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
强夯地基检测报告

目录

一、序言-------------------------------------------3页

(一)、工程概况------------------------------------3页

(二)、原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3页

(三)、采用人工地基类型-----------------------------4页

二、检测依据---------------------------------------4页

三、设计要求、检测内容及检测工作量-----------------4页

(一)、设计要求-------------------------------------4页

(二)、检测内容-------------------------------------4页

(三)、检测工作量-----------------------------------6页

四、检测结果评价----------------------------------6页

(一)、载荷试验-------------------------------------6页

(二)、重型圆锥动力角探N63.5-------------------------7页五、检测结论--------------------------------------8页

附件:

1、检测点平面布置图--------------------------1张

2、载荷试验P-s曲线图------------------------3张

3、载荷试验s-lgt曲线图----------------------3张

4、载荷试验数据汇总表------------------------3张

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击数统计表------------1张

6、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Z关系图-------------6张

批准:审核:工程负责:

一、序言

(一)、工程概况

(二)、原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2006年4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拟建场地原地貌属于剥蚀低丘陵地貌单元,现被人为改造。场地地层主要为杂填土、红粘土、中风化石灰岩,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为:

1、杂填土(Q4ml):杂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碎块石(卵石)、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组成,局部大块灰岩,填龄约10年。

2、红粘土(Q2el):棕红色,稍湿,硬塑~可塑,局部含石英岩质碎石及铁锰结核。

3、中风化石灰岩(Z whn):灰色,块状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块状、短柱状、柱状,锤击声不清脆,较易击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 rc=24MPa,该层岩石结构面主要为层面和裂隙面,主要结构面的结合程度一般,表层石牙、溶隙较发育,溶隙被红粘土充填。岩石坚硬程度为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整个场地下伏均为该岩层。

在勘察期间,在钻孔揭露深度内未见地下水。

(三)、采用人工地基类型

,地基处理方式由工程勘察施工集团勘察研究院设计。拟建建筑物采用独立基础,地基处理采用强夯置换法,设计要求墩底为红粘土。设计单击夯击能为1000kN.m,夯点间距为1.5~1.9m,

锤重110kN,落距10m。本次强夯置换总墩数为101个,独立基础总数为23个。强夯置换后,进行满夯处理,满夯夯击能1000kN.m,搭接500㎜。

二、检测依据

本次检测工作主要依据下列规范、规程及相关资料:

1、我公司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的《检测合同》;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三、设计要求、检测内容及检测工作量

(一)、设计要求

拟建的楼建筑场地强夯置换后要求地基土在4.0~5.0米范围内承载力特征值f ak≥220kPa。

(二)、检测内容

根据设计要求,依据有关规范、规程,本次试验工作采用平板载荷试验及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进行检测。

1、载荷试验

载荷试验设备主要由反力系统、加载系统及位移观测系统组成。反力由堆积配重提供,加载系统由一台QF320T型分离式双油路油压千斤顶,一台BZ70-1型电动油泵、高压油管等组成。竖向位移观测系统由MS-50防水型容栅式位移传感器、基准梁及联接件组成,位移观测系统采用江苏省徐州市建筑工程研究所生产的静力载荷测试仪

JCQ-503D 。本套系统采用自动荷载控制、数据定时采集和自动判稳,测试数据自动储存于计算机内。现场安装情况见图1“载荷试验现场安装情况示意图”。

97

1

45

23

6

810

1----置换墩;2----千斤顶;3----位移传感器;4----基准梁;

5----钢板; 6----主梁; 7----次梁; 8支墩;

9----配重; 10----承压板

图1 载荷试验现场安装情况示意图

平板载荷试验是在一定面积的承压板上向地基土逐级施加荷载,测求地基土的压力与变形特性的原位测试方法。本次试验采用的承压板面积为S=5.76㎡(2.4m ×2.4m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附录C 的有关规定执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加至极限荷载(本次最终荷载加至440kPa ),然后每隔一级卸荷一次,直至卸至零荷载后即结束全部试验。本次检测共布置载荷试验点3个,编号为P1~P3。其平面位置见附件1“检测点平面布置图”。

2、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 63.5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 63.5:是利用63.5㎏的落锤、76㎝落距下,将一定尺寸、一定形状的探头打入置换墩中,根据打入的难易程度判定土层性质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强夯置换墩的密实度。还可以评价强夯置换处理后地基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均匀性。本次检测共布置试验点6个,编号为D1~D6。其平面位置见附件1“检测点平面布置图”。

本次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为:汽车钻一台及圆锥动力触探设备一套。

(三)、检测工作量

强夯置换地基,本次检测工作量如下:

1、载荷试验:3个点;

2、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6个墩体,占墩点数的5.9%。

四、检测结果评价

(一)、载荷试验

本次检测工作共进行平板载荷试验点3个。根据现场载荷试验数据汇总表(附件4-1—附件4-3),经计算、校核后绘制出3个载荷试验点的P-s、s-lgt关系曲线(见附件2-1—附件2-3、附件3-1—附件3-3)。从附件2-1—2-3可见,各试验点的P-s关系曲线均无明显的比例界限点。从附件3-1—3-3可见,各试验点的s-lgt关系曲线尾部均未发生明显陡降。根据有关规范、规程综合确定各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为最大加载量的一半,各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如下:

P1:f ak=220kPa;

P2:f ak=220kPa;

P3:f ak=220kPa;

经计算,3个试验点承载力特征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根据规范取其平均值为该强夯置换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即:

f ak=220kPa;

当试验荷载加至特征值时各试验点的沉降量分别为:

P1:s=15.42㎜;

P2:s=13.53㎜;

P3:s=23.51㎜;

当试验荷载加至特征值时各试验点的变形模量分别为:

P1:E0=28.13MPa;

P2:E0=32.06MPa;

P3:E0=18.45MPa;

(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的基本数据,绘制出试验击数N63.5沿深度Z 的分布线,见附件6“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Z关系图”。

根据载荷试验结果与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进行对比,综合评价本场地圆锥动力触探击数与承载力特征值的关系。根据试验击数沿深度的分布状态,确定其均匀性。

根据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测试结果,经计算各测试点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模量分别为:

D1:f ak=255kPa,E0=23.5MPa;

D2:f ak=302kPa,E0=27.9MPa;

D3:f ak=265kPa,E0=24.8MPa;

D4:f ak=270kPa,E0=25.2MPa;

D5:f ak=280kPa,E0=26.0MPa;

D6:f ak=344kPa,E0=31.2MPa;

根据圆锥动力触探N63.5测试结果,强夯有效处理深度为6.0米,在6.0米范围内强夯置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220kPa,满足设计要求。

五、检测结论

1、根据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公司拟建的号楼强夯置换地基有效处理深度为6.0米。

2、根据载荷试验,公司拟建的号楼强夯置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k=220kPa,在强夯置换有效处理深度内满足设计要求。

3、综合载荷试验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测试结果(取其最小值):

f ak=220kPa,E0=18.45MPa;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