆虫在自然情况下的取食习性,包括食物的种类、性质、来源和获取食物的方式等。
不同种类的昆虫,取食食物的种类和范围不同,同种昆虫的不同虫态也不完全一样,有的甚至差异很大,由于许多全变态昆虫种类在其整个生活史周期内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占据不同营养层,而使其食性的分类显得错综复杂,如蚊子,其幼虫孑孓以浮游生物及悬浮有机质为食,成虫则吸食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血,且仅雌成虫吸食血液,因此,同种昆虫的不同性别之间其食性也存在差异。
昆虫记的昆虫习性一、节肢动物1、蠕虫:蠕虫是属于线形动物,它们软躯体完全包裹在一个干燥的外壳中,多数体表有细的毛,用于触觉和感温。
它们的行为习性很单纯,最重要的是捕食,还会反复翻动身体来感应环境变化。
2、甲虫:甲虫属于甲壳纲节肢动物,主要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
它们有四对腿和两对翅膀,以及一种以碳来吸收二氧化碳做呼吸的喙。
有些甲虫可以爬行,有的可以飞行。
3、蝾螈:蝾螈是属于肢质动物,它们的外壳有淡黄到绿色的囊状膜,具有很好的保护功能。
它们的运动是游泳,穿行,用尾部跳跃。
游泳时会用肢节按进排水,将其产生通力以快速前进。
二、介形虫1、蚴虫:蚴虫属于侧翅目伊蚴科,它们有二对翅膀,身体有棘刺。
它们在白天多在植物上取食,夜间就暂时休眠。
它们大多数时候活动缓慢,但偶尔也会快速穿行。
2、蛔虫:蛔虫也属于介形虫,它们拥有卵丝状的身体,外表被短毛覆盖着,用来汲取水分。
蛔虫的习性非常多样,有些喜欢在水中游动,也有的喜欢在土壤和腐熟的有机物上取食。
3、海蛞蝓:海蛞蝓是一种常见的海洋介形虫,它们只有一个足,有4只眼,身体有很多支架。
它们喜欢在海穴中住,通常在水深处排列,也会出现在海底丛林等水池中。
有的海蛞蝓行动迅速,却有些则很慢。
三、蜣螂1、蜣螂:蜣螂是一种飞行性昆虫,有许多分支类群,他们身体中部包含着一对翅膀和头部,移动有助于飞行。
蜣螂的主要习性是觅食和繁殖,它们喜欢在太阳明媚的天气出没,也可以使用融化的霜冻,把它们的目标物留住。
2、螳螂:螳螂是属于蜣螂家族,它们有三对相同长度腿,头部有眼睛、触角和口器等特殊器官,用来感应环境变化和食物质素。
螳螂的习性类似于普通的蜣螂,它们也会寻找阳光明媚的地方,通过触角和口器来感应环境变化。
3、扁蝉:扁蝉又称赤蝉,是一种鸣叫性的地卵蜣螂,它们的眼睛呈凸起的,眼后面有一组两个弯曲的触角,用来感应环境变化。
它们的鸣叫习性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日出时向东南方冰鸣。
第六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习性习性(habits)(habits)(habits)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行为(behavior)(behavior)(behavior)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器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器官产生的反应。
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官产生的反应。
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insect ethology)(insect ethology)。
该方向。
该方向的研究自1973年Frisch Frisch,,Lorenz 和Tinbergen 以其出色的行为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后进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著。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生物钟(biological (biological clock)clock)或昆虫钟或昆虫钟或昆虫钟(insect (insect clock)clock)。
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
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均有固定的昼夜节律。
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diurnal insect)(diurnal insect):白天活动的昆虫;:白天活动的昆虫;夜出性昆虫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nocturnal insect)(nocturnal insect):夜间活动的昆虫;:夜间活动的昆虫;弱光性昆虫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crepuscular insect)(crepuscular insect):只在弱光下:只在弱光下: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
昆虫的行为习性昆虫在地球上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其行为习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昆虫的行为习性,包括食物获取、生存策略、社会行为等方面,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小生物的奇妙世界。
一、食物获取食物获取是昆虫行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种类的昆虫根据其生活环境和食性的不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获取策略。
比如,蜜蜂以花蜜为食,利用其特化的吮吸器通过探寻花朵来获取花蜜;而蝴蝶则以花粉为主要食物,通过它们的触角和微鳞片能够迅速定位并采集花粉。
除了主动寻找食物,一些昆虫还采取被动方式获取食物。
比如,食肉植物会利用捕虫叶等特化的结构来吸引并捕捉昆虫,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
二、生存策略昆虫在面对生存挑战时,往往会采取各种策略来保护自己。
其中,最常见的策略之一是拟态。
昆虫通过身体颜色、形态和行为上的模仿,使自己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此来避免天敌的侵袭。
比如,有些昆虫的翅膀上拥有与周围植物相似的花纹,使它们在树枝上静止时很难被发现。
另外,一些昆虫还具备自我毒害能力。
它们通过分泌体内的毒素,在被捕食时能够使天敌腹痛、呕吐等,从而获得逃生的机会。
三、社会行为与许多其他动物一样,昆虫中也存在着一些社会性种类。
例如,蚂蚁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
蚂蚁分工明确,分为工蚁、兵蚁、雄蚁和雌蚁等不同角色,各自承担特定的任务,共同维持整个蚁群的生存和发展。
另外,蜜蜂也是具有高度社会性的昆虫。
蜜蜂有明确的分工,包括蜂后、工蜂和雄蜂等。
它们以蜂巢为家,通过密切的合作建设和保护蜂巢,并进行花蜜采集和蜜蜂繁殖等活动。
四、迁徙行为许多昆虫还具备迁徙行为,即周期性地在不同的季节或地区之间进行迁徙。
迁徙对于昆虫来说,通常会涉及到寻找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寻找食物或进行繁殖等目的。
例如,蝉类是以植物汁液为食的昆虫,它们在成虫发育完成后会迁移到树木上,用其产卵器在树皮下安放卵。
待卵孵化后,蝉幼虫便在树木中生活,经历完整的幼虫期,然后再度迁移到地面上,完成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